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簡史讀后感
時間簡史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時間簡史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時間簡史讀后感1
我選擇閱讀的書名是《時間簡史》,史蒂芬·霍金那本暢銷世界的《時間簡史》以成為科學著述的里程碑。這不僅歸因于作者迷人的表達方式,還歸因于他討論的令人敬畏的主題:空間和時間的本性,上帝在創生中的作用,宇宙的歷史和將來。但是,在它問世后的歲月里,有些讀者一直不斷地向霍金教授訴說,在這本書中某些最重要的概念理解起來非常困難
《時間簡史》里試圖把宇宙描述成一個有限但無邊界的空間,它是完全自足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它就是存在。對時間則有如下描述,”無序度或熵隨著時間增加是一個所謂的時間箭頭的例子。時間箭頭將過去和未來區別開來,使時間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種時間箭頭:第一個,是熱力學時間箭頭,即是在這個時間方向上無序度或熵增加;然后是心理學時間箭頭,這就是我們感覺時間流逝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上我們可以記憶過去而不是未來;最后,是宇宙學時間箭頭,在這個方向上宇宙在膨脹,而不是在收縮?!?/p>
在我的理解范圍內,時間是一種過于復雜的概念??梢猿橄蟮匕阉f成是伴隨在我們身邊的一種物質,盡管它無從捕捉,卻又確實存在。也可以實化成身邊的一切物質,也許你發現不了,但他們確實在被時間改變。明知肯定有東西在周圍影響我們的生活,卻終究看不清究竟是什么。而時間是自身存在的,至少我現在這么認為,雖然目前沒有時光機。
這讓我想到了愛因斯坦的理論,當物體的速度達到光速的時候就能穿越時空。如果這是真的,有一天有人證實時間是由某種物質發出的話,我們就可以有時光機穿梭將來和過去。一切的一切都聯系著時間,當沒有了時間,物質是否就失去了它的本質意義呢?也許物質存在于時間之中只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一種方式,或別的什么為我們制定的。沒有時間的世界是一個沒有連續性的平衡世界,因為時間與空間是一個整體,是坐標軸上的弦,失去了其中一根,假設是X軸,那么Y軸也就沒有意義了。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特定的時間所控制的世界。一切都由永遠不停止的卻又有著嚴格規律運作的時間主宰。也許它突然在一瞬間停止,調皮地玩弄我們,而我們卻也一無所知,當時間開啟之后,繼續自己的生活。它也許是不朽的,至少在我們這些生命短暫的物質看來,與璀璨的宇宙發展史相比,那確實是不朽的。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產生一個點,就這樣無數個點連接在一起,變成線,變成面,就無限制地編織下去,直到宇宙的結束,如果那宇宙沒有結束,也就繼續不朽地編織下去,那就是人類所無法涉及的永恒。
在宇宙大爆炸的理論,文中提到宇宙大爆炸發生1秒種后溫度降為100億度,那么爆炸前的溫度是多少呢?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相結合后知道宇宙大爆炸前的溫度為10的32次方絕對溫度。這是經近代高能物理學家所證明的溫度。雖然這龐大的數字,特殊的單位我都無法理解,但我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其實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發現是一位普通的醫生。有一晚,他在家中看星空,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如果根據萬有引力定律,那么天空的星星應該互相吸引而越來越近,可是為什么人們卻沒發現星星都聚在一起的現象呢?于是他提出,一定有一種作用力在抵消星球間的引力,于是,這就是宇宙在膨脹擴散理論的第一位提出者。
當大爆炸前,宇宙是一個高度均勻恒溫的原始火球,那么這就是一個無序的狀態,這和熱力學第二定律又是反的了。根據研究發現,宇宙在大爆炸后在10的負23次方每秒,這一瞬間的時間,宇宙就膨脹了10倍,那么這個宇宙膨脹的速度有多快呢?大概是10的31次方米/秒,這是什么概念?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光速是不可超的,除非是在靜止的狀態,質量為0的光子,才可能達到光速,光速是多少?1秒種30萬公里,那么就是3乘10的8次方米每秒,這是光速,而宇宙膨脹的速度遠遠的億萬倍地超過光速。在大爆炸開始10的35次方米每秒以內的事情根本沒辦法知道。
