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精選三篇
第一篇: 抗美援朝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
孔慶三,他把自己的身體當作槍架
1950年11月27日,駐扎在天軒水里地區的志愿軍第2780師炮兵團92步兵連5班在孔慶三班長的帶領下緊張備戰。因為今晚新興里進攻戰就要在這里打響了,五班是主攻的第八連,孔慶三和戰士們都非常激動。
孔慶三班長看到戰士們情緒高漲,準備充分,高興地笑了。1950年11月,為了打擊麥克阿瑟“在圣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的傲慢態度,孔慶三作為志愿炮兵監督員隨部隊來到朝鮮。這次戰斗是他進入朝鮮后的第一次戰斗。接到任務后,他暗暗下定決心,不辜負祖國人民和軍隊首長的重托,帶領全班在國外打第一仗,發揮五班的力量。
下午6點,五班在副連長趙方軍的帶領下,沿沖溝向新興里出發。當第五小隊來到山谷時,他們遇到了敵人。機槍和手榴彈的聲音很快響起。孔慶三帶領士兵們來到山坡上。借著火光,我們可以看到前面有一個小山脊。在山脊前20米處,有一個隱藏的敵人火力點。敵人依托有利地形,密集火力射入一個地段,封鎖了前方狹窄的道路,阻擋了突擊連的前進。突擊連發動了幾次沖擊,所有沖擊都被壓制,并組織了另外兩次爆炸,但都沒有成功。突擊連與敵人形成了對峙。
當時,最有效的方法是炸毀敵人的火力點。孔慶三仔細觀察了靈崗周圍的地形,發現靈崗周圍沒有可用的地形,只好把槍架放在靈崗上。但距離發射目標僅20多米,不超出炮彈爆炸的危險范圍。孔慶三發射炮彈是非常危險的。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孔慶三主動要求副連長出戰:"連長,把敵人的火力點給我們班,我們就炸掉。"副連長看著孔慶三嚴肅地說,,“5班長,能否迅速炸毀敵人的火力點關系到這次勝利。你的負擔不輕!“連長,別擔心,我們保證完成任務!"孔慶三果斷回答。
孔慶三、李勝勇和易惠東很快就把槍對準了凌剛。但是凌崗的地面上全是冰凍的冰,所以不可能建立炮兵陣地。孔慶三不得不將左列鋤頭放在巖石上的槍架上,但右列鋤頭又被吊了起來,所以他仍然無法有效射擊。時間不再允許多想。孔慶三這時猶豫了一下,拿起鐵鍬,把右柱鋤頭放在槍架上,扛起了炮腿。
“瞄準,開火!”。當大地震動時,憤怒的炮彈直射敵人的掩體。砰的一聲,敵人的火力點飛上了天空。我們的英雄孔慶三被92炮的后坐力彈射了三四米。與此同時,他腹部被彈片擊中,英勇犧牲。戰后,孔慶三"身為槍架,開啟勝利之路"的英雄事跡傳遍全軍。他犧牲生命的革命精神鼓舞了無數志愿軍英勇殺敵。戰后,志愿軍領導機關為他立功,授予他一級戰斗英雄稱號,并獲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和金星勛章。
第二篇: 抗美援朝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
1.抗美援朝“攀登英雄”:楊連迪
他是鐵路戰士中著名的“攀登英雄”,在朝鮮戰場上做出了新的貢獻,最后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成為中國工人階級和革命軍人的杰出代表。
楊連迪(1919-1952),天津市北倉鎮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他生前是中國人民志愿軍鐵路軍第一師第一團第一營第一連副連長。
1949年3月13日,楊連迪加入東北人民解放軍鐵路縱隊第一支隊第一橋旅第三連,成為鐵路縱隊的一名軍人,駐扎在河北省灤縣。8月參加龍海路8號橋搶修。在維修過程中,如何爬上45米高的橋墩已成為維修工作的最大難點。在一切慣常做法被一一否定后,楊連迪以他的機智和勇氣,提出了“在橋墩上每隔三到五米用鐵夾板搭一個單面腳手架”和“在距墩頂一米遠的地方搭一塊木板作為掩護,用土炸藥爆破”的方案,并率先實施,為8號橋的早期修復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他曾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并贏得了“攀登英雄”的稱號。
1950年9月,楊連迪獲準參軍,正式成為鐵路兵。10月,他出席了全國勞模、農民、士兵和戰斗英雄代表大會,當選為大會主席團并受到接待。10月25日,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并被編入鐵路兵團第一師第一團第一營第一連。1951年3月6日,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朝鮮戰場上,楊連迪和戰友們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創造了鐵路橋梁建設和搶修的一個又一個奇跡。1951年7月,他參加了著名的青川河大橋的搶修。它恰逢40年來最嚴重的洪水。楊連迪指揮一個排在激流中奮戰30晝夜,修建了12座浮橋,創造了鋼軌浮橋的新方法,保證了橋梁的順利修復。因此,我很榮幸能做出一大貢獻和兩小貢獻。
