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魯迅作品讀后感100字 魯迅作品讀后感800字通用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作品讀后感100字 魯迅作品讀后感800字篇一
歷史總是不斷地重演著,我和我的好朋友張凡不正好與魯迅和閏土一樣嗎?
總以為我們的友誼堅如磐石,深比大洋。此刻看來,那只是我們年幼時的幻想罷了。
我和張凡年齡差不多。小時候,我經常和他一齊在村子里亂逛,我們會為在一齊捅掉了一個馬蜂窩而高興。我們也經常一齊爬到桑樹上,盡情地享受著桑棗的美味,直到嘴唇、牙齒變為紫色為止,這時我們會望著對方紫色的嘴唇而大笑。我們也常常在一齊分享個人的小秘密,比如,他以往告訴我他“喜歡”的女生的名字,我也告訴了他我“喜歡”的女生的姓名。到此刻,我想恐怕仍是僅有我們兩個人明白這兩個女生的名字,我不確定他此刻是否還記得這件事。我們也曾發生過小矛盾,但不超過幾小時便和好了。在這七年的時光里,我們像親兄弟一般,他到哪里,我就到哪里。總之,有他的地方便有我。
到了初中后,我和他的關系發生了急劇的改變。也許是我有了自我的目標,只顧著學習,放假時也很少到他家去,一個人在家里看書,做作業,漸漸地疏遠了他,也許是我們都長大了、成熟了。我們再也不會兩個人在一齊,因為那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情,那是浪費時間,我們再也不會將自我的小秘密告訴對方了,我們開始學會了將心靈半敞著來應對對方,我們會覺得將自我的秘密封存在自我心里比較好一些。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和他在一齊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去年寒假,我和他僅見過一次面,當我們在一齊聊天時,我們也和閏土一樣恭敬起來了,當他說起一些學校的事情的時候,我只是隨著笑幾聲,那種笑仿佛是完成命令式的笑,不到一個小時,我們要說的都說完了,仿佛再也沒有什么可聊的了。從那次見面后,我到此刻也沒有再見過他一面了。童年時的那種歡聲笑語的場面已蕩然無存。我很想和他恢復到小學時那種親密的關系,但仿佛就像一切都已經注定好了的一樣,我和他走在已設定好的路上,他向東,我向西,我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如果命運能夠由自我選擇的話,我愿和他永遠停留在小學那段時光里,我真的不想看到七八年的友誼就這樣結束了。
我不敢想象,十年、二十年后,我們的關系會變得怎樣……
的確,時間能夠撕碎兩個人的友誼,這是我讀《故鄉》后的感悟。
魯迅作品讀后感100字 魯迅作品讀后感800字篇二
月明星稀,夜深人靜。歲月流轉之間,我仿佛看見灰暗的屋子中,坐著那位一生都在執筆如劍的集大成者。空對著一豆燈火,對那個烏煙瘴氣的年代進行深深的思索。他,魯迅,一支筆便是一把劍,直刺入舊中國的腐爛皮肉中,刺入舊中國行將老矣的心臟里。他筆下的每一個字,都是帶血的呼喚,都是沉重的嘆息,都引領我們去了解那個水深火熱的混亂年代的死氣沉沉、麻木凋敝。
初讀魯迅的文章,或多或少總是有些不懂得、不理解的地方,而這些在常人眼中的怪癖之處,大概也就是先生的令蕓蕓眾生望塵莫及的文字的魅力、思想的高度。于是,漸漸地,一讀再讀,再讀復讀,便覺得先生的文筆,仿佛都是精心挑選過一般,缺一不可,否則便失去了他筆鋒之犀利與不羈。也許有人說,魯迅先生的文章已經過時,在新的時代里過于有沖擊力。我想,先生的一生上下求索,執筆如刃,若無這銳利的鋒芒,怎可引領有志之士走出無邊無際的黑暗與彷徨?若無這非同一般的沖擊力,怎可指引無數熱血兒女打破封建禮教的束縛?魯迅,不可不謂是那個時代的思想先驅。
用心走進魯迅筆下的那些人物,他們似乎都是平凡無奇的市井白丁,而這些人,帶給我內心的,是可憐、可恨與可笑。
是獨樹一幟的“精神勝利法”嗎?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嗎?是思想上的“高人一等”嗎?阿q,這個一生都在游蕩與流浪中度過的底層雇農,初覺他的行為滑稽可笑,后感他的結局悲哀潦倒。“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嗎?”蟲豸者,底層之輕賤者也。阿q受人欺侮,非但不作抵抗、捍衛自我的尊嚴,反而自輕自賤,以踐踏自我的人格來求取別人的饒恕,最終還“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而在他受到欺侮后,反把怨氣施于小尼姑,這更體現了他精神上的愚鈍麻木與人格上的分裂,他似乎已是行尸走肉一般了。其實,于宏觀來說,那個時代,如阿q一般的無賴數不勝數。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魯迅先生實借阿q一人映射那個時代所有具有民族劣根性的人。這是一種民族精神痼疾,也是致使中國被帝國列強鐵蹄肆意凌辱、飛揚跋扈壓迫的原因之一。若那些歲月里,阿q們能夠擺脫這種性格上甘受凌辱的惡劣脾性,泱泱華夏又怎會不崛起呢?可是事實卻是,阿q以及所有的阿q們,終了,化作一抔黃土,也可是成為舊中國死亡的最終歸宿。
