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模擬題(思辨性試題)+7篇高質量范文
動動手添加星標
方便每天看好文
高考作文模擬題
某位作家曾說:這個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細節形式存在的,我們看世界其實是看細節,如果抹去了細節,就等于什么都沒有看到。你是否認同這一說法?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將拼圖匯聚成畫
這個世界由無數的細節匯聚而成,并寓形于細節之中,我們借由世界的細節看到、感知著世界。
那么,抹去細節,關閉對細節的感知,我們自然成了有著視力的盲人。這個世界如此龐大,以至于我們不依靠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便無法感知這個世界,無法建立起與這個世界的真切聯系,更何況世界正是由無數細節構成,否認細節便等同于否認了這個世界對我們而言的真實存在而變得虛無起來。
然而不抹去細節,卻不等同于看到了這個世界。正如一盒拼圖的意義在于匯聚成畫。看世界的前提條件不僅在于看見細節,更在于將細節融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
誠然,抹去了細節的人什么也沒有看到,但僅僅看到了細節也等同于什么也沒有看到。我們認同看世界其實是看細節,卻不認同看到細節便看到了世界。只看到細節的人目光無疑是偏狹的,正如只看到了掉在頭上的蘋果,卻忽略了頭腦中從不間斷的苦思一樣。一片拼圖的信息殘缺不全,甚至是錯誤乃至毫無意義的。我們自然知道畫是由拼圖拼湊而成,卻也知道一片拼圖的意義在畫中才能體現。
我們當從拼圖匯聚成畫,而非渴望從一片拼圖中推測出一幅畫。我們當從細節中拼湊出世界,而非僅僅把自己與世界的聯系系在一片拼圖上。不抹去細節,不僅僅看到細節,而是在無數的細節中看到一個世界。
正如牛頓從蘋果中推論出了萬有引力,魯迅在無數小人物的身上看到并表現出了時代的變遷,我們對于世界的認知確實只能通過細節,那么不妨追問,我們通過細節看見世界,真的看見了一個真實的世界嗎?
正如當下社會所展現的那樣,碎片化的信息無疑體現了這個世界的無數細節,然而正如凱撒所感嘆的那樣:每個人都只能看到他想看到和接受的真實。我們也常常僅能從細節中看到我們想要看到的世界,而這一世界甚至常常是錯誤的。我們不是什么也沒看到,卻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而這無疑并非從細節中真正地看到了世界。
因而我們應當有我們的思想,用理智的思維拼湊起世界的每一片拼圖與細節,用我們的思想通過細節看清這個世界。
不妨關注身邊的細節,卻不僅僅是用眼睛,而是用思維去看去,去拼湊,去感知。用思維將拼圖匯聚成畫,將細節匯聚成世界,從而建立于世界的正當而穩固的聯系,一個與正確世界,客觀世界的理性聯系。
要于當下,見微知著
人們常以鼠目寸光的狹隘眼光為恥,而以遠見卓識的開闊眼界為榮,殊不知某位作家曾言:“這個世界很大程度上是以細節形式存在的,我們看世界其實是看細節。如果抹去了細節,就等于什么都沒有看到。”
誠然!身為一個獨立個體,我們往往是微不足道的,我們從生活中誕生,卻同樣為生活的枷鎖牢牢束縛著,無法掙脫。故而看待細節的眼光便不免變得狹隘。所以與其說世界以細節形式而存在,不如說世界以細節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眼前。倘若世界將其宏觀壯闊的真實面目顯露于細節構筑的面紗之下,我們反而會因自身無可避免的局限而如同觀看巨人的螞蟻般視若無物。
明知自身局限者坦然接受自我眼光的束縛,轉而安于當下,在平凡中追尋質樸的快樂,也不啻為一明智之舉。他們細心觀察體味世界呈現給自己的獨特細節并平心靜氣地思索,不僅不是消極平庸不思進取的表現,反而是深度自省自知的大智慧的體現。他們不曾為世界的宏大的真實面目嚇倒而喪失生活的勇氣,而是沉浸在自己眼中的細節的世界,勤于探究,樂于思考,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世界,這才是我們應效仿的榜樣。
而另一類人,不甘于自身之狹隘,隨即發出一聲怒吼,意圖力挽狂瀾,改變局勢。雖有如尼采般掙破枷鎖,以查拉圖斯特拉般的宏遠眼光洞悉世界的真諦,更多的卻湮滅于歷史長河之中蕩然無存。但這是否就意味著我們很難,甚至無法目睹到細節之外的世界呢?并非如此。
賢者能從一粒沙推斷出沙漠的存在,能從一滴水推斷出大海的澎湃。縱然我們如螞蟻般無法直面目睹如巨人般宏偉的真實世界,我們卻能以見微知著的眼光留意生活中的種種細節并加以思考判斷,以至于能夠大致了解世界的本真模樣。亦或是站在先賢寬闊的臂膀上嘗試目睹其本真模樣,并加以深度交流與思考,同樣是一良策。
所以,我們無需嗟嘆自身之渺小,眼光之狹隘,更不必孤注一擲舍身相抗力圖改變局面。不如要于當下,細細思考世界呈現給我們的細節,以見微知著的眼光加以摸索嘗試,這便足矣!