再來說宇宙大爆炸的速度,這個速度既不能快,也不能慢,如果慢的話,所有星球就會被萬有引力拉回來,整個宇宙大爆炸要精調到10的55次方分之一才可能達到爆炸所需要的速度。
只有真正懂行的天文學家才知道對神的敬畏,所以很多的天文學家告訴我們,神有兩本書啟示我們,一本是圣經,一本是大自然。兩者之間絕不會相互矛盾。天文學家是很驕傲的,因為他們是研究天文的,所以要讓他們相信上帝是很難的,可是現在隨著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研究,使越來越多的天文學家的信仰發生了變化,有的科學家你明顯地看到是從無神論變成有神論。
讀完《時間簡史》,獲益匪淺。雖然霍金先生深入簡出地表達其對時空以及宇宙的看法,但許多抽象的概念我還是沒有弄懂,更不敢不懂裝懂歪曲原意,所以在這里就談談我看完該書后對時間的認識吧。
我們這個世界,或者說宇宙,是在某條時間弦的,而其他的XYZ軸等我們都不知道,因為人類只有看見三維的能力,最多只能感覺到四維,而宇宙起碼在四維以上。這在我的大腦里也是無法構造出模型的。我們只能出現在這個特定的時間,而在我們前一秒的可能又有另一個世界,無數的世界存在,只是時間軸不同,我們和他們(如果存在),是平衡的,因為大家的時間運行間隔是相同的,同速的運動物體相對仍然是靜止,彼此之間是無法接觸的。
換言之,如果我們可以時間旅行,我們回到過去的時間。或者我們可以從這個星球到另外一個星球去。因為空間和時間是連續的,過去的空間和過去的時間已經成為現在的空間和現在的時間,我們也就是回到了現在。這有意義嗎?我們從現在回到現在?過去的某一時刻的時間和空間仍然在某個地方以某種形式存在,它們明顯已延續成了現在。所以我們還會呆在這條弦上。否則,如果我們回到過去采取行為改變重要的發展歷史,那么世界將向另外一個方向發展,那回到過去的我們又談何存在?《時間簡史》引出的聯想是絢麗的,是壯闊的。
是我的水平不夠,讀書不仔細,從整本書中也只能翻來覆去講時間,請老師不要見怪。不過,霍金先生在書最后所寫的確實挺有意思的:”然而,如果我們確實發現了一套完整的理論,它應該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時讓所有人(而不僅僅是少數科學家)所理解。那時,我們所有人,包括哲學家、科學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參加為何我們和宇宙存在的問題的討論。如果我們對此找到了答案,則將是人類理智的最終極的勝利--因為那時我們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所以我說說我對宇宙的理解:我一直想象把地球當作一個細胞,而我們人類就是細胞里面的。每一個細胞都有著自己的生命,最終有一天這個細胞會枯竭。而宇宙可能就是一個人的身體內部。而這個人又是一個細胞里的微小部分……一直循環下去。
人類需要了解自己,以前的自己,人類渴望了解,在不斷了解中不斷進步,不斷地走向未來。
時間簡史讀后感2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為止人類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總是像磁鐵般地吸引著有著強烈好奇心的人們,《時間簡史》讀后感。無論是年少的還是年長的,人們總是去不斷的學習,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們周圍的各種事物。身為二十一世紀新一代的青年,我們有責任也更有義務去學習、了解、研究我們所處的環境。為此出于強烈的好奇心,利用暑假難得的機會我認真地讀了霍金先生寫的《時間簡史》一書,讀完之后掩卷長思,細細的領略其中的哲理,讓人耳目一新。
《時間簡史》的重點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點大爆炸理論,它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始一步一步的探討,補充了廣義相對論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認為宇宙是從一個密度、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奇點通過大爆炸而開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質的溫度非常高。在隨后過去的一秒鐘中,宇宙的溫度急劇下降,下降到大約100億攝氏度,于此同時也在不斷地膨脹,就使得正電子和反電子(帶正電荷的電子)互相碰撞以此湮滅,并釋放出大量光粒子,來維護宇宙的平衡。到了后來,得以有強力的作用從而使物質不斷聚攏,聚攏,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際物質。我們的地球,也是通過這樣的物質聚攏才形成的。