而如果說阿q是令我感到可憐、可恨與可笑之人,祥林嫂似乎留給我的,是無窮無盡的苦水的滋味,是漫無邊際的可憐哀嘆。寒冬里的祝福不屬于她,美味可口的食物不屬于她,錦繡華貴的衣裳不屬于她,屬于她的,大概就是那灰暗的灶房、深冬冰冷的雪花和她念念叨叨的阿毛的故事。書中令我震撼的,是魯迅的“畫眼睛”的手法,使祥林嫂那窮困潦倒的、貧苦無依的形象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僅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證明她是一個活物。”我們或許從未那么認真仔細地看過乞討者的雙眼,而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她的眼睛,似乎早已麻木不仁,空洞迷茫,早已被失望的淚水蒙住昔日光彩的瞳孔。她最親愛的阿毛,由于一場突然的意外,也早已離她而去,與之陰陽兩隔。如果說祥林嫂的前半生是哀痛與不幸在折磨她,那么她在別人聽盡阿毛的故事后的遭遇,是時代的灰暗與冷漠將她的精神肌體侵蝕得體無完膚,遍體鱗傷。她的悲哀經大家咀嚼鑒賞了許多天,早已成為渣滓,只值得厭煩與唾棄。而最終導致祥林嫂郁郁而終的,應是那歲月中人們的隔膜。多少個日日夜夜,人們習慣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習慣了作壁上觀,習慣了自私自利。在這種時代的灰暗與人性的殘酷的欺壓下,祥林嫂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與信心,她就如臧克家筆下的“老馬”一樣,她所得到的,只是現實生活中的一道鞭影,望不見前途的期望。而那些“馬夫”們,那些一天到晚飽食終日、百無聊賴的人,人性泯滅,又怎樣會益于社會?無非成為社會上的蟊賊與蠹蟲。她們,只喜歡欺壓如祥林嫂那樣的無依無靠之人,只喜歡擠在菜市口,滿足于自我同胞被殺害后熱血如泉的變態之美,于是,他們,變成了魯迅先生筆下最令人深惡痛絕的看客。
“其實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魯迅先生甘愿做開辟新中國道路的第一人。我想,這與魯迅先生一生的遭遇有著密切的關系。記得魯迅先生的父親病重,是衍太太讓他一向叫父親而不去請醫生,于是耽誤了父親的性命,是父親命喪黃泉。說起來,這似乎并非是他的錯,而是封建迷信的衍太太之過,可是這一舉動令魯迅愧疚一生。他深刻的意識到,留東瀛學醫,似乎終歸無用。醫術何用?可是是治療人們的肉體,而終究不能根治中國人的思想痼疾。文章誤我,棄醫從文,魯迅先生仿佛是舊中國手術臺上的主刀醫師。他用他異常鋒利先進的筆鋒作為他的手術刀,清除那舊中國的沉疴毒瘤;他用他如疾風驟雨般的猛烈尖銳的思想,喚醒在黑暗的現實中摸索前進抑或猶豫徘徊的人,為社會注入新的精神動力。時至今日,也許我們會執經叩問:魯迅,他究竟在追尋什么?我想,用戴望舒動人的詩句來表達就是——“我們不想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為了那“永恒的中國”,為了中華民族的所有兒女能堂堂正正地做一個有血有肉、錚錚鐵骨之人!
舊社會的黑暗早已隨著革命的洪流遠去,也許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已無法切身體會那歲月的悲哀與人性之殤,可是魯迅先生的文章,以其前無古人的思想高度,成為絕世經典,久經傳唱,薪火相傳。他的思想精髓,我們應當深刻體會。“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支筆,便是一把劍,一把無比鋒利的劍。相信不管經歷多少歲月的磨礪,不管經歷多少人生的痛苦與迷茫,魯迅先生的高妙文筆總能引領我們走出思想的迷霧,使我們汲取智慧,啟迪思想,醍醐灌頂,在我們的一生中,在世界人民的一生中,在人類的文學史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