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1
我的家鄉在洛南縣一個安靜、優美的小村莊。因為遠離城市的喧鬧,這里的生態環境非常好,空氣很清新,還保留著許多傳統的習俗,我非常喜歡這里。
每年快過年時,一到臘月村子里家家戶戶都開始蒸饅頭、包包子,都是自己磨的面,味道好極了。最好吃的是一種叫“油馃子”的面食,發好的面,做出特有的造型在油鍋里一炸,變得金燦燦、圓滾滾的,像一個個金色的元寶,吃了這個“元寶”來年一定大吉大利。
到了除夕夜吃過年夜飯,一家人就圍著火爐開始包餃子,奶奶就會在餃子里悄悄地放上幾枚硬幣,這里大年初一早上吃餃子,來慶祝新一年的開始。吃餃子時大家都在試誰的運氣好,奶奶說,吃到硬幣的人來年一定有好運。
整個正月,小村莊都是年味十足,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多的數不清。我喜歡這里,這兒的習俗真有趣。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2
我的家鄉,xx,是一座富有“煙火氣息”的城市。與別地不同,這里的早餐被稱為“過早”,它種類豐富,而且每一種單獨拿出來,都可以當做色香味俱全的一道大餐,可謂是xx的一大風俗。
走在街上,許多人手中都拿著一份早餐在吃。有的蹲在地上,大口嚼著他們的“過早”,雖然看上去有些粗俗,但這恰恰是xx的“煙火氣”所在;有的走在大街上,在趕路的同時,手中還不忘拿著一份早點一一這也練就了xx人“邊走邊吃但滴湯不漏”的本事。雖然公交車明令禁止在車上吃東西,但在“早高峰”的車上,仍能經常看到人在車上“過早”,手捧一份熱干面或豆皮,吃得忘我。
來到餐館,里面雖然大,但也坐滿了人,密密麻麻,還有不少人站在座位旁。一張張方桌上,擺著各式各樣的小吃:泛光的熱干面,隔著多遠,都能聞到芝麻醬的香味;金黃薄脆的豆皮,使它的樣子十分體面;清甜淡雅的米酒,飄逸著清甜的米香……還有許多我叫不出來的小吃,它們一碗碗碼在桌上,使我垂涎欲滴。這不是早餐,而是一場盛宴。
憑借經驗,點了份豆皮與一杯豆漿,便靜坐等候。豆皮外面的皮被炸得金黃酥脆,細薄的皮上映著油光。誘人。輕咬一口,皮碎了,露出里面的餡來。香菇、肉丁、糯米……豐富的餡料勾起了我的胃口,尤其是那糯米,顆顆都浸了油。入口,是記憶中的味道,油而不膩,鮮香爽滑。豆漿一如既往的清甜,正好能去除豆皮的油膩。臨了,我擦擦嘴上的油。肚皮也填飽了,還解了饞。在武漢,這類價格親民而營養美味的“大餐”,可是隨處可見。
回到小區,小區里的爺爺奶奶們便迎上來,問我奶奶:“過早了有嗎?”親切,淳樸。我和奶奶都不由得曬然一笑。“過了,您吶!”隨即又簡單而親切的聊了幾句,便告辭了。一天的好心情,從這一刻,萌芽而生。
我不知道那么多種精致的“過早”是誰發明的,但我透過這些早點,看到的是咱武漢人對生活的不將就。哪怕只是簡單的一頓早餐,也要吃好、吃營養,吃出一番滋味。大抵xx的人,都很熱愛生活,才會這樣換著花樣“過”早。
這,大抵便是我家鄉的風俗了。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3
我們溧陽有個習俗,新年來臨前,家家家戶戶都“請祖宗”。我家也不例外,我們會請“老祖宗們回家過年”,俗稱“請祖宗”、“做羹飯”,這是一種祭祖形式,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
