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長讀后感(精選21篇)
拔苗助長讀后感(精選21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拔苗助長讀后感(精選21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拔苗助長讀后感1
《拔苗助長》是一則寓言故事,用現在的話說,大略是這樣:古時候,有一個農夫,他在田里種了許多禾苗。可他覺得那禾苗長得太慢了,就想出了一個辦法:把禾苗拔得高一些。可沒想到第二天禾苗都枯死了。
讀到這兒,我不禁啞然失笑。文章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句話,卻把農夫“自作聰明”之態描摹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
世界萬物都是按照自然規律生長的,時機成熟了,那禾苗就會長高。可那個心急的農夫卻自作聰明地把禾苗拔高,破壞了自然規律,反而導致禾苗枯死了。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像拔苗助長這樣的事例。比如說:有個孩子個子長得比較慢,看起來很矮,于是家長們就自作聰明地買了許多補品,讓孩子吃下去,希望孩子長高一些。可是那些家長卻不知道補品會對身體起到副作用,反而影響健康。其實,等過幾年,然會長高。
在生活中,不但家長對孩子有拔苗助長的現象,老師對學生有類似的現象。有的學校只用五年的間就學完了六年的課程。也有些老師每天給學生布置一大堆作業,希望學生盡快成才。
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尚知道“拔苗助長”的危害。生活在現代的人們啊!請記住“欲速則不達”。
拔苗助長讀后感2
今天是星期六,我和爸爸媽媽出去逛街,走著走著就走到了書店。書店里的書可真多啊!忽然我看見一本厚厚的成語故事書,于是就請媽媽幫買下了。我抱著這本成語故事書,飛快地向家走去。一到家,我開始就坐在課桌前讀這本書。不知不覺一個星期過去了,我把這本書讀完了。
在這一本書里我學到了不少的知識。我覺得這本書中寫的《拔苗助長》這篇文章中的人非常可笑,那個人為了讓小苗兒長的快些,想盡了辦法,最后,他竟想出了一個拔苗助長的辦法。就是在小苗還沒長高的時候,他把小苗往上拔,“幫助”苗兒成長,最后苗兒確枯死了。
我想對他說,你把小苗的都拔斷了,小苗就吸收不到水份了,也就枯死了。你應該辛勤勞動,給小苗澆水、施肥、除草等等,小苗就會茁壯成長,他明年也一定會大豐收的。象我們小朋友一樣,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才能學更多地知識,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拔苗助長讀后感3
相信,《拔苗助長》這個成語故事大家都聽過吧。《拔苗助長》這個成語故事就是告訴人們:如果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會一事無成的道理。雖然,《拔苗助長》的故事被人們當作了一個歷史笑話,人們也明白了這個笑話給大家的啟示,然而這個笑話卻在千百年后的今天重演,且愈演愈烈。
由于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許多家長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驅使下,不顧孩子的興趣、特長,給孩子報許多課外補習班。一到雙休日,家長就帶著孩子“趕場子”,剛上完作文班,就馬不停蹄地往奧數班跑,上完奧數,還得去練琴……,回到家又要做學校的作業,這樣兩天下來,孩子和家長都累得筋疲力盡。更可怕的是,有的在周一至周五期間的晚上還要出去上課。結果有的同學由于體力不支,在課堂上打起了呼嚕,象這樣課內的基礎知識都沒學好,怎么去接受課外提高班的知識呢?也有些同學,因為提高班上的內容太高深,無法理解,學得非常吃力,而漸漸厭學。這豈不是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
拔苗助長讀后感4
