最新昆蟲記第二十二章的讀后感 昆蟲記第二十八章讀后感
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昆蟲記第二十二章的讀后感 昆蟲記第二十八章讀后感篇一
有很多的文人都寫了詩文來贊嘆螢火蟲不滅的光芒,但是只有法布爾發現了螢火蟲短暫的一生,并為螢火蟲短暫的成年而惋惜。
大概大家都已忘了螢火蟲的模樣,老實說,在看《昆蟲記》之前,我也不大清楚了。
《端午的鴨蛋》里說,高迪的小孩子們喜歡把螢火蟲放到敲去空頭的鴨蛋里,上面糊一層薄羅,便可當燈用。可是高迪的孩子們對于螢火蟲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螢火蟲的一生——甚至是卵——都會發光。奇怪的是,螢火蟲的幼蟲期有2、3年之久,成年期卻只有14天。這就意味著螢火蟲在14天內破蛹、尋偶、結合、繁殖,然后終其一生,默默死去。
對于很多自暴自棄的人來說,螢火蟲無疑是勇敢的,因為它們沒有在最后的14天中熄滅自己的光芒,而是依舊忙碌著、快樂著,給自己和別人盡力留下一些勇氣和希望。
那么,你,《昆蟲記》的讀者,是不是也應該給自己找一個方向,找一種力量,去迎接勝利的雨水呢?
蜣螂——辛勤的勞動者
蜣螂,這個名字大概大家都很陌生,其實這只是一個學名,說白了,這是一種叫屎殼郎的昆蟲的學名。
屎殼郎,這下大家不陌生了吧。大概大家都覺得這種昆蟲天天和污穢之物打交道,想必也不是什么好蟲子,自然不及螢火蟲那般可愛。但是不要忘了,它為什么叫屎殼郎?就是因為它無時無刻不在為人們消耗著那些無盡的廢物。
昆蟲記第二十二章的讀后感 昆蟲記第二十八章讀后感篇二法國昆蟲學家、作家法布爾曾經說過,在對一個東西說“是”之前,我要觀察和觸摸它,不是一次,而是兩三次,甚至是無休止地,直到毫無疑問。
通過仔細觀察和仔細研究,法布爾寫出了舉世聞名的《昆蟲記》。在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文章是《螢火蟲》。螢火蟲以獨特的方式捕食櫻桃大小的蝸牛。螢火蟲狩獵時耐心地在草叢中等待,然后開始接近獵物進行詢問,然后使用它們的秘密武器麻醉工具。這個工具很小,不用放大鏡肉眼是看不見的。螢火蟲用這種麻藥工具在蝸牛的披風上輕輕敲擊,動作輕柔,仿佛接吻而不是攻擊。但只需幾次敲擊,最多六次,就能使獵物失去所有的機動性,從而成功捕獲食物。
在這本書里,法布爾非常仔細和耐心地觀察一切。他一遍又一遍地觸摸它,直到毫無疑問。我們也通過作品認識了聰明的麻醉師螢火蟲!
在法布爾的書中,觸摸這個詞深入我的內心。今年春天,在科學課上,我們每個人都分發了一顆比小拇指還小的大豆種子。我們播下種子后,人們每天都盯著杯子,期待著它。但是一個星期過去了,種子完全不動了。有人說太早,有人說埋得深,大家挖完再說。第八天,種子終于破土而出,像細針一樣發芽了。我欣喜若狂。過了兩天,它的葉子慢慢長起來,大如小釘子,圓圓的葉子和綠色的莖干傲然挺立。下課后,學生們很高興圍繞著這些杯子進行討論。幾天后,它長出了它真正的葉子,它的莖和葉變直了。我們仔細觀察了它們,并把它們記在筆記本上。這些小種子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
后來我和媽媽來到櫻花林,觀察開放的櫻花。看,一些櫻花是白色的,一些是粉色的。他們看起來真的很特別!我用手輕輕撫摸他們的花瓣,冰涼冰涼。風一吹,樹上的櫻花就落下來了。我撿起花瓣,扔向天空。櫻花雨一個接一個地落下,我們在花瓣雨里快樂地跳舞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要學會用真情去觸摸自然、經典、陽光和雨水。你一定會觸摸到幸福,收獲幸福。
昆蟲記第二十二章的讀后感 昆蟲記第二十八章讀后感篇三
《昆蟲記》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生物學家法布爾耗費畢生心血所完成的一部昆蟲學巨著。法布爾出生在法國鄉下的一個小村莊里。他從小就喜歡大自然,他愛水里的魚,愛五彩繽紛的貝殼,愛那飛來飛去的昆蟲,幾乎每天都要來小河邊玩耍。
有一次,他在河邊玩,看見了許多美麗的貝殼,便全部拾起來放到口袋里,把口袋塞得鼓鼓的。回去后被父親發現了。結果挨了一頓揍。母親道:“一天到晚只知道拾些沒用的東西塞滿口袋,甚至撐破了。
以后還有什么出息,快把它們扔了!”法布爾來到垃圾筒旁扔又不舍得扔,父親見了用手使勁打了一下法布爾的小手才迫不得已松開。但是這次經歷并沒有打消他對世界的好奇心,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昆蟲的熱愛,反而更加堅定,最后成為一名偉大的昆蟲學家。法布爾懷著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五十余年深入到昆蟲世界中,用畢生的精力對昆蟲的種類、習性乃至覓食、婚俗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實驗,真實細微,詳細地記錄了昆蟲的本能特性,讓當時的人們掌握了昆蟲的第一手資料。法布爾以蟲寫人,用蟲性反觀社會人生,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