“請祖宗”的時間多是在除夕晚飯前。每年我都會跟著爺爺、爸爸一起“請祖宗”。爺爺告訴我,“請祖宗”是為了祭祖、懷念祖先、先人。奶奶負責準備好祭祖的食材,有豬頭、雄雞、鯉魚、肉圓、豆腐、青菜、蘿卜絲、小團子、蘋果、酒水、碗筷、小酒杯、蠟燭一對、香一把、香爐……我和爸爸按照爺爺的指示,把八仙桌擺到大廳正中間,桌子上方放一條長凳,然后左右兩邊各放一條長凳,下方不放凳子,地上放一個草蒲團,磕頭用的。爺爺把食材、器具擺放到桌子上,一眨眼的功夫,一切都擺放好了。我好奇的問爸爸為什么要準備這么多東西。爸爸娓娓道來,準備的這些材料都是有講究的,都是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的。食材一般是“三葷三素”,三葷一般是魚、肉、雞,三素一般為豆腐、青菜、蘿卜。還會有豬頭、豬手、豬尾巴,魚必須是一整條鯉魚,不扣腮、不去魚鱗,雞必須是雄雞而且要會打鳴的。我聽得全神貫注,不時的點頭。
爺爺開始主持儀式,他先把香爐上的蠟燭和香都點著,大家要保持嚴肅不能說笑。接著,爺爺拿了幾個元寶在大門口點然,一邊點元寶一邊嘴里振振有詞的說:“老祖宗們,回來吃年夜飯啦!”話音剛落,我看見爸爸開始給“老祖宗們”倒酒。桌子的三面,各放著三個酒杯、三副筷子,爸爸倒好一次酒就磕一次頭,一邊磕頭一邊嘴唇不停地念叨著。爸爸磕完頭,我就立馬跟上去磕頭,一邊磕頭一邊祈禱老祖宗們保佑我們大家平平安安、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酒過三巡,爸爸給“老祖宗們”添飯。我和爺爺在大門開始燒元寶,爺爺一邊點元寶一邊說:“老祖宗們,拿去用啊!”我不停地把元寶放進去。爺爺說:“燒元寶時要虔誠,元寶要慢慢燒。不要用木棍去挑動元寶,否則會弄破元寶。很快元寶都燒完了,“老祖宗們”都拿到了。這時,我聽到爺爺在說“老祖宗們,吃完飯,慢走啊!”我抬頭看到,爺爺一邊說一邊在挪動長凳。
夜幕已經降臨,“請祖宗”也接近了尾聲。我若有所思,“請祖宗”雖然是傳統風俗,但是在舉家歡慶之日將老祖宗們請回家,是對祖宗先輩的孝敬之意和懷念之情。同時,爺爺和爸爸的祈禱,是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我們后代平平安安,是深情的祈福祝愿。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4
每個人的家鄉都有自己特殊的風俗,當然,我的家鄉也不例外,我的家鄉的風俗是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族傳統的祭祀活動。每到這天,牧民們都要成群結隊地前往敖包祭祀,他們要在敖包上安放佛像,豎立經幡,并將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后,喇嘛們開始焚香燃燈,誦經念咒,乞求神靈保佑,群眾們則從左向右圍著敖包轉三圈,希望迎來豐收年。
敖包是蒙古語,意義堆子或鼓包。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因為他們認為高大雄偉的山上,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敖包是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腳石;在敖包旁邊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等等。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們焚香燃燈,頌詞念經。
正因為有了各個地區不同的風俗習慣,才有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我們一定要好好傳承下來。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5
離家三里遠,別有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習俗。
