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8600字 華羅庚的故事_名人故事-11012字作文

雕龍文庫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名人故事8600字 華羅庚的故事_名人故事-11012字作文

名人故事8600字 華羅庚的故事

華羅庚祖籍江蘇丹陽。丹陽有著舫仙橋,鎮不大但交通方便,地方小卻物產豐饒。上個世紀未,這里曾一度是商業興旺的大集鎮。

華羅庚的父親華瑞棟,又名華祥發,也有人叫他“華老祥”的,自小當學徒,后曾在舫仙橋鎮上經營一爿絲綢店。年輕時曾參與亥革命的有關活動,被當地的保皇黨人視為異類。華羅庚的母親巢性清,娘家是江蘇武進縣孟河鎮人。她小有文化,端莊淑慧,一生敬神信佛。

華瑞棟夫婦有諸多親友在金壇。有一年,他倆在舫仙橋經營小店因遭人暗算失火,迫不得已收拾起殘剩家當來到金壇城里謀生。

來金壇后,華祥發經營絲業兼營棉花買賣,曾有過短暫輝煌,一度被金壇縣商會推

舉為絲業董事。后因商界互相傾軋,加之華祥發心有別鶩,無心生意,家業漸漸敗落下來。最后只落得在縣城清河橋(現名“南新橋”)東首開一爿小店“乾生泰”,以代銷棉花、經營草席、雜貨之類,勉強維持全家的生計。

華羅庚的母親常年患病,30多歲才生下一女名蓮青。華老祥想有個兒子,一有空就到小南門大街的風鳴臺、清言閣茶社去喝茶消遣,并找那里的算命瞎子算命打卦。

總算是皇天不負忠厚人。就在歲月的車輪轉至1910年11月12日這一天時,華老祥終于夢想成真,其妻于夜間給他生下了一個體態羸弱的男嬰。

華老祥40歲得子,其喜悅之情可想而知,給這孩兒起名華羅庚。

照華老祥后來對其親友的解釋,這“羅”者,即“籮”也,象征“家有余糧”,又合金壇俗話“籮里坐笆斗——篤定”的意思;“庚”與“根”音相諧,有“同庚百歲”的意味,也同時表示著“華家從此有根”的意思。

這小生命落地之后,那華老祥立即就將事先準備好了的兩只籮筐把這孩子小心翼翼地對扣其中。這既為了“避邪”,也是對天祝愿:我家的寶貝兒子已安穩地“生根”其中了!

華羅庚小的時候,父母與親友都親呢地叫他“羅羅”。華老祥經商之余,常將這寶貝兒子抱到堂前擱著的一張小竹床上,讓兒子在他仰躺著的胸脯上蹦來跳去。羅羅會跑路了,他又常常趴在床上給羅羅當馬騎。羅羅呢,也常把家里一張小板凳,用一根繩子扣著,牽著當馬。羅羅騎在上面,有時嘴里還“馬嘟嘟,馬嘟嘟”地嚷著。這張小板凳,現在還存放在他家鄉的“華羅庚紀念館’里。

羅羅四歲那年,其母夜間突然做了一夢,夢見觀音菩薩對她說,羅羅是天上的“文曲星”,難帶難養,要想平安無恙,就得往東北方向走一趟。

他爸因生意忙走不開,他娘便雇了一輛三輪車拉著他母子倆去丹陽。出金壇城丹陽門外幾里地,那車經過一座石橋時,車夫因不慎失手,母子倆同時落水。在千鈞一發之際,幸虧她娘在滑向河心時腳下踩著了一塊石頭,借助一股向岸邊涌去的浪頭,就勢一蹬,加之車夫即時趕來,羅羅母子才僥幸獲救。

自此以后,華老祥夫婦敬神拜佛就更加心誠了——華老祥不惜重金托人去宜興“請”回一尊做工極精致的觀音,由巢性清日日焚香禮拜,有時還拽了蓮青、羅羅一道磕頭作揖。羅羅的母親逢人便說:“要不是觀音菩薩保佑,我家羅羅哪能逢兇化吉,遇難呈樣啊!”

