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之夕》讀后感
《梅雨之夕》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F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梅雨之夕》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梅雨之夕》讀后感1
《梅雨之夕》是一支清新疏淡的白日夢。講述的是一個深受傳統文化熏陶,飽含浪漫古典情懷的中年紳士和一個溫婉少女在雨中的偶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在作品中周密而自然地流淌、浸淫,意識自由無阻的隨心而動?!睹酚曛Α房梢哉f是一篇心理小說,一篇意識流小說。
弗洛伊德將人的心理分為三個部分: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這三者在文中大量跳躍出現。
主人公是一個傳統文明的紳士,在他的意識層面呈現出的是溫文爾雅、謙和得體、節制愛家,但他潛意識和無意識里卻洶涌著強烈的欲望,時不時冒頭出現在意識層面當中來。
一開始講他對于梅雨異于常人的情懷。對于人人厭惡,“紛紛亂竄躲避”的梅雨,他卻欣賞得很有興致?!拔蚁矚g在滴瀝的雨聲中撐著傘回去”“沿著人行路用一些暫時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雖然拖泥帶水,也不失為一種自己的娛樂”······而且即使常常被摩托車輪濺得一身泥濘,他也偏執地堅持,連稍稍改(比如買雨衣)都只留著“希望”,久久不付諸行動。這些,其實是對潛藏欲望,對痛苦無聊生活一種近乎自虐的情感轉移;是對壓抑不住的病態的紓解。
至于之后,偶遇一個沒有帶傘的少女,“容顏嬌好”“風儀溫雅”、“肢體停勻”、“談吐不惹人厭”。我不確定自己的感覺,但覺得這個女孩也許不如這些辭藻描繪的那么完美清雅,應該只是一個在雨幕中曚昽的輪廓,是作者在潛意識里不自覺的按照審美理想美化出來的夢影,以為自己單調的工作和枯燥無波的生活增加一抹迥乎不同的鮮麗顏色,慰藉自己的靈魂。也在是這樣一個細雨氤氳的黃昏,以此的契機展開平素被壓抑的心理。
“但我何以不即穿過去”“為了對于這少女有什么依戀嗎?”主人公處在混沌冥思的幻境中,在模糊的潛意識狀態。他的話語也是前后混亂而矛盾的:他既否定“沒有這種依戀的意識”,又一面自我肯定著“連我已有妻的思想都不曾有,面前有著一個美的對象······我不自覺地移動了腳步站在她旁邊了”這是“超我”和“本我”的不斷斗爭,是潛在追求美好、豐富、自由生活和自身受到的道德約束的沖撞。在朦朧夢幻的雨天,本性在這一瞬間戰勝了理智。
無論精神上的渴望多么強烈,但道德的禁忌總會時不時地將他拉回現實。所以他一再搖擺,不停地想,努力合理化內心的欲念。“我覺得,何以剛才不覺得呢?我奇怪,她好像在等待我拿我的傘貢獻給她······她的眼光在這樣對我說”于是經過自己喬裝打扮過的接近少女的欲,安全通過意識的審核,付諸行動“我移近了這少女,將我的傘分一半蔭蔽她”,順理成章地送女子一程。
在護送的過程中,他內心靈深處埋藏已久的美好戀人(初戀)的印記,在遇到這樣的“好機會”后又膨脹鮮活起來。“她很像一個人······我初戀的那個少女、同學······我不時在夢里,睡夢或白日夢······”“劉嗎?一定是假的······她哄我了”“她為什么改了姓呢?……也許這是她丈夫的姓?劉……劉什么?”他固執地將眼前的和夢里的經過意愿美化的幻影聯系起來。這樣,莫名其妙將兩個人毫無理由的等同,可見機械的社會對人造成巨大的壓抑和僵化病態。
還有他思緒中不停閃現的,“我回轉頭去,向后面斜看,店鋪里有許多人歇下了工作對我,或是我們······我看見他們(店員)可疑的臉色”心虛,看到尋常的路人店員都覺得在監視,指摘著他。甚至把一個女店員“忽然好像”認作是“我的妻”。妻每日都得見,于他是最熟悉,卻用這樣模棱兩可的比擬,還認錯,非精神高度緊張心虛不可能達到。作者的思緒高度緊繃,久久徘徊在現實和幻想之間。心理被理想和現實拼命拉扯,呈現出這樣一種蠢蠢欲動又強力壓制的復雜狀態。
心理學上有一條原理這樣說:當人的本質欲望所受的壓抑超出人既定的承受力,人就可能走向心理的怪異,甚至會導致心理變態。而他的道德是建立在所謂“滅人欲”的基礎上,不服從,被社會孤立,淪為“異類”;服從,不可避免造成心理的畸變。服從與否,這是可悲而注定瘋狂的選擇題。
這一次的邂逅與護送,只能是主人公一廂情愿的白日夢。就像戴望舒的《雨巷》那樣,撐著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走來又走遠,一切又回到現實的軌道。
