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24年致敬英雄觀后感400字【三篇】
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后的感觸。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2024年致敬英雄觀后感400字【三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024年致敬英雄觀后感400字篇1
劉老莊對于我來說是很熟悉的一個地方,我是淮陰區人,記得小學時候第一次去烈士陵園,那次的經歷記憶猶新,在以后的日子里,有不少次都在每年的3月18日去參觀烈士陵園。
參加工作后的這一次祭拜先烈活動,給了我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感受。
首先是新落成造型別致的紀念館。紀念館分上下兩館,上館是八十二烈士紀念館,有三個展廳,第一展廳陳列著白思才、李云鵬的畫像和烈士們的遺物及介紹劉老莊戰斗的有關資料。在這里我駐足很久,一件件地細細品讀。第二展廳是關于劉老莊戰斗場面的圖片藝術再現,圖文并茂,引人入勝。第三展廳是朱德總司令陳毅元帥贊揚劉老莊戰斗的文章節錄,劉老莊連及所在部隊、地方各級機關、社會團體的挽聯、挽帳和紀念活動的圖片資料。再看下館是淮陰革命斗爭史陳列館,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我黨領導下的淮陰軍民在革命戰爭年代同國內外敵人浴血奮戰的歷史,內容豐富,史料翔實,是難得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在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新中國成長的不易,更激發了我的愛國之情。
來到紀念碑廣場,遠遠望去,八十二烈士紀念碑猶如兩支架立的鋼槍直刺藍天,頂天立地。看資料介紹,紀念碑主體高19.43米,代表1943年,碑體鋼槍架立與大理石底座構成“八二”字樣,碑基是三座紅色平臺,共有18級臺階,寓意3月18日。高聳入云的紀念碑下方是原新四軍副師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的碑名“八十二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前是寬闊、平坦的廣場,每年的3月18日、清明節,這里人海如潮,白花似雪,數萬人再此集會進行祭掃、紀念活動,緬懷先烈光輝的戰斗業績。
通向烈士墓的路上,綠樹如蔭,空氣清新,讓人心曠神怡。走至陵園栽植的82棵松樹林、82棵龍柏林和82棵水杉林,油然而生出一種壯烈,一種敬意,一種必須駐足凝視之的心情……一株傲然挺立的青松就是一位勇士,82棵松樹就是82位勇士,不怕風吹雨打,巍然屹立,永遠守衛在這塊古老的大地上,一棵棵松柏就像一個個哨兵守護著他們的神靈,永遠永遠高高佇立著。
2024年致敬英雄觀后感400字篇2
歷史,總是在一些重要時間節點上更能喚起人們的回憶和反思。隨著9月3日臨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__周年紀念活動的籌備有序進行,人們也以各種方式重溫那段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歷史。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人們對紀念大會和勝利日大閱兵充滿期待。截至目前,已有49個國家確認將出席紀念活動。這是舉國關注的盛事,也是舉世矚目的大事。
看得見多遠的過去,就能走向多遠的未來。在這鑒往知來的重要時刻,堅持什么樣的歷史觀,以什么樣的態度認識歷史、對待歷史,不僅決定了我們如何認識過去、看待現在,更影響著我們如何創造未來。日前,習近平主席在致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中,指出“歷史是人類的老師”,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歷史的重要意義,正在于此;正確對待歷史的方式,也在于此。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中華民族自古重視歷史研究,歷來強調以史為鑒,我們的前人留下了浩繁的歷史典籍。今天,以紀念抗戰勝利、銘記抗戰歷史為契機,我們又一次打開了歷史的大門,走入民族記憶深處去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讓歷史的思考啟迪我們的心靈,讓歷史的光芒照亮我們的未來。“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依然是今天社會發展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課題。
歷史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__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是我們這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如果否定歷史事實、曲解歷史真相、解構歷史主流、抹黑歷史英雄,就會迷失方向,就會陷入心靈的空虛、精神的灰暗,就會犯歷史性錯誤。只有看清歷史進程,把握歷史規律,高擎歷史的火炬,我們才能心里亮堂,看清腳下的道路,明確前行的方位。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站在抗日戰爭勝利__周年的時間節點上,撫今追昔,縱覽興衰,我們更加深刻認識到,__年前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正是從那以后,不論發生過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論出現過什么苦難和困難,中國共產黨始終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可阻擋地開啟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民族復興進程,古老的中國鳳凰涅??、浴火重生,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東方。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一代代中國人歷經千辛萬苦,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飽受戰亂之禍,更加堅定了維護和平的決心,毫不動搖走和平發展道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思想定力。
