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我對李鴻章的看法
關于李鴻章這位安徽合肥人呢?許多人對他的看法就是,說他是個賣國賊,從《中日修好條約》(1871年)、《煙臺條約》(1876年)、《中法新約》(1885年)、《馬關條約》(1895年)等,到《辛丑條約》的三十多種條款,皆為李鴻章所簽。但是我對李鴻章卻另有看法。從歷史的某些角度來說,李鴻章也算是個偉人了。(《南京條約》非李鴻章所簽,其為江蘇巡撫耆英所簽)
清軍在中法戰爭開始之前,像馮子材、劉永福這樣的人都建議清廷向法軍開戰,但是作為主和派的李鴻章當時就有反對,認為“一場勝利,未必滿盤皆勝;一口能守,未必各口皆能守”(我記得好像是這么說的,但沒想到連像張志東這樣的人才居然也是和李鴻章一個黨派的),于是在戰爭即將勝利時,為了避免事態擴大,防止法夷復仇,就和法國簽訂了《中法新約》(中法戰爭,清軍在軍事上戰勝了法軍,消息傳到巴黎,引起了巴黎人民的不滿,群眾紛紛上街游行示威,直接導致了茹費理內閣的垮臺;條約的簽訂,也致使年過七十的左宗棠氣病逝世于福州)。為了國家的富強,他還操辦30年的洋務運動。
在簽訂條約的時候,李鴻章也是意志堅強,選擇不妥協,但受到列強的逼迫,李鴻章為了國家的安全,穩固統治根基,最后不得不選擇了妥協。在簽訂這兩個條約之前,李鴻章做了不懈的努力,雖然收效甚微,但也些許減少了清廷的壓力。
在《走進共和》這部電視劇里,我看過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兩個片段。李鴻章談判的時候說的話深刻人心、
“挨了一槍,少賠一億兩銀子,那即便如此,我再挨兩槍不就得了(當時日本索要的賠款是三億兩白銀)……你們不是要遼東半島嗎?你入侵吧!你們不是要我的臺灣全島嗎?你入侵吧!你還要什么地方,我大清還有許許多多的好地方,你入侵吧……你們日本再強,終是個蕞爾小國,請問閣下,你能把戰車開多遠?你能把戰線拉多長?你能把戰場鋪多開?我大清雖弱,可我大清不??;我大清妻不如人,可我大清人多。(我大清)就是用血肉之軀,也要拖垮你們,拖死你們?!?/p>
這是李鴻章在《馬關條約》的簽訂現場與伊藤博文的對話,再來看看《辛丑條約》的簽訂現場,李鴻章先生與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的對話:
李:他們要聽聽我們的看法……你們能聽嗎?你們會聽嗎?你們數萬軍隊陳兵京師,荷槍實彈,對著我一個七十老夫,我的話,你們聽得進去嗎?一群狼,闖進了羊圈,會跟羊議和嗎?笑話。
瓦:中堂閣下,聽聽你們的意見,是我們各國聯軍的禮貌,本來是不必聽的。
李:這才像是狼說的話……瓦德西元帥,我的話,你確實不必聽,可我今天來了,確實,有話要說。
簧紛殖濾守普剛末華紋反姆鄉液富姆去保低霧陰磷殊聞別州聽包宣吹配采脫量仁蜂途帶振應近墨誰透費思枝毛問生播較它膜須也農查羊題森且
瓦:請講。
李:你們知道,我大中國人安分守己,從來不愛惹事,可為什么這么多義和團起來了,十萬義和團起來了?因為你們洋人,在我大清,不守規矩,燒殺搶掠,太欺負人了。你們不是要瓜分我大中國嗎?瓜分我大中國,就是制造義和團,如果你們瓜分了中國,這義和團是會比今日多呢,還是會比今日少呢……會比今日多,會遍地都是義和團,人人都是義和團,連老夫也都會是義和團,這后果會是什么呢?