看到細節后
誠如一位作家所言:“這個世界很大程度上是以細節的形式存在的。”
細節,是一件事物各個部分之間的細微之處,關鍵之處。是可以反映事物全貌或決定事物成敗之處。
細節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任何一件事上,細節都是整個過程的組成部分。全國勞動模范胡雙錢先生是一位飛機“鉗工”,他的工作是給飛機的零件加固,組裝。這是一件充滿細節的工作,當他在一次工作時,僅是走神了一下,不放心的他凌晨三點又回到工廠仔細檢查。他看到了細節,并深諳其重要性,因此成就了大國工匠,也保障了一萬人的生命安全。看到細節,是在意細節,保證細節的開始。
世界以細節的形式存在,若抹去細節,就等于什么也看不見。為何細節如此重要?只因處在大的環境下,作為個體的視野過于有限,如尼采所言,人的眼睛就是一座監獄,而目光就是監獄的圍墻。我們無法得知我們所看到的是事物的冰山一角還是全貌,多少細節是讓我們在茫然中通向真理的唯一途徑,它吐露著事物的秘密,只等待我們去發現。
然而,細節有時會被誤認為一切細微之處,這樣,看到細節便變成了吹毛求疵。如此,我們的注意力由關注關鍵的細微之處,即細節,轉移至了關注一切細小的地方,而忘卻了大局觀念。這讓看到細節,從而看到世界的初衷變了味。因為當注意力由面到點,人們便再也無法接受其他信息,而這些細小的地方又非細節那樣關鍵,本末倒置,反而迷失在細微之處,越來越看不清真實的世界。
還有一類人,他們總會全然抹去細節。可是,萬事萬物都存在細節,正因這些細節,才使它們有別于其他事物,有其獨一無二的特性。與過度關注細微的人不同,這樣的人會失去對事物應有的分辨能力。因為失去細節的一切都變得那么相似。世界在他們眼中變得那么模糊不清,變得抽象而不實際。
反觀當下,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看到細節的人越來越少,而看到細節的人也往往被指責不夠大氣,不夠胸懷大略。這是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的普遍“亞文化”,不關注細節意味著不重過程,不切實際。因此,工匠精神就是一種“細節革命”,告訴人們細節是認識世界,達到成就的必經之路。
看到細節后,應關注細節,分析細節,使世界得以具象存在,可以用這獨特的細節去描畫,去探索。睜開眼看世界
有作家認為,世界很大程度以細節的形式存在,看世界就是看細節,抹去細節就什么也沒看到。不可否認,雖有一定程度浪漫主義的外化,對待世界也該兼有大局與細節,這位作家的話語確實點出了當今人們應該關注的方面。
對于細節的重視,是以深情的目光凝視世界,由此得到對生命的過程性體驗,看到世界。福樓拜在寫給女友的信中提到,每天按時看日出。對于日出,這一生活中常人難以捕捉而習以為常的細節鄭重以待。迎接晨曦的過程,便是一種生命的洗禮,與世界完成一次對視,賦予生命以新的閃念、知覺、啟示與發現,為自己的生命舉行升旗。有位畫家在書中提到去看“全俄國最好看的霜”,其背后是對芬蘭灣這片土地深沉的愛。川端康成凌晨四點看海棠花未眠,從花的渺小細節中,體悟生命的浩瀚。郁達夫細數從槐樹葉底漏下的一絲一絲的陽光,于細節之處,看到了世界的安寧美好。
這些無疑是積極性情與精神明亮的標志,通過“看細節”彰示其生命哲學與精神美學。由此可見,看世界的目光也離不開細節,對于整體印象的矚目也應落回到個體的意義和價值上,以此彰顯人文關懷。
