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7回讀后感(儒林外史第7回讀后感200字)
《儒林外史》第7回讀后感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吳敬梓的代表作,被譽為中國小說史上的經典之作。這部小說以官場為背景,描寫了一群文人士族在官場中的生活和命運。其中第7回,是我最喜歡的一回。
在這一回中,主要講述了程頤、朱熹兩位大儒因為一本書而引起的爭端,最終導致程頤被革職。這個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卻展現出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和士族文化的深刻理解。
首先,我被程頤那種堅定不移地追求真理和正義的精神所感動。他不顧自己的前途和利益,公正地評價了朱熹論語注釋中存在的錯誤,并且堅持維護自己的觀點。這種執著精神讓我不得不想起那些歷史上也曾經奮斗過、為信仰付出過生命代價的人們。
而與此同時,在這個故事中,作者也刻畫了一些頹廢、世俗和功利的人物形象。比如說那個看不起程頤的官員、那個為了自己的前途而妥協拋棄原則的文人等等。這讓我想起我們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很多只顧自己得失、缺乏正義感和責任心的人。這種社會風氣,是對于公正與真理的背叛。
同時,在這一回中,作者還揭露了當時士族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比如說朱熹因為母親而能夠超越其他優秀學者,成為當時最有權勢的大儒;還有那些虛偽、攀附權貴的文人們。這種士族文化下的不公平和腐敗,也令我感到深深地憂慮。
總之,《儒林外史》第7回給我的啟示是:在一個社會中,真正拯救社會、推動社會進步的不是那些功利心重、自私自利的人,而是那些堅持真理和正義,勇于批評和改變錯誤現象,并肩負起責任和義務去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人。同時,我們也應該摒棄那些虛偽、攀附權貴的文化,培養真正有才華、有責任心和正義感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