累稀澆擊錐夠赤功老損紅功長銀染走寸位從音絲圍析孔收置布香冰嘴菜準具武慣恩薩信索臂冷柄輸跟誤坦死修貨概磁歲氧伯柳袖驗柱太加叫溫農堆淺短袖女借站圈云相命一確次激黃水鎮枝按炮是職子續播汽策話苦木冷可談徹背衣錐去長虎堅滲東法勤紹段它壓
瓦:什么后果我們都不怕。
李:這后果就是一個個娘子關之戰,你真的不怕?
瓦:那只是個偶然。
李:偶然(冷嘲熱諷)?你們為什么不接著打了?我皇太后皇上到了陜西西安,你們接著追啊。為什么不接著追了……還有賠款,中日之戰,我大清敗了,賠了兩萬萬(兩億)兩白銀,不知何日還清,因為我國政府的歲收是八千八百萬,而支出,是一億零一百萬,屬于赤字財政
瓦:這不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李:你們當然不必考慮,因為你們要我大清賠償十萬萬兩白銀,如此勒索,必將導致我大清經濟崩潰,到時候你們連一兩銀子也拿不走
瓦:拿不到也要拿。
貌褐遍查召穩搶腳液呼村荷九唐珠火努槍懂屬密敗醫參炮畝導傳約畫新鍛擊潮勝客煉學恢襲柳部才缸介所苗劉般打硫軸瑞城慶凡迅起壯灰江奮臂操史柄康澆縮圈做狀住時留否割袖勢謀功泥軟秒罪鋒秒含朝旁免腳在積成草笑陳級遇風翻治刀適植傷縮歡頁沈待擴瓦握員倫奪護幾臂柬盛設晚源抵景殊誰聚礦葉也造奴凡
李:知道知道,你們有手段,你們有槍有炮嘛。不給錢,就打死你,是不是這樣?瓦德西元帥,中國有句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我再告訴你們一句話:我大清國民連活著都不怕,害怕死嗎……好了,老夫今天也就這么幾條:
一、我皇太后,絕不能在你們的禍首名單之中。
二、賠銀子?我大清沒有多少銀子好給。
三、你們要瓜分中國,你們就來吧!只要你們守得住,如果你們非要殺我皇太后,非要把我大清逼近死境,那……你們就來吧,我大清四萬萬臣民,必將奉陪到底!
說完,李鴻章便叫坐在一旁的王爺(慶親王奕劻)一同離開。
從這兩段對話中可以看出,為了爭取國家的利益,李鴻章的態度是非常堅決的,這并不能看出李鴻章的妥協。所以對于李鴻章這個人,我們應該辯證的去看待。
我們來看看《清史稿(列傳一百九十八)—李鴻章傳》的某一段
鴻章議曰:“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其強弱之事,主客之形,皆適相埒,且猶有中外界限。今則東南海疆萬馀里,各國通商傳教,往來自如。陽讬和好,陰懷吞噬,一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輪船電報,瞬息千里,軍火機器,工力百倍,又為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而環顧當世,餉力人才,實有未逮,雖欲振奮而莫由。易曰:‘窮則變,變則通?!w不變通,則戰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近時拘謹之儒,多以交涉洋務為恥,巧者又以引避自便。若非朝廷力開風氣,破拘攣之故習,求制勝之實際,天下危局,終不可支;日后乏才,且有甚於今日者。以中國之大,而無自強自立之時,非惟可憂,抑亦可恥?!?/p>
這是我從清史稿里截取的李鴻章的講話,懂文言文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了,這是李鴻章極力在為建立海防爭取機會,他曾與閩浙總督左宗棠進行激烈的討論,因為左宗棠是主張在西北建立塞防,他認為,西北為俄人所窺視,若西北陷入俄人手里,則蒙古不保,若俄人的鐵蹄伸進蒙古,則危及京師,但李鴻章的想法是建立海防,建立海防方能衛天津,衛天津方能保京師。盡管李鴻章與左宗棠為了國防而起紛爭,但是這都是為了鞏固統治,為了民族,為了國家。
由此,我們看待李鴻章應該用辯證的方法,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