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后感范文
《呼蘭河傳》讀后感范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呼蘭河傳》讀后感范文1
我最近在讀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呼蘭河傳》,它是一個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叫蕭紅的女作家寫的,我覺得她的文筆非常大氣。書中,蕭紅用輕盈的筆調寫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蕭紅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與她嬉戲玩耍的場面,因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關心她,而其他人卻非常歧視她。書中有一處情節最是我難忘,蕭紅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滿了玫瑰花,祖父卻沒有察覺,還說:“這季節的玫瑰真香啊!”蕭紅在旁邊哈哈大笑。
讀到這里,我感覺蕭紅的童年是過得非常無悠無律同時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興,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又為蕭紅感到惋惜,因為她31歲就死了,如果她不這么早死的話,也許還能給我們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平淡得像秋水一樣,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拋不開,傾家蕩產、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
呼蘭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滿了那時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龍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說來說去還不是為了個大泥坑。那里人是蕭紅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種人,靠自力更生卻擺脫不了小市民的身份,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爛漫的筆調下刻畫出的一個寂寞的世界。迷信還是迷信,跳了大神,給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財萬貫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雖然這么愚昧,這么這個樣卻在這么個家庭還有這么個溫馨,點點的那種,好像炊煙一樣迷茫,摸也摸不著,碰也碰不透
《呼蘭河傳》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苦悶和寂寞也一樣,而這一心情投射在《呼蘭河傳》上的暗影,但見之于全書的情調,也見之于思想部分,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們對蕭紅的死一樣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時光總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奮進的心來好好珍惜、感受這如花的大好時光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范文2
茅盾說,蕭紅是以含淚的微笑回憶呼蘭河這座寂寞的小城。他并不像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對于茅盾的這一評價,“并不像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這一點,讀過以后深有體會。但我并不認為蕭紅的《呼蘭河傳》是敘事詩風土畫或者歌謠,或者說,這些并不夠。
隨季節消長的大泥坑及因此而有的便宜豬肉,夜一來就有的蛤蟆叫和蟲叫,八月的女人漿衣服、拆被子、錘幫錘,早晚街巷叮叮當當的亂響……日子不溫不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在這樣的小城里,生活理應如此,卑瑣而平凡。
呼蘭河城里的人信大神二神,拜娘娘廟,有為纏綿病榻的親人請來的大神,就有呼朋引伴翻墻頭看跳大神的鄰里。鼓聲敲得有腔有調,趕上雨夜就格外凄涼“寡婦可以落淚,鰥夫就要起來彷徨。”請神為了治病,卻使街坊感慨興嘆,終夜不能已的也常有。不知是天上的神太忙,來不及庇佑這卑微的生命,還是這大神功力尚淺,不能通靈?“人生為了什么,才有這樣凄涼的夜。”第一次看到此處,覺得這樣的感慨實在突兀莫名。蕭紅一生與貧困苦難為伴,悲劇緊貼她的肉身,對一個女人,她經歷的實在太多,用她自己的話說,一生走的都是敗路。蕭紅最后淪落于香港,病魔纏身,寫回憶錄,寫呼蘭河傳。“老,老了也沒有關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癱著。這有什么辦法,誰老誰活該。”經歷了這一世的風雨,生于她,也未免沉重。遲子建的北極村是純澈的明麗油畫,大朵的葵花和夢里的家;蕭紅的呼蘭河城是輕描淡寫的水墨,生命走到如此,她已調不出許多色彩,只得用簡單的灰白墨色涂出一片黯淡與寂寞。
《呼蘭河傳》是一部很單純的作品,沒有太多復雜的人物性格與情節,像是在講故事,而不是演劇本。生者如蕭紅,想必很難再用控訴與疾呼來一發胸中苦悶,所以呼蘭河傳盡管“好看”的很,卻同樣“難言”的很。就像一個虛弱的病人,回憶著有過生活,盡管想要努力微笑,卻難掩哀傷。因為過去越是單純,就襯得現實越發傷痕累累。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如何,為什么那么悲涼?”
