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專欄(3)從兩篇典型滿分作文說開去
前言: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只有研究透滿分作文為何滿分,才能有所提高。
【原文在微信公眾號kkjboy】
【賞】
拒絕平庸
2011江蘇某考生
①不由得想起早上過來趕考時瞅見的一家小餐館,名為“風沙渡”。獨這三字,意境全出,那雜亂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種粗獷渺遠的豪情在胸中激蕩了。
②只是一個招牌,卻可以讓這一家平凡的餐館從一干“某氏餐館”、“某某小吃”中脫穎而出,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③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們也曾坐在這考場,也曾為了理想而奮斗,而他們現在,叫做“蟻族”;他們的住所,叫“蝸居”。當社會的風霜吹涼了熱血抹平了棱角,當學過的知識沒有用武之地丟棄在腦海盡頭,他們早忘卻了身為高學歷人才的驕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喪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讓順從。沒有人生來就是任人踐踏的草芥螻蟻,但如果有一顆甘于平庸甘于卑賤的心,那唯一的歸宿就只是螻蟻。要成為強者,必先有一顆強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眾生,先必有一股“登臨意”。對,登臨,是辛棄疾“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登臨,是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登臨。
④是否有一顆強者之心,一顆超脫平庸的心,是平庸與出眾者的分水嶺。人只是會思想的葦草,最高貴的就是會思想。所以人的高貴來自靈魂,來自思想層面的高貴。有了一顆拒絕平庸的心,終有人會從你眼中的堅定,從你不俗的談吐與緊握的雙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即使會有“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詆毀,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塵”,仍會有“香如故”。
⑥“蟻族”又如何?若心懷鴻鵠之志,俯視那有著優厚境況的燕雀,我堅信:終有一天,能“扶搖而上九萬里”,“朝游北海暮蒼梧”,攜長風,浩蕩而去。相信“風沙渡”的主人不會是一個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個來自黃土高原的漢子,也必是腹藏詩書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則,怎會有如此豪情、如此透著古韻氣息的招牌?
⑦我必去“風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與老板相視而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⑧拒絕平庸,世界有你而精彩。
【析】
這是一篇散文。“不由得”開篇自然,聯想到趕考路上的小餐館。“獨這三字,意境全出,那雜亂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種粗獷渺遠的豪情在胸中激蕩了。”駢散結合,朗朗上口。沒有多余的廢話,“獨”“自有”恰到好處。結構起承轉合,從小餐館到社會現象和自己的思考,再到小餐館。在同齡人中,思想深刻,反映現實。語言流暢,一氣呵成,但最后一段有弄巧成拙之嫌,去掉更好。詩詞引用,手到擒來。這些詞都是《唐詩宋詞選讀》上要求背的,作者很聰明地用在作文里,但大部分人都只會默寫。關于他對思想的議論,主要來自①初中課文 周國平《人的高貴在于靈魂》②高中語文書或政治書 帕斯卡爾《人是有思想的葦草》。意象:高中課文《逍遙游》杜甫“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以后可以這樣寫散文:
起承轉合
過渡自然
意象轉化
旁征博引
課內課外
真情實感
少說廢話
積極向上
評判社會
一分為二
首尾呼應
【賞】
理性的聲音永遠不會沉默
2011上海某考生
①德國總理默克爾最近顯然未能躲過一場風波:由于她在得知本?拉登被擊斃后當眾表示“十分”高興而慘遭德國知識界的集體質疑。盡管她已多次道歉以希望這場風波快點過去,但這似乎依舊難平眾怒,甚至還有法官準備為此起訴她。
②作為德國基督教民主黨領袖的默克爾理應知道:根據基督教教義,任何生命都是等價的,都應該被尊重,哪怕是罪犯。正因為犯了這樣一個看似微小的常識錯誤,即使她是權威的領袖,在涉及德國知識分子的底線問題時,她也最終無法過去。
③依舊是在德國,依舊與默克爾有關。前不久,德國前國防部長的博士論文涉嫌抄襲一事引起德國國內一片嘩然。為了保護這位將大有作為的政治新星,默克爾以“我們需要的是政治家而非學術研究人員”為之辯解,但是德國兩萬名教授聯名上書反對,直截地表達了德國知識分子的態度。因為他們擔心這將會成為日后學術不端的借口。他們又一次沒有給默克爾面子,再一次讓她“一切都會過去”的計劃繼續泡湯。
④我感動于這樣一群理性聲音的存在。我也欣然于因為這些知識分子對于任何權威都能以這種“一切都不能過去”的態度才最終成就了德國學術圈嚴謹的優良傳統。
⑤然而,如此理性的聲音又何曾僅僅嘹亮于德國?它又何曾沉默于經歷過五千年光輝、五千年昏暗的華夏大地?
⑥盡管受到當時政治的壓力,梁思成“拆掉北京的一座墻就等于扒掉我的一層皮”擲地有聲,時至今日仍在我們耳邊余音繚繞。當我們面對現在的北京已與其他城市毫無區別,當我們眼睜睜地看到古老的北京城只活在文字上、照片里、記憶中的時候,我們終究不禁感嘆先生的先見之明,敬佩先生不顧一切的理性吶喊。也許政治的壓迫一度埋沒了先生的呼喊而讓一切都過去了,但是歷史的拷問卻永遠不會讓錯誤過去。
⑦回望歷史,多少統治者以權威的姿態、以“一切都會過去”企圖將真理掩埋的時候,又是多少知識分子毅然決然地站出來,以一句“一切都不會過去”來回答而絕對不容置疑。
⑧“一切都不會過去”,這是理性的聲音,永遠不會沉默;“一切都不會過去”,這是知識分子的吶喊,永遠不會沉默!
⑨作為一名社會的準知識分子,當我們面對祖國日新月異變化發展的同時,倘若我們對于社會的陰暗面置之不理而臣服于表面的和諧,不勇于揭開那些隱藏在這表面和諧底下更多不和諧的元素,這又何嘗不啻為一種真正的悲哀呢?
真心希望有識之士在聽到“一切都會過去”時,都能異口同聲地以一句“一切都不會過去”來捍衛真理,以堅守住最后的底線。因為這是我們的責任,而我們,是社會的良心。
【析】
結構清晰,引議聯結。由默克爾風波引入。事件新穎,可以看出作者關注時事,具有社會責任感。作者寫了兩個默克爾事件,都能有自己的看法,讓人贊嘆其素材積累之多和思考之深。由最近到過去,由德國到中國,這種例證方法值得借鑒,避免亂寫一通,沒有邏輯。我們可以發現,作者惜字如金,幾個字敘述,大筆墨議論。最后,作者告訴我們,作為知識分子,該如何做。高考寫大主題、大情懷的文章容易得高分。知識分子就是其中一個,我給大家推薦北島的一首詩,《結局或開始——獻給遇羅克》。
議論文切忌“四不像”,少敘述,多議論,要展示你獨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