孩提時代的羅羅,十分頑皮淘氣。他常同他姐一道玩“搬家家”、“開小店’、“炸飛機”之類的游戲。他讓他爸用木條、錫塊、白鐵皮做了一桿“盤秤”;搬來家里的板凳、桌椅,用一塊長木板搭成一個“柜臺”,學著做生意的模樣。他總是當“老板’,讓姐姐作“顧客”,當小蓮青一本正經地喊著“噯,老板老板,我要白糖一斤,細鹽八兩”時,他便弓腰從身邊的笆斗里捧出一堆爛泥,像模像樣地用那“盤秤”秤起來。當姐弟倆將燃著的炮仗放在空鐵皮盒里放的時候(他們稱這叫“炸飛機”),整座小院一片噼里啪啦聲。這時小羅羅高興得手舞足蹈。而此間擔當“后勤”的姐姐則常常忙得滿頭是汗。

有一次她媽媽在隔壁一家豆腐店里跟幾個牌友“摸花鶻”(一種紙牌消遣),羅羅要他娘回去給他拿點什么,他娘正玩在興頭上,沒空來搭理他。他一急一氣之下就從地上躥向牌桌,褲檔一扒,小肚子一挺,煞地一泡尿就將那桌上的紙牌沖得個七零八落!

打那以后,小羅羅便得了個“雅號”,叫“羅呆子”。

“羅呆”不呆

羅羅虛歲7歲那年,與姐蓮青一道進了金壇城里的仁劬小學。

小學后門不遠處有家專門加工旱煙煙絲的懷仁煙鋪。蓮青姐弟放學回家,那煙鋪的伙計們常拉他們玩一種叫“抓豆豆”的游戲。羅羅他們玩贏了,伙計們就獎他們一兩塊小糖;若玩輸了,就要被刮一通鼻子。

羅羅天性好勝,他對抓豆常輸心里很不服氣。于是功課之余就同姐姐“對壘”操練起來。大約過了兩個多禮拜,他就漸漸地摸清了其中的“訣竅”。原來按比賽規矩,甲乙雙方展開比賽,豆總共是9粒,每人每次只能拿走l到3粒。先拿的人無論如何一次都不能拿完。因此,只要想辦法在先拿時設法造成后拿者面對9粒的困境,使他不能一次拿完,你就必勝無疑。9的倍數18、27等是如此,豆的總數即便是10、11、12……,也只要以這種辦法去應對,就能穩:操勝券。羅羅于是將這“拿法”自編了一個“口訣”,叫:

“你拿一,我拿八,你拿二,我拿七……你拿八,我拿一,‘一八’‘八·一’總為九,你對九數便要輸昏頭!”

在他知道了這個“訣竅”之后,他再跟那些刮他鼻頭的伯伯叔叔們“對壘”,那幫伙計們就再也沒有那么多的糖果去“獎勵’他那張得意非凡的小嘴了。

羅羅上小學五年級時,他爸將他轉到了金壇縣立高等小學(舊稱書院小學,現為金壇市朝陽小學)。

羅羅在這小學的兩年依然頑皮,學習成績一般。

他平時愛玩疊紙,在母親的指導下,他將自疊的官帽、上衣、褲衩、飛機、船只、猴子等,往往按自己要表達的意思,組合到一個特定的畫面中去。譬如他曾將疊好的猴子戴上官帽放在船艙中,讓豎起的桅桿上歇了一只燕子,題名為“春游”。

他十分喜歡城里的“燈會”、“廟會”,和在丹金漕河或老鴉塘內舉行的“龍舟競渡”。

他曾為不滿意父親“幾年一貫制”給他扎的“兔子燈”而在床上撒賴不肯去上學,他也曾因多次逃學跑去看“廟會”、觀“龍舟”而遭到父親的責罰,被跪在家里的觀音菩薩前。

有一次,他竟然拽了一個小伙伴,跟那顧龍山的“廟神”一直跟到廟里。看清了那位“廟神”卸妝后竟是一個女的,便跑回來對媽媽說,“姆媽,姆媽,你阿曉得啊,奈格(那個)菩薩,原來是格(個)假佬(假的)!——真格(的)是假、假到底匿(了)!”

