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妮上課記讀后感
王小妮上課記讀后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王小妮上課記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詩人王小妮當老師,當出了詩意。結集出版的《上課記》,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教與學中的沖突與和解,像是一部新一代(80后到90后)大學生的思想成長史。令人動容的有幾點:
首先,王小妮做到了去當一個真誠的傾聽者,并且從不把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強加給學生;
第二,王小妮把學生當成當下最年輕的知識分子看待,尊重他們,對待事件或思想的沖突,不妄下結論;
第三,王小妮認為好的文章,語言是真誠平實的,不是抒情與修飾,重在內容,并有讀新聞的上課環節,讓學生們的書寫融入時代,做一個”自我“之外的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
她給學生講詩歌,討論什么是詩意。我以為,所謂詩意,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那令人動容的一件事,一個人物,一個場景,一段時光……這樣看來,王小妮這個人,本身就是一種詩意的.存在,她的課,她的想法,就很詩意。
作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嶄露頭角的詩人,進入新世紀她顯然沒有同時期的詩人活躍。在同時期詩人中,于堅、翟永明、韓東可謂正是當紅的時候,他們這一代,包括駱一禾、歐陽江河、廖亦武、孫文波、呂德安,當真是目前中國現代詩歌的頂梁柱。
而老一輩七十年代詩人,除了朋友顧城已逝,如北島、芒克、多多、舒婷等,無論從詩歌本身,還是學術論著中,依然發散著詩歌的光芒。
后一輩八十代年中后期詩人,除了海子已逝,如楊黎、李亞偉、西川、孟浪、萬夏,正在踐行著詩歌的變革并已獲得肯定。
只是,我覺得王小妮去當老師,不是遺憾,卻是對學生和中國教育的一大幸事,其自身的價值體現,有過而無不及。一個好的老師,比起詩歌來,可能更直接地影響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