而書中的另一偉大成就是對黑洞的研究,黑洞最開始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一書中作出的一個預測,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非常大,物體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連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那么這樣的空間可以稱之為“黑洞”。但他認為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那么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后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這很高的溫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從一個奇點發生強烈的爆炸,并在宇宙中消亡。
如果我們可以時間旅行,我們回到過去的時間。因為空間和時間是連續的,過去的空間和過去的時間已經成為現在的空間和現在的時間,我們也就是回到了現在。這有意義嗎,我們從現在回到現在?我無法想象我們過去的某一時刻的時間和空間仍然在某個地方以某種形式存在,它們明顯已延續成了現在,讀后感《《時間簡史》讀后感》。如果它們以某種形式存在的話,那意味著每一個時刻都象照片一樣靜止,并且是絕對靜止在一個地方。這是錯誤的。我還沒有想說時間旅行不可能,只是想假設空間和時間的速度比光快。時間的速度是個什么概念,這似乎象水里燃燒的火一樣無法想象?
太陽光要經過八分鐘到達地球這句話里有兩個內容。一是光的速度,二是時間的長度。我們所認識的時間,是我們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時間,這是一個人為的劃分,之后我們才測量出光的速度。我們一直把時間當成一種長度,似乎它的速度無窮大,只要物質達到那里,時間同時也達到了那里。時間的速度就是宇宙膨脹的速度,它應該比光的速度快。這樣的推導,將推出宇宙是有限的結論。
為什么我們總是記住過去而不是未來,為什么時間總是向前進?
這里必須關心一下時間的方向,只有時間有方向的時候才可能出現時間旅行。這必然出現前后和里外之分,它必然有起點和現在的位點,那么宇宙就有了一個邊界,宇宙就是有限的。只有當我們低于時間的速度時,我們才相對于時間向后運動,我們才能回到過去。就是說,所有的物體在相對于宇宙的時候都和時間同速,宇宙里的一切都在隨時間向前運動。如果我們超過時間的速度走到時間之前,那里還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沒有一切,那里還是混沌狀態,在那里不會看到任何東西,我們也不能在那里存在。
另外,佛教說:三十六重天,十八層地獄。似乎與九有關的倍數都有很大的魔力。
書里比較吸引我的令一個說法是“空間和時間變成動力量。當一個物體運動或一個力作用時,它影響空間和時間的曲率;反過來,空間——時間的結構影響了物體運動和力的作用方式??臻g和時間不僅去影響,而且被發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響。”
這段話看起來,似乎說得和全息論是一個道理,但是前面的光錐理論明顯和這個理論有矛盾。這使我很困惑。
后來我才發現,光錐是從狹義相對論推出的;那段話是從廣義相對論推出的。
越來越發現,霍金好像一個哲學家,他幾乎總是在思考著令我們無法想像的東西。但這本書無
疑使我產生了對外太空的興趣!我不得不承認霍金真的很偉大,他讓我發現物力除了頭疼的公式和數字外,還有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奇妙世界!
時間簡史讀后感3
《時間簡史》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也是一本世界知名的物理學著作,讓我深受啟發!
