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郎高考作文只寫28個字,數學更是交了白卷,卻被校長破格
引言
高考對于上學的人來說,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借助這次考試,許多人能夠實現階級跨越,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所以只要是認真學習的學生,在高考考場上都是全力以赴,寫一個標點符號都非常認真。
尤其是語文的作文,大家在上考場之前,老師肯定一直強調,寫字一定要工整,這樣閱卷老師才有心思看你的文章,開頭結尾一定要精彩,這樣才能吸引閱卷老師認真讀你的作文。
最重要的就是,字數一定要湊夠,不管有話沒話,一定要寫滿八百字,不然的話會被扣很多分。
01
可在高考考場上有這么一個牛人,他考試的時候作文只寫了二十八個字,連標準字數都沒有達到,但卻得了高分。
另外他的數學卷子更是直接交了白卷,拿了零瓜蛋,最后考出來的總分也是很不理想。但他最后卻被破格錄取了,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這個高考牛人就是臧克家,他是現代著名的詩人,為悼念魯迅,他寫了一首《有的人》,廣為傳唱。
他小時候出生于一個地主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對文學很感興趣,所以他自小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不過因為父母早亡,家中境況一落千丈,因此臧克家也沒能一直享受良好的教育。
家道中落之后,臧克家失去了良好的生活條件,每天都和窮孩子們一起干活玩耍,不過他沒有自暴自棄,一直堅持學習和文學創作。
沒有父母庇護的孩子,生活肯定要辛苦一些,但臧克家從不覺得這是命運在苛待自己,他反而用更加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將自己的生活感悟都寫到了詩歌里面。
02
父親還沒有去世的時候,臧克家祖孫三人常常聚在一起進行詩歌創作。祖父平時是一個不茍言笑的人,但說到詩歌,他就滔滔不絕。
過年的時候,祖父還會給父親一起親手寫對聯,臧克家就在邊上負責磨墨。每一年的春節,祖父和父親都會根據這一年的情況,自由創作春聯,上面的內容簡單有趣味,讀起來讓人回味無窮。
除了對聯之外,祖父和父親還很喜歡寫詩,受到他們兩人的影響,臧克家從小就對詩歌很感興趣,十二歲的時候就能夠背誦超過流失篇詩歌與古文了。
小時候我們背誦的這些文章,雖然可能不解其意,但里面的一字一句都會以一種文化記憶的方式,留在我們的腦海里面,成為一種文化積淀。
臧克家就是這樣,小時候背的那些古文,雖然意思他沒能完全理解,但卻牢牢記住了這些文章,長大之后經常回味,每次都能品味出不同的蘊意。
多年來臧克家一直都堅持著文學創作,成年之后在詩文領域已經小有所成,會定期給雜志寫稿,拿到的稿費已經足夠養活自己。不過臧克家卻有自己的打算,他想要去上大學,在大學里面學到更多的東西,于是他去報考了國立青島大學。
03
1930年的時候,考試還只用考兩門,那就是語文和數學。臧克家從小就只接觸了文學,對理科的學習比較欠缺,所以在考數學的時候他一頭霧水,只能交白卷。
考語文的時候他比較放松,覺得自己總該會一點的。但是寫作文的時候他又遇到了難題,作文的題目是感悟人生,這讓他無從下筆。
于是思索了許久之后,他提筆寫下了二十八個字,概括了自己對于人生的感悟。這篇作文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八個字(如下圖),但閱卷老師卻看懂了其中的深意,最終給出了九十八分的高分。
但即便是這樣,臧克家最后考出來的綜合成績還是很低。校長聞一多知道這件事后,專門抽時間檢閱了他的試卷,最終決定破格錄取臧克家。入校后臧克家有了更好的學習環境,文學水平又得到了提升。
許多人可能會羨慕他,覺得他單單靠著二十八個字的作文就考上了大學,實在很幸運,實際上這篇作文里面,凝結了臧克家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努力,不是隨手就能寫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