這又何嘗不是她的人生一嘆?
《呼蘭河傳》讀后感范文3
讀了蕭紅的《呼蘭河傳》,我才發現,這個世界上還有那么多的封建迷信:跳大神、放河燈、娘娘廟大會……這些迷信多半是毫無用處的,跳大神,跳或不跳都沒用,反正病也治不好;放河燈,你放或不放都沒事兒,反正世上也沒有鬼;七月十五生的孩子是野鬼投生的,簡直是荒廖透頂……而且,這些都是自己嚇自己。封建迷信真是折磨人啊!
書中的小團圓媳婦,就是一名封建迷信的受害者。她只有12歲,長得卻有十六、七歲那么高,大方天真,嫁入胡家之后,婆婆一有不順心的事就拿她來出氣,不停地打她。她若反抗,婆婆反而會把她打得更慘。有一次,她還用燒熱的鐵向小團圓媳婦的腳趾上烙,烙了一個大印子,這是何等的殘忍!她生病了,婆婆也不請醫生用正規的藥去醫治,只是一味地將封建迷信繼續下去,跳大神、請云游真人……甚至讓小團圓媳婦當眾用極燙的水洗澡,并且要洗三次!這是何等的愚昧!她洗一次昏一次,而且婆婆想讓小團圓媳婦活下去的原因竟是:她若死了,我就無人可出氣了。這是何等的自私!這種肆意踐踏生命的行徑真是令人發指。
這里的花園,小黃瓜,大倭瓜,玉米,蟲子,小鳥,蝴蝶,都是那么美,那么充滿童趣。如果我在那里面,一定會玩上一整天。但如果我經歷了小團圓媳婦的悲慘遭遇,我一定會苦不堪言。總之,生活是靠自己,而不是靠大神來跳幾下或放幾盞河燈等迷信活動,你就會風平浪靜。
但封建迷信畢竟是那個年代的舊思想,新時代的我們更加崇尚科學,生活是多么的美好,所以,我們應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
《呼蘭河傳》讀后感范文4
在寒假里,我看了一本書,叫作《呼蘭河傳》。這本書講了呼蘭河城的一些有趣的習俗和那里人的生活。
在呼蘭河城,人們會說到“龍王爺”。這個“龍王爺”應該是那里人的迷信,有點類似于我們說的老天爺。有一位父親說沒有龍王爺,我覺得他是對的。有個小孩給龍王爺戴了個草帽,別人都在議論這個小孩。我覺得沒什么,而且還挺好玩的。
呼蘭河城經常下雨,下雨后,就會有泥坑。這可不是一般的泥坑,這是“殺手泥坑”。許多動物都死在里面,因為上面有一層硬殼,動物們不知道下面就是陷阱。我覺得如果死的多了的話,硬殼上應該有很多很多洞,這樣的話動物們和主人們應該會注意的。
城里有一些賣麻花的,這些人都是挨家挨戶地問。一位母親和她的孩子們買了一些麻花,但大小不一,就開始互相搶了。母親追過去,他們也開始跑,結果母親摔到了泥坑里。我認為這些孩子太調皮,也有一點自私了。大姐先挑,老小最后,這是常理。而且自己就吃自己挑的,有什么不好?孔融讓梨的道理多好啊!可能還有點笨,因為追著追著自己的就容易壞。大的沒拿到,小的也沒了。
還有一個就是呼蘭河的冬天。唯一一個特點就是――――冷。作者也很夸張,再冷不可能凍掉耳朵呀!除非是高原。平常冬天可能鼻子、耳朵都紅了,再厲害點也就僵了、裂了。大自然太威風了。
還有一個迷信,就是“跳大神”。有一個大神,也要有一個二神。不好的二神可能會惹怒大神,但大神卻會罵病人。這太不合道理了!誰欺負你,你就罵誰,拿無辜的人當出氣筒,這可不行。病人被大神罵是不吉利的,看來病人的安危都在二神的手上啊!
