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讀后感10篇
《無聲告白》讀后感10篇
《無聲告白》讀后感1
一個家庭的悲劇,也是一個意料之中的悲劇。文中以家中最受父母期待和喜愛的女兒的離世為開場,采用倒敘的手法,一點一點為讀者撥開謎團。
作為最像母親的女兒,她從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由于母親年輕時的特立獨行,嫁給了中國血統的老師,放棄了當醫生的夢想,所以母親的遺憾與抱負托付給了女兒。父親是一名中國人,從小飽受當地人的歧視和諷刺,特別盼望自己的兒女能夠融入社會,被當地人喜愛。于是女兒就在父母的厚望中壓得喘不過氣來,最終在一個夜晚被一個“意外”帶走了生命。也許死亡是女兒最好的歸宿,在那里她不用為沒有朋友被父親擔憂,不會因為功課不好被母親失望。但這樣的結束方式卻是令人遺憾的。
文章篇幅不長,以家庭中的種種瑣事給我們展現了華人異地的生活的不易。想出人頭地,但沒有機會;想融入社會,但飽受歧視;想成績優越,但沒有天賦。但最能引起我共鳴的是對下一代的教育,毫無疑問女兒是被父母“逼”死的。為人父母最希望的是兒女健康無憂的成長,而不是成為誰誰誰。文中的父母卻將自己無法實現的希望強壓給女兒,希望女兒代為實現,這種父母是自私的。
就像書中所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愿每個苦苦掙扎的我們都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讀后感2
我讀了這本書后,有很多感觸,這本書回憶了一個混血女孩離開人世前一家人的生活,講述了她離開人世后一家人發生的事,這本書也揭示了種族問題、性別歧視、上一代對下一代的影響、社會對家庭和個人的影響、家人之間的相處和溝通等問題。
在這個生活在美國的家庭中,父親詹姆斯是中國人,詹姆斯兒時隨著謀生的父母到了美國,從小就感受到了別人對他與對其他人的不同,他處處怕別人知道他的不同,處處想和別人一樣。母親瑪麗琳是美國人,瑪麗琳由她母親一人撫養長大,被她母親教育最重要的是管理好丈夫、孩子、房子,于是放棄了繼續深造,成為醫生的機會,她聽到女醫生便會有驚訝的反應。
當瑪麗琳嫁給詹姆斯的時候,她母親認為她不對,她應該嫁給一個和她“更像”的人,她和詹姆斯“不像”。我認為,如果瑪麗琳聽了她母親的話,或許后來就不會有她女兒莉迪亞的悲劇,她兒女的生活就不會有那么多無奈和困擾,她的家庭就不會發生那么多的事,但根源在于種族問題。
詹姆斯和瑪麗琳的大女兒莉迪亞沒有朋友,因為她和別人“不一樣”,瑪麗琳把自己未實現的愿望寄托于大女兒,希望她成為一名醫生。莉迪亞在家人面前假裝自己有朋友,對媽媽的要求無條件服從,因為她愛媽媽,希望媽媽開心,而不是因為愛科學,不是因為想成為一名醫生。瑪麗琳卻沒有發現年少的女兒內心背負了這么多,同時,她還忽視了小女兒漢娜和兒子內斯,這三個孩子的內心都發生了問題,在他們這樣一個特殊的家庭中,悲劇就發生了。
當莉迪亞永遠消失在他們的生活中的時候,在他們受盡煎熬后,才漸漸發現了一些東西,想挽回一些東西,可是,有的卻再也回不來了。
終于,瑪麗琳知道了自己應該早早地關注莉迪亞真實的想法,應該給另外兩個孩子多一些關注,應該更坦誠地和丈夫交流。詹姆斯后悔沒有在犯錯之前醒悟,內斯后悔沒有早早地說出該說的話……最后,他們明 這本書讓人反思種族問題,反思性別歧視,反思怎樣與家人溝通,反思怎樣做真正的自己。白了這些,瑪麗琳終于去擁抱了那個一直渴求母親關注的小女兒,原諒了丈夫,詹姆斯終止了錯誤。
在失去了一些過后,他們終于懂得了,應該讓一個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人,珍惜值得珍惜的人,及時說出該說的話,不然,很多事情都來不及后悔。
