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的優秀讀后感
荷花淀的優秀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讀后感你想好怎么寫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荷花淀的優秀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荷花淀的優秀讀后感篇1
讀罷孫犁的《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氣息樸鼻而來,一幅幅淡雅、幽靜的畫面展現在眼前,使人感到“詩體小說”的詩意:用詩一樣的語言,創造了詩一樣的意境。
作品第三節,寫水生嫂深夜編席。“她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兩個比喻,既寫出了夜的深遠,又表現了水生嫂勤勞、樸實的品質。作者讓畫面隨人物的視線推移:“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寫銀白的淀,使畫面淡雅,寫輕紗般的霧,又使畫面靜中有動,而荷葉荷花香更使這寧靜優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質感,這是作者通過周圍的景物抒寫了自己美好的感情、愿望和理想。不僅如此,這幅畫還隱寓著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景色是平靜優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卻不平靜。夜這么深了,丈夫還沒回來,她正在焦急地在等他呢。可見水生夫婦的篤深情意和恩愛,這與后面描寫夫妻話別場面相照應,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表現了水生嫂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壞了這美好的生活,這就奠定了水生嫂最后決定參加抗日斗爭的思想基礎。這一段的景物描寫把寫景、抒情、心理刻畫融合在一起,象一曲隨風飄來的樂曲,又象涓涓流水奏出的完整的樂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言盡而意無窮。
這夜景的描寫作者抓住了“靜”,文中對中午的描寫卻抓住了“動”。“這風從南面吹來,從稻秧上葦尖上吹過來,水面沒有一只船,水象無邊跳蕩的水銀。”廖廖幾筆勾勒出了中午的荷花淀動態中的靜美,襯托出荷花淀的明朗。景物描寫的明快節奏使我們從中看到了這群年輕婦女裝了一肚子的不快,那躍騰的浪花正暗暗反映出這群婦女樂觀的精神。
荷花淀的優秀讀后感篇2
《荷花淀》這篇文章,不長,細細地品讀下來,也就花了10分鐘的樣子。但是讀完后,給我帶來的震撼,卻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荷花淀》講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區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抗日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為代表的農村婦女的群像。這些婦女勤勞、樸實、善良,識大體、顧大局,是在特定的.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品著墨最多的婦女典型。她勤勞、能干;她賢慧、溫柔,敬重老人,疼愛孩子,體貼丈夫,在她身上有著我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水生嫂雖然愛丈夫、愛家庭,眼光卻不狹隘,她愛自己的丈夫,作為一個女人,這可能是她的全部,這是自私的;但是她更愛自己的祖國,這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全部,這是無私的。白洋淀的婦女不僅是勤勞、能干、識大體的,也是多情的、樂觀的、堅強的。
讀完這篇文章,仿佛感覺一陣陣的荷花香撲面而來。水生的陽剛,水生嫂的賢惠與開朗,構成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彌漫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當我讀到水生堅定地對水生嫂說到的一句:“不要叫敵人漢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時,我的精神為之一振,一種叫感動的東西蔓延我的全身。我從水生這句話中讀出了中華民族的堅強,讀書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豪邁氣概。水生嫂流淚了,我想,她的腦海或許浮現了許許多多的畫面,她也曾猶豫,也曾不舍,但是為了和平,為了幸福的生活,犧牲小我,又算得了什么?
水生終于還是和水生嫂告別了,沒有情誼綿綿的不舍,也沒有慷慨激昂的言辭,平淡得甚至像杯淡淡的白開水。然而就是那普通的話語,卻讓人回味無窮!國難當頭,有多少兒女私情被置之腦后,在涓涓細流之下,卻是暗濤洶涌。這種寧靜祥和的生活即將被殘酷粉碎,作為炎黃子孫,又怎么能坐視不理?