這就是呼蘭河城。是不是很有趣呢?
《呼蘭河傳》讀后感范文5
談到解放,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類思想水平的提高,人們本該已經摒棄了愚昧,摒棄了毒害國人千年的迷信思想。但事實上并非如此,人性的解放的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人們的愚昧與迷信仍然存在而且同樣讓人思考。發生在我身邊的經歷就足以說明問題。
我所生長的農村,人民無疑都是質樸的善良的,但他們仍然有擺脫不了的愚昧,遇到問題還是會找這種途徑尋得解決。比如哪一家出了事遇到了災難,這家人就會去請所謂的“陰陽仙”來家里吃飯,然后讓他瞧瞧家里到底哪里出了問題。這時這位“仙人”就會在這家宅基地和祖墳地轉上一轉。結果還真發現了問題:無非就是你家宅基地有些洼,需要用土墊一墊;或者你家門前這個樹位置不對,需要挪一挪;再或者你家祖墳地邊上少一根樁子,需要嵌入一根。
再比如哪家遇到了麻煩事總是解決不了,愁眉苦臉的時候,有人就會建議這家主人去哪哪找人看一看。主人心里一想,興許去瞧瞧高人找找辦法就真的解決了。于是帶上禮物不辭辛苦趕去討問,說明問題之后這位高人就會指點該怎么怎么做:無非也是你家誰誰誰什么時候不要出門要背星;或者你家閨女出嫁不要嫁到哪個方向;再或者你要在哪個方向燒幾天紙等等。求“神”的人都照做了。
這之后,有災難的那家好幾年都沒了災難,有麻煩事的那家麻煩事也解決了,都風調雨順了。這時鄉親之間都會相互傳來傳去,說哪個地方的“仙人”或高人就是厲害,對他贊不絕口,以后誰家要有什么事還去請。就算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人們就會再建議主人要不換一個“仙人”再去看看,興許你家問題很多,需要不同的人指點。這時主人還是會照辦,繼續“求仙問道”。
如果這些還都是我聽來的,那我親眼所見的就更真實了。我所見的這種我到現在都找不到一個可以打出來的名字來命名它。也是哪家有了麻煩,就會找年長的長輩給看一看,是不是碰到哪個孤魂野鬼了。我所親歷的是奶奶做的,有人找她給瞧一瞧是不是遇到誰誰誰了。奶奶清楚了來由,就開始去廚房忙起來。只見她找來一個碗,倒上半碗涼水,用兩根筷子在碗上擺一個十字,然后再用一根筷子挑著用麻線系上的小土塊,放在十心正上方。
然后開始用手邊晃土塊邊問話。一問:“他家出現了怎樣的問題是不是碰到了你誰誰誰?是的話土塊轉大圈一直轉,不是的話土塊在碗邊轉幾圈就停下。”如果找到了是哪個小鬼搞的鬼,就會先罵上幾句,然后二問:“你是不是缺錢花了?是的話土塊就轉大圈一直轉,不是的話土塊就在碗邊轉幾圈就停下。”不一會兒就找到了問題所在,然后夜晚幾點在哪個方向給這個小鬼送點紙錢就行了。
《呼蘭河傳》讀后感范文6
讀這本書的時候想了很多關于讀書這件事。上學的時候鼓勵讀書,但是給讀書設了一個“框”:要讀好書,讀對學習、對成長有好處的書,“框”內的鼓勵,“框”外的禁止。這原本是好事,五千年文明傳下來那么多書,這個“框”是個讀書的捷徑,但是也帶來了副作用,那就是讀書時帶有很強的目的性。
上高中的時候讀書最多,那個時候大家都讀優美的抒情散文,為的都是在高考的作文中可以寫一個抒情的排比段做開頭,詩一樣的排比段做結尾,《讀者》、《意林》之類的雜志如同抗生素一樣起效快被推薦,但是《平凡的世界》、《呼蘭河傳》之類的小說就是中藥,見效慢被放棄了。