每年的農歷臘月二十九或三十就是春節,春節是個團圓的日子,家家戶戶包餃子吃團圓飯,吃完年夜飯家長們就會給小孩子發紅包。傳說是為了壓一個叫歲的神獸,所以又叫壓歲錢。
農歷初一就是春節了,凌晨家家戶戶開大門放鞭炮,寓意日子紅紅火火。男孩子們喜歡放爆竹,聽著砰的一聲,有的膽小的孩子被嚇了一跳,放爆竹的小孩笑了起來,也有的男孩喜歡把錢用來買些吃的,相比男孩,女孩的小玩意就更多了,勇敢的女孩子會買一些煙花,仙女棒棒。用祭神的香一點,散開火花別提多好看了,還有一些女孩子會買布娃娃等等的小玩意。
而大人呢就會聚在一起喝點小酒,吃點下酒的花生瓜子,有的在一起打牌、打麻將,嘮嘮嗑悠哉悠哉都閑得很。
老人就會去祭祖,上香,有些會和小孩一起去廟會。
春節是代表了新年新氣象,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告別了舊的一年。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6
你聽說過吊錢兒嗎?那可是天津過春節獨一門的傳統風景。成對的吊錢兒,往玻璃窗棱上一貼,在陽光的映襯下,紅得鮮艷,紅得耀眼,那真叫一個漂亮!我姥姥家在天津,我自然對吊錢兒不陌生了。
天津的吊錢兒,是剪紙藝術的一種。起源于唐朝,一直延續到現在。吊錢兒的顏色古代有五種:大紅、粉紅、黃、綠和藍,現在只有兩種紅色和金色。吊錢兒的形狀是一尺多長、半尺多寬的縱向長方形,上面刻著聚寶盆、花鳥魚等一些精巧的圖案,中間刻著金玉滿堂、合家歡樂等一些吉利的祝語,字與圖案中間用古錢串、魚鱗紋等相連,最下面剪成一條條小幡。貼吊錢兒,和中國傳統的貼對聯、貼福字一樣,象征著人們對新的一年吉祥的祝福和美好的期盼。
記得有一年,如果沒記錯,那是我第一次回天津過春節。充滿好奇心的我,自然對天津過春節的習俗十分感興趣,尤其是吊錢兒。媽媽和姥爺上街買了很多吊錢兒,回家之后,我便自告奮勇要貼吊錢兒。媽媽認真地說:“貼吊錢兒,很有說道,必須貼在門窗玻璃上方的橫棱上,不能將吊錢兒的整個畫面都粘上,而是只貼吊錢兒的最上端。這樣開著門窗,小風一吹,任其搖擺,所有的祝福和運氣都吹進來了。還要謹記一條,吊錢兒必須是雙數,意味著好事成雙。”原來如此。我開始貼吊錢兒了,可是身高不夠,只能站在椅子上面貼,結果貼得歪歪扭扭,幸虧媽媽幫忙把吊錢兒貼正。一陣微風吹過,火紅的吊錢兒輕輕搖擺,屋子里立刻增添了過年的熱烈氣氛。
轉眼間,到了正月二十五,我在屋里玩,忽然聞到了一股香味,便跑了出來。只見媽媽和姥爺正站在窗戶前,揭著年前貼的吊錢兒。我看著心疼,著急地詢問:“媽媽,為什么要把吊錢兒揭下來呢?我們貼錯了嗎?”聽見我幼稚的問題,媽媽笑了,“當然沒有!今天是正月二十五,天津叫‘填倉節’,都要把吊錢兒揭下來,放在柜子里保存,填倉嘛!天津還有一句俗話,‘填倉填倉,干飯魚湯’這不,正燉著鯽魚湯呢!”我高興得拍手叫起來:“怪不得這么香呢!”
“京津百里遠,別是一鄉風。”貼吊錢兒,是天津獨特的傳統風俗,是中國寶貴的文化精粹。明年春節,記著貼吊錢兒啊!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7
盼呀盼,新年終于到來了。歡樂的氣充盈著我們家,整個家里的樣子經過一番打掃煥然一新,我寫的新對聯貼在了門口。當然,來我們家拜年的人也絡繹不絕,這也為我們家增添了不少喜慶氣氛
不過,我發現一個問題:來我們家拜年的人吃剩的糖紙會四處亂扔,媽媽卻不勸阻。我向媽媽提出了心里的疑惑,還自告奮勇地去拿掃把。媽媽卻一把拉住:“我不要去掃這些糖紙,這個不能掃!”不能掃地?真是奇怪。我理直氣地反問道:“媽,我們家‘掃房’時不是弄得平干凈凈嗎?要是這么個臟樣來待客怎么能行?”
媽媽語重長地說:“這個就是不能掃,至于為什么,你自己上網去查吧!”
