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育的讀后感
關于教育的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教育的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于教育的讀后感1
今年暑假,我懷著崇敬的心情,一口氣讀完了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日記體小說《愛的教育》,深深地被小說中的一個個平凡人物而又不平凡的思想品質而感動。這本小說沒有任何的豪情壯語,也沒有任何虛偽的說教,卻通過對生活的樸素的描寫,使人感受到一個最根本的東西,愛。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少年愛國者》這個故事。故事內容是這樣的,一個貧窮的意大利青年,從小就被賣到戲班子,受盡了虐待。一次,戲班子到西班牙,他趁機逃了出來。在意大利領事的幫助下,他登上了開往意大利的船只,與一群來自世界各國的達官貴人同坐在二等艙中。船上的乘客們了解了他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他,紛紛給了他一點錢。正在他慶幸有了這些錢就可以吃一頓飽飯時,他聽到了那些給他錢的乘客在侮辱他的祖國意大利,于是那個小男孩就毅然地把這些錢憤怒的扔了出來,并高吼到:“我不要說我們國家壞話的人的東西!”讀到這里,我不禁為這個小男孩寧可挨餓,也要維護自己祖國尊嚴的行為而拍手叫好。
我由此想到不少這樣的愛國者。南宋名將岳飛,他少年時就立志“精忠報國”,為了祖國為了人民,他忍辱負重,含冤而死;邊防叔叔,為了領土的完整,不怕流血,犧牲,趕走了入侵我國邊境的侵略者;多少體育運動健兒,為了讓五星紅旗能高高飄揚在賽場的上空,忍者傷痛,奮力拼搏……他們的愛國熱情激勵著無數國人奮發向上。
我們從小就應該以他們為榜樣,樹立愛祖國的思想。愛祖國,平時應體現在愛人民,愛集體,關心同學,愛護公物。愛祖國就一定要為祖國而奮斗,是自己具有為祖國建設服務的本領,將來也像他們一樣,要為祖國增光添彩!
關于教育的讀后感2
今天讀了《愛的教育》中《清掃煙囪的孩子》,有一個孩子,在屋頂上面清掃煙囪,他一會兒號啕大哭,又一會兒低聲抽泣。
一個女孩子走上前去問他:“你哭什么?到底怎么回事?你為什么要哭?請告訴我們。”“我給一戶人家清掃了煙囪,獲得了30個銅幣,可是……他們全部都丟了。我要是空手回去,主人會罵我的,我不敢回去,哇哇哇!”清掃煙囪的孩子絕望的說到。
女孩們神情嚴肅地望著他。這時候,又有幾個大女孩圍攏過來,她們之中有窮苦的女孩也有富裕的女孩。一個女孩從衣袋里掏出兩枚銅幣對他說:“你別著急,我給你兩個銅幣,我們搞個小小的捐贈就湊夠了。”“我也有兩個銅幣。不用擔心,我們一定能給你湊夠30個!”另一個女孩說。
所有在場的女孩子都給了這個孩子1到2枚銅幣,可是,還不夠,這時,一個女孩走了過來,給那個男孩了半個里拉,只是,仍然差5個銅幣。
又有好多女生走了過來,紛紛給男孩銅幣,已經有30個銅幣了,可是,銅幣還是源源不斷,這時,校長來了,女孩們驚慌失措,所以都跑了,只有小男孩一個人站在馬路上,他高高興興的擦干眼淚,手里攥著滿滿一把錢。他衣服上的紐扣孔中,衣袋里和帽子上都插滿鮮花,連他的腳邊也散落著鮮花。
關于教育的讀后感3
有關地震方面的,如果在家里遇到地震,一定不要害怕,要躲到結實的家具下,也可躲到衛生間墻角,安全教育讀后感。不要躲到窗下、不要跳樓,這些都是十分危險的。如果在學校里,在樓層低的地方,要趕緊跑到操場上趴下,千萬不要擁擠,在樓層高的地方,要抱著頭躲到桌子底下,如果地震時,有的同學在操場上,千萬不要再往教室跑了。在四川發生地震時,有的學校沒有一個同學發生傷亡,這個學校的校長講,只用了三分多鐘,同學們在老師的指揮下來到了操場上,我想,同學們一定了解當地震來到時,應該怎么做,安全知識是多么重要啊!