工作之后,沒有了語文課也不需要寫“八股文”,突然對讀書這件事迷茫了,我該讀點什么書,再翻起《讀者》,里面的心靈雞湯讓我覺得很膩,沒有什么比踏踏實實的工作更有用,早就過了那種靠一篇文章就能把秉性都改變的年紀,就算是能改變也是量變引起的質變,也許你已經努力慢慢的改變了,只是這篇文章提醒你認識到了這一點。
書還是要讀的,最終選了一本蕭紅《呼蘭河傳》,還有選的過程就好像我的時間是多么的寶貴、利用率多高,就好像我沒有時間看電影、喝啤酒、在網上打發時間一樣,假如看了一本對我沒有用的`書時間浪費了太可惜。現在想想都覺得可笑,玩的時候大把的揮霍時間,從沒有覺得可惜,讀書的時候倒算計起時間來了。一開始讀的時候還是心心念念的想從書里學到點什么,比如讀到:“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冤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邊非常苦的,想托生,又找不著路。
這一天若是一個鬼托著一個河燈,就可以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之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河燈這件事情是件善舉”,之后很開心,覺得學到了東西長了知識,如果這就是我讀書的目的,那何必去翻著厚厚一本書,找這么個知識點,直接看民俗常識不是更直接?
《呼蘭河傳》讀后感范文7
《呼蘭河傳》是著名女作家蕭紅后期的重要作品,在這部溫婉如詩的小說里,她以清新自然的文風和獨特的藝術個性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為世界文苑開出了一朵美而不艷的奇葩。
這本書中最經典的情節也許就是“我”和祖父的園子吧!在這片園子里,有著金色的蜻蜓,綠的螞蚱等許多可愛的小動物,這是作者兒時的樂園,“我”和祖父在這園子里度過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時光。其實“我”在園子里根本沒幫上祖父什么忙,相反幫了倒忙。“我”認不得哪個是苗,哪個是草,往往把韭菜當作野草無情地割掉,卻把狗尾草當成谷穗像寶貝一樣留著,待到祖父問“我”時,“我”才知道哪個是麥,哪個是草。看到黃瓜時,“我”摘了就吃,根本不管它熟與不熟。與蜻蜓相伴,和螞蚱一起玩耍這便是“我”最愛做的事情了,當祖父開始澆水時,“我”便也裝模作樣地拿著水瓢盛上水,向天空中灑去,嘴里叫喊著:“下雨嘍!下雨嘍!”玩累了,就會找個陰涼的地方,把草帽往臉上一扣,倒頭便睡。
這片園子,就是“我”個人的天堂,這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都是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的。在這里,我可以哭,可以笑,可以閉著雙眼,盡情地享受陽光的恩賜,也可以像風一樣灑脫自在、訴說胸臆,就像蜻蜓、螞蚱、蝴蝶一樣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我”在屬于我的自由王國里與動物嬉戲著,祖父在這片園子里辛勤勞作著,估計這就是人們向往中的幸福生活吧!