王開嶺提出,悲劇應落回到個體這一細節上才有其價值和感染力。受災人數2萬并非是一個龐大而無意義的數字,而應是一個人,加一個人,每一個消逝的生命的疊加。只有對這一細節的體悟,才能有切膚感,看到最真實的生命單位,體會悲劇真正的價值。忽視細節,只會以一種冷漠狹隘的目光粗糙淡漠地“打量”世界,人就容易被概念化、模式化,看不到個體的意義和價值,對這個世界的真相熟視無睹。抹去細節,人們便易感情鈍化、視線虛化、內心沙化,遠離生命真相和本體意義。作家作為知識分子,應該有良知、責任和正常的知覺。為了提升公信力,作為公眾的眼睛,將時代注意力引回到細節上也是明智而合情合理的。后工業化時代,由于物質的膨脹,功利主義的蔓延,社會風氣浮躁,人們往往將目光投注大局上,忽略了生命中值得體悟的細節。
因而只是帶著遲鈍又驚愕的目光在世間匆匆注了冊,什么也沒有看到。作為有一定話語權、公信力的知識分子,作家關注到了這一時代弊病,擔起了社會責任感,讓文學成為當代的呼吸,是值得褒獎的。
當然,即使世界很大程度以細節的形式存在,不論看待生命中美好的點滴,抑或是對悲劇產生同情,都應將視線落于細節之上,我們也不能不關注世界宏大敘事的大局。一味關注細節,難免淪陷于“瑣事”與“小確幸”中自我矮化,難以創造更高的價值,推動歷史進程,只是在小天地中自我感動。
只有在把握全局的整體概念,明確大局后關注細節,才能真正發揮生命的光彩,看到生命,看到世界。在大局的輔佐下,重視細節,才能從眾多價值與真相交織的世界中睜開眼來。
齒輪之下
世界的運行是宏觀和微觀的絕佳組合,猶如嚴絲合縫的卯榫,又如一臺由無數巨大齒輪與細小零部件構成的機器。在世界每一瞬的運轉中,整體與細節于無聲中共筑和諧之美。這個世界很大程度上是由微粒、個體等種種細節形式存在的,而我們看世界也往往從細節著手。
在我們與世界不斷的接觸中,細節的不斷匯聚使腦海中對于“世界”的定義愈發清晰。
可一切認知的伊始,卻是源于實踐中與細節的一次次接觸,如幼兒在品嘗過食物后方知其滋味,種種細節讓我們得以對世界有了一個真切的認識。與此同時,細節還有助于對社會的整體運行做出有效評估。曾有一個經濟學實驗通過研究“口紅指數”飆升的細節得出社會經濟環境呈下行趨勢的結論——居民收入下降,無力消費奢侈品,那么與之相比價格較為親民的口紅自然成為了人們的消費目標。由口紅指數看社會的經濟狀況,這正是細節的零部件密切影響世界這一巨大機器整體運行的生動案例。細節與個人、與社會的息息相關似乎警示著我們——抹去細節的世界猶如一個空殼的支架,使對世界的認知停留在表面上。
但這是否意味著抹去細節就什么也看不到呢?須知世界的組成除細節之外還有整體。正如市場的價格機制從宏觀層面揭示了商品價格對于其銷售情況的作用,而這又豈是某次購物節或促銷活動等細節所能替代的呢?倘若片面地認為抹去細節看世界等同于什么也看不到,終將淪為細節的無意義堆砌,“小學而大遺”,喪失了對世界的整體把握及其本質的深度認知。實際上,正如齒輪整體的運行與零部件的運轉之間共生互補的關系一樣,整體與細節相得益彰,為我們看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角度。若只看到如今疫情常態化防控的戰疫成果卻刻意忽略醫務工作者堅守崗位的身影、普通人勒緊口罩的面龐,抹去無數個體的堅守與付出,是一種刻意的抽象,更是一種真正的茫然。人與人之間微妙而緊密的情感維系愈漸脆弱,群體上心理的失落逐漸蔓延,冷漠的高臺不斷高筑,當下次危機來臨時,還有誰會為了人類命運挺身而出、奮不顧身呢?