由于學習不用功,他在小學里只拿到了一張修業證書。

1922年,11歲的華羅庚進入了由邑人韓大受先生獨資創辦的金壇縣立初級中學,成為該校第一個班級的學生。這個班當時只收了8個學生,到華羅庚畢業時,班上還剩有6個學生。

華羅庚在初中一年級時,仍調皮貪玩。他有時逃學到縣城“別洞天”戲院看京劇和灘簧戲(錫劇),并仍著迷于看“出抬閣”、“賽龍舟”之類。有一次,他同幾個小朋友翻過校園墻頭,爬到一棵大桑樹上,去看丹金漕河里的龍舟競渡時不慎跌傷了左腿,在家歇了好些日子。

其時,他有個小友,人稱“勛勛”(曾任無錫市民盟秘書長的虞壽勛先生)。有次他倆去城外一塊墓地玩。那墓地里有好多石人石馬。兩人各騎一尊石馬,“馬嘟嘟,馬嘟嘟”地歡叫了好一陣,又對唱了好幾首“春二月里暖洋洋”之類的金壇民歌。

羅羅問勛勛:我們坐的這石馬你估它有多重?勛勛答說:這哪個曉得啊!羅羅講,我們得想個辦法把他估出來。勛勛說,這除非有一桿大秤,而且得找到兩個能抬動它的人.羅羅不滿地瞪他一眼,說曹沖有法子秤象,難道我們就沒有法子秤馬吆?勛勛不語.羅羅沉思了一會說:“以后我總有辦法算出它的重量來!”

羅羅上初二那年,有一回校里出晨操他姍姍去遲。同學們上操都按學校規定換了短裝,他進校時長衫外罩著馬褂,他靈機一動,將長衫拎起塞入馬褂下。做罷操回教室,不少同學忙著更換長衫,他卻悠然自得地坐到坐位上,不緊不慢地重新將長衫從短褂下拽出。對他的這番“標新立異”,體育老師頗表不滿。而將這一切看在眼里的校長韓大受則認為:古人說的“用心之妙,在于不法常可”,這用在華羅庚身上,“倒是蠻合適的!”

羅羅“有悖常理”的行動,還很突出地表現在語文學習上。

他上初三時,教國文的楊立三先生有次給他們出了一道作文題,叫“周公誅管蔡論”。這是一段人所皆知的歷史典故,周武王死時,其子成王還年幼,當時由武王母弟周公旦攝政。管叔、蔡叔乃周朝貴族,對此心存不滿。適逢武庚聯合東方一些小國和部落,起兵謀反,管、蔡二人就加入了這個隊伍。后來,周公旦領兵東征,歷時3年平定了叛亂。他因早看出了管、蔡取他而代之的野心,于是平叛后便立即誅殺了管、蔡。

楊先生出此題的本意,是要學生按儒家正統觀點,闡述管、蔡二人附逆武庚,理當遭誅,可羅羅在作文中竟指出了:“政治家的爭斗皆出自各自利害的考慮”,他在文中寫道:“……周公倘若不誅管叔、蔡叔,說不定他自己也會造反的,正因為管、蔡看出了他的陰謀,所以周公才把他兩人殺了滅口。但他既然用維護周室的堂而皇之的理由來誅殺‘叛逆’,他做了這件事,自己也就封住了自己的口,不便也不必再去造反了!……’

還有一次,楊先生讓學生做一篇讀胡適作品的讀后感文章。華羅庚得到楊先生借給他的一本胡適的《嘗試集》。他讀罷全書再看序文,見胡適序中有如下幾行詩:

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

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

羅羅讀后想:陸放翁原詩中講的那個“嘗試”,明明說的是干任何事情“要想一試成功古來無有”;而胡適這里說的“嘗試”,只是強調做任何事“只有通過嘗試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這是同一個概念的兩種理解。胡先生怎么可以以自己理解該詞的內涵,去否定一位偉大詩人在同一個詞上人家自己所確定的另外一種內涵呢?