我與作者有的一拼。記得我小時候,每當外公大步流星地走向田邊時,我就會跟在后面一邊跑一邊喊:“等等我外公,我也要去。”我坐在田埂上,看著外公淹沒在一片麥浪里,他的頭忽隱忽現,仿佛就是大海里的一葉小舟,在自由的航行。每當看見外公的臉頰上有豆粒大的汗珠時,我便撅著小屁股,拿起毛巾為他擦一擦,再遞上我為他準備的茶水,外公爽朗的笑聲頓時在田野上空回蕩。
隨著外婆那格外熟悉的叫喊:回家吃飯嘍!外公一手拿著鋤子,一手牽著我,我們的影子越拉越長,耳畔回響起:“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呼蘭河傳》讀后感范文8
書的海洋,是令人留戀的,是令人向往的,也是令人難以忘懷的。今天,我就懷著這種心情,讀了《呼蘭河傳》第一章。
第一章主要講了呼蘭河的地理位置以及冬天呼蘭河的情景,講了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呼蘭河的四季的景象,(尤其是嚴冬)。同時還描述了一段段呼蘭河人們生活的片段,將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展示給大家。雖然是一個個很普通的故事,卻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留在了我的心里,讓我流連忘返,遨游在書的海洋里。那時候四周一片黑暗,可呼蘭河的冬天確是純潔的,美麗的,光明的。作者蕭紅,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一位,但也是一位傳奇性的人物。《呼蘭河傳》師小紅的一篇長篇小說,我雖然只讀了很少一部分,但是我透過這一部分,已經看到了過去黑洞洞的社會背景,但是這黑暗暗的四周還留有一片凈土,那就是呼蘭河。
美麗的呼蘭河,美麗的風土人情還有那一片片景色,那些一草一木都牽引著我的心。
《呼蘭河傳》讀后感范文9
合上《呼蘭河傳》,腦中縈繞的是蕭紅作為一位女性,在創作中對于時間和空間的審視,從某種意義上說,“呼蘭河”就是蕭紅途經的所有地方,有蕭紅生活過的全部歲月。
“呼蘭河”就是蕭紅靈魂的肉身:她的起源與歸宿。作品通過對自己故鄉的回憶,以樸素率直、凄婉細膩的筆調,真實而感人地再現了她童年時代東北農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會生活,揭示了舊的傳統意識對人民的束縛和戕害,表達了她對家鄉人民苦難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時,對舊風俗、舊習慣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對蕭紅來說,“呼蘭河”顯然是1種意味深長的空間形式,它同時是一條綿延的具有貫穿性的線(河)和1個固定的點(城);事實上,它象征性地暗示了蕭紅生命的兩重性:對流浪與安居有著同樣強烈的渴望,這樣,蕭紅的“呼蘭河”以2種不同的方式得以凸現。一方面,“呼蘭河”在某種空間——東北小城,和時間 ——蕭紅十六歲以前的歲月上靜止著,作為1種有效的參照物和目擊者,見證著蕭紅的“在”與“不在”;另一方面,它又流動不息,穿越眾多認識紛紜和離合聚散,與蕭紅一起經歷一次又一次出走,體驗生命的創痛和無奈。始終在她心里,大門外的流浪者,在沒有回憶的空虛的景色中,我們每1個人帶著一甕家鄉的土,很久以來收攏來的能摸得著的土。
值得一提的是,“呼蘭河”在蕭紅那里極具私人性和獨特性,它更多地屬于蕭紅的個人體驗:她的想象、記憶、夢幻和文字——屬于蕭紅的心靈空間和私人地圖。在香港,“呼蘭河”以話語的形式公開而完整地浮現,這使蕭紅在世的最后1個空間香港和最初的空間呼蘭河有某種程度的混淆。換句話說,文字、記憶和幻想吞噬了蕭紅的現實生活,香港作為1個現實空間,開始出現了無法彌補的裂痕和縫隙。這種空間的相互重疊和彼此滲透緣于1種相似的寂寞。
蕭紅有1個寂寞的童年,“呼蘭河”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蕭紅的童年生活就是在這樣的寂寞環境中過去的(),寂寞從此像烙印一樣深深留在她心靈上,即使許多年過去了,即使她從最北端走到了最南端。她仍然是寂寞的:在香港,“生活是寂寞的,心境是寂寞的,在醫院里她自然更加寂寞了。”這種寂寞對她是可怕的,也是最大的威脅,皖南事變以后的香港文壇,其實是熱鬧、空前活躍的,而蕭紅感到寂寞是難以索解的。這是個“廣闊的進行著生死搏斗的天地”,1個“悲壯的、斗爭的大時代”,1個小女孩的寂寞心境,被遺忘、被忽略、被批評,甚至被誤解。
蕭紅唯一可以把握的,可以和她呼應的,只有自己的童年記憶了,以寂寞的心境,回憶她那寂寞的幼年——這可以解釋蕭紅在《呼蘭河傳》里,幾乎竭盡全力地抓住了1個又1個童年細節,像要抓住些什么,把自己從虛無中解救出來。