根據觀測中其他星系投過來的光譜紅移可以得知大部分的星系正在遠離我們而去,因此可以得知宇宙在很大的可能上處于一個膨脹的狀態;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宇宙處于一個靜止的情況下,那么靜態宇宙會在引力的影響下開始收縮,相應的其他星系會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可觀數量的光譜藍移,只有引力不足以對抗給予宇宙膨脹加速度的力時,宇宙才會在不斷加速中膨脹。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宇宙處于一個大爆炸狀態下,每個星球就像是在一起氣球上畫的點,在氣球吹氣時隨著氣球膨脹而相互遠離。
這種膨脹力在一種主流假說中是認為來自于宇宙大爆炸給予的一個作用力,它給予各個星系了一個加速度。宇宙的大爆炸是由一個奇點開始的,可以理解為宇宙的爆炸像是一個初始維度的降維過程,降維就像是氣態水變為的液態,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不過這種“水”并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水,而是高等的維度,它降維所釋放出的能量構成了初始的能量態宇宙,然后在演進中能量產生了沉淀,也就是物質,此時的物質星球由于蘊含未完全沉淀的大量活躍能量,表現的像是爆炸后的渣子。
宇宙的最大速度是光速,而有質量的物體很難以達到光速。由于接近光速時,這個移動物體的能量會倍增到其自身的質量上,這導致有質量物體的速度在接近光速時質量會趨于無窮大,這使其達到光速時所需要的能量也是無窮大,在實際中有質量的物體很難達到光速,只有光或者其他沒有內稟質量的波才能以光速運動。讀后感·在接近越接近光速時,時間相對于原來速度的參照系來看就會越慢,這會告訴我們時間是相對的;以光行進的路線來看,光線在空間中并不走直線,而是沿著彎曲空間中最接近于直線路徑的軌跡運動,其實就是多維中的直線降維后成為了低維度的曲線,這種低維度的曲線運動也就是最在本質上的“近路”,這個曲線叫做測地線,它表明了空間是彎曲的。
時間和空間是統一的,也是不平坦的,時空的不平坦造成了引力,也就是說引力和其他種類的力不同,它只不過是時空不平坦的結果。這種引力就可以試著用金屬的記憶性去理解,即掰彎的金屬會慢慢往掰彎前的樣子發生形變,雖然無法完全恢復,換句話說,這種引力就像是維度的記憶性,降維后會有一種恢復力,這種力拉著物質能量,使物質能量在降低的維度里發生向高維度的方向發生的某種定向扭曲。作者:楊震
時間簡史讀后感4
這次我讀的書是《時間簡史》?!稌r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宇宙學的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范本。
史蒂芬·威廉·霍金于1942年1月8日生于牛津,那一天剛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代,所以小時候對模型特別著迷。他十幾歲時不但喜歡做模型飛機和輪船,還和學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戰爭游戲,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這種渴望驅使他攻讀博士學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他是個偉大的科學家。他在21歲時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癥(ALS),因此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疾病已經使他的身體嚴重變形,頭只能朝右邊傾斜,肩膀左低右高,雙手緊緊并在當中,握著手掌大小的擬聲器鍵盤,兩腳則朝內扭曲著,嘴已經幾乎歪成S型,只要略帶微笑,馬上就會現出“呲牙咧嘴”的樣子。這已經成為他的標志性形象。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徹底剝奪了說話的能力,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當時醫生預測他最多活兩年,但他至今依然頑強的活著。
初讀此書,不得不贊嘆史蒂芬教授那如絲般縝密的邏輯性,你會發現字里行間無不顯示出他過人的才智,他可以把相對論當作孩子手中的乒乓球來形象地描述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是無法分離的這一物理規則。我在閱讀中學到了好多以前不知道的,比如宇宙誕生的過程,以及地球的一些知識。
現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歷史起點,它大約誕生于150億年前,那時,宇宙只是一個點,不占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概念。在這一點發生了大爆炸,時間和空間從此開始,物質開始形成。最初,宇宙的溫度極高,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低,宇宙中的能量與物質不斷發生復雜的反應,逐漸形成星系,空間繼續擴大,大約在距今50億年前,太陽形成。大約在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因為地球,才有人類,才有我們生活的世界。
記得整本書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再重復一下,由于時間和空間是相關的,一個和逆時旅行緊密相關的問題是你能否進行得比光還快,這一點也許不會使你驚訝。很容易看出,時間旅行意味著超光速旅行,在你旅程的最后階段做逆時旅行,就能夠使你的整個旅行,在你希望的時間內完成,而這樣你就能以不受限制的速度行進!但是,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倒過來也是成立的,如果你能以不受限制的速度前進,你也就能夠逆時旅行。其中一者成立而另一種不成立是不可能的。
無可挑剔的邏輯在字里行間展露鋒芒,無死角的思維在史蒂芬的筆下盡情躍動,讓人無法相信這本書竟然是由只有三根手指能活動的殘疾人霍金教授寫出的呢?