想到這里,他便寫了一張條子,署了自己的大名連書一起交給了楊先生。楊先生一看,見那條子上寫著:

胡適序詩邏輯混亂,狗屁不通,不堪卒讀!

楊立三先生看到這個紙條后,無可奈何地搖搖頭,口中也只得喃喃著:“這孩子,怎么這樣放肆!”。

這位老先生已領教過“羅呆子”的厲害,只在紙上批了四個字:“懶人懶話”,便退給了他的學生。

可見,“羅呆子”并不呆!

只身滬上

1925年夏天,華羅庚以單科成績名列全班第一,學科平均成績名排全班第二,在金壇縣立初級中學畢業。當時,他的家庭經濟日漸拮據;去外地續讀高中完全無望,他不由得憂愁滿面,哀嘆不已。

正當二家人為羅庚的讀書問題進退兩難之際,華老祥從上海親戚那兒獲得一個信息:黃炎培先生創辦的上海“中華職業學校”,招收貧苦人家子弟,收費十分低廉。

經友人幫助,通過報考,華羅庚第一次離開故土,只身去上海求學。

在上海職業學校時,華羅庚開始對數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他報名參加過一次上海全市性的珠算比賽。當時的參賽者,大都是銀行、店鋪、錢莊的職員和伙計,大中學校的學生參賽的極少。

比賽那天天氣陰冷。入場后,那些熟諳珠算的老手各逞其技,唯獨華羅庚,坐在那兒好長時間,才“進入角色”。但誰也沒料到,這個裝束平常、面黃肌瘦的青年學生,竟是第一個交卷的。后來經過嚴格的評定,他竟出入意外地獲得了此次比賽的第一名!說奇怪其實并不奇怪。因為他從小就幫父親照料店務,對珠算早就訓練有素,而他這次參賽,則純粹是與那眾多的珠算“大家”斗巧而已。

譬如,這樣一道珠算題:189987X9998=()

其他人以珠盤演算,繁難異常,而到了他手里,羅庚很快就將其化解成為如下算式:

189987X9998

=189987X(10000—2)

=1899870000—189987—189987

=1899870000—190000—190000+13+13

=1899870000—380000+26

羅庚將這幾道算式先默默記在腦中,而后他只撥動4決算盤,前后只花了幾秒鐘,那答案就被他準確地算出并寫上了試卷。

想那些算帳高手,他們有的得作24次乘法,中間還要做些加法,若一次以10秒鐘計算,少說也得化費240秒的時間,何況要演算那么大的數字,手指撥弄稍有不慎,其差錯便會接踵而至。

當時的名記者鄒韜奮先生兼任中華職業學校的英文課。他平時極喜歡這個學生。他知道羅庚獲得此次珠算比賽冠軍后,特地跑去向華羅庚表示祝賀。

華羅庚對鄒先生說:“我雖說是小縣城里的一個小伙計,現在又是一個面黃肌瘦的窮學生,但有你先生壯膽鼓勵,我偏要來個斗智不斗力,比巧不比富,非要氣一氣大上海的那些個洋職員!”