于是,我真的去網上找到了答案:原里糖紙代表著財氣,如果掃出門,就相當于把財氣掃出了門,所以不能掃糖紙。
我還在網上找到了過年的多項禁忌,比如初一不能喝粥,因為這代表一年四季窮苦,是不吉利的;比如不能吃紅薯,因為這代表著眼睛會出火毒;比如過年不能吃藥,這個像象征著這一年會疾病纏身。還有一些言語上的禁忌,例如有船的家庭新年時不可以說“翻”這個字,因為這會讓船翻掉……
原來,過年也有不少學問,只要你用心發現,就能發現它的樂趣所在。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8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的家鄉在xx,這里有許多風俗。比如說過年。在過年的前一天晚上每個人都非常高興、興奮,因為明天可以穿新衣服新鞋子,還能放煙花爆竹……
拜天公、貼春聯
除夕這天早上,人們都穿著新衣服新鞋子,但大人們比我們早起來炸雞翅排骨等食物,要去拜“天公”。拜完后,就要貼春聯,叔叔拿著春聯涂上膠,就粘在門的上面,和左右兩邊,每個門都要貼。大門的門上還要貼門神,家里還要貼福字,一般來說都是貼倒的,寓意福倒了。
吃年夜飯
到了晚上我們就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年夜飯可豐盛了有大魚大肉龍蝦螃蟹等菜品。我們吃得有說有笑,可開心了。吃完就去親戚家拜年,分壓歲錢。
跳火群、放煙花
回到家,奶奶就在干草上點了火,家里的男丁就開始跳,我看著他們跳。
跳完后,小孩子們就拿著打火機點煙花了,還有“轉轉轉”,“仙女棒”。有的去看《春節聯歡晚會》。
守歲
到了要睡覺的時候,每個人都不能睡,因為這是一個風俗“守歲”。
這些風俗伴隨著我們成長,真開心……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9
說到中國最受歡迎的傳統節日,大家一定會馬上想到春節。而在過春節時,我們一定會履行許多傳統習俗。那么今天,來談一談我們家鄉春節的習俗吧!
到了除夕,不管是在外打工的,還是做生意的,都會趕回來,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打掃得干干凈凈,貼上了紅紅的春聯。
在貼春聯時,一般都有左聯、右聯和橫批。人們往往都會在春聯上寫上吉利的`話語,祝愿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平平安安,心想事成。有的門前還掛上了大紅燈籠,非常喜慶。
晚飯,擺上好酒好菜,非常豐盛,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平常,大人們不準小孩子這個那個的,這一天例外,我們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吃完飯,就開始發紅包了。我最喜歡這個了,爺爺奶奶發紅包,爸爸媽媽發紅包,哥哥姐姐也會發紅包。我的癟口袋,一下子就鼓起來了。有了紅包,我可以自己買好吃的、好玩的,當然還要留點慢慢用。
除夕還有許許多多的活動,我們小孩子放小鞭炮,玩煙花,大人們看電視、守歲。“爆竹聲中一歲除”,由此可見,燃放煙花爆竹也是春節的一大習俗。
在夜晚,那爆竹聲噼里啪啦,那煙花五顏六色,紅的、黃的、藍的……各種形狀,各種顏色,增添了許多節日氣氛。但現在許多人非法燃放煙花爆竹,給我們的安全帶來了隱患,而且燃放的煙花爆竹還會污染空氣,所以這一習俗已經被“禁止”。
初一,是村里拜年的日子,大人小孩都穿上嶄新的衣服。每家都準備茶水、糕點、煙,招待來拜年的人。一般是男的去每家每戶拜年,女的在家招待。
這一天,我都會準備一個袋子,裝水果、零食和煙等,每到一家拜年,都會見人都給零食,都給遞煙。都知道小孩不抽煙,也發煙,拿回家給大人抽。回到家,我的袋子里裝得滿滿的,真是小百貨店呀!
接著幾天,是去親戚家拜年,每個親戚家都必到。一年就一次,基本上都要到那吃餐飯。
到了十五,過元宵,吃湯圓。湯圓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芝麻露了出來,試問哪個人不想一口下去,解解饞呢?真甜,真香!