從這篇文章中,我讀到了美,人情美。人情美就美在鄉中的人民既熱愛自己的家鄉,又熱愛自己的家庭。我們難以想象二者的分離,此地一別,或許來日就永遠也無法再相見。然而如果人物只顧個人的纏綿而置國家利益于不顧,我們會報以鄙夷;如果人物為國家利益而完全置家庭于不顧,我們又多多少少感到一些遺憾。作者將兩種愛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體現了一份真摯和諧溫馨美麗的人情。這群熱愛生活的人們生活在荷花淀,荷花淀因為他們的存在而更加美麗迷人,他們也因為荷花淀的映襯而更加美麗可愛。一幅幅美麗溫馨的畫面為我們詮釋了美的真諦,美在自然,美更在人的心靈。
讀完全文,我竟感到了一絲遺憾——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沒有見過戰火硝煙,也就無法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情的溫暖和任何的崇高。但又轉念一想,只要我們去熱愛生活,用心感受生活,也就能發現生活中的荷花淀。
荷花淀的優秀讀后感篇3
孫犁的《荷花淀》是典型的中國傳統的“婉約派”文本。作者以高度柔情化的敘述語調,描寫了一大群冀中水鄉的婦女形象。無論是嚴酷的現實,還是激烈的戰斗;無論是凄凄慘慘的分別。還是死亡的冷酷無情都籠罩在一層揮之不去的詩意氛圍之中,那月光下柔情修長的葦眉子,女人纏綿緋惻的情意,體貼得無微不至的話語,含蓄婉轉的內心波瀾,像靜靜流淌的水,讓月光沖刷得皎而潔,純而圣……全沒有“亂石蹦空,驚濤拍案,卷起千堆雪”和雄奇氣魄,也無“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壯懷激烈,也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意境只味一地“戲斟低吟”或“倚門口首”,留一個“攏抱琵琶半遮面”的淺笑讓人“輾轉反側,寤寐思服”地捉摸。
《荷花淀》的環境描寫可謂充滿了講情畫意,細節的點染強化了文章“柔情”的一面,語言的描寫,更值得回味。栩栩如生的畫意生動的細節傳神的對話,其風神流美之致,雖詩之《蒹葭》《西廂》之拜月,《紅樓》之葬花,也大致不過如此。
《荷花淀》看似無技巧,其實是技巧之極致。這種詩化的技巧把枯燥而殘酷的戰斗場面描繪成一場詩情畫意的游戲,甚至是一次蜜意柔情的浪漫故事。
荷花淀的優秀讀后感篇4
孫犁小說中的故鄉場景描寫不僅充滿生活實感,還在于作者對故鄉充滿感情的詩意描繪上。例如在《荷花淀》的開頭,作者是這樣寫的:
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凈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潮潤潤的,正好編席。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
多么富有詩意的畫面啊!皎潔的月光、涼爽的庭院、雪白的葦眉子、年輕的女人……短短的幾十個字,作者給人們呈現了一幅美輪美灸的水鄉農家場景。
這些充滿詩情畫意的描寫,幾乎讓人們感覺不到戰爭帶來的沉重壓迫感。“作者敢于打破現實生活的既定框架,將殘酷的現實斗爭點染了無數新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正是其故鄉情結的特別彰顯。孫犁就是用這樣充滿詩意的畫筆,描繪出了一幅幅充滿故鄉風情的美妙畫卷,展現了冀中平原與白洋水淀上優美的富有詩意的故鄉場景。
作為一個本質上的農民,孫犁深深地眷戀著冀中平原這塊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的土地,這里是他的根,只有深深的扎根在去故鄉的土地上,才能創作更為輝煌的作品。作為一個農民知識分子作家,孫犁將自己創作的觸角伸展到廣大的冀中農村的每一個角落,用自己充滿感情的彩筆,深情地記錄著冀中農村在那個時代所發生的風云變幻,生動地書寫著冀中農民在那片土地上所進行的戰爭與革命。孫犁就像艾青一樣,眼里飽含著感激的淚水,寫下了對故鄉這片土地深沉的愛,詠唱著故鄉美麗廣闊的平原水淀,禮贊著故鄉純樸善良的父老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