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作文《每一個生命都無需比較》,你怎么看?
喜歡就點擊上方關注我
無意中刷到高考的一篇滿分作文,題目寫著《每一個生命都無需比較》。“比較”兩個詞真的很沉重,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會聽見“你看別人誰誰誰”。
用一個現在流行詞形容叫做:“別人家的孩子”,作為拿到高考滿分作文的主人公,在我眼里也是一位“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從他的字里行間中,對這種比較式的方式及其厭惡。
01
在滿分作文《每一個生命都無需比較》中有一段話:我曾反感你的比,因為我也有我的“短板”和自慚形愧,可你樂此不疲,反而嗔怪我不懂你的心。望子成龍,那是普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我怎會不懂,只是——你可知道,再優秀的成績也經不起比。
再優秀的成績也經不起比,說出“比較”造成他內心的一個敏感與不自信。
知乎一位網友說:
“從來不覺得父母愛我,他們愛的只是我給他們帶來的面子上的虛榮感、滿足感。”。因為被比較,覺得自己只是父母的一個炫耀的工具。
一個人活在世上,想要做到絕對的“心靜如水”、不比較,真的很難。畢竟我們都不是活在真空里,而是活在生機勃勃、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社會里,要工作,要生存,就勢必要與外界打交道,就有比較。
有比較就有差距,無論是與別人相比,還是與自己的過去相比,關鍵是看你如何面對。
海明威說:“優于別人并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于過去的自己。”
這才是正確的比較。
02
當這位高考生的作文火了之后,媽媽看到了這篇《我的人生不需要比較》后給孩子寫了一封回信,里面有一句話:
媽媽看重你的分數,其實與炫耀無關,與虛榮心無關,媽媽是著急,是焦慮。
媽媽一直覺得愧對于你。如果媽媽是個有錢人,你就不需為將來的生計而努力學習。媽媽一定會盡我所能,讓你避開高考,去國外接受更寬松更自由的教育。
曾經一位清華教授曾經憤慨地說:中國教育最大的騙局就是快樂教育和學習無用論。許多父母不對孩子有所要求,認為孩子輕松快樂就好,結果只會教育出懶散不上進的孩子。
蔡美兒,一個用中國式教育理念管教兩個女兒,要求她們取得最好的成績,最后引發教育界的爭議的人。
蔡美兒是第二代華裔移民,自小就隨著父母來到了美國,知道作為外來者想要在這個陌生的國度里有一席之地就必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長大后,蔡美兒沒有辜負父母的期待,先后取得了哈佛大學的文學學士和法學博士學位,后來擔任了耶魯大學法學院的終身教授,邁入了中產階級行列。
深知教育重要性的蔡美兒,在結婚生子后也希望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實現階層的向上流動。
盡管引起了不少爭議,但是在她的教育下,兩個女兒確實取得了令人側目的成就:她們都保持全A的成績,大女兒Sophia3歲閱讀名著,14歲就在卡內基音樂大廳彈鋼琴,本科畢業于哈佛大學,后來在耶魯法學院讀研究生,畢業后加入了美國軍法部隊。小女兒Lulu從小練小提琴,12歲成為耶魯青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后來也考入了哈佛大學,是多才多藝的學霸。
這也是一位父母對于孩子的未來焦慮采取的教育方式
在這里我不能評判對錯,我相信每位父母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標準
在孩子的作文中有委屈和不滿,在媽媽的回信中有焦慮和擔憂,其實這就是社會現狀,不管是“被比較人生”,還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是希望未來的生活不要太艱難,“讀書的苦是世界上最輕的苦”,沒有本事,在未來你將會受到更多的苦楚。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