沒錯,作者雖然幾乎全身殘疾,但在思想和學的'領域上,著實是一名偉人!
通過閱讀《時間簡史》,普及天體物理的知識,讓我對宇宙的神秘產生了濃厚發興趣,更驚訝于那是多少次的必然與偶然,才有了太陽系,才有了地球,才有了孕育人類生命的場所。這樣的夜色下,總是令我的思考走向深遠,但是,就如同無法洞穿那無窮的宇宙一樣,我無法想象,霍金教授,是運用了怎能樣的力量才能完成這“時間”的書寫!他的書中的內容令我神往,他的精神更令我敬佩!
時間簡史讀后感5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人類尚未弄懂的問題,都如磁鐵般吸引著我們。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探索著自己不知道的東西,為的就是能更好的了解周圍的事物。21世紀是個發達的世紀,我們就更應該好好地去研究身所處的環境。出于強烈的好奇心,我認真地讀了史蒂芬?;艚鹣壬鷮懙腫[時間簡史]]這本書。里面講的是一些根據科學原理而得出的推論。起先,我是并不太懂這些內容。但是,合上書本仔細想想,細細地品味其中的哲理,倒也讓我耳目一新。
首先,這本書以科學的目光來向我們證明,每一個事物的存在都是有理由的,而不能因為某些問題太難懂了,所以就盲目的去相信一些什么歪理邪說,那樣是不對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就比如說是人人討厭的蚊子,我想沒有一個人是希望老天爺將它創造出來的,可是,它又確實是生活在我們的大千世界,如果有誰想要使蚊子滅絕的,那是根本不符合常理和科學原理的??创挛镆每茖W的眼光,同樣,對待生活和學習也是如此。每一種發現與發明,都是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與探索才得到的。因此,我們在學習方面上也要這樣,有一個自己的嚴密的學習計劃,而好的學習計劃呢,可以有助于你的聽課,復習,這對于一個小學生而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過程。如果養成了這樣的一個好習慣,那么,在日后的社會上,它就會給你很大的幫助。
其次,以前,不管在什么課上,我只要懂得了一些知識,或者是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就會以為自己懂得了很多似的,總感到內心有一股莫名的興奮。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的推移,我才知道,只認識一些道理或公式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生活中,知道一些平常而又普通的知識的人,數不勝數。我被他們夾在中間,自然是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甚至,有些時候會被別人比下去。總的來說,知識不可能只被幾個道理所埋沒,人們也總是想方設法的去尋找更多的秘密。這個未解之迷解開了,下一個未解之迷又在等著你。而到底最后這個未解之迷有沒有被解開。還得靠你自己的努力。就像學習一樣“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無法在學習上做到最好,那是因為學習上根本沒有最好,你有的只是和別人較勁,和別人爭奪,這樣
才能取得好成績,獲得好前程。
最后,讀完了這本書,我的腦子還縈繞著許多的問題,宇宙曾經到底有沒有發生過大爆炸,地球以前是不是一個無限的小點。我還是困惑。 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多走進生活,多學多問,才能獲取更多大自然的奧秘。
讓我們記住霍金先生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后感6
宇宙經過無數次的爆炸走向滅亡;又通過無數次爆炸,留下殘核而重生。
在《時間簡史》中,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爆炸與重生等科普知識,完全改變了人們有關物理學、宇宙和時間本身的觀念,向人們展現了當代有關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學思想。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萬物的形成,人類及各種動植物的最初形態-成長-發展-衰亡的過程和輪回;就像草,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各種小草。它們在冬天會枯萎、發黃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們又能見到翠綠的草原,正是應驗了一句古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試想這不也是一種死亡后的重生嗎?