過了元宵,春節就過完了。大人們開始干活,我們小孩子開始上學了。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10
我家祖祖輩輩生活在上海,上海便是我的故鄉。上海的春節,也更讓人難忘。而我最愛的,還是那甜甜的湯團。
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一齊包湯團,看春晚。糯米粉是現成的,用水一和,便是湯團的皮。那滑溜溜的皮,讓人不禁想起了那圓溜溜的湯團,在沸水里翻滾著,雪白的糯米皮在水中閃閃發亮。而那雪白中,又隱隱約約透出一絲絲灰色,那是黑洋酥的顏色,甜甜膩膩的感覺,似已在嘴里化開,給人無限的幸福感,這是讓幾代人都神往的景象。
在外公生活的那個動蕩的年代,包湯團,吃湯團,簡直就是無上快樂。新年來臨,家里拿出一年來辛苦勞動而得的糯米,用一個巨大的石磨來磨糯米粉。磨的時候,全家上下都在幫忙。力氣大的大人們汗流浹背地使勁磨,而小孩們干不了重活,就負責把糯米倒入磨盤。糯米通常都有好幾袋,還特別的重。但孩子們卻依舊不厭其煩地拿勺子一勺一勺認真地往磨盤里倒,想必是那一個個小小的,甜甜的湯團給了他們驚人的力氣和耐心。
磨完了糯米粉,便是做餡料。湯團的餡通常為黑洋酥和豆沙兩種。不過家里通常做的都是黑洋酥的餡。拿一只小臼,盛上滿滿一碗黑芝麻,再用一根極粗的小槌不停地搗,很快就能將其變成一碗黑糊糊。為了讓它有甜味,就放入白糖;為了讓它有黏性,就放入豬油。想來著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事,只可惜現在的我并不能體驗這樣的活動。
準備好了湯團皮和餡料,便要開始包湯團了。先把皮捏成小碗狀,用筷子夾起一個搓好的“小煤球”,輕輕放入“小碗”,再把口封上,搓成一個小球,一個湯團就完成了。孩子們前兩步都做得很順利,但到了封口搓圓時,就叫人有些哭笑不得了。有人搓成了粗細不一的長條,有人捏成了橢圓,更有甚者,搓到一半,封口處裂開,餡全部漏了出來,便前功盡棄,只好重新來過。但誰也沒有哭鬧,反而笑聲連連。最后,大家都包出了自己滿意的湯團。那小小的,滑滑的一個,放在手上舒服極了。
盡管如今在這個快節奏的大都市里,已難找到當年全家包湯團的情景了。但我相信,在每個上海人心中,都會有這樣一幅祥和的畫面,因為那一個個小小的,甜甜的,滑溜溜的湯團,背后不僅蘊含著人們對家鄉的情意,還有那最真摯的愿望——團團圓圓,幸福安康!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11
家鄉的春節,隆重又隨意,沒有什么條條框框,講究的就只是“團圓”二字而已。
臘月二十九,每家每戶的大人們用紅紙和竹條糊成一個個紅燈籠,掛在房檐上。而我們小孩子要做的,是在他們糊燈籠的同時放鞭炮。聽著那種“呲呲”的輕響,就像小小的火花在呢喃細語。這兩樣必須要同時開始、同時結束,寓意著來年屋內屋外都紅火吉祥。
大年三十,雞鳴一聲,人們就醒。大人們去集市上采購,孩子們則穿上新的紅衣服,女孩子們頭上用紅頭繩扎兩個朝天辮,男孩子們在手腕和腳踝處各系一條紅鈴鐺。
年夜飯上桌,魚和餃子都是必需品。一家人圍坐一桌,道著些不咸不淡的家常話,無需華麗的詞藻,最樸實的話語也能暖人心窩,興奮和喜悅裝滿了每個人的眼睛。
十二點整,孩子們可以出門了。老村長在村口燃起煙花。所有人都如潮水般涌向村口,看一顆不起眼的小火種在空中崩裂,隨機變幻成一把撐開的打傘,在夜幕中飛旋。這把傘還沒消失殆盡,一朵金黃的金菊又燦然盛放,宛若一位孤傲的仙子,全身包裹著華麗流光,在村里人的注視下翩翩起舞。絢麗的煙花在黑夜中競相綻放,那流光溢彩的點點光華都盡數撒進人們的眼瞳,照亮了天際,也照亮了人們的臉。
