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字圖書館》讀后感
《無字圖書館》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無字圖書館》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不知大家想過沒有,在這個信息發展迅速的時代,紙質的書已經逐漸被拋棄了,我們現在看新聞用的都是電視、手機,隨便一刷就可以看到很多的新的新聞,相比之下,報紙就被我們拋棄了,雖然現在還比較常見,但是再過幾年我們的文字會不會還流傳下來呢?
《無字圖書館》是一本非常神奇的書,它講了一個沒有文化的小鎮的故事,因為大家都不讀書,都不學習,都只看電視,只想著玩,所以那個圖書館里的書全都死了。上面的文字不翼而飛,只留下了一堆堆的字母。鎮長請了國家的老教授過來,他看到的時候非常的生氣和悲傷,因為這里的書全都死了。
在他走之前和大家講了一段話:“當一本書沒有人讀的時候,就像一個人不在活著,它會……死掉。當一個人死了,別人會為他的`離去痛哭,然后埋葬他,大家會記得他,然后繼續生活,一本書死的時候也同樣如此,其他的書還繼續活著。但是……如果沒人讀書會怎么樣呢?你們已經在你們的圖書館里找到答案了,關閉的、被人忘卻的圖書館。你們的書已經死了,應該悲傷,因為孤獨,因為離開了屬于他們的幸運,所有的書都死都干涸了。”
大家陷入恐慌的時候,鎮長的女兒瑪嘉跳了出來并把她自己想到的辦法告訴大人。她起初把想法告訴了她的爸爸,但是大人們并沒有聽取她的意見,也沒有關心她。她只好自己在晚上偷偷的冒險,并帶著小伙伴們一起,重新將那一堆堆的字母,拼成了一個單詞,組成一個句子,重新寫成一本全新的屬于自己的書。
后來,因為晚上都在熬夜寫書,孩子們的各種表現,讓大人發現了端倪,孩子們被大人們發現了,但是這次大人們聽取他們的意見,跟著他們一起創造。最后,這個小鎮變成了作家最多的一個小鎮,瑪嘉也成了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這個無字圖書館也成了孩子們創作的天堂,成了這個小鎮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作家在一開始就告訴了讀者,一個非常悲哀事情,這個小鎮的人沒文化,這是個沒有文化的小鎮,這是小鎮的悲哀,也是人類的悲哀,更是世界的悲哀。但是瑪嘉和她的小伙伴的舉動,讓我們又看見了希望的種子,并且讓這個種子不斷發芽并長成參天大樹,變得越來越好。
它從開始的黑白冷漠和無知,到后面的希望生長和創造的力量,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作家正是希望看到后面的那個世界。
孩子們都有創作的靈感,盡情的發揮,而不是大家不看書,書因為孤獨而死,并消失在歷史里。老教授的話,更是讓大家深切的感受到了無字圖書館的沉重和悲痛:“那些書是真理,是夢想,是現實,是幻象,是知識,是愉悅,是平靜,是生命。是的,是生命,因為書是活著的,它們有靈魂,有心臟,有感受。”
書也是有感情有生命的。這本書自始至終都在拷問著大人一個問題:你多久沒有讀書了?而孩子們的舉動也表現了他們被大人遏制住的富有創意的心。所以我們需要從現在開始多讀書,敢于創造。
讓文字永遠的保存下去,讓書永遠存活在我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