鄒先生當年在該校教授英文,據說奉行的是所謂“罰站教學法”。他提問學生,第一次回答不上來的,那學生要被罰站在原位上;第二次就得被罰站于講臺前;要是第三次,那就得被罰到講臺后面壁而立,有的甚至要被罰站到講桌上。據香港作家梁羽生在一篇文章中說,華羅庚當時被罰站在原位上可能是有過的,但被罰臺上站和桌子上站,則好像沒有。華羅庚有次對梁羽生說,他的英文是在全班考第二名的。

在職校讀書時,只有一位教數學的虞老師好像對華羅庚有些偏見。

一次,這位老師發考試試卷,他以他腦子里自定的“上、中、下”三等,按次序傳喚他的學生上臺領取他批改后的考卷。華羅庚是最后一個被他喊上接卷的,他還當眾訓斥了華在試卷中的所謂“投機取巧,標新立異”。

原來前兩天數學中考,華羅庚演算試題的方法與眾不同,他用了自己所特有的數學“直接法”,而這種數學演算方法,是與這位只會因循書本的老先生所教的方法大相徑庭的。

華羅庚當即據理力爭,并勇敢地走向講臺,用那種“直接法”給同學們演算了那幾道試題,結果使得那位老師十分尷尬,但同學們聽后則無不折服。

由于華羅庚當時學的是商科會計專業,平時與之打交道最多的就是這位虞先生。他因不堪虞先生的冷臉加白眼,加上他家里也實在是日不敷出,連每學期50元的食宿費都拿不出來,他一念之下便收拾行裝,“打道回府”了。

鄒韜奮先生事后得知此事,曾對該校另一位創辦人江問漁先生說:“宣夫猶能畏后生,丈夫豈可輕年少?虞公不解華子意,空教世人笑爾曹!可嘆也夫!可嘆也夫!”

輟學故里

華羅庚沒能讀完職業中專,1926年就從上海回到小城金壇。

1925年,國民黨金壇區黨部建立。翌年,共產黨金壇小組成立。其時國共第一次合作,金壇工人、農民、青年運動興起。

許是受了孫中山的思想影響,也許是當時的金壇工農及青年知識分子的革命熱情感化了他,華羅庚輟學回鄉后曾一度“加入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國民黨,常到工廠同工人開會。以后,目睹國民黨的變質,絕口不再提這件事了。他株守在家,操持著一針一線、四兩棉花的小本生意,選擇了攻讀‘天書’的事業。”

說到他的那些“天書”,當時他手頭也只有一本《范氏大代數》(當年在上海珠算獲獎獎金所買)、一本《解析幾何》(向李月波先生所借),和一本僅有50頁的《微積分》(從王維克先生處抄錄)。

他埋首書齋鉆研數學,似乎找到了人生新的坐標。在這段時間,他確實是非常勤奮刻苦和執著的。據他的堂嫂李晶洪老人回憶:夜深了,羅羅的父親一覺醒來見樓上還亮著燈光,就嚷:“你還不睡啊,都什么時辰啦!”;又一覺醒來,他父親見樓上燈光還亮著,就披衣登樓去擰羅羅的耳朵:“你深更半夜不睡覺,熬油費燈傷精神,這是干什么呀!”說罷便端走了小油燈。可一當樓下父親房里沒有了動靜,華羅庚又從床上爬起,從床底下悄悄取出堂嫂為他準備的第二盞油燈,繼續攻讀“天書”……

他晚上熬油費神,白天自然無精打彩。他心不在焉地站在柜臺上,有時顧客要買香煙,他會不經意地遞上火柴。一次顧客要買“燈草”,他竟聽作“京棗”(一種糖制的糕點)去取。又有一次,一位年邁的顧客踅進門來,問他棉線多少錢一支,其時華羅庚正在廢棉皮紙上演算某道數學題,他信口便答:“7425”。

“錢(7之諧音>是二五?此話怎講?”老人莫名其妙.【星火作文網 www.easyzw.com】

待他回過神來,那位老人已氣乎乎地走遠了。

這一年的農歷臘月二十八日,家家都在忙過年,唯獨華羅庚早早用過晚飯便上樓讀他的“天書”去了。夜半時分,隔壁鄰居家突然失火。火苗已映紅了他家的窗戶,他竟渾然無覺,直到他姐死死把他從小擱樓上拽下,他還嘴里囁嗜著道;“怎么好呢,我的那些書……”