幾輪煙花放完,便原地支起一個火堆,大家都圍坐過去,繞著篝火唱歌跳舞,好不熱鬧。隨后在火堆上架一個小水壺,每個人都從自己家里挖一瓢水,倒進壺里。人們盤腿而坐,手拉著手圍成一個圓,朗聲唱著村歌“……起簍子,起簍子,家家都有錢……”待到水壺咕嚕咕嚕地直叫喚,老村長就把水壺拿下來稍微放涼。待到水的溫度差不多能喝,他就兩只手捧著壺,把它貼在胸前,虔誠地閉上眼,嘴里喃喃地念叨著,許著愿,言畢,拿起水壺喝了一小口,便傳至身邊人。隨后他盡力挺了挺佝僂的肩背,瞧著水壺經過一雙又一雙手,嘴角的弧度慢慢的越咧越大,熾熱的火光給他蒼老的眼神帶去些許溫柔和活潑。當水壺最后又傳至他手上時,他笑了,火映亮了他的眼,竟有了些年輕時的豪放與靈氣。“也不知道我這老骨頭能撐多久啦,不過看到咱們村里人如今生活的有滋有味,家家團圓過年,我這心里啊,高興吶。祝大家以后更好啊,哈哈哈哈……”老村長說著說著,大家眼中都漸漸濕潤了。
“千門萬戶慶團圓,送舊迎新賀新年。誤把紅燈做笑臉,明年福運又當頭。”這大概是對家鄉的春節最好的寫照。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12
“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風俗也有所不同。
什么吃餃子,放鞭炮,吃小菜,煮粥啦,等等。都為過年時各地風俗習慣。
河南鎮平,是一個稍微有些跟不上時代的地方,但這卻完好的保留了它的古色古香。這個被綠色植物覆蓋的城市,第一次,便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在這個古老的村莊內,飄出了過年的味道。
在茫茫無邊的田地中,矗立著一個墓碑,那就是整個田地的起源——我們的祖先。在田地中,他就如此安詳地望著自己的田地,慢慢成長。太陽落下,但鞭炮聲卻仍舊如此,夜中的村子點上了一把火,順著小道,我們來到了祖先墓碑之前,草兒們雨后那獨有的清香撲面而來。我們一行人無論男女老少,統統站在了墳墓之前。在這安靜的田地上放起了鞭炮,這是為了告訴祖先們,我們過年啦!一把格外明亮的火,燒在了墓前的一堆堆紙錢之上。
透過火光,我看見了每一個人臉上寫滿了鄭重。那火在我的眼中,悄悄地滅了,爆竹也放完了,田地上又恢復了安靜。我們在明亮紅火的鞭炮和孩子們的笑聲中享受著幸福與快樂。
村莊,在漸漸退去的鞭炮聲和笑聲中漸漸沉睡了……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13
春節是在農歷初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春節的習俗有很多!大年三十晚上12點睡可大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春節。春節說的第一句話做的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以翼一年之平安。早餐也是有講究的,比如我們家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奶奶一定會給我們吃長壽面和喝一杯粗茶。
早上吃過早飯后,就是焚香拜祖了。祖宗神位前的香爐中,點了輕煙繚繞的長香,紅燭燃起輝煌的亮光,在祖先遺像前,點著香燭,供陳湯團、糕、餅、肉、飯,等東西。家人銅磬在一聲聲的敲著,彌漫肅穆的氣氛。長輩帶領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齊地站立兩旁,向祖宗神位,焚香點燭,按輩分長次,向祖宗跪拜。跪拜完了以后,爺爺就會,拿出一個大鐵盆,然后再把紙錢,紙折的金元寶和假錢一起放入盆中燃燒。爸爸則是拿了一根長香點燃,然后,拿了一些鞭炮到門口去放,一陣陣鞭炮聲傳來,弟弟妹妹嚇地用手捂起了耳朵。放完鞭炮后還得再拜一次祖宗,但這一次不是跪著,而是站著拜。等紙燃盡時,就是要上酒啦!這也是我們小孩子興的時候,我們幾個小孩兒,一人拿一杯酒,往鐵盆里,倒嘴里還要說一句:“老太喝酒。”
由于這次肺炎的緣故,我沒有出去拜訪親戚,就只是在家里祭拜一下祖宗。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14