作為一名女性,她是孤獨和寂寞的。青年時逃婚離家,與蕭軍相戀、結婚、離異,孩子夭折,受病痛的折磨與病中無人照顧,直至孤寂的死去,年僅31歲。她的人生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人生的遭遇、心靈的創傷和文學天賦,成就了蕭紅的文學創作。她以女性視角對生命進行了獨特的觀察和敘述,使凄迷哀婉的氛圍貫穿作品。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這種感受和體驗在蕭紅的另一部代表作《生死場》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相同的寂寞,使蕭紅的過去和此刻,遠方和此地相互滲透,這種滲透中包含了吸引與排斥、擁抱與抵制、清晰與模糊、凸現與隱匿等諸種可能性。 在《呼蘭河傳》里,蕭紅充分顯示了1個出走的靈魂,對肉身的曖昧情緒:她所渴望的,也是她深深恐懼的;她想靠近的,也是她曾經拒斥的;她已放棄的,其實一直深深糾纏;她勇往直前,卻只為了落葉歸根。
她離開時,沒想到要回來。她回來時,卻是永遠離開。
“呼蘭河”成了蕭紅擁有無法統一、永遠矛盾著的女性空間的象征。她或者留在這個固定空間里,享受穩定、可靠、安全、溫暖,同時忍受沉悶、單調、壓抑、封閉,甚至窒息;或者像水一樣四處漂流,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隨心所欲地流浪,同時也要面對孤獨、受傷、各種陷阱、無法識別的危險以及風風雨雨。這種尖銳沖突著的空間意識是1種截然對立、不能調和的空間,但蕭紅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猶豫反復,她的生命力也被慢慢地侵蝕,損耗殆盡。既“極端渴望能自持自立”,又 “極端需要依靠他人,特別是男人”的蕭紅,終其一生都沒有解決內心的矛盾。
《呼蘭河傳》,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這部作品的完成,標志著蕭紅文學創作已進入成熟時期。
《呼蘭河傳》讀后感范文10
一年一度的暑假又來了,在開頭這幾天,看了蕭紅姐姐的《呼蘭河傳》,這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全書共七章,描寫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北小城呼蘭的風土人情,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地老百姓平凡、卑瑣、落后的生活現狀和平庸愚昧的精神狀態。第一章:一個既僻遠又熱鬧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著一個“大泥坑”。第二章:民俗民風: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等。第三章:寫與祖父的快樂生活。第四章:荒涼的家、荒涼的園子。第五章:胡家小團圓媳婦的悲慘之死。第六章:我家的一個親戚有二伯,他是一個光棍,他古怪的性格。第七章:鄰居“磨官馮歪嘴子”的苦難生活,卑微的活著。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描寫童年時的愛玩的花園:花開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象飛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象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我特別喜歡這一段,幾翻就翻到,快背得出來了,童話般的意境,詩意的語言,又簡單活潑,寫得多么好!
如果童年的花園和爺爺帶給了她許多的快樂,那么和她差不多年齡的小團圓媳婦那一章節,讓人看得透不過氣來!讓人悲哀!12歲,一個天真爛漫的年齡,本該在父母面前撒嬌,卻千里迢迢到這里當童養媳,因為活潑,不像媳婦,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變得更懂事更聽話,這打持續一個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頓,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我也用燒紅過的烙鐵烙她的腳心……”她婆婆這樣說,打她是為了讓她懂規矩!后來女孩子給他們折磨得快發瘋了,他們就聽跳大神的話請人給她洗熱水澡,滾水,昏過去用冷水澆醒再洗,洗了三回,就這樣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推薦大家有空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