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互化作文1600字
宋人范啼文(對床夜話》有語:“虛者枯,實者塞。”所謂“虛”,即抽象的思想感情之類;所謂“實”,即具體的事物形象之屬。其意大致為: 文章只寫心境意念等,就會顯得索然無味;只寫情景物象等,就會顯得臃腫不堪。 虛實互化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為文假借技巧。 虛則實之;換句話說,抽象則具像之。花鳥蟲魚及其黃發垂髻類,全都是具體而切實的,寫起來一般易于捉摸,有些東西卻不那么簡單。如飛速之時間,乃物質運動的延續性,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態; 然而,這種形式無法眼見,往往僅能意會。怎樣將這種無影無蹤的日月光陰表現得有形有聲,是一個難點。朱自清的《匆匆》做到了:“早_L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
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又如敏銳之感情,對外界刺激比較強烈的心理反應抑或對人、對事物關切、喜愛的心情,均不是主觀心造的幻影,而是客觀現實的反饋;然而,這些東西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常常僅能心悟。怎樣將這種無痕無跡的感知感覺表現得可見可聞,也是一個難點。朱自清的(匆匆》同樣做到了:“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虛則實之,把無以捉摸的時間、感情憑借載體物化成可以觸及的事物,以免空洞無物之弊。 實則虛之,換句話說,具像則抽象之。這里的抽象指的是敘述性語言的概括性,作文為了不堆砌材料,落人詳略不當的泥淖,習用概述來 “用一當十”、“憑少總多”,此在《以簡馭繁》一文里已備矣;至于抽象之于抒情、議論諸筆墨,同學們大多耳熟能詳。故一并不作贅筆。 本文擬就另一種“虛”,即“天馬行空”之想象,作一展開。老舍的《五月的青島》在實寫五月青島的自然景色與人事活動的基礎上,還有一段虛寫,那些“好作一夏天的買賣”的生意人,“預備呀,忙碌呀,都紅著眼等著那避暑的外國戰艦和各處的闊人。多咱浴場上有了人影與小艇,生意便比花草還茂盛呀。到那時候,青島幾乎不屬于青島的人了,誰的錢多準更威風,汽車的眼是不會看山水的”。這些顯然不是眼前之景的描繪,從側面反映出夏日青島的另一種令人悲憤的“繁華”。文章里的虛寫,一般處于陪襯的地位,但也有例外,蓄意喧賓奪主的。
以桂花為市花的杭州,每年花開之際,各報副刊有關描摹賞桂情景的文章 “各領風騷‘沒幾天”’,“人閑桂花落”以致“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龍的鱗片呵!那是幾千幾萬年風霜雪雨的記錄呵!……這兒記載著屈辱,記載著光榮,記載著文明,記載著中華民族的一切!”來到烽火臺下,抬頭仰望烽火臺,在作者心目中“是巨龍的骨節”、“是抵抗外族侵略的前哨,是浴血奮戰的中堅”,那“方方的門,方方的臺階,方方的垛口和屯兵洞……它的棱角”,在“向敵人說明著中華民族不可辱”,“寬敞的內室”,在“顯示了中華民族博大的胸襟—是朋友,就請進來吧!”登上烽火臺,放眼眺望延伸遠去的長城,在作者的腦海中,“這條游動的神龍……它給人的不是享受,而是震撼卜··…” 虛實相生若此,已交融而不可分割,互化至境地了,更有勝一籌者,當屬巧級“空白”藝術。
《陌上桑》有云:“行者見羅敷,下擔將混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峭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此詩誠如清人袁枚《隨園詩話)所述:“凡詩文妙處,全在于空。譬如一室內,人之所游焉者,皆空處也,若窒而塞之,雖金玉滿堂,而無處安放此身,又安見富貴之樂耶?鐘不空則啞矣,耳不空則聾矣。” 倘若實寫羅敷之美貌,不通過行人、少年、耕者、鋤者的實際動作留下虛想的空白,縱然傾國傾城,也難以現其萬一,孰如虛實相生,讓讀者見仁見智,各顯神通?中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內,這樣的空白很多,魯迅的《藥》里寫夏瑜的墳上“分明有一圈紅白的花,圍著那尖圓的墳頂”; 莫泊桑的《項鏈》中寫瑪蒂爾德歷盡十年艱辛,終于還清了賠項鏈的錢,而佛來思節夫人卻告訴她,當初借給她的那串項鏈是胭品等,均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 虛實互化,技法之所興可出乎象外、人乎其里,堪稱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