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觀后感
《錢學森》觀后感
當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錢學森》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昨晚看了電影《錢學森》,演員陳坤扮演青年、中年時的錢學森先生。
以前對錢學森先生的印象來自于中學時代,知道他是我國的原子彈和導彈之父,是偉大的`科學家,僅此而已。
前段時間看了一些院士的故事,有的院士生平中提到了錢學森先生。閱讀過院士們的故事后,才深深的被他們的精神所折服。很多院士是拒絕國外的優厚待遇,回到中國從零開拓一個領域,在那個貧瘠的年代,不畏困難,為國奉獻。
錢學森先生在美國已經是著名的科學家,美國為了不讓他回國,想出了各種辦法,包括軟禁,最終在毛主席和周總理的努力下,錢學森先生一家人才回到祖國。
回國后,錢學森先生被寄予厚望,毛主席希望研制出我國的導彈系統。在當時一窮二白的條件下,錢學森先生答應下來,駐扎在荒漠區,不能與家人相見,而且還要克服種種苦難,比如跟蘇聯專家學習時,專家到點就停,不允許延長時間學習和觀察,中蘇環境惡化后,蘇聯專家全被撤走,這無異于釜底抽薪。我國沒有工廠可以生產制作導彈所用的各種零部件;東風2號發射失敗;兩彈聯合發射時面臨惡劣條件等等,我想電影中呈現出來的片段只是整個研制過程中的很小一部分,實際的情況可能要比這更嚴峻和棘手。
影片最后,錢學森先生和夫人散步時,夫人說“中國可以沒有像我蔣英這樣的歌唱家,但是不能沒有錢學森這樣的科學家。”正是一代一代的科學家們,將我國的科學力量逐漸發展壯大,國慶閱兵活動上各種武器的亮相,讓國人倍感振奮,覺得祖國強大了,心里很自豪,愛國熱情高漲。
我們應該學習科學家們的偉大精神,堅持不懈,迎難直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