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的讀后感
《圍城》的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圍城》的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圍城》的讀后感1
什么是最明智的讀書方式?
假使你只是把它定義為閱讀幾本暢銷圖書,或是把自己關在自己的書房里閱讀做個安靜的美男(女)子,那或許太過粗暴咯;而真正的文藝青年就應該對自己讀過的每本書都有著自己的見解,也更應該廣泛閱讀各類的圖書,參加各類的精品讀書會,大膽分享自己的思考,享受思維碰撞的樂趣,就像本次讀書會的《圍城》,嘻嘻。
《圍城》是錢鐘書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創作始于1944年,1946年完稿,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印制發行。該書是錢鐘書“錙銖積累”而成的,小說從他熟悉的時代、地域以及社會階層取材。但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節全屬虛構。盡管某幾個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卻都子虛烏有;某些情節略具真實,人物卻全屬捏造。而男主角方鴻漸則是取材于兩個親戚:一個志大才疏,常滿腹牢騷;一個狂妄自大,愛自吹自唱。兩人都讀過《圍城》,但是誰也沒自認是方鴻漸,因為他們從未有方鴻漸的經歷。故事則主要是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相。《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
就像錢鐘書先生在書中寫到“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不都如此。”本周HOME書房、仙人掌閱讀沙龍將攜手各位城里城外的人一起沖進來沖出去,漫談你心里的那座城,追憶學人錢鐘書先生。
《圍城》的讀后感2
很早以前就聽人提起過《圍城》,最熟悉的語句自然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圍城》是錢鐘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著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 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家庭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后、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么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我們的生活中“圍城”隨處可見。錢鐘書用幽默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丑惡、虛榮。
當我讀完全文后,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對于主人公的故事,對于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鑒賞。全文最后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
讀完《圍城》,從主人公精彩而又獨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達的人性和表現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動傳神的描述。筆者認為,這些精髓需要我們去理解、去意會、去感悟……
《圍城》的讀后感3
前段時間,我翻了下讀書時候的書籍,看到了《圍城》《愛的教育》等,于是我又拿起了《圍城》看了一遍。感觸和那時候又有不同。
小時候會跟著作者的筆跡,跟隨作者的想法去感悟這個文章的意境,但是現在更多的是自己的感觸。錢鐘書說,婚姻是一座圍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而我覺著圍城處處存在,任何人都會有面對圍城的時候,只是沒有那么深刻的認識,不會如錢鐘書那樣將這種感覺以文字表達出來。
我有2個侄女就相差2歲,當小侄女在喝藥的時候,大侄女總認為小侄女在吃的要比她的好吃,但是大人總不給她吃,總是推掉大人給他的零食,要吃小侄女的藥。吃藥就是那個圍城,圍城里的小侄女不喜歡吃這個藥,圍城外的大侄女想吃這個藥。