“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習俗。我要介紹的習俗是家鄉新年時的過廟會。
新年,大家都不陌生,但新年的時候家鄉都在干什么呢?我們家鄉新年的時候會過廟會。
過廟,鄉稱“趕廟”,“趕會”。在新年的時候,家家都會穿著新衣到廟會上去看一看。小孩子們去了,像撒了歡一樣,廟會上有各種稀奇的玩意兒,孩子們走到這,停一停,走到那兒,睜大眼睛瞧一瞧。一切事物在孩子們眼里都變得稀奇古怪。大人們則是互相聊一聊今年的收成怎么樣,非常熱鬧。
河北廟會的習慣由來已久,甚為普遍。以前河北一年就有72次廟會,舊時的廟會很復雜,有的還帶著較濃的宗法觀念和封建迷信色彩。而現在,人們將廟會當成了一種“旅游”和自我娛樂場所。像高蹺、獅子、龍燈、旱船、跑驢、竹馬、雜技、武術等絢麗多彩的民間藝術形成,多在廟會期間表演。同時,各地的“過廟”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各自的特點,比如:安國藥王廟會,張北騾馬大會,涉縣媧皇宮奶奶廟會等。
過廟既進行了物資交流,又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15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騷客都曾用漂亮的辭藻描寫著端午節的盛況。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粽子,賽龍舟等端午習俗,直至今日都在華夏大地上盛行。
相傳,戰國的屈原特別愛國,為了不讓楚國被秦國侵略,經常勸楚王和齊國聯手,可楚王不但不聽勸告,反而把屈原流放了。被流放后的屈原,看到百姓們生活貧困,飽受戰爭的摧殘,深覺自己愧對國民,便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跳江自殺了。
人們為了祭奠屈原,便在端午那日往汨羅江里扔下許多糧食,希望江底的屈原不愁吃喝,借此表達他們對屈原的愛戴。可有一日,一位年老的老人卻告訴大家,他夢到了消瘦的屈原,屈原還告訴老人說:百姓們給的食物全被魚吃掉了,他終日饑腸轆轆。后來,人們便改進了投食的方式,在食物外包上樹葉。這樣,就只有聰明的屈原可以解開繩索,吃到食物了。這,就是最早的粽子。
如今,沉溺汨羅江的屈原早已化作流水,消失湖底;但是吃粽子過端午的習俗,卻仍煥發生機,流傳至今。而這粽子,也是大有講究呢。
家里的老人告訴我:粽子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柊葉、箬葉或菰蘆葉。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的粽子。可現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路邊擺攤的,超市堆砌的粽子,還是以三角形的居多。
粽子不僅形狀多樣,味道也各有不同:甜的紅棗粽,豆沙粽;咸的臘肉粽、蛋黃粽、板栗粽;還有最簡單的白粽子,每一種都有一大批擁護者。
我最喜歡甜粽子,豆沙味的排首位,那豆沙餡聞起來就香噴噴的,似乎豆沙馬上就要流出來似的,一口咬下去,一股甜甜,膩膩的感覺涌上了鼻腔,讓人吃了一口,還想再吃一口。其實白粽子也不錯,雖然它外表一般,里面沒有餡,但撒上白糖,味道就好極了,糯糯的,甜甜的,純粹的米香,吃起來好極了。
饞嘴的小孩們聞到了粽子的香氣,都會忍不住猛吸幾口氣,過過癮兒;等到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上桌,口水就止不住地往下流;待到拆開粽葉,吃到嘴里,滿口都是甜甜膩膩的美味,那感覺,真是勝過人間的任何一種美食啊。
歷史的車輪滾滾滑過,端午的故事也有了很多不同的版本,就連屈原的說辭也有很多不同的變化,但是端午節的粽子卻憑借自己的誘人,在每個年代都煥發出最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