《梅雨之夕》讀后感2
《梅雨之夕》是施蟄存的代表作之一。它記敘了一個梅雨天的薄暮時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并且伴送這位陌路相逢的少女回家過程中的一段心靈歷程。
初讀這篇文章,首先的感覺是這篇文章的文筆非常舒展,格調也很清新。就像養育施蟄存的那方水土,江南文字的流暢和秀美來得那么溫婉,已經到了“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的地步。江南是鴛鴦蝴蝶,就如同梅雨季節下的那牛毛小雨,密密而斜斜,綿綿而瀟瀟,似煙似霧,似幻似夢,我們霧里看花,卻總也撩不開那層神秘的紗,害得心里癢癢。那凄迷的煙雨長廊,那愁悵的水鄉小鎮,那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讓我們不禁放輕了自己的腳步,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打破這夢一樣的美麗,這樣的美麗有著如此多人工的痕跡,但卻與江南的山水這般渾然一體,這里的美麗有著那么多脆弱的理由,但卻在人們的'呵護下一日比一日更加誘人。那位滿腹浪漫情懷無處釋放的男主人公恐怕也是如此吧?;觥皻ぁ?,送素不相識的少女回家,浮想聯翩,待到雨停,一切都像是夢一樣恍惚迷離,然后回到現實,繼續著既定的人生。人生總是被既定,是偶然,還是宿命?是生活所限,現實所困?心總是在現實與幻想的矛盾中流離。腳把心帶到遠方,心又把腳帶回故園。人這一生走來走去,其實只繞著這一顆心。
其實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度曾十分討厭這位男子,就一個女性的角度看,他似乎不太負責任。不過,當我讀完全文之后,靜靜地想象,在那樣一個梅雨暮色的天氣,那樣一個凄迷灰暗的色調,突然出現了那樣一個溫雅美麗的少女,那么一個精致易碎的夢境。又有幾個人能夠拒絕這種美麗?
也許,這就是江南。
眾所周知,施蟄存是“新感覺派”的代表作家,同這個三十年代初興起的流派的其他作家一樣,他的心理分析小說也深受弗洛伊德的影響很深。我初略的查找了關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這種學說大致可分為三個板塊,即本能論、人格結構論和心理解剖學說。本體能認為,人性的根本就是由生物能轉換而來的心理能的發泄與反發泄;一切用于人格做功的能量都出自本能。人體結構論是關于本能的能量的投注和轉移的理論。這一理論把人格分為三個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來分析《梅雨之夕》中那位男子的意識和心理。我們會很清晰的發現,作品注重描寫主人公的潛意識,尤其注重揭示人物的人格中的“本我”與“自我”的沖突。當男子看到從電車里面走下來的少女時,作者的文筆觸及了男子的潛意識。男子把這位少女當作“美的對象”,主人公的這一心理活動并不排除“本能”的暗中促動,親近是無意識的,是在潛意識的推動下產生的;而在欣賞少女時;男子不由自主地想到家中翹首以待的妻子,還尋找晚回家的借口,這一系列心理活動則又展示了主人公的人格深處的“自我”與“本我”的交涉:“我”要發泄本能,“本我”要遵循”快樂原則”,而“自我”則既對“本我”進行規范和抑制,又掩飾“本我”的越軌沖動。但最終雨還是停了,這場故事也就該結束了。
不過僅僅憑此就說施蟄存完全繼承了弗洛伊德的學說是不對的,看到一篇施蟄存的報道,當記者問到《梅雨之夕》時,施蟄存說自己也把中國傳統的儒家規范融入了文章,那就是:“發乎情,止乎禮”。人的性愛要求是要受到道德觀念的制約的。這種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得這篇小說既較好地體現了弗洛伊德的學說,又不違背中國人的生活邏輯,具有積極的意義。
另外一點不得不提的是,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對意識流的完美運用。這篇文章幾乎完全是這名年輕男子的意識流的描寫。施蟄存大量的運用了自由聯想和內心獨白的方法,實現了時空大幅度的跳躍。從下意識接近少女,用雨傘為她遮雨,送她回家,途中怕被熟人看見,以及誤認為是失散多年的女友,甚至是由于自責仿佛看見妻子嫉妒的眼光,最后為雨停而感到惋惜,回到家向妻子隱瞞了這次偶遇。把回憶與印象、想象與幻覺、夢想與現實,全部糅合在一起。施蟄存正是通過這種近乎是紊亂的思緒,表現了一種孤獨感,以及強烈的精神壓力。
正是這些細膩溫柔的描寫,加上心理學、意識流的運用,使得這篇文章變得輕盈而豐富,成為一篇令讀者稱道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