我們工作也經常會有這個情況發生。例如倉庫的倉管員。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倉管員是很輕松的活,只要管理庫存就好,但是這個管庫存也是一個技術活。首先要會電腦的基本操作;其次要和車間不同的員工打交道,如果發生流程不清楚或者無法溝通的還要找領導解決;再次要和供應商物流溝通,協商好卸貨事宜和到貨時間;最后才是倉庫庫存的管理和整理。
圍城里的倉管員感覺工作很繁瑣,車間員工只要手工操作,不需要那么多的溝通和電腦操作,心理滿是羨慕,而圍城外的車間員工則認為圍城里的倉管員坐在辦公室要比它們在車間工作輕松和舒適。其實這個是相對的,倉管員付出的更多是腦力,而車間員工付出更多的是自己的勞力,所以工作性質不同,所要承擔的工作責任也不同。
其實,那個圍城根本不存在,只是自己給自己建的一個借口。別人的家庭、別人的工作、別人的成就,那都是別人努力給自己爭取來的,在圍城外的你怎么可能了解別人的那些付出;而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失敗,那都是自己作的,在圍城里的你怎么可能了解圍城外的人的努力。所以圍城根本不存在,只是為了你自己用來區分和隔離他人的借口。一切只是你希望自己活成什么樣子而已。為了讓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必須要有付出,沒有付出你永遠是被圍城隔著的人,無論你是圍城里還是圍城外。
自己的人生不是靠想象的,是靠實踐的,不要在羨慕和向往中浪費自己的人生,應該用實踐來實現自己的人生。
《圍城》的讀后感4
《圍城》算不上內容多精致結構多精密意義多深刻的一部小說,只是在通篇幽默又辛辣的比喻中,倒也深切揭露了人性中丑陋的方方面面,而小說中幾十個人物,除唐曉芙外無一不似漫畫中的夸張小丑狀。至于主人公方鴻漸,雖不失為一個有點小魅力及小聰明小善良的男人,卻也如漫畫人物般有個最大的特征——懦弱。
小說是一個沒有結局的小說,也許作者正暗示了方鴻漸因性格而決定的命運會一直繼續下去,無法走出命運這座圍城——他所經歷得一切,從留洋回國到婚姻狀況的惡化,無一不在這座因性格而圍困的圍城之內——若不是因為懦弱,缺乏意志,他不會受鮑小姐引誘,不會下不了決心與蘇小姐攤派,也不會在唐提出分手后不作任何努力讓一段感情就此錯過,也不會在三閭大學任人欺侮直至解聘。而小說最后幾章,婚姻矛盾的升級,從表面看是因為兩人感情基礎不夠,以及雙方親屬的過分干預,但本質上還是方懦弱的性格所致——如果他堅決一點,就不會糊里糊涂就中了孫柔嘉的計與這個并不喜歡的女人結婚,也不會任自己的家人明目張膽的欺侮自己的妻子。
性格決定命運,或許是對《圍城》的最好注釋之一。
《圍城》的讀后感5
輕輕合上《圍城》的最后一頁,內心很平靜,夜已悄悄地爬滿整個天空。遙望,不知哪兒還有光明。只有默默地等待,輕輕地守望,相信明天會是個好天氣。方鴻漸原來是有夢想的,正如我們的每一個人一般,年少輕狂的我們,按捺不住熱血的沸騰,無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規的事物妥協。我們總相信我們的人生只有我們能駕馭。于是方鴻漸乘上開往法國的航班,開向自認為的一片新天地。幾年后,二十七歲的方鴻漸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帶著一張作假的文憑,心里是滿滿的內疚。二十七歲的他仍會天真地想起嚴父,慈母的失望。仿佛當他多少年前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人生的鎖鏈斷了一般,幾年的巴黎生活只是一場華麗的美夢,終有醒來的那一刻。方鴻漸意識到了,當他意識到紅海早過了時,他就覺悟的認識,他并不能夠完全掙脫那條無形的鏈子。
就如《圍城》中所講“年齡是個自然里程中無法超越的事實。”凡事一經隔膜,咫尺皆若天涯,又更何況是城里城外呢?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愿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圍城》的讀后感6
《圍城》這本書我讀了很多遍,這次讀完以后,對這本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
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質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聞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干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干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