我們在生活中也一樣,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別人,常常因為交流不當的問題產生隔閡甚至是沖突,也造成了令人遺憾的事,我們需要用正確的方式交流,我們需要相互理解。
《無聲告白》讀后感3
一個追求特立獨行想做醫生的美國女子和一位在美國長大不合群的中國男子組合家庭。他們彼此艷羨,男子羨慕女子的坦然自若,自信大方,毫不畏懼;女子羨慕男子的特立獨行。這樣的結合似乎很合理,但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讓他們與周圍格格不入。因為家庭,女子放棄了醫學夢,最終把所有的夢想期望寄托在女兒身上。男子則想讓女兒變得更受歡迎,擁有更多的朋友,一直被異化,被忽略這也是他曾沒有得到過的。然而她們的女兒并不喜歡醫學成為干練的女強人,她只是一個普通的性格有點孤僻的小女生。接下來,她承受了太多,終于因為“極度”關注走向毀滅。
父母以為很愛我們,給我們所有,結果發現卻只是他們想要的。乖巧的孩子想要父母開心,結果發現自己不開心。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她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選擇,都是普通的人,不必為充當緩和矛盾的工具,而接受所有,承載過多的期望。
在外人看來你恍如救世主,試想當年王昭君出使西域和親的背后她隱藏了多少悲哀與孤獨,卻仍要以光輝的和親使者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我們千古吟誦,而不知她背負了多少光輝使命的壓力。但還是值的肯定:她偉大,她隱忍。一個讓人敬佩又憐惜的女子。
我們應該要有自己的聲音,不必去偽裝成大家想要的樣子。
倘若他們的女兒是一個會發出自己聲音的人,那么她也許不會走向絕望的道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就算你在別人看來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多么的不合群,你也不會覺得孤獨。這個社會并不缺少孤獨者,不必自憐自艾。有句眾所周知的話:你的孤獨雖敗尤榮。“認清自己的孤獨,才能倘開心扉,才不會被孤獨本身所困擾。不用逃避,不用掩藏,這樣就是你,或許看起來就是那么的不合群。”這是我想對莉迪亞說的,你背后似乎有些我的影子。
對每個人來說生活本身是不同的,沒有好壞之分,你覺得快樂那就對了,人生也就是這么回事。我不說莊子的虛無主義,我不能超然物外,但生活還是要繼續,得由你自己選。
《無聲告白》讀后感4
莉迪亞承載著母親想要成為醫生的期望,承載著父親想得到朋友的期望,她做的一切事,都是為了讓母親不再離開,順從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內斯想要逃離這個可怕的.家庭,在這個充滿希望的家庭中,莉迪亞是可憐的,內斯喜歡天文學,他自己學,他想去別的大學,可他知道父親只會讓他去哈佛。漢娜是家里被忽視的孩子,但她是家里最了解莉迪亞的,她半懂莉迪亞的內心,知道她在掙扎,知道她的情緒變化,可她阻止不了事情的發生,改變不了什么。
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不管你承不承認,也許這一生,我們都逃離不了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個漩渦中,不是你想走出來就走的,千絲萬縷,處處相連。
書中,莉迪亞是不理智的無奈,她知道自己做任何反抗都無用,因為她的軟肋是母親壓制她的武器,一直到她死亡,母親才覺悟,原來,她給的并不是孩子喜歡的,一直以來都是她想要的,可幸的是她終于知道了。莉迪亞把所有的事都放在心里,只有在內斯面前,才松一口氣,壓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內斯九月要離開家,去上學。