我放學回家,媽媽拿了兩個有點發芽的大蒜頭,讓我種下去,好讓我每天觀察大蒜頭的生長情況。
爸的幫助下,我把大蒜頭種在了一個小杯子里,澆上了一點水,爸爸說誰不能澆太多,不然會淹死小苗的。爸爸還讓我把小杯子放到陽光能照的到的地方,爸爸說,有了陽光,小苗才能長得更快。
早晨一起來,我就去看大蒜頭,我左看看右看看,和前兩天沒什么區別,我著急了,覺得它們長得太慢了,于是我用手指輕輕向外拔了拔那兩顆紫色的小嫩芽,媽媽看到了,及時阻止了我,媽媽說我是在拔苗助長。我不明白這個詞的意思,然后媽媽給我講了一個拔苗助長的故事。
媽媽的故事,我覺得我的行為實在太愚蠢了,以后我會耐心地觀察大蒜頭,不再拔苗助長。
拔苗助長讀后感5
今天,我讀了《拔苗助長》這個故事。
它的主要內容是:古時候,在宋國有一位農夫,他種了許多禾苗,他見禾苗長得太慢了,就想出了一個“最佳方法”:把禾苗都一一拔高。他回到家中,忙向家人報喜:“我們的禾苗終于長高了!”他兒子非常好奇,跑出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我們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像農夫一樣,看著禾苗好像長高了,實際上全都枯死了。
我小時候一直有個夢想:就是當一名乒乓球運動員。我迫不及待地向爸爸請教打乒乓球的“辦法”,學了好幾天,我居然還沒學會,我把拍子往地上一丟,就一直沒打過了。可爸爸媽媽天天都在打,我漸漸又喜歡上了乒乓球,通過努力,我終于學會打乒乓球了。我還明白了不要幻想著一步登天。
這則寓言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還要持之以恒,不要異想天開。也不能向農夫那樣,聰明反被聰明誤。
拔苗助長讀后感6
今天,我讀了一則寓言,名叫《拔苗助長》。我讀了這則寓言,感想很多,下面,我來跟大家說說吧!
從前,有個農夫,他在田里種了許多禾苗,他想讓禾苗長得快些。于是,他就把禾苗都拔高了一截。第二天,禾苗全都枯萎了。
其實,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同樣也在做著拔苗助長的蠢事。他們不管孩子喜不喜歡,就逼著孩子上這個特長班,那個興趣班。興趣班興趣班,顧名思義,是要有興趣才去學嘛,如果孩子不喜歡,越學越沒興趣,那叫什么興趣班!結果呢,什么也沒學到,跟沒學還不是一樣嘛!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啊!知識是一天一天積累的,能力也是一天一天鍛煉的,哪能一口就吃個胖子呢?我們都知道家長這樣做也是為了我們好,可你們把我們的休息時間、快樂時間都給占了,我們還哪來的興趣啊?如果你們辛辛苦苦上了五天班,回到家還要讓你們去學習,你們愿意嗎?
我真希望家長們都來讀一讀這則寓言,別再做那些拔苗助長的事了!
拔苗助長讀后感7
今天,我讀了《拔苗助長》這個成語故事,有趣的故事情節深深地吸引了我,又讓我在欣賞的過程中明白了許多道理。
故事講的是有一個性子很急的農民,剛插下秧苗,就盼望它們長的很高,他每天到地里什么都不干,就從口袋里掏出尺子量,看看秧苗是不是長高了。一天天過去,秧苗都沒有什么變化,他怒火沖天,心想:“秧苗長得實在太慢了,要想個辦法讓它們長得快些。”想呀想呀,他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他下了田,把秧苗一棵棵地往上拔了一點兒,用尺子一量,嘿,秧苗一下子比原來高了許多。他歡歡喜喜地回到家,對兒子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不過,田里的秧苗總算長高了不少。”他的兒子帶著好奇的心情,連忙跑到田邊一看,天啊!青苗全枯萎了!
看完這個故事,我忍不住笑這個農民一點種植的常識都沒有,苗種下去,要澆水施肥才能長高,而且慢慢的長大,把秧苗拔高,苗的根就受傷了,怎么還能活呢。這個故事使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成,選擇適當的方法或措施,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觀察。這和我們學習的道理一樣,不能一下把所有的知識全學完,文化知識要一點一滴的學習積累,千萬不能犯《拔苗助長》的錯誤噢!