在地球上,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個太陽系中,地球也只不過是千萬星球中的一顆;而在宇宙中,太陽系是不是只是渺小的一個,我們人類的位置又是在哪里呢?
回歸到地球上的萬物,不管是人還是植物,都會有終結而被取代的一天。因為宇宙是不規律的,正因為宇宙的不規律才有現在的太陽系、現在的地球以及現在的人類和現在的美好生活。浩瀚宇宙,遼闊蒼穹,我們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塵,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溝通的塵土。而世界上亦沒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對待自己的還是他們的錯誤,我們能做的是只是以一顆微塵謙卑的心,給予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責備,因為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不規律的宇宙之中,我們需要互相理解!
說到宇宙的最初讓我回想起我曾經看過的一部短片視頻。短片中講述我們人類所看、所聽、所觸、所感的都是不復存在的。乍一聽,我們可能會覺得此言論是語出驚人,喧嘩取寵,但實則不然。
我們都知道人的所有感官系統都是由大腦所控制的,就像我們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由我們的神經系統傳播到我們的大腦組織,然后再由我們大腦組織顯像出我們看到的以及我們所聽到的景象或者聲音。試想一下把一個人的大腦組織拿出來,然后把它的聽覺系統、視覺系統與我們事先準備好的電腦連接在一起。電腦中的畫面出現的同時是不是也在這個大腦的視覺系統中顯現出相同的畫面?我們再把事先準備好的音樂在電腦中播放,這時候的大腦聽覺系統是不是也會同時聽到一樣的音樂呢?這一切真的令人匪夷所思。繼續觀察,我們會發現如果我們把與電腦連接的視覺系統、聽覺系統切斷,此時此刻大腦中還能顯現出畫面、聽到音樂嗎?答案非常清楚,不能。而這些清晰的畫面和聲音的形成正是借助于微量元素的作用。
宇宙是由微量原子通過迅速的膨脹直到爆炸,再在宇宙中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將爆炸后的相同元素的殘骸吸引到一起。成千上萬次的爆炸和一次次的萬有引力作用才造就了今天的宇宙、星系、地球和人類。
這樣,我們不難想象滅亡之后的重生將會更精彩。太陽系如此、地球如此、人類也是如此。但這都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也許等到地球、太陽系結束生命的時候,人類已經找到另外一個可以生存的星球。現在的人類只是整個地球的統治者、占有者和使用者,等到那個時候人類將會成為另一個星球的統治者、甚至整個宇宙的統治者。
霍金給我展現的這一切,或許有人會認為是危言聳聽,但是時間會是一個公平的評判者。然而,短時間內,我們能賴以生存的星球就只有地球,我們無法趕超時間和超越空間,能做的就是珍惜愛護我們現在共同的家園,珍惜擁有的時光和生活,把每天都當成末日來過。那樣即使明天就如電影《20xx》中所描述的世界末日的來臨,我們也一樣能泰然處之。
最后,聯想到我們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應該慶幸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有這樣一個好的環境中求學,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活躍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能力。那么我們又有怎么樣的理由在一點點的挫折面前萎靡不振,有怎樣的理由在寶貴的時間面前虛度我們的青春?霍金身殘志不殘,不僅與殘疾斗爭20年,而且把他高超的智慧奉獻于科學研究,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完成了高難度的科學研究。我不能不說,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艚鹩猩眢w上的缺陷,可頭腦聰明的很!他給科學界的貢獻遠遠超過了一個正常人所付出的。一個人如果身體有了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盡管上帝是公平的,但是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憑借著依舊熱忱的心全力以赴。這些霍金都做到了!