因看到那些“天書”日甚一日地使得他的兒子成天變得恍恍惚惚癡癡呆呆,且又

“貨郎不當生意做”,華老祥一氣之下,就將華羅庚那些個什么“大代數”、“微積分”一古腦兒給扔進了灶堂!為此,華羅庚痛心疾首了好些日子。

1927年,華羅庚與金壇城里一位晶貌清秀端莊、情性溫柔賢淑的姑娘吳筱元結了婚。筱元父親當年曾就讀河北保定軍官學校,是金壇城內曾官至提督的吳虞卿的近房本家。筱元五歲時父親去世,家境與華家一樣也并不富裕。現金壇華羅庚紀念館保存的一張舊式大床、一張梳妝臺、一張方桌、兩只木箱和幾件家用什物,便是當年她娘家的陪嫁之物。

羅庚成家后雖依然癡迷于數學,但這時的華老祥對兒子的管束相對寬松了。

這年農歷五月的一個晚上,華老祥帶了羅庚幫城里一位開繭行的趙老板去盤點蠶繭。

那繭場設在縣城的城隍廟里。羅庚忙了一天盤繭進倉的活計,有點兒累,就在廟里一處神龕旁睡著了。待他一覺醒來,發現他父親正同幾個搬運蠶繭的伙計,在一座神像前“拜狐仙”。按金壇迷信的說法,人有不吉不顧,拜拜“狐仙”便可逢兇化吉。原來他父親在盤點蠶繭帳目時,帳面上不知怎么少了1000元錢,怎么也軋不平。

羅庚看了好笑,就讓伙計們先去弄點夜宵來。他用過夜宵,找個僻靜所在,噼里啪啦一陣算盤響,不一會就把那筆帳結算清楚了。原來,那帳面上本來是對的,只因他父親的手指頭在算盤上錯撥了一個位置,那帳本才對不起頭來。

事后,趙老板當了華老祥的面夸起了華羅庚。華老祥到這時候才有所省悟:原來這“呆子”的那些“天書”倒也沒有白念。

大難不死

1929年,曾在法國留學、出任過上海“中國公學”教授的王維克,重返故鄉金壇,受聘擔任金壇初級中學校長。

5年前,王維克先生曾在金壇初中執教。雖沒有直接教過華羅庚,但從羅庚的數學老師李月波先生那里,他了解到這個學生思維敏捷、解題方法十分獨特,后又從個別接觸中(他家藏書甚多,羅庚常去他那里借書看)發現這個孩子很有個人見解,頗有數學天賦,就是課堂學習不很用功。在學校同事的一次閑淡中,當某個老師慨嘆好的學生都跑常州、南京等地去讀中學了,學校已沒有什么人才時,王維克斬釘截鐵地說:“我看華羅庚就是一個!”。另有老師表示異議:“你就看他那兩個像鱉爬似的字吧,他能算個人才嗎?”維克先生又說了這樣一段話:

“當然,他成為大書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數學上的前途你怎么能從他的字上看出來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時候,粗看起來和沙子并沒有兩樣,我們當教書匠的,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領,否則就會埋沒人才啊!”

王維克出任縣中校長之后,聽說華羅庚已成了婚,還在家里站小店,并且生活拮據,于是便將他請來學校,將學校原有的一個會計、一個庶務員、一個事務主任的工作,統統交由他一個人兼著,拿雙倍工資,月薪定為每月18元大洋。

華羅庚明白這是老師的提攜,那時候能得到這樣一份工作是很不易的,因此來到母校工作十分勤勉。他每天早來晚走,領款、發款、收費、記帳,從購發教學用品到燒送茶水,從打掃衛生到幫填學生成績報告單,學校一應“庶務”都干得井井有條。

這時他接觸王維克先生的機會多了,向老師請教的機會他當然更加珍惜。這時候,他開始寫些數學方面的論文向外面投稿,但大都被退了回來。退稿的原因,有好幾篇曾為編者的來信指出,不是這道題已由外國某一個數學家所解決,就是那個領域巳由國外另一位數學家所涉及并已有了成果。華羅庚因此也愈發對自己充滿自信。他自忖:自己的智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似乎也并不在一些著名數學家之下。

王維克先生知道這一情況后,便不斷地對他進行鼓勵。他曾舉出阿貝爾攻克世界數學難題——五次方程式的代數解法的例子,對他的學生說:

“阿貝爾一生僅僅活了二十七個春秋,但他以他的勤奮向世人表明:世界上,是沒有不可攻克的難關的。一個人事業上的成敗,主要取決于他自身的努力!”