拔苗助長讀后感8
春秋時期,有個農夫,很精明。他每天到田里去量秧苗的高度。然而,幾天后,幼苗還是老樣子。一天,農夫坐在田邊休息,看著地里的秧苗。突然,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并開始行動。農夫把每一棵幼苗都拔了出來,他想它會長得更高。秋天,農夫高興地到田野里去看,他以為秧苗長得很高了,但是第一眼看去,它們都死了。
有一天,我看到我的妹妹使勁拉她的頭發,她說:“我的頭發在長!”她真是個助推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我們做什么,我們都應該有耐心。這是件壞事。農夫非常著急,把秧苗拔了出來,全都死了。我妹妹急著長頭發,幾乎要把頭發扯下來,結果變成了光頭。
當我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拔樹苗的故事,嘲笑故事里拔樹苗的傻瓜,認為他很可笑。今天我又讀了一遍這個故事,但是我笑不出來,因為在這個時候我覺得這不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而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愚人違反幼苗生長規律,想人工改變幼苗生長速度。結果,他浪費了精力,沒有收獲谷物。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很自然地會與那些得到提升的學生交往。
同樣明顯的是,這方面的原因沒有詳細說明。當地里的秧苗長得晚或出來后長得慢時,農民自然會著急。有經驗的農民會想很多辦法。據估計,拔苗期促進的苗木數量非常少。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拔苗助長”兒童的發展令人提心吊膽?我希望智者能給我一個答案。
拔苗助長讀后感9
古時候,宋國有個種田人,他經常到田間去觀察禾苗的生長情況。可是,一天天過去了,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農夫心想:我何時才能吃上從地里長出來的糧食啊!
突然,他想出一個好辦法,于是他來到田里,把秧苗一棵棵地向上拔高……回到家,他對家里人說:“今天,我總算幫助秧苗長高了。”他兒子忙跑到田里去看,只見那些秧苗已經全部枯死了。
對于這則故事,也許每個人都耳熟能詳了,但家長、老師們是否發覺我們現在的教育成長,與被拔的秧苗有相似之處呢?我們也被“拔”著長呢。
現在的社會急功近利,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我們的學習不僅是同學之間的競爭,也是家長們之間的競爭。每逢放寒暑假,各種各樣的宣傳單蜂擁而來。什么畫畫啦、英語培訓啦、練書法啦、補課啦……好像我們長著三頭六臂,要把我們培養成無所不能的全才。
我真羨慕媽媽小時候的學習。她背的書包,一跑起來,都能飄呢。作業也很少,有充足的時間做家務事,還可以盡情地玩耍,從中學到書本中沒有的知識。而現在的我們,背著沉沉的、大人拎起來都感到吃力的書包,整天要寫大量的作業。即使我很想幫媽媽做點事,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因為要學習呀。看到那些小小年齡就戴著近視眼鏡的同學們,似乎失去了稚嫩的童真,模樣怪怪的。
好羨慕空中自由自在飛翔的小鳥呀。我們要學習,但是一種輕松愉快地學習。有學習中,多一些歡聲笑語,而少一些“唉”的感嘆。
拔苗助長讀后感10
今天我看了(拔苗助長)這個故事,故事講得是:有一個農夫,他呀每天起早貪黑的在地里干活,為了讓幼苗長的快一些,可是一天,二天,三天……田里的幼苗都沒有長大,一天這個農夫終于想出了一條妙計,農夫跑到田里把所有的幼苗一棵一棵地都從土里拔高一些。夜暮降臨時,他才筋疲力盡地回到家中,他一進門就氣喘吁吁地對家人說:“真把我累壞了!不過沒有白辛苦,田里的幼苗都長高了許多。過不了幾天我們就可以收莊稼了!”
他的兒子聽他這么一說,感覺不對勁,忙跑到田里去看。糟糕!滿田的幼苗不僅沒長高,而且都枯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
其實我知道成語故事書里只有一些故事和道理,沒有別的一些書內容那么有趣,看得很乏味,但是這本書用一些簡短的小故事總結出一個個道理。只有多看這些故事才能把知識變成自己的。
希望大家多看看成語故事書,多學到一些知識,還希望大家能夠把你們所看到的故事和我一起分享,好嗎?