漢娜無聲的陪伴,無人知曉。這個家庭中,所有人都會記得莉迪亞,記得她的反抗。
沉默不是不知,而是不想說,沉默不是軟弱,只是不想說。
《無聲告白》讀后感5
讀完這本書后發現,書名的無聲告白原來不是我想的告白而是莉迪亞的內心獨白,我把莉迪亞的死歸結與她的父母和哥哥詹姆斯,母親瑪麗琳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女兒身上,她不會告訴女兒當初為了和詹姆斯結婚而放棄當醫生的目標是自己一直以來的一份不甘,從來從來她與女兒溝通的話題只有成績;父親詹姆斯也想在女兒的身上彌補自己年輕時的不足,他會不停的鼓勵女兒去結交朋友,他從未向妻兒透露自己童年受過的傷害,最后這位父親居然一直認為女兒一直在學校有很多朋友很受歡迎。
就像書里說的,莉迪亞一直是家里人的中心,可是這壓得她透不過氣來。我記得莉迪亞對自己的妹妹說過一句話“如果不想笑就不要去假笑”她不希望妹妹和她一樣被父母牢牢地禁錮。其實文中最懂她的人是哥哥內斯和看起來放蕩不羈的鄰居杰克,可是發現哥哥深深的嫉妒和杰克的秘密后她便沒有了精神依靠,人活在世上總要盼著點什么,可是莉迪亞沒什么期望都沒有,親人和朋友感情的缺失將她帶到了最最討厭的湖畔,很心酸很心酸。
《無聲告白》讀后感6
所有我做的一切,都是無聲告白。
所有我沒說出口的,都是我愛你。
莉迪亞對母親的順從,她盡可能的做到母親所期望的,是因為她愛母親,不想失去她。
瑪麗琳當然也愛莉迪亞,只是她認為這樣做,是對莉迪亞好,她被自己的經驗、私利蒙住了雙眼,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想法。
杰克愛內斯,他一直都那么桀驁不馴,有時他表達的方式會讓敏感的內斯誤會,而敏感只會讓內斯越來越遠離杰克。沒辦法,這就是愛,愛讓杰克小心翼翼守候在內斯身邊。
漢娜是個缺愛的孩子,她一直都渴望得到關注,但她能做的,是是安靜的守候在家人身邊,理解關懷所有人。
有的愛,求而不得,有的愛,分配不均。敏感 欲望 脆弱有時候會讓愛變扭曲。
如何好好的愛人?這個命題太廣大了。
但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的是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is? ?I love you.
《無聲告白》讀后感7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詹姆斯,瑪莉莎,莉迪亞,內斯,漢娜,還有杰克。
這些人的性格,情緒,情感,在這本小說中一覽無遺。
在美國鶴立雞群的中國人,詹姆斯一直試圖融入美國這個大熔爐,讓自己顯得平常一些。這些內心的渴望,通過對孩子的教育顯露出來,是那么強烈,而孩子的遭遇,卻顯得他的期望那么脆弱無助。
一直都渴望與眾不同的美國女生瑪莉莎,夢想是突破女性以家庭為主的觀念,同男生一樣平等地受人愛戴,做一名醫生。可是,被詹姆斯吸引,放棄了夢想,嫁作人婦,歸于平淡。
被父母捧在手心的莉迪亞,承受著父母巨大的期待,壓抑著自己的個性,終于在內斯離開,發現自己喜歡的杰克竟然愛著內斯后,找到了事情到這個地步的原因,精神崩潰,從船上踏了出去,沉在了湖底。
而內斯,在莉迪亞被萬般寵愛下,所期待的不過是父母平等的愛,和對莉迪亞的重壓減少一些。在發現無法改變家庭的這種關系時,他奮發圖強,考進了哈佛,卻又在追尋自由之時,失去了陪伴自己的妹妹。
漢娜,這個怯懦的敏感的卻又洞悉一切的小女兒,一直都知道發生了什么,卻總是躲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怕打擾了這些幸福抑或悲傷。她是一個完全被忽略的孩子,在受關注后不知所措,只會如家人所期待的那樣,做出該有的反應。
一直努力的讓自己不受注意,卻在別人給予關注后不知所措,假裝毫不在意。其實,內心早已波濤洶涌。是心太窮了嗎?