1951年8月,楊連迪出席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鐵路兵團第一次英雄模范代表大會,當選為主席團成員,并獲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軍事功勛獎章。9月,他參加了全國鐵路勞模大會,并再次在采訪中受到表揚。10月1日,他當選為志愿軍返回代表,出席國慶慶典。
1952年5月15日,楊連迪率領鐵道部搶修青川河大橋。敵機轟炸后,當高射炮彈爆炸的余煙留在橋上時,楊連迪帶領士兵到橋上檢查橋。正當他和士兵們移動因振動而移位的鋼梁時,一枚定時炸彈爆炸,一枚彈片擊中了楊連迪的頭部。他英勇犧牲,享年33歲。
同年7月下旬,鐵道部將隴海路8號橋命名為“楊連地橋”,該站為“楊連地站”,并在橋頭修建紀念碑和烈士雕像。
楊連迪去世后,中國人民志愿軍總部和政治部紀念楊連迪的“特功”,并授予“一級人民英雄”光榮稱號。他的公司被命名為“楊連迪公司”。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舉行隆重儀式,表彰楊連迪烈士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并頒發“一級國旗勛章”、“金星勛章”和英雄證書。
第三篇: 抗美援朝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
孤獨英雄唐鳳喜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唐鳳溪的名字傳遍了朝鮮的山川,傳遍了祖國的南北。在朝鮮,女孩和孩子們熱情地唱著:“早春的花朵鋪滿大地,紅旗飄揚在晴朗的天空,同志們熱情地唱著歌,唱著我們的英雄唐鳳喜。”當祖國人民聽到他的事跡時,每個人都想見他的親人。當時,唐鳳喜發給祖國人民的照片,從北京傳到天津,從天津傳到東北,從學校傳到工廠,從工廠傳到農村。人們還把他的照片貼在工人、農民和學生的紀念冊上。
1951年10月初,美軍“秋季攻勢”被粉碎后,他們將戰爭的矛頭轉向志愿防線的晉城地區。美軍從李成萬的陸軍第七師、第二十四師、第六師和第二師集結約7萬人,對晉城前線發起猛烈進攻。敵人用飛機和大炮襲擊了焦燕山志愿軍的陣地。上級命令排長于永才帶領班長唐鳳喜和兩個三級戰斗隊進入膠巖山陣地,堅守膠巖山68陣地。
68號山脊上有五座或六座小山,唐楓溪的機槍放在中間最高的山丘上。每端有一組三人的步槍。山上有小荊棘向南延伸,是敵人進攻的重點。因此,排長于永才率團出戰。
拂曉時,敵人的炮火突然響起。緊接著,68號陣地像一座突然噴發的火山一樣搖晃著。伴隨著巨大的爆炸聲和火光,三班副班長和排長幾乎同時墜入火海。在這個關鍵時刻,唐峰帶領其他士兵堅守陣地。東山上的敵人對我軍構成最大威脅。為了打敗那里的敵人,唐鳳喜從后面鉆進荊棘,爬上了東邊的山包。雖然它只有一英里長,但對唐鳳溪來說,它比攀登數千座高山和河流更困難。只要他的頭在爬行時抬起一點,他就有可能被敵人發現。因此,他只能屏住呼吸,全身集中在肘部,一寸一寸地向前移動。荊棘刺在他的傷口、臉和身體上。唐鳳喜克服重重困難,終于爬上了東山堡腳下。
敵人的重機槍在他面前向左右兩側掃射。成群的敵人距離唐鳳溪不到100米。他受到三面襲擊,身后是一座陡峭的懸崖。唐鳳喜看著模糊的山影,默默地告誡自己:“抓緊它,不要讓敵人爬上去!”他撿起兩枚手榴彈,用它們作為挖掘工事的工具。當敵人發起沖擊時,唐鳳喜已經從新挖的炮彈坑進入射擊陣地。
敵人發動了一連串的攻擊。東部的被擊倒了,西部的又出現了。有時雙方的敵人一起出擊。激烈的戰斗讓唐鳳喜忽略了他破碎的嘴角、破碎的手指和血淋淋的衣服。他只看到三面的敵人一個個倒下。機槍子彈用完了,手榴彈和手榴彈都不見了。利用煙霧,他抓起敵人的機關槍,從敵人的尸體堆里撿了一些手榴彈和手榴彈。
晚上8點,戰場一片寂靜。唐鳳喜的傷口還在流血。為了減輕疲勞,唐鳳喜抓起一塊冰冷的石頭放在他熾熱的舌頭上。他掙扎著站起來,望著黑暗,盯著敵人。突然,雙方的敵人一個接一個地出現了。唐鳳喜立即單腿跪下,一枚一枚地向敵人投擲手榴彈。他正在開槍,一枚手榴彈在他旁邊爆炸了。他覺得自己的左腿受了很大的傷,但他并不在乎受傷,繼續向敵人投擲手榴彈。
我不知道什么時候一群敵人轉向唐鳳喜身邊包圍了他。當他找到它時,他轉過身舉起他的機槍,“哇——”機槍子彈掃射了很多敵人。與此同時,唐鳳喜也摔倒在地。當戰友們來時,唐鳳喜只能看到他們張嘴,卻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原來槍聲震聾了他的耳朵。
到目前為止,唐鳳喜已單獨堅守陣地兩晝夜,擊退敵人七次進攻,殲滅120多人,堅守陣地。戰后,唐鳳喜獲得一等功和二等戰斗英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