這個故事講了春秋時,宋國有一位農夫,總嫌他家田地里的禾苗長得太慢。有一天,他突然想出了一個主意,就到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拔完后回到家里,疲憊不堪地對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讓禾苗長高了好幾寸,真不容易。”他的兒子聽了趕忙到地里去看,只見地里的苗全都枯死了。
這個故事比喻急于求成,違反了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
有一次,媽媽讓我寫數奧題,我一會兒就寫完了16道題,可媽媽一看。我做錯了14道。這證明我太急于求成了。
拔苗助長讀后感11
以前,有一位蠢夫,他自作聰明,以為什么事情他都是對的。有一天,那位蠢夫去了自己的田里,看了下——發現了自己家的禾苗比別人的矮,他就想點辦法讓自己的禾苗讓比別人的高,他想了許久,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把自己家的禾苗一棵棵地拔起來,他忙活了一天終于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了出來。他一回家就高高興興地跟他兒子講“——今天可把我可累壞了,我讓自己家的禾苗比別人高了很多很多,。你猜我用了什么辦法,能讓自己家的禾苗比別人的高啊,如果你想知道的話就自己去看一下,保證給你一個驚喜”說完。他兒子就覺得奇怪,他偏不信這個邪,于是,拔腿就跑,一口氣就跑到自己家的田里,一到那里就差點暈了——原來他父親是把自己家的禾苗一棵棵地拔起來了,結果全部枯萎了,他兒子就氣呼呼地跑回就對他父親說“爸,你知道你今天闖了多大的禍啊。”他那個自作聰明的父親就氣呼呼地答道“我怎么了啊,我沒功勞也有苦勞啊,你怎么還罵我啊。”于是他兒子就向他父親說道“你這是耍小聰明,你如果這樣做的話,我們的禾苗就永遠不會長好,我們要用自己的能力去給禾苗營養,給他除草,只有這樣禾苗才會長好。”他父親終于明白了這個道理,從此以后他再也不會這樣做了,因為他明白了——如果一個人自己不付出努力,就想得到最美好的結果,那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己付出了努力,才會有自己覺得最美好的結果。
這個成語故事告訴大家:人一定要自己努力去做每一件事情,不能耍一些小聰明,不然的話,就算你的小聰明再棒,得出的結果也不會比自己努力的結果更美好,只要憑著自己的努力去做,就算沒做好別人也不會說你什么,如果你用一些小聰明就算做的再好,別人也不會夸獎你。人不可能不勞而獲,一定要憑著自己的能力去做,這樣才會有美好的結果。
拔苗助長讀后感12
拔苗助長,這是一個發生在古人身上的故事,原著的寓意令人深思。把苗拉長,不但沒有使秧苗生長得更快,反而適得其反,加速了它們的死亡。然而,在當今社會上還是發生著一個又一個“翻版”故事。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在孩子三、四歲時就讓他們上這上那的培訓班,學習這個年齡段不該學習的事物。于是乎,奧數、奧語、英語……這些深奧的培訓課程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甚至還蔓延到了幼兒園孩子們的身上。在中國,學習成了功利性的,孩子的學習成績成為家長們熱衷的攀比話題。這讓孩子們過早地失去了童年,在他們的腦海中,就只留下了上培訓班的記憶,極少有關于童年的快樂印象。
反觀國外,對于孩童的教育卻截然不同。他們更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更注重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盡情地享受童年的樂趣,讓孩子們順其自然地成長和學習。有的國家極其重視孩童的體質鍛煉:在日本,孩童冬天用冷水洗澡、光腳走路;在美國,孩童要學會在山坡上打滾、在野外宿營……這一定是中國父母想都不曾想過的,甚至還會有人膚淺地想:這有什么稀奇的,我們小時候不都玩過這些游戲嗎?可是,現在的孩童又有幾個玩過這些有趣的童年游戲呢?