這本小說是一個女孩自殺引起的的一系列事情,同時引發了一系列思考和家人的反思。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伴隨其一生。父母的一舉一動,不知道怎么樣就會傷害到孩子。
愛是枷鎖,是負擔,如果這愛是父母將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強加在孩子身上。
學會尊重他人,無論對方是自己父母還是孩子,更不論其他人了。將對方當做一個完全的個體,尊重對方的行為,并且以一個同樣的個體去理解對方。尤其是對自己愛的人。
這是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
尊重他人,且對自己坦誠。
我想,那么我們的愛,就不會成為對方想擺脫的東西,而是陪伴對方一往無前的巨大力量。
讓愛自由,讓自己愛的人自由。
《無聲告白》讀后感8
我想,大多數看過這本書的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那句:“我們終其一生,就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種能得到強大精神共鳴的書,或多或少都能從中找到些許自己的影子,身為異鄉人而飽受種族歧視的爸爸詹姆斯李,放棄夢想當家庭主婦后把所有希望都寄予在大女兒莉迪亞身上的媽媽瑪莉蓮,不敢向父母表露真實想法的莉迪亞,成績優異卻總不能像莉迪亞一樣受到父母關注的大兒子內斯,從小被父母忽視的小女兒漢娜……
作者伍詩綺用強大的邏輯和樸實的言語講述了一個個社會現象:種族歧視、婦女地位、家庭教育、同性之戀……我不再贅述這本書的主線,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有自己分明的理解和感受。
我只想以另一個視角回憶一下內斯和杰克,因為對于他們的的描寫是那樣隱秘而帶著溫柔的窺探,以至于我也小心翼翼的生怕別人誤解了他們。杰克與內斯的初次相遇,也源于父親詹姆斯對內斯交朋友的期望,內斯尷尬的立于泳池,池邊是被玩弄的嘲笑,盡管杰克甚至感覺到了內斯的拼命假裝,如同救命稻草般出現在他身邊,給了他一個燦爛的微笑,但是內斯還是理解為是慣有的戲耍,反而點燃了內斯,自尊受挫的他憤恨的推了杰克一把,然后一頭扎進水里,在孩子們的哄笑中游離了泳池,為兩人可能發展的友情劃上了終止符。
關于他們的初遇,最終變成了一場注定的分道揚鑣,我覺得很悲傷。我不知道杰克應該以一種怎樣的方式出現在內斯身邊,帶著怎樣的表情,才能讓內斯感覺到他那溫和的善意,更重要的是對一個孩子而言,怎樣的表達才是合適。
杰克的感情是不被大眾認可的,在那個不同種族通婚都視為不倫的年代,同性戀更是一個恐怖的禁區,所以他刻意的隱藏,和不同的女孩交往,成功的讓自己的韻事得以流傳,“人人都了解杰克,而他依舊獨來獨往。”所以十幾年的時光,如果沒有內斯的妹妹莉迪亞和杰克的交集,杰克對于內斯而言,似乎只是那個開車遇到會感覺到他點頭示意的鄰家男孩和一段被遺忘了的童年過往。我能感受杰克對內斯的每一瞥目光的溫柔灼熱,卻不了解內斯對杰克每次余光瞥見的意義。我不知道是否真的只是這樣,也不知道內斯為何熟悉杰克家前門燈光亮起的習慣。所有的一切溫柔得如春風化雨,即使在那喘息都沉重的世界里。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杰克抬起手放到嘴邊,用舌頭把它那顆從內斯脖子上流下來的汗珠舔掉,簡直像在品嘗甜美的蜂蜜。一切發生得如此之快,而唯一的目擊者漢娜甚至覺得這一幕是她想象出來的,其他人都沒有看到。那個瞬間,如閃電一般令漢娜覺得震撼。多年來對愛的渴求讓她變得敏銳,她就像一條饑餓的狗,不停地翕動鼻孔,捕捉著哪怕是最微弱的食物香氣。她不會弄錯的。她一看到就認出了它。那是愛,是一廂情愿的深切渴慕,只有付出,得不到回報;是小心翼翼而安靜的愛戀,卻無所畏懼,無論如何,都會執著地進行下去。這種感情太過熟悉,她一點都不覺得驚訝。她的內心深處仿佛生發出某種東西,鉆出她的身體,像披風一樣包裹著杰克,而他卻沒有發覺。
文字里表達的隱忍和體悟,讓人心沉不下去,又懸不起來,無法控制的空落的哀傷。所有人都不曾了解的愛戀,僅僅一個動作就被影子般存在的漢娜發現了,小心翼翼的觀察一切細節,是漢娜存在的方式,所以被她察覺到是一種理所當然。如果沒有以后發生的一切,也許那一幕在隨后的時光里,終究變成漢娜的想象,同很多原本只屬于杰克的細節一樣,只存在于他的記憶里。
誠然,莉迪亞走進湖里的覺悟是本書主要的“無聲告白”,但是杰克對內斯堅定溫柔隱忍的愛,那十年的無聲告白,使我感動得無以復加,悖離世俗的眼光,在對方的厭惡中堅持,虔誠而小心翼翼,不變的是溫柔和守候。
對于杰克,這同樣是一個愛與恐懼的故事,十年的時光何嘗不是他無聲的告白,只是我相信他最終選擇了勇敢。相信他們終究擺脫了大眾的預期,一起過著美好的生活,盡管內斯每次觸碰杰克的鼻梁都會想起莉迪亞,過去總不會完全被遺忘,還好新的開始最終不是原本的方向。
關于杰克,最溫柔莫過于那句“嗨,你還好嗎”這是這個少年最小心的善意。
于茫茫人海相遇,那少年如星空般溫柔璀璨,如此相愛,那又怎樣?
