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方可出真知高三作文
實踐,方可出真知高三作文
中國的在飛速發展,人民向小康生活邁進,人們的英語能力在不斷提高,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卻發現語文能力在下降。大多數人可以在微信上打字,卻無法寫一篇報告;可以將網絡流行語背的滾瓜爛熟,卻無法通讀《論語》。無疑,國人的語文素質降低了。那么如何提升國人的語文素養呢?我認為最好的方法便是實踐,因為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
語文學習的基礎是漢字,作為中國文化之源,漢字的重要性非同小可。近年來央視的漢字聽寫大會上,一詞“熨帖”卻只有10%的成年人寫對,而這個詞卻頻繁的出現在人們的口語中。就其讀音,很多人都會讀錯,而網絡詞匯“妥妥的”和“熨帖”含義相同。對于這種現象,實在是令人汗顏。
網絡詞匯固然好,能表達一種更加豐富的感情,但這些詞的源頭更不能忘。假如在生活中常常運用詞源,并了解它們的意思,將會對語文素養的.提升大有幫助。
前人留給后世的學習方法,得出的經驗,流傳到我們這里卻是在每天應付著老師的檢查,考試中的默寫,而并非仔細品味其中的含義,學習做人的道理。語文素養的提升并不意味著通曉多少文化經典,背誦多少詩歌,更多的是以古人的準則來學習如何做人,以他們的態度來對待萬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體會圣人的思想,這樣提升語文素養才是真正有效的。
個人是國家的一部分,個人的語文素養與國家的軟實力息息相關,即使沒有太多的文化積累,但若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則必然會對自身有深遠的影響。
語文素養并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提升上去的,更多的則是將學過的知識準確的應用于生活中,這關乎人一輩子的發展。有沒有文化并不是由閱讀量決定的。如果你亂刻亂畫,隨地吐痰,即使你身為博士又能怎樣?倘若是一名乞丐,卻能做到拾金不昧,愛護公物,沒有巨大的閱讀量又能怎樣?可見,一個人表現出的東西比大腦內儲存的東西更加重要。因此,何不將其體會并運用,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語文素養。
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我卻要說:“學而不用則罔,用而不學則愚。”學并用才是王道。將學到的東西用于實踐,這才是知識價值的所在。我們不能困于滿天飛舞的試卷,而要將其轉為自身的行動,培養自己優良的品質,從而將自己塑造為提升國家軟實力的一份子并用自己的實踐來感染更多的人,將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用于生活中。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自身行動影響社會,影響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