法國著名戲劇家羅斯丹曾給予這樣一個評價:“這個大科學家想哲學家一般思,像美術家一般看,像文學家一般寫。”因此,被法國科學界、文學界授以“昆蟲世界的維吉爾”之稱并成為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之一。遺憾的是評委們還沒來得及做出最后的決議,這位“昆蟲”偉人就與世長辭了。但他留給人們一筆巨資——《昆蟲記》。
雨果稱他“昆蟲界的荷馬”。羅曼·羅蘭稱他“掌握田野無數小蟲子秘密的語言大師”。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昆蟲的幾何學》。“幾何”不是數學中常用的名詞嗎?怎么會出現在這里?我懷著疑惑的心情讀了下去。
原來卵石蜂在卵上筑巢前,會先建一座完美的幾何小塔。他們從路面上最堅硬的地方刮下粉末再拌上唾液制成沙漿,為建筑物更加牢固,為節省水泥在沙漿凝固之前會在里面拌上細小的碩石,讓建筑看上去更加美觀。而修建時,正常的圓形輪廓線有弊,使用的話會使建筑物喪失平衡性。于是呢?昆蟲建筑大師就對現有空間進行了修改,克服了這一點。
黑胡蜂制陶十分高級。形狀為圓拱突肚形,類似東方的亭子和莫斯科克維耶那大教堂。圓拱頂的頂端有個開口,這是為幼蟲吃毛蟲時送入的通道。當糧食滿了,一粒卵幼蟲懸掛在窟窿時,這間蜂房喇叭就會被一塊黏土塞起來。
通常黑胡蜂用拌了泥漿的碩石來裝飾圓屋頂。封口黏土上放一塊扁平的石頭或小蝸牛來裝飾,使建筑顯得格外高雅。這就是昆蟲的幾何學。小小的蟲子竟能建造出這么偉大的工程,真是個奇跡,讓人折服。
《食素昆蟲》也是,《昆蟲記》中名篇之一。人們懂得吃,昆蟲也懂。但人們對食物十分講究,昆蟲卻沒這個限制。食肉昆蟲有:金歩甲、節腹泥蜂等。
素食昆蟲有:黑刺李象、色斑菊花象、榛子象、燕尾草象等。也許這就是它們同人類的區別。這是一本科學與文學結合的典范的書。雖然歷經百年,但至今是一座無人逾越的豐碑。
昆蟲記第二十二章的讀后感 昆蟲記第二十八章讀后感篇四
《昆蟲記》的作者是一位名叫享利·卡西米爾·法布爾的,一位法國作家。
這本書是有關于生物學的,其中有很多生活中不起眼的小動物,比如食蠶、蜣螂、蟬、螳螂等。他們在作者的筆下都有著獨一無二的個性。把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寫得活靈活現,生動有趣,讓人讀來回味無窮。
書中主要寫了昆蟲們的繁衍生活,習性勞作,狩獵死亡等等。還有作者實驗的親身經歷,這些仿佛都讓我身臨其境一般。
在一行行的文字間都透露了作者的情感,把那些昆蟲們寫的無所不能,生動有趣,獨一無二。松毛蟲,那個天氣的預報家;那位真正的閑游家——螢;蜣螂善于合作,但其實卻是一個用狡猾的手段來行騙的盜賊;在別人眼里看似溫柔的螳螂,卻是一個毫無人性的偽裝者;和蟬一樣有名氣的蟋蟀,一向是很樂觀、積極向上的,他對于自己擁有的房子,以及它的那把簡單的小提琴都相當的滿足和欣慰,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蟋蟀是個地道的哲學家,他似乎看清了世間萬物的虛無縹緲,并且能夠感受到那種躲避開盲目地、瘋狂地追求快樂的人的擾亂的好處;孔雀蛾是一位用生命詮釋什么叫做愛情的浪漫家……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真實,那樣的有趣,使我沉浸在昆蟲的世界里,無法自拔。我似乎成為了一位旁觀者,成為了一只昆蟲,感受著只屬于昆蟲世界神秘與奇妙,感受著大自然美好,感受著世間萬物的生靈。一切似乎都浮現在了我的眼前,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大自然有許許多多稀奇的東西,等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昆蟲多么渺小的生物啊,可就是昆蟲讓大自然顯得多么和諧。萬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一個物種消失,迎來的便是整個生態系統的崩塌。尊重渺小,是我們應該做的。
感謝《昆蟲記》,它讓我懂得了昆蟲的奧秘;感謝荒石園,他是昆蟲記的來源;感謝法布爾,一切都是他親手創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