有關溺水方面的,在游泳時要做到四點:
1、沒有家長帶領,不要私自結伴去游泳,2、不要到不知深淺的水中去游泳,3、下水前,要做好準備活動,以防抽筋,4、不要在水中打鬧,搞惡作劇,以免嗆著,讀后感《安全教育讀后感》。想想以前,我不會游泳,還套著救生圈在水中打鬧,這不是很危險嗎?我以后可不這樣了。
有關交通方面的,1、過馬路時,要走人行道,有天橋和地下通道時,要從天橋或從地下通道走,一定按交通規則行走。2、不乘坐不安全的車。3、不在馬路上打鬧。我以后一定要遵守交通規則,不再爬護欄。
有關火災,當火災發生時,不要跳下樓去,要用濕毛巾捂住嘴,身上著火,千萬不要跑,可以打滾等等。
節目主要講了這些內容,生命對于我們每個同學來說只有一次,非常珍貴,我們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希望同學們牢記安全知識,讓我們一起注意安全,健康快樂的長大。
關于教育的讀后感4
拜讀了上海浦南幼兒園園長林劍萍所寫的有關早期閱讀方面的文章<幼兒早期閱讀教育的探索>,其中有一段文章是這樣寫的:自編圖畫故事書活動、詩配畫活動:"在教師指導下,幼兒運用已有閱讀經驗和繪畫技能,將自己創編的 故事、詩歌配上與其情節、內容相符的畫面,編成圖畫故事書,培養幼兒將語言符號轉化能力并發展其創造性思維能力。"平時我們在教學中也經常采用這樣的方式方法.
我們班有一個小朋友畫了一張大紙上畫了四副畫,這四副畫連起來就是一個故事,她這個故事是這樣編的:
可愛的娟娟
一天,娟娟的媽媽從超市里買了很多又大又紅的蘋果,給娟娟吃。可是娟娟不要吃,她說:“我要吃新鮮的蘋果,要從樹上摘下來的!”媽媽沒辦法,只好把蘋果放起來了!娟娟告訴媽媽要去姐姐家去玩,等下自己會回來的!娟娟離開家直接到了她經常路過的果園里,從樹上摘下了很多蘋果。然后拿著蘋果到了姐姐家。和姐姐兩個人吃了很多很多蘋果。天慢慢黑了,星星和月亮都出來了,媽媽以為娟娟會在姐姐家過夜,就一個人先睡了。可是娟娟卻回來了,她來到門口才發現媽媽已經睡覺了,而自己卻忘記帶鑰匙了,真是個可愛的娟娟。
分析:
這位小朋友在沒有人督促的情況下,能很自覺地自己畫圖自己編故事真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位她編的故事也很好,始終圍繞蘋果,突出主題。由此可見我們班的孩子對于閱讀已經養成了一個很好的習慣,無論在哪里,只要看到圖片總會編上那么一兩句話,也說明他們的閱讀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關于教育的讀后感5
今年暑假,我懷著崇敬的心情。一口氣把意大利作家寫的《愛的教育》讀完了。作者小寫的是一個男孩的一個學期里的事,其中當然有甜,有苦;有悲,也有歡。讀了《愛的教育》我知道學習是永遠沒有盡頭的。
《愛的教育》中有一個故事特別讓我感動;一個貧苦的家,老個很老,小的很小。丈夫又去世了媽媽只好外出打工。她每個月都寄錢回家,打電話回家報平安。有一個月,媽媽沒有寄錢回家,家里人以為這個月她干得不好,沒有理會。三個眼月過去了,媽媽還是沒有寄錢回家,孩子們已經知道媽媽去世了或生病了。孩子們不理家里人反對,經過好心人的幫助,找到了媽媽的家,經過貴人的幫助,媽媽做了手術得救了。我們來設想一下;假如沒有孩子,媽媽會得救嗎?
是呀! 假如沒有孩子,媽媽會得救嗎?假如我遇到這樣的事我也會不假思索地去救媽媽,因為:“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
記得我二年級的時候,媽媽突然肚子痛,而且痛得很厲害,我立刻讓媽媽吃了一些藥,可痛還是沒能止住,反到越來越痛了。我連忙叫鄰居張叔叔幫我把媽媽送到醫院里。醫生一檢查才知道媽媽有結石。那一天,我陪在媽媽身邊,沒有去上學,在病房里,我和媽媽又聽到那一首兒歌:“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
多少年以來,我一直記得這件事。《愛的教育》真不愧是世界經典呀!