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種是真正大寫的人,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范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的行為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后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在的企業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條心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么一點的良心,有那么—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并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愿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作文
《圍城》的讀后感7
隨著故事情節的推后,唐曉芙在沒有打算和方鴻漸戀愛時卻愛上了他。尤其是到了這里:
“……唐小姐抱歉過信表姐,氣憤時說話太決絕,又擔憂鴻漸失神落魄,別給汽車電車撞了。看了幾次表,過一個鐘頭,打電話到周家問,鴻漸還沒回去,她驚惶得愈想愈怕。吃過晚飯,雨早止了,她不愿意家里人聽見,溜出門到鄰近糖果店借打電話,心亂性急,第一次打錯了,第二次打過了只聽對面鈴響,好久沒人來接。周經理一家三口都出門應酬去了,鴻漸在小咖啡館里呆坐到這時候才回家,一進門用人便說蘇小姐來過電話,他火氣直冒,倒從麻木里蘇醒過來,他正換干衣服,電話鈴響,置之不理,用人跑上來接,一聽便說:”方少爺,蘇小姐電話。“鴻漸襪子沒穿好,赤了左腳,跳出房門,拿起話筒,不管用聽見不聽見,厲聲——只可惜他淋雨受了涼,已開始塞鼻傷風,嗓子沒有勁——說:”咱們已經斷了,斷了!聽見沒有?一次兩次來電話干嗎?好不要臉!你搗得好鬼!我瞧你一輩子嫁不了人——“忽然發現對方早掛斷了,險的要再打電話給蘇小姐,逼她聽完自己的臭罵。那女用人在樓梯轉角聽得有趣,趕到廚房里去報告。唐小姐聽到”好不要臉“,忙掛上聽筒,人都發暈,好容易制住眼淚,回家。”
每次看到這里我都會為方扼腕嘆息。
《圍城》的讀后感8
對《圍城》慕名已久,在這個暑假中讀完了錢鐘書的《圍城》。
《圍城》是錢先生1946年的作品,如今已過去了六十多年,然而在我閱讀的過程中卻未感到晦澀和隔閡,相反卻產生了很多的共鳴。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對話,或調侃或咒罵,與當下現實生活仍有著太多的共同點,因此初看此書,通過詼諧的語言,我發現了很多的樂趣。
這本小說共五章,情節并不復雜,取代離奇故事的是功力深厚的語言以及形象鮮明獨特的人物。作者文筆從不落入俗套,無論是引用或是比喻,都可謂匠心獨具、妙語連珠。他的語言并非深奧晦澀,相反,常常通俗淺顯,然而讀過后往往要再次品味,方能令人拍案叫絕,仔細回味,實在精妙絕倫。作者用心深刻,書中處處可見。
開篇方鴻漸留學回國,在回國的船上"遭遇"了蘇文紈,被視為愛慕者,然而卻是落花有情流水無意,猶猶豫豫中被趙辛楣當成頭號情敵,展開一番口舌之爭,在情感事業雙失敗后,受趙辛楣的舉薦,前往三閭大學,又被看似柔弱單純的孫柔嘉"千方百計"變為丈夫,被辭退后回鄉與妻子爭吵不斷,受到雙方家庭的排擠并最終導致離家出走,不歡而散。這樣一看,主人公方鴻漸在故事的發展中始終是被動的,本性善良正直,卻又懦弱寡斷,不甘心受舊社會禮教拘束,卻仍要買文憑遮羞;面對包辦婚姻的長輩、蘇文紈、唐曉芙以及三閭大學,總選擇逃避而不敢爭取。他始終受周圍人左右,常為自己看穿別人心思而自鳴得意,卻最終落入孫小姐的"圈套"中。小說中,主人公的感情線索貫穿始終,而這也成為了他的圍城。
即使如此,他也算是小說中,除卻遙不可及的唐小姐外最正面的人物了,面對迂腐的父輩、偽君子李梅亭、招搖撞騙的韓學愈、猥瑣小人陸子瀟等種種人物,僅有的智慧和志向也被消耗殆盡,陷入丑惡人性的"圍城"中,無論如何努力也難以自拔。在我看來,這個新舊文化交融的社會,這個令人們迷惘混亂的時代才是最大的圍城,圈住了所有的人,無論善與惡,都可能成為犧牲品。
在讀《圍城》的過程中,有笑有罵,然而看完后便只有感慨。書中的各種人不斷地在欺騙別人,逃避自我,一方面奮力要逃出圍城,一方面又在自己建造城墻。作者的幽默一經品味便令人感到酸楚,不僅為書中人而無奈,更為在其中發現了自己或是周圍人的影子,如面對挫折的自我欺騙式的安慰,或是如今購買假學歷的等等事件,無不是圍城的縮影。看來,想沖出圍城,我們還要努力。
《圍城》的讀后感9
初讀《圍城》,沒覺得有多大意思。但是作為一部名作,定有它的獨特之處。抱著這樣的想法,我接著讀下去,果真,越到后面越有意思。尤其是形象的比喻,幽默的語言,幾次自己樂得笑出聲來。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里,或曾有過愛慕自己的蘇文紈,或曾有過兩情相悅卻因誤會而分開的唐曉芙。我們對愛情充滿了幻想,想著某天相親相愛、心心相印的兩個人,走進婚姻,也能舉案齊眉、相濡以沫、白頭偕老。
