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幸福的教師》讀后感
《做幸福的教師》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領悟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做幸福的教師》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做幸福的教師》讀后感1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美國著名的海倫。凱勒的代表作。她從小因為一場高燒失去了視力和聽力。她聽不見,時間長了就不會說話了,所以后來她變成了一個又盲、又聾、又啞的人。不過她還是很堅強地活了下來。
這本書講述了海倫。凱勒一生的遭遇和故事。我很同情她,從小失去了視力,眼前是一片黑暗,心中是多么的凄涼。看不見美好的世界;看不見一切。失去了聽力。聽不見美妙的音樂,聽不見美妙的歌曲是多么可悲呀!聽不見就意味著不會說話,但是她卻堅強地活了下來。
她六歲時安妮·莎莉文小姐來到了她的生活中,從此她的生活有了改變。莎莉小姐教會了她知識,最終還教會了她說話,讓她懂得了愛與愛別人。最后我真為她感到高興。一個聾、啞、盲的人的一生是多么痛苦,多么艱難,但她勇敢的走了過來。她的一生中間有很多障礙,但她還是堅強的跨了過去。
有誰的一生能像海倫。凱勒這樣堅強,像她這樣勇敢的走過來這世上會有多少個?我們正常人無法想象盲人的感受,何況海倫。凱勒是一個又盲、又聾、又啞的人。誰能想象她一生的痛苦。殘疾人都熱愛生命,我們更應該愛護生命。
我們應該學習海倫。凱勒堅強。勇敢面對一切。
《做幸福的教師》讀后感2
終于進入暑假了。隨著七月的到來,我的這一屆學生順利畢業,與即將踏上另一段人生的學生們一一道別,目送他們離去的身影,難言的惆悵滋味浮上心頭。就在這時,我拿到了陶繼新老師的《做幸福的教師》一書,看著封面上陶老師明朗的笑容,不自覺地就讓我帶著微笑開始讀起來了。
陶老師認為:“通過讀書,特別是讀高層次的書,我們教師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本質上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所以說,讀書便成了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
隨后,他列舉了張斌利、王岱等名師大家的故事,具體而深入地揭示了教學與讀書,教師的成長與讀書之間的關系。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孩子們成長的路標,用我們的言行甚至靈魂去影響孩子們的一生。我們常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可是如何去拓寬我們心靈的寬度呢?讀書是最簡單易行的方法。
還記得我上小學時,非常喜歡我的語文老師,總覺得她的身上香香的,特別喜歡她溫柔地望著我,對我飽含鼓勵的眼神。她時常給我們念雜志上刊登的'優秀文章,有些我至今還記得,甚至是我愛看書的習慣都源自她的啟蒙。后來,我明白了原來她的與眾不同是因為“氣質”,“腹有詩書氣自華”,古人誠不欺我。
后來大學畢業,進入學校成為一名老師后,讀書慢慢少了,所讀的書大多是一些教學方面的書籍,或者是消遣的快餐小說。總是覺得工作和生活忙忙碌碌,難以靜下心來好好讀書。直到加入了王南老師的名班主任工作室,才開始認真思考讀書的價值。雖然僅短短一年時間,我讀的專業書籍比之前的幾年還要多,所得收獲之豐讓我總是后悔之前虛度了太多的光陰。陶老師說:“知識關乎事物,智慧關乎人生。如果只有知識,那你看到一塊石頭就是一塊石頭,看到一粒沙子僅是一粒沙子而已。但是一旦擁有智慧,就可以從一塊石頭里發現一道風景,從一粒沙中感悟靈魂的律動。”
讀書,是為了修養自己,也是為了學生。讀書和教學,是相得益彰的。真正的名師,他的課堂設計絕不僅僅是對課標和知識的解讀,他教給學生的是他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能讓學生感受到文化的升華。多讀一些大師們的著作,感受大師的精神和智慧,慢慢地,這些智慧和心得不斷積攢,不僅豐盈了我們的生命,也能讓我們的課堂在不經意間閃耀出智慧的火花,恰是“讀書破萬卷,教學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