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觀后感
《末代皇帝》觀后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應(yīng)如何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末代皇帝》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他的一生一直在經(jīng)歷被迫的離別,唯一從沒有離開過他的只有謊言。他不斷接受著單邊的表面信息,永遠找不到立場與之辯駁,最終只能帶著懷疑死去。這是一個萬人之上的傀儡的故事——中國最后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離別和欺騙,是我認為溥儀人生中的兩個關(guān)鍵詞。離別是可以感知得到的,盡管每次都趕不上;但欺騙卻只在暗地里貫穿著他的一生。溥儀在兒時就被困在一個對他來說是真實存在過的烏托邦,眾人都愿做圍墻里的表演者,滿足小皇帝的一切要求。他們?yōu)榱死^續(xù)活在大清王朝的世界里,或是為了留在宮里謀取貪污利潤,而對溥儀隱瞞外面的世界。直到溥儀終于發(fā)現(xiàn)墻外的異樣,又同時經(jīng)歷了奶媽的離開,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處于一個巨大的謊言里,被困在自己原本引以為傲的虛假王國,但那時他還太小,沒法認識到這意味著什么。
溥儀在長大后意識到自己所處的世界和自己萬人之上的地位帶來的責任,他想改革或者逃離,做能配得上皇帝稱號的人。可他雖不昏庸,但確實無能。無能使他再一次落入日本人真誠表象的陷阱,身在局中還自以為可以利用別人重建自己的帝國。我能理解他的行為,如果你沒有價值,就不會被利用。二者似乎是共生共存關(guān)系,可我依然不想被利用,也不想成為一個沒有價值的人。作為處于當時社會中的最高地位的人,能接收到的信息面極其狹窄。那些狡詐的人總是帶著一副真誠外表,在獵物已經(jīng)陷于牢籠中才露出真實面目。
溥儀作為戰(zhàn)犯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里后,前半生的經(jīng)歷激起了他對世界的懷疑。他不相信同監(jiān)房里的那些人會悔改,他們的服從只是為了避免懲罰;他認為曾經(jīng)的仆人是被獄長派來監(jiān)視他的,自己正在被軟禁。他拒絕招供或是悔改,因為認為自己唯一的錯誤就是被人欺騙而開始了長達半生的傀儡生活。他只不過是又落入了新一個當權(quán)者的手里,這次他決定要保持懷疑,絕不再像自己的前半生一樣輕信別人的`一面之詞。但直到在幕布前看到二戰(zhàn)的紀錄片時,溥儀才剛看到完整的世界,然后悔過,獄長成了他尊敬的人。他有了新的世界觀。
只要曾被欺騙過,身后就會跟著欺騙的影子。“吃一塹長一智”對于敏感多疑的人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你害怕再次遭受欺騙,然后開始猜忌一切值得猜忌的事,患得患失,忽略真正的重點和他人埋好的陷阱,然后再次被人欺騙,循環(huán)往復(fù),直到變得極端偏執(zhí)。我似乎就已經(jīng)在這條路上走遠了,看到溥儀說想要利用日本人時、看到他質(zhì)問獄長時,我就像看到了自己。當人恐懼周圍的一切時,別人的真誠也被我懷疑,別人的惡意也被我忽略。
常人又何時不被人欺騙,我們每個人活在社會中,就是活在謊言中。看完電影之后,我突然感到作為一粒渺小的沙礫或許也有些好處,平凡人的一生可能會經(jīng)受到的最大謊言也不過是關(guān)于情感與金錢。溥儀經(jīng)受的那些欺騙關(guān)乎國家與社會,當謊言的泡沫破裂后,他需要承受的的是一次次內(nèi)心的崩塌、重建、再崩塌。我甚至覺得溥儀的無能是片面的,他能夠頂住壓力活過漫長的一生就已經(jīng)足夠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