而我們就更應該充分利用這么好的條件來努力學習,打破局限,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求知問道。不恥下問,擴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提高思想高度。同時逐步走進社會、感受社會、了解社會,提升我們的競爭意識,培養自己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一本好書不僅讓人獲得最新知識,獲得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以及科學方法的熏陶和培養,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而對于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于人類的觀念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被禁錮在輪椅上長達20年之久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這才是真正奇跡_—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霍金不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后感7
霍金起初曾認為:收縮相僅僅是膨脹相的時間反演。處在收縮相的人們將以倒退的方式生活,他們在出生之前即已死去,并且隨著宇宙收縮變得更年輕。
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論點,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可以預知明天的世界,并且由垂垂老矣過渡到懵懵懂懂。這是一種聽起來非常玄乎的狀態:人們可以看到打碎的杯子漸漸融合在一起,也可以看到發射出去的箭矢回到原點。這是一種違背心理學意義上的時間觀念,畢竟你剛剛寫完的作業可能下一分鐘就一片空白了。說實話,就算是寫在科幻小說中,這種狀態也很難描述下去,無法將故事編撰的自圓其說。
當然,后來霍金放棄了這種觀點,盡管我們也無法確定新的觀點是否正確。正因為時間有方向,所以才會對于未來有無限地期待。試想未來時空旅行真的可以進行,不管從過去穿越到未來還是從未來穿越到過去,都將會造成極大的影響:若不加以控制,世界必將陷入混亂。像未來光錐和過去[]光錐講述的那樣,一個小事件的改變可能逐漸擴散到未來和過去廣泛的時空中,蝴蝶效應告訴我們這有可能導致時空的崩壞,有時也會想人存在的意義究竟何在。這是小時候知道人類只有幾十年的壽命以及地球已經歷經數十億年的演化之后萌生的想法。
再輝煌的人物也只能曇花一現,秦始皇看不到如今的西安高鐵,柏拉圖也不知道如今更加復雜的社會關系。就連霍金,也只能停留在3.14,而聽不到明天教堂的鐘聲。小時候有時想到再過幾十年這世界就沒有自己了,甚至會偷偷哭的,因為覺得自己看不到更遠的未來?,F在呢,仍然還是無法釋懷人之存在更新太快,束縛于36500天以內。
時間簡史讀后感8
逆時,顧名思義就是時間倒流。
超時,顧名思義就是時間跳躍。
逆時和超時,在大家看來,無非是兩個新名詞,根本無法實現。但是,假設在宇宙中有蟲洞存在,兩者就可能實現。
超時空旅行,也就是從a時點瞬間跳躍至b時點,不用再經過a、b之間的時段??催^《哆啦a夢》的朋友可能會聯想起哆啦a夢的時光機,乘坐時光機可以到達未來或從前的世界。那么,如何進行超時空旅行呢?
超時空旅行有個前提條件:假設光速是100,就是要把宇宙飛船加速度達到99.99,還差o.ol就到100。當近光速行駛一段時間后?就會到達將來的一個時段。譬如,小明從8點鐘開始進行超時空旅行,會在9點鐘到達。塵軍從9點鐘開始進行超時空旅行,會在10點鐘到達。當然,你不只有一個小時可以越過,有二、三、四、五、六個小時,甚至一年也可以越過。而且,在未來的世界里,你可以見到另一個你,另一個你的爸爸媽媽呢!
逆時空旅行,是從b時點瞬間返回到a時點。它的前提條件是要超越光速。這似乎無法達到?,F在,有家公司制造的火箭能加速到99.99,但仍未達到位居第一的光速。唯一的辦法,就是尋找宇宙中具備彎曲空間條件的蟲洞。何謂彎曲空間呢?就是能將時空彎曲的物質,縮短了a、b之間的距離為彎曲空間。假設地球與比鄰星之間的距離是200光年,那么如果蟲洞存在的話,它可以為地球與比鄰星之間提供已經縮短了的捷徑:可能是150、100光年,甚至更近的距離。當飛船通過蟲洞飛速行駛時,它一定能打破光速堡壘,回到從前。而且同超時空旅行一樣,能看見當時你的家人和當時的你。遺憾的是,至今科學家沒有在宇宙中找到半個蟲洞。
我相信,在未來,一定有更多驚人的發現和發明,一定有更多的機器會超過《哆啦a夢》中所描述的機器!