再來看獲得過諾貝爾獎的華人中,又有幾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呢?屈指可數啊!勤勞又智慧的中華民族何以培養不出世界頂尖的人才?我想這大概是因為多年來的拔苗助長所造成的吧!應試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方法扼殺了孩童的天馬行空,堆疊的試卷玷污了孩童圣潔的童心。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如果違背了兒童成長的自然規律,那只怕是透支了未來,失去了現在。既然我們都明白了“拔苗助長”的深刻道理,就應該吸取教訓,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讓兒童順其自然地鍛煉、學習、成長,以腳踏實地的態度迎接挑戰,為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拔苗助長讀后感13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子轉,千方百計地呵護,都想把孩子培養成未來的人才。于是便出現了三四歲的孩子便開始學琴、學畫、學認字、學算術……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便開始補課,上課外輔導班,家長的目的是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
“不輸在起跑線上”,這個提法是否有科學依據尚且不談,但就以上對孩子的教育,讓我想到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他曾給我們留下一個十分精彩的故事——《拔苗助長》。
文章說:“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意思是說,春秋時期,宋國有個農夫,整天擔心他地里的禾苗長得太慢。有一天,他到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了一些。雖然累得筋疲力盡,但心里很高興。然后十分疲倦地回到家里,對家里人夸口說:“我今天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聽說后,趕緊跑到地里一看,田里的禾苗全都枯萎了。
孟子借用這個故事,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說明了人必須尊重客觀事實和自然規律,否則將會受到懲罰的道理。
孩子的幼年、童年乃至于少年,都有一個“玩兒”的天性,在這個天性的啟蒙中,有很多知識都是在“玩兒”中得到啟發、萌生,由不會到會,由不熟到熟,甚至是在“玩兒”中無師自通的。正是這個“玩兒”的階段,開啟了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思維力的萌芽。我們一些大人們出于對孩子的愛,過早地幫助孩子們跨越了這個自然成熟的階段,掐滅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優良的萌芽,致使孩子成為在過多使用“化肥”“營養”催熟的過程中成長,結果不少孩子造成了心理逆反,機械、重復地學習,成績反而不好。
曾聽說,有的孩子裝病不愿去上學;有個四歲的小男孩希望小偷把他家的鋼琴偷走;有個六歲的小學生不愿到學校去上課……
在孩子的成長中,我認為,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學會使用減法,讓孩子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拔苗助長讀后感14
老師要求我們每天讀書半小時,今天我讀的'第一個故事《拔苗助長》,故事講了有一個宋國人靠種莊稼為生,他每天到田里累死累活的干活,卻不見莊稼長高長大。有一天,他望著田里的莊稼自言自語地說:“莊稼呀,你什么時候長高長大呢?······”他一邊念叨,一邊順手去把身邊的草,草沒有連根拔去,卻被拔高了一節。突然,他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把莊稼都拔高了一節,他沒想到莊稼全都枯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急于求成。
拔苗助長讀后感15
今天,我讀了拔苗助長的成語故事。故事講的是宋國有一個農夫,他擔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長不高,就想了個辦法,他把禾苗一棵棵的往上拔了一點,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個故事說明了違反事物發展規律而主觀的急躁冒進,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其實我們旁邊也有這樣的人。有的家長望子成龍新切,不管自己的孩子喜不喜歡。有沒有某各方面的特長,就逼著孩子上這個特長班,那個特長班,弄得孩子整天沒有休息時間,學什么也沒有興趣了,結果什么也沒有學好,這不也是在做拔苗助長的蠢事嗎?
還有的家長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孩子達不到要求,就批評,訓斥孩子,甚至動手打孩子,不準讓孩子玩,卻從不想一想孩子為什么達不到提出的要求。這同樣是在拔苗助長。其實知識是一點點積累的,能力是一天天鍛煉的,哪能一天吃個胖子。
希望家長們也來讀一讀這個故事。
拔苗助長讀后感16
今天下午我讀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名叫《拔苗助長》,讓我有了很多的感受。
這個故事講得是從前有一個人他看到自己的禾苗長的很慢,十天還沒長高一點。一天夜里囊個農夫想了一個辦法,第二天早上他到田里把所有禾苗都拔高了。直到天黑他筋疲力盡的回到家對他的兒子所今天真累可是禾苗都長高了一大半。他的兒子一聽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要按事物發展的規律辦事,不要急于求成。
拔苗助長讀后感17
每次看成語故事《拔苗助長》,我就會撲哧一笑,想起演繹在我身上的童話版《拔苗助長》:
一堂自然課上,老師發給了我們每人三粒牽牛花種子,帶回家去種。回到家后,我連忙把種子種進了泥土里。過了幾天,種子發芽了,我可高興壞了,巴不得它快快長大。等啊等,一個星期后,小芽還是沒長高多少。我焦急地想:“不行,我得幫幫它”我小心翼翼拿住小芽,輕輕地往上拔了些,我美滋滋地想:“這回它肯定會很快長高的。”第二天,我滿懷欣喜地去看,令我驚訝的是,小芽竟耷拉著腦袋,枯死了。
你是不是覺得我和農夫一樣很可笑?是啊,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會把事情弄糟了!