歷史是的教科書,也是的清醒劑。我們強調牢記歷史并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我們銘記歷史也不是要陷入悲情,而是為了從歷史思考中獲得深刻啟示,從歷史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記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我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發展是硬道理”;感念先輩共赴國難的抗爭,我們才能更深切地體會“國是家,家是最小國”;弘揚氣壯山河的抗戰精神,我們深化改革、攻堅克難,就增添了無堅不摧的精神動力。
歷史無法重來,未來可以開創。“對一個節日的紀念,就是完成我們未竟的事業。”抗戰勝利的光榮,民族復興的夢想,是我們心中不息的光焰,更是我們馳而不息的步伐。如同__年前先輩們“擔負起天下的興亡”,我們這一代人更應敢于擔當、奮發有為,去建設更加美好的中國,去創造和平發展的世界。這是我們的紀念,這是我們不變的追求。
2024年致敬英雄觀后感400字篇3
“喀喇昆侖精神”是"忠于祖國、熱愛邊防,勵精圖治、艱苦創業,扎根高原、建功邊疆,頑強拼搏、犧牲奉獻"這些精神的總和,是長期駐守喀喇昆侖山的官兵在守衛祖國西部邊陲的艱苦斗爭中形成的,體現了廣大邊防官兵視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博大情懷和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堅強意志。
英雄是時代的杰出代表。以團長祁發寶為代表的英雄群體,是我們這個時代英雄精神的寫照。這些衛國戍邊的英雄官兵,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成才在火熱軍營,在關鍵時刻為了祖國的安寧和人民的幸福,舍生忘死,以英勇頑強、視死如歸的戰斗精神,體現了敢打必勝、矢志打贏的使命擔當,彰顯了聽黨指揮、聽令而戰的忠誠品格。在他們的身上,傳承著革命英雄主義的基因,燃燒著愛國主義的熱血,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因此,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積極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永葆軍人本色,在“展現作為、不辱使命”中顯露“想干事”。想干事是成事之首。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復轉軍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崗位變了,不變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多年來受黨和軍隊的培養教育,政治信念非常堅定,保衛祖國、建設祖國,這是復轉軍人的使命。明年,我國將進入“十四五”時期,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全體復轉軍人一定要保持想干事的熱情和激情,提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把好方向,堅定不移跟黨走,“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在“展現作為、不辱使命”中顯露“想干事”。
永葆軍人本色,在“展現作為、不辱使命”中顯示“能干事”。能干事是成事之要。古人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復轉軍人是曾經保衛祖國的“鋼鐵戰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復轉軍人的時代任務。“戰場”的改變意味著任務的改變,面對新任務、新挑戰、新責任,全體復轉軍人一定要持續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優良作風,勇于直面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加強調查研究,強化業務訓練,不斷解決問題,練就過硬本領,在“展現作為、不辱使命”中顯示“能干事”。
永葆軍人本色,在“展現作為、不辱使命”中顯現“干成事”。干成事是成事之終。任何事業都是腳踏實地干出來的,勝利的道路沒有捷徑可走,更不可能一步登天,只有求真務實才能披荊斬棘、走向成功。復轉軍人始終保持著“召之能戰、戰之必勝”的信心決心,保有著敢于擔當的勇氣、善于作為的作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復轉軍人的責任。肩負新時代賦予的強國重任,全體復轉軍人一定要在決勝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決勝之際,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奪取全面勝利中持續努力,在“展現作為、不辱使命”中顯現“干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