點評:《時間簡史》是一部探索宇宙本源的書,理論性很強,但小作者卻用自己的語言把抽象的理論問題講得淺顯明白,化繁為簡,說理淺顯,非常難得。文章從《時間簡史》中提煉出兩個名詞——超時和逆時,并圍繞著這兩點分別展開分析和暢想,結構清晰,過渡自然。
時間簡史讀后感9
就在今天我拜讀了著名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史蒂芬·霍金的著作《時間簡史》,讀后我受益匪淺,百感交集……
這本《時間簡史》主要講述了宇宙的歷史和將來、時間和時空的本性、黑洞等令人敬畏的主題,霍金用敏銳的直覺和堅定的推理直接挑戰了已被廣泛認同的傳統量子學、大爆炸理論、甚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探尋時間和空間核心可望而不可及的秘密這一未竟之業中,它將引導世界各地喜歡仰望星空的人探尋宇宙的秘密。
霍金生于20xx年,在21歲時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癥,所以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20xx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徹底被剝奪了說話的功能,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輪椅上完成了《時間簡史》這部著作,其不屈不撓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他承受了我們普通人難以想象的病痛和折磨,但他卻以他堅強不屈的毅力在輪椅上完成了《時間簡史》。我真是無法用語言表述我對他這種精神與毅力的敬佩。
霍金的身殘志不殘讓我到終老都不會忘記!他以他的毅力書寫了他生命史上最光輝的一筆!他的精神我將刻骨銘心!
時間簡史讀后感10
對于天文愛好者,閱讀《時間簡史》也許是對宇宙了解的最好途徑。奇特的領域,帶著迷幻的色彩,一個神秘的異地空間在我們眼前緩緩浮現?;艚鹛岢觯河钪鎻暮翁巵恚滞翁幦ィ窟@個問題,唯有讓時間來判斷。有始有終是萬物不變的規律。永恒之所以長久,是因為沒有找到它的盡頭。如果了解到宇宙的起始點,我們就能得知,由人類創造的高級文明社會在爆炸中何時完結。從他發現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時,引力,量子力學與統計學就被深深地聯系到了一起。也因此,人類才認識到黑洞的強大生命力和它所帶來的巨大影響??臻g與時間相對論的提出讓人類對宇宙的起源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沒有絕對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對的。時間從無限的過去向無限的將來流逝?!稌r間簡史》告訴了我們:時間和空間都是依附于物存在的,宇宙則是人類面臨的最大未知物。常人無法想象的科學探究在霍金的努力下得到了一次次的驗證?;艚鹪f:“身體和精神是不能同時殘障的。”雖然,他的身體一刻也沒有離開過輪椅,但是,他的思維卻飛出了地球,飛出了太陽系,飛出了銀河系,飛到了上百億光年外的宇宙深處,飛向了神秘莫測的黑洞。他在大腦中想象著,論證著,計算著。霍金,以不容置疑的姿態站立在科技的最高峰,他用卓越的思想無限延長生命的價值,他是人生的斗士!《時間簡史》的歷史意義不在于它對于宇宙的概述有多么詳盡,多么準確,而在于它開啟了人們對于未知事物思考的新方式,在于它為現代科學的前進鋪設了一條可行之路。我們要善于將模糊的東西清晰化,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做到最大限度的解決,更要擅于運用創新的頭腦,將不可思議與學術理論掛鉤?!皭垡蛩固瑰e了——他說‘上帝不玩色子’。對黑洞的研究表明,上帝不光玩色子,甚至有時候他會把我們弄糊涂,因為他把它們丟到了看不見的地方?!被艚鹜嫘Φ脑捳Z中讓我們感受到了智慧的光芒。人類的求知欲會在無盡的探索中求得滿足,而我們,需要找尋開啟天外之門的鑰匙。創新的頭腦,敢想敢拼,頑強的毅力,我們需要像霍金那樣用生命的腳步
去追趕未知的真理。重任擔負在我們的身上,也正是在一代代的進步中,人們認識到了天地萬物,是多么的廣袤。當《時間簡史》讓我對于宇宙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時,我對于霍金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命運也許給予霍金一個破敗花架般的身體,但是不能阻止他用思想讓生命花繁似錦。我深知,我們肩負的是振興與崛起的使命,是時代的重任。未來的探索,有你,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