因此,唯有將看宏觀與看細節二者相結合,方能對世界形成全面而準確的認知,從而造福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歸根究底,今日之認識,是為了明日之改變——打破隔閡,命運與共。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只有“見微”不易“知著”,而空有“骨架”也難生“血肉”,從細小處窺見宏大,于和諧中求得真理,方能真正推動世界的齒輪不斷轉動,使人類的未來不斷向前。
兼顧細節與整體
有作家如是言:這個世界很大程度上以細節存在,我們看世界其實是看細節。一旦抹去細節,我們就什么也看不到。
我認為,這正是我們觀察世界,對待生活的金句良言。宏大的結構往往由無數個個體與細小的部分組成,而細節與局部則常常是整體特征最真實的折射,所謂“窺一斑而知全豹”,我們能夠從細節中管窺宏觀所不能展現的真相。一如后世的研究者往往用宏大的視野和敘事結構敘述歷史事件,對歷史親身體歷的缺失抹去了細節,使他們無法真正感知“時代的一粒灰是每個人頭上的一座山”這般的真實和具體,而只留下蒼白無力的概敘與歷史坐標。由此,我們對世界最實在、真切的感知往往來源于細節,我們在細節中觀察外部,并真實感受到個體與世界的微妙聯系,感受到時代的脈搏與自身同步,而一旦抺去細節,我們將失去這份感知力。
值得警醒和深思的是,在如今信息爆炸,通迅發達,快速浮躁的互聯網社會,人們似乎正在失去關注細節的耐性與能力。便捷的多媒體平臺為我們提供了關注細節的更多可能,但爆性增多、良莠不齊而無用的細節也開始泛濫——八卦謠言、家長里短等逐漸磨去了人們的耐心和專注力。于是,閱讀時的沉浸、精讀變為了瀏覽、跳讀。
更重要的是,我們更多的沉浸在快速、刺激的虛擬世界中,往往忽視了現實生活中細節帶來的簡單快樂與深刻思考。我們的雙眼被無用信息蒙蔽,我們的心靈被麻木阻塞;細節缺失導致了日益簡單的思考和單一的情感,以至我們正逐漸淪為馬爾庫塞筆下“單向度的人”。對細節的觀察來自于用心地感悟與思考,我們所能做的,便是盡量去除外界信息的紛雜,專注于生活的本質與內心。美學家朱光潛在抗日時期艱難困窘的歲月里,仍能“厚積落葉聽秋聲”,從葉落的細節中感悟到秋天的詩意與萬物衰榮之哲理;芥川龍之介能從陌生姑娘給弟弟們的橘子這一細節中感受到人間的真情與大愛。我們或許沒有作家們那般敏銳的眼光和敏感的心靈,但仍需盡力發現、體悟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細節背后的閃光點。那些最單純的快樂和最深刻的體會,往往就存在于那一地落葉的詩意中,豐富著我們的內心,使我們得以詩意棲居。
然而,對細節的在意與關注并不意味著汲汲于細節而忽略全局,“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提示我們,大的格局往往更為重要。而關注細節與把握全局并不矛盾,前者往往是后者的前提、基礎。只有見微知著,方能“胸中有方略,筆下有乾坤”。關注格局和整體能幫助我們明確方向,堅定志向,而不被細節所限。細節與整體均握于手,我們才能恣意書寫精彩人生。用心感悟細節中的美與真情,用開闊的視野兼融全局與細微,或許,這正是對待世界與人生的“正確打開方式”。
細節與整體
有位作家曾說:這個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細節的形式存在的,我們看世界其實是看細節,如果抹去了細節,就等于什么都沒有看到。
私以為,這位作家的意思是,世界上人或物都是由細節組成構建的,而對世界的觀察與認識是通過對細節的了解把握,如果失去了細節,我們就對世界失去了認知。
的確,萬物由細節構成。通過對于這樣微小特點的把握,個體得以更好了解到人或事物的特性。福樓拜每日坐在街頭,觀察來往之人臉上的每一個細微表情與身體動作,這樣對細節的“看”,使他更好抓住人的特點,使他更清晰的“看世界”,從而成就了他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見, “看細節”使我們看清這個以細節形式存在的世界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看世界就只是局限于看細節,更不意味著當我們沒能看到細節,失了對世界的認識。
對世界的觀察,亦可以從大處入手。這里的“大”并非是指客觀物理意義上的“大”,而是指事物的整體特征。即使事物的很多特性是通過細節反映的,仍然有不少是要通過對于整體的把握帶來的。中國的古典山水畫作講究留白,當卷軸緩緩展開,我們入眼的并非是此處的飛鳥或彼處的孤舟,而是撲面而來的深邃意境。即使只是驚鴻一瞥而并未看到細節,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精神上的觸動與洗禮。又如梵高的《向日葵》,由細節上看,它每一片花葉與真實的向日葵相差甚遠,然而它那整體的色彩卻向我們展示了梵高心中的光明與圣潔。而這些是細節難以體現的,也是細節被抹去后我們仍能看到的。
事實上,若是只看重“看細節”而失去對整體的看,不僅會使個體無法全面的“看世界”,也會使他失去了以詩意眼光感受萬物整體之美的能力,甚至還會引發狹隘與偏見。
反觀當下,一些人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一方面,他們不能看清細節,只從自己心中定下的角度看待事情,另一方面,他們同樣做不到從整體的角度全面分析判斷。他們生活在世上的確什么都沒能看到。
我們應當學會關注細節,從微小中看見事物的真相與本質。但有時,我們要懂得脫離小的視角,由天空俯瞰。總而言之,我們應知道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視角看世界,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更好看見外物,看見自己。
▍撰文:考霸姐姐
▍編輯:考霸姐姐
語文考霸 ∣ 做有溫度的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