杰克是作者在《無聲告白》里埋得很長的一條線,整部書里最讓人感到柔軟的存在。在當時那個年代,他的感情更是社會的禁區,所以只能深藏進內心最深處,不得表達。他換很多女友,讓大家都知道“他是個什么樣的人”,看似不經意的只是鄰家男孩似乎在點頭示意,實則背后藏了多少柔情。多次對內斯的好意被誤解,應該也感到很無措吧。不敢輕易靠近,只能用眼角的余光偷偷打量。內心柔軟跟他母親一樣敢于挑戰傳統成為“異類”,非常清楚知道要什么,該怎么做。
“至少我不用別人來告訴我,我想要什么。”
“至少我知道我是誰,我想要什么。”
“至少我不會一直讓別人告訴我該做什么。”
“至少我不害怕。”
杰克的柔情是貫穿全書的隱線,讓人在灰暗的描述基調中感受到一些鮮活。或許閱讀的意義就在于此,能從書中的文字,書中的人物中展開思考,獲得力量,得到成長。
《無聲告白》讀后感9
“你們把虛妄的愛擺在眼前,并以此來說愛我。”
我們總是希望世界上能夠有一個機會重新來過,就像瑪麗琳多年之后想拾起被她拋棄許久的夢想之時,才發現并非所有的事都能繼續。漢娜的到來無疑熄滅了她夢想的最后一絲火焰。
所以她將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全盤寄托在莉迪婭身上,希望她能代替自己成為一個醫生。這也就是本書的悲劇之所在。
瑪麗琳的母親希望瑪麗琳和一個“跟自己很像”的人在一起……瑪麗琳希望莉迪婭成為一個醫生……詹姆斯希望莉迪婭能夠融入人群……
他們都被寄予了不同的期望,像是千斤頂,讓每一個人沒有喘息的機會,只能默默承受。
這悲劇的另一個緣由。他們都很容易“忽略”一些事,認為似乎只要默默忍受,就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這也照應了書名“無聲”兩個字。
詹姆斯有意忽略了瑪麗琳母親的話,漢斯忽略了最后一晚莉迪婭的異樣,漢娜忽略了詹姆斯和她助教的私情……在這個家庭里,似乎所有人都有錯,又似乎所有人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正如書中所寫——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讀后感10
很久就有人給我推薦這本書,從題目看以為是那種很暢銷的有哲理的書,后來看簡介說這是一本小說,而且是國外的女作家…頓時沒有了閱讀欲。有次在言幾又喝咖啡,沒有找到自己想要買的那本書,為了消磨時間,就翻開了它,直到關門也沒有看完,后來在這里找到,看完了剩下的。
我想說,看完了之后我簡直覺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太可怕,這本書不看簡直是損失。就是那種國外作家的風格,不點破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而是直接融入到故事里,同種類的話,感覺和《一個人的朝圣》很像,或者是《巴別塔之犬》,你可以說它是小說,看過之后會發現故事是蘊含著哲理的,之所以不說破,是因為你覺得它是怎樣那它就是怎樣的,我認為,這也是文學作品比較高的境界。
我國以前這樣的作品也很多,比如余華的或者莫言的,但是現在卻很少,反而那種缺乏仔細琢磨的快閱讀書籍更加暢銷,比如我很喜歡的劉同,不是說這樣的作品不好,每種作品都有相應的受眾,或許不同的年齡階段每個人喜歡的東西會有不同就是這個道理,不同階段喜歡的文學作品也會不同。這樣說就是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只從一個作品的分類、體裁、簡介來簡單的給一個作品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