關于教育的讀后感6
捧起了《愛心與教育》一書,認真研讀,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著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感動人。
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余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著愛的火花。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么?“”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樂。”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處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學習時期,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各方面處于形成階段,有著多方面的需求和發展,充滿生命活力和潛力。這段時期的教育影響遠遠越過該階段而擴展到終身。因此最需要老師對學生的愛,懂得兒童時期對生命的獨特價值,并善于開發其生命潛力。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動人的靈魂,無法引起人的共鳴,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愛心和知識,對學生來說,他們喜歡前者。學生們特別渴求和珍惜教師的關愛,師生間的真摯的情感,必定有著神奇的教育效果。愛學生就讓我們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吧。
關于教育的讀后感7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亞米契斯的著名作品,它采用日記的形式,以一個四年級孩子----安利柯的'眼光和口吻,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故事中有正直善良的卡隆、品學兼優的德羅西、堅忍勤奮的斯代地、可愛懂事的波列科西……他們送給安利柯最真摯的友誼、最美好的回憶。當然,在安利柯的生活中還有慈愛的父母、令人尊敬的老師,他們給予了安利柯最無私的疼愛,教會了他寬容和理解。用實際行動教會安利柯怎樣去愛。愛,一個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純潔的愛,愛是無私的,愛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愛的海洋里,才會享受愛。
這本書教會我們要真正的把愛心,獻給需要的人,應當從點滴的小事做起,從換位思考做起,學會理解、諒解和寬容。這不僅是大人們的事,我們逐漸長大了,很多事,同樣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我們的老師,和養育我們的父母。
其實,世界上處處都有愛的花朵。就拿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汶川的大地震來說,從人們知道這個噩耗的那一刻起,援助之手就源源不斷地伸向災區,捐助的一頂頂藍色的帳篷、給無家可歸的人們提供食物、讓他們住在帳篷里休息。人們紛紛向地震災區捐款捐物,希望他們早日重建家園。孩子們也紛紛捐出自己的學習用品,希望災區的小朋友早日坐在寬敞的教室里上課。這就是愛,毫不吝嗇、毫無保留地奉獻愛。愛的力量是博大的、無窮的,是最偉大的力量!
關于教育的讀后感8
我們幼兒園為我們教師訂閱了《幼兒教育》一書。我很喜歡,它很貼近我們幼兒教師的生活與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與方位給我們指明了教育教學的方向。其中書中的“卷首”部分,讓我體味深刻,因這里有很多的小故事,大道理,給了我心靈上的啟迪,精神上的滿足,知識上的提高與視野上的開闊。
今天,我趁看幼兒午睡的空間,又一次翻開了《幼兒教育》一書,卷首中的“鐵杵磨成針”幾個大字映入我的眼簾。大家也都知道這個故事一直被成人作為教導孩子要有恒心的道德范例,希望孩子能領悟其中的道理,用老奶奶“鐵杵磨成針”的恒心與毅力去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一直以來,這個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難道書中的“鐵杵磨成針”又有什么新釋嗎?帶著疑問,我一口氣就讀完了它。讀完后,我進入了思考。書中沒有對老奶奶磨針的毅力發出贊嘆聲,而是說她太笨了,用那么多時間,為何不去買一根針呢?過去我們都知道“鐵杵磨成針”故事的寓意,就是看準目標就要堅持到底。但是,現在的社會,變通則顯得尤為重要。文中說到:變是生命的一般規律,“適者生存”,想要“適”就要“變”,如果不變通怎能適應變化的環境?而不適應又怎能生存?這個實例本身并沒有錯,錯在我們運用它進行教育的視角與方法。教育只有注入時代的信息,才會煥發出活力,出現新面貌。
十分感謝《幼兒教育》,讓我的心靈得到啟迪。也由感而發:無論什么事,我們教師應從多個角度多思考,換一種方位,換一種角度,才會對我們有一種豁然開朗、截然不同的感受與體會。讓我們做一名適應時代的教師,多方位教育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在領悟道理的基礎上,同時適應時代的發展,試一試,我們會懂得更多,收獲更多,體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