許是校務工作的繁重,個人自學的辛苦,許是不久前他母親的去世給他精神上的打擊,1930年農歷臘月二十四日,華羅庚病倒了。當時金壇城里正在流行瘟疫,經當地醫生斷定,他是染上了傷寒。

華羅庚臥病期間,家里能典當的東西幾乎全部進了當鋪,就連筱元陪嫁的幾件手飾,也都拿出去變了現錢。筱元日夜侍候在他的左右;洗衣煮飯、煎湯熬藥等一應家務,則全仗了他的一位大表姐辛苦操持。

有天下午,王維克先生來看他,并要他安心養病,殷殷囑咐筱元說:“……藥你要按時給他吃,聽醫生的話,盡量少讓外人去打擾他。你放心好了,羅庚的月薪我會讓人按時送來,他的課由我代著,你叫他就不要多煩心了!”

原來羅庚病前,學校還辦了個“補習班”。為“逼”著羅庚于數學一途不丟不棄,更加勉力以進,同時也為著羅庚再多有些收入好維持家用,王維克先生讓他兼了“補習班”的數學課。

病臥床榻的華羅庚,沒聽完老師的講話,淚水已迷糊了雙眼。

王先生臨行又丟下了幾塊大洋。在他,已是傾其所有了。不想王先生探親回家之后不久也染上了傷寒。

又過了些日子。一個月暗云沉的夜晚,王維克的夫人陳淑已經躺下,王維克突然提出要她陪了去看華羅庚。

陳淑說:“先生,你已病成這樣,怎么還能……”

“師娘(王先生對夫人的習慣稱呼),你不曉得,我只是一點燭光,要劈開這烏云,照徹這長夜,還得靠那些利劍,靠那無畏的火炬。如果我們的祖國有一個燦爛的明天,人民那時要蓋建幸福的大廈,我看華羅庚倒可能是一個棟梁!……”

一顆很大的淚珠,滴落在陳淑顫抖的手臂上。陳淑沒法再勸阻他。她尋出一盞桔紅色的燈籠,相扶著他,跌跌撞撞地一道撲進那黑夜中…

華羅庚在病床上整整躺了6個月,后來竟神奇般地活了下來.

不過自此以后,他的一只左腿就再也不那么靈便了。;

嶄露頭角

病愈之后的華羅庚,走路一跛一顛的。他走上街頭,背后難免有人竊笑。那目光有時讓他十分心寒。

“虧得那位王維克老師,在我身體好些后,又讓我在那個補習班教了一個月的書。”

華羅庚是個不甘屈服于命運的人。他生性開朗,上班后工作依然勤勉。一次發薪,他把薪金送往教師辦公室,有人見他瘸了腿來便暗中竊笑,他則干脆嚷道:

“諸位,莫笑莫笑,‘班船’到了,你們大家都會有些進餉的!……”

金壇人平時稱漕河里運輸貨物并有班次的航船為“班船”。這船在河里行走時,船身左右搖晃著。有次他在家里,他女兒華順和大表姐的女兒湯倩看他走路不由發出嗤嗤笑聲。兩個孩子正玩著打花棍兒,他就故意搬張凳橫在當中,那兩個孩子就嘟了小嘴說:“這‘班船’停著不開,也不要橫在河面上呀,叫人路都不好走!……”