不過,在我們的生活中,成人版的《拔苗助長》還在不斷地演繹著!不信你看,很多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被各種天花亂墜的速成班和興趣班所迷惑,真恨不得把孩子的腦袋拿下來,把知識一股腦兒全塞進去。在我的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我的好朋友每個雙休日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忙人”,上午學完了古箏班,還沒喘口氣,12點的英語班就開始了,有時干脆啃只面包當中飯,還有周日早上作文班,老師布置的作業,晚上還得挑燈夜戰……弄得她筋疲力盡。我勸她別去了,她嘆口氣說:“我父母說了,多學一樣總歸有好處的,非得去啊”看看,這樣的父母不就是那一個個拔苗助長的農夫嗎?
一位名人曾說過: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道路上永遠沒有捷徑可走,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才能攀上高高的頂峰。父母們,醒醒吧,我們就就是那一棵棵小苗,需要的是精心澆灌、培育,而不是“拔苗助長”。
拔苗助長讀后感18
大家都讀過《拔苗助長》的故事吧,今天我再講一遍我所理解的這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農夫總嫌田里的苗長的太慢,恨不得下種三天就收割,可是田里的苗還是慢慢地長。有一天,農夫想到一個好主意,急急忙忙跑到田里,他把田里的苗都撥高了一節。第二天,他以為可以收割了,可到田里一看,呀!這苗怎么都死了。
這讓我明白要尊重植物的生長規律,不能急。因為植物也有生長的過程,你好好養它,等到收獲時自然就會豐收。所以養植物要有耐心和愛護兩點,這樣植物就能健康的生長。
拔苗助長讀后感19
今天,我們讀了一則成語故事——《拔苗助長》,這則寓言講的是一個種田人,他想讓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就想出了一個辦法,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高一大截。結果,禾苗全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急于求成,不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辦事,反而會把事情弄砸。
其實,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不管自己的孩子喜不喜歡,有沒有這個方面,就逼著孩子上這個特長班,那個特長班,弄得孩子整日沒有休息的時間,學什么也沒有興趣了,結果什么也沒有學好,這也不是在做“拔苗助長”的蠢事嗎?
還有的家長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達不到要求,就批評、訓斥孩子,甚至動手打孩子,不準孩子玩,卻從不想想孩子為什么達不到要求,這同樣是在“拔苗助長”。其實,知識是一天一天積累的,能力是一天一天鍛煉的,哪能一口吃成個胖子,哪能幾天就成了什么家。愛玩是我們的天性,大人也是從小長大的,兒時也肯定和我們一樣,為什么就不能原諒和理解我們呢?
我真希望家長們都來讀一讀這則寓言。
拔苗助長讀后感20
今天下午,我讀了一個名叫《拔苗助長》的故事,這個故事非常好看,不但很有意思,而且讓我懂得了深刻的道理。
《拔苗助長》的大概內容是:從前,有一個農夫,他在春天里播種了一些禾苗,并且對那些禾苗愛護有加。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了,那些他愛護有加的禾苗并沒有像他想象的那樣長的很快,而是在他看來沒有絲毫的長高的跡象。于是,農夫很著急。他想啊想啊,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第二天,天一亮,他就跑到他的田地里,認真的把每個禾苗都拔高一點點,從早上忙到黃昏,他總算忙完了,回到家后,他高興地對他的家人說:“今天我幫禾苗長高了一大截!真是太好了!”他的兒子聽了大吃一驚,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做事情要按事物的發展規律來辦事,不要急于求成。所以,我以后也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腳踏實地的學習。
拔苗助長讀后感21
今天重讀《拔苗助長》了這則寓言,感想很多。
下面,我來跟大家說說吧!從前,有個農夫,他在田里種了許多禾苗,他想讓禾苗長得快些。
于是,他就把禾苗都拔高了一截。第二天禾苗全都枯萎了。其實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同樣也在做著拔苗助長的蠢事。他們不管孩子喜不喜歡,就逼著孩子上這個特長班,那個興趣班。興趣班興趣班,顧名思義,是要有興趣才去學嘛,如果孩子不喜歡,越學越沒興趣,那叫什么興趣班!結果呢,什么也沒學到,跟沒學還不是一樣嘛!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啊!
知識是一天一天積累的,能力也是一天一天鍛煉的,哪能一口就吃個胖子呢?我們都知道家長這樣做也是為了我們好,可你們把我們的休息時間、快樂時間都給占了我們還哪來的興趣啊?
如果你們辛辛苦苦上了五天班,回到家還要讓你們去學習,你們愿意嗎?我真希望家長們都來讀一讀這則寓言,別再做那些拔苗助長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