“你的好脾氣、大度量,為什么不留點在家里,給我享受享受?見了外面人,低頭陪笑;回家對我,一句話不投機,就翻臉吵架。”我們曾經或現在,也是這樣,對外人客氣,跟家人生氣。
婚姻就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生活,不止有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茍且。以下總結的更有深度:
從婚姻是“圍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圍城”。方鴻漸不斷渴望沖出“圍城”,卻又不得不進入另一個“圍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對,老是與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馳:他不想結婚,但父親卻塞給他一個老婆,卻也因“禍”得福,有機會出國留學;他不想得什么學位,在父親和岳父的催促下,才買了一個假的文憑充數;他不愛對自己一片癡情的蘇文紈,愛上了溫柔伶俐的唐曉芙,眼看就成了,卻因為誤會分了手;到了三閭大學,他不愿意在履歷表上填上假學歷,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卻受到同樣是“克萊登大學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韓學愈的排擠;他害怕自己愛上孫小姐,卻糊里糊涂地答應了孫小姐的婚事……有人認為這是一部“探討人的孤立和彼此無法溝通的小說”;也有人認為闡釋了生活是荒謬的這一哲學命題;還有人把人物的命運和現實的斗爭生活結合起來,認為這種荒謬性是由于他們精神上的圍城造成的,只有面對廣闊的生活,才能擺脫各種圍城的束縛。每一種理解都有道理,這也正是小說的魅力所在。
《圍城》的讀后感10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
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向往,之后又無奈于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著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里面充斥著爾虞我詐、明爭暗斗,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里,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無情的大手掌控著。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于這只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斗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終于將圍城的故事讀完了。我很少會完完整整地將一本書讀完,但圍城確是個例外,感懷與自己成長路上“圍城”的困惑,想從中獲得解答一樣,我希望自己快快讀完它;而這部妙語連珠的書也使得讀者讀之并不乏味。
我羨慕錢鐘書的“癡人癡福”,還有就是他的好記性和從小養成的讀書的好習慣,以及他對生活的樂觀豁達,自己找樂子。
學者之為學者并非偶然。
對圍城這本書,我也在邊讀邊尋找這些虛構人物身上的真實人物的影子。那些人物是那么貼切和生動,栩栩如生,讓我覺得似乎某個角色就是我的某個身邊的熟人。其實我想凡人總是可以從這些小人物的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圍城中的比喻運用得讓我嘆服,甚至可以有讓人回味的余地,它不是某幾句話寫得精恰,而是整段話,或者就是你一口氣讀完的這本書。我覺得趙辛楣這個人物最討我的好,我很喜歡這個人物——知世事卻不世故,精明、智慧又不算計,處世靈活卻夠不上圓滑(當然僅僅是我自己個人的觀點)。而圍城電視劇中他的扮演者是英達。所以就更平添了我對這個人物的幾分關切和喜愛。
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里并不容易,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營好這份愛,經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才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試問哪些逃出婚姻圍城的人,你們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嗎?你們回想往日的恩愛的時候就沒有后悔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