華羅庚上班不到一個月,縣里幾個士紳就又聯名給縣教育局上條呈,狀告王維克

“使用不合格的教員”,“給病休不上班的職員擅發工資”。那位局長怕輿論壓力,為保烏紗帽,就給縣長呈文,請其重新考慮縣中校長的人選。王維克得知這一消息,一怒之下,便不告而辭,去了湖南。

1930年夏,韓大受從上海群治大學回來,應聘再次出任金壇初級中學校長。按慣例,前任校長“下臺”,“他的人”跟著就得“走路”。大受先生原就是羅庚的恩師,他了解并鐘愛羅庚,還是將羅庚勸留住了。因考慮羅庚再任“補習班”教員又要招致攻訐,便讓他當了學校會計。

天無絕人之路,東方不亮西方亮。這一年12月出版的《科學》雜志15卷2期上,華羅庚的《蘇家駒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之理由》赫然刊出,并有如下“序言”:

五次方程式經Abel、Galois之證明后,一般算學者均認為不可以代數解矣,而《學生》七卷十號載有蘇君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一文(下文簡稱《解法》),羅欣讀而研究之,于去冬亦仿得‘代數的六次方程式之解法’矣,羅對此欣喜異常,意為果能成立,則于算學史上亦可占一席地也,惟自思若不將Abel言論駁倒,終不能完全此種理論,故羅沉思于Abel之論中,閱一月。見其條例精嚴,無懈可擊,后經本社編輯暗示,遂從事蘇君解法確否之工作,于六日中遂得其不能成立之理由,羅安敢自秘,特公之于世,當祁示正焉。

華羅庚這篇數學論文,既嚴正地指出了蘇文中一個十二階的行列式之計算錯誤,同時也毫不諱言地否定了自己此前的“代數的六次方程式之解法。”這種既敢向權威挑戰又虛懷若谷的精神,和既能堅持真理又勇于修正錯誤的治學態度,正是華羅庚日后能成為大數學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華羅庚的第一篇數學論文《Sturm氏定理的研究》和這篇數學成名之作,是經一個叫王琎的先生發現、扶植而得以在當時權威數學雜志《科學》上發表的。

王琎先生,光緒十四年(1888年)一月七日生于福建省閩候縣,祖籍為浙江黃巖。他是我國分析化學和中國科學史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同時也是中國科學社和中國化學會的創建人之一。

從1919年起,王琎先生即為(科學》雜志撰寫了許多科學論文和介紹國外最新科學成就與著名科學家的文章,由于他對科學事業的熱愛和對社科工作的熱心,并且成就卓著,他才被推選為中國科學社十年度至十二年度(即1921--1923年度)的董事以及《科學》雜志社的編輯部長,直至1933年。

正是這位編輯部長,在編輯部的眾多來稿中,首先發現了一位寄自江蘇金壇的普通作者的來稿。稿件作者自稱是當地一家雜貨鋪的店員,是一名初級中學的畢業生。王琎先生不以作者學歷的低淺、職位卑下,而將其稿件壓之屜底或擲之紙簍,而是別具慧眼,力排眾議,決定全文刊發,這才有了日后的大數學家華羅庚的這段佳話。

推薦閱讀:名人故事 楊振寧的故事名人故事 三碗茶成就一代名將名人故事 孔子的故事名人故事 送鮮牛奶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名人故事 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的故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 美女视频黄视大全视频免费的| 99精品视频在线|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53|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 免费极品av一视觉盛宴| 国产又粗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 国产美女牲交视频| 小sao蹄子你好sao啊|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 两个人看的www高清免费观看| yy6080欧美三级理论| 久久国产免费福利永久|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拍电影|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做爽爽|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日韩在线第三页| 永久在线观看www免费视频| av片在线播放| a级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一级午夜a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一本岛在免费线观看2020|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 国产农村妇女一级毛片视频片|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软件| 国产精品bbwbbwbbw| 国产精品igao视频|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无套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婷婷九月| 国产性生活视频|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嘟嘟嘟在线视频免费观看高清中文| 四只虎免费永久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