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焦裕祿》觀后感
電影《焦裕祿》觀后感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焦裕祿》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3月27日晚6:00,在教育局統一安排下,我和機關干部一起觀看了電影《焦裕祿》。盡管這已是我第二次看該部電影,但電影中焦裕祿那高大的形象始終縈繞在我的腦海中。盡管這些故事從小到大已經非常熟悉了,事實上大多偉大人物的故事也都是如此,但是看了這部電影我仍然是感動,再感動。在這個物質生活被高度夸大的時代,又有多少人肯為了別人的利益、別人的死活而真正的付出,我想焦裕祿作為光榮的典型,是該存在的,因為他代表了一些人,一些讓我們相信,這世界還有光榮和理想的人。一個那么平凡的人物是需要何等的勇氣敢于和自然災害、惡人和疾病作斗爭,又是需要何等的責任感,敢于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自己的事業,因為他有信仰,有著我們所缺乏的東西。看了《焦裕祿》的確給我的感覺有一絲嚴肅,看完后有一種被他平凡而偉大所湮滅的感覺,覺得我應該審視審視自己了。
焦裕祿同志逝世距今已有40年,40年來,我們國家風雨變遷、滄海桑田,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人們對生活的觀念也變化很大,但我們卻依然記著焦裕祿這樣一位共產黨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經深深地烙進了人們的心中,他俯首甘為孺子牛,鞠躬盡瘁為人民,無私奉獻、情操高尚、人格偉大;他帶領群眾抗風沙、戰鹽堿、堵風口,栽下了泡桐幾百里,造福蘭考人民;他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所以他人雖死而神不朽,精神逾遠而彌存。他的事跡感動了整整幾代人!
1962年,年僅42歲的共產黨員焦裕祿,在冬天的寒風中調任河南省蘭考縣縣委書記,走進蘭考這片貧瘠的土地,迎接他的不是簇擁著的'鮮花,不是經久不息的掌聲,而是衣衫襤褸滿面塵垢的孩子、是饑寒交迫逃荒要飯的災民,是大雪、是風沙、是饑荒、是荒蕪的土地,身為縣委書記,身上沒有官氣、闊氣,一件舊大衣是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吃的是窩窩頭,小咸菜,他的兒女和老百姓一樣挨餓受窮。
為了蘭考人民能擺脫窮困,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祿心甘情愿地犧牲自己和家庭,在蘭考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忍受著肝病的痛苦,日夜堅持工作,在狂風、大雨、沙窩、激流里奔波,走了蘭考大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焦裕祿同志堅持生活在群眾之中,和群眾同甘共苦,哪里最艱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那簡陋而又潮濕的辦公室里,他和同志一起規劃著蘭考縣的宏偉藍圖;在北風呼嘯,飛沙漫天的田間地頭,他和群眾一起揮鍬勞動;在寒冬雪夜,他踏雪百里把救濟糧食親手送到孤寡老人的手中。在那破舊的寫字臺前,他忍受著肝癌的巨痛,起草著治理風沙鹽堿的方案。他一心為公,一心為民,從沒有考慮過個人的成敗,從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得失,更沒有為求什么政績而去弄虛作假。在他身上體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風采和不怕艱難困苦,不畏流血犧牲的,銳意進取,廉潔奉公的高貴品質!
有時候,在繁重的學習任務中,難免會有一些懈怠,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誘惑也難免會讓人有一些分心,甚至迷失了方向感。作為一名機關干部,我更應該正視自己的人生,要用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來約束自己,而不是麻木地去活著。有了理想,才能有激情,只有把理想當成一種信仰,才能在平凡的人生中活出自己的不平凡。
焦裕祿同志的事跡給與我新的感受,新的啟迪和新的振奮,使我再一次認真思索著人生的真諦,人當怎樣活著?我們要做一個怎樣的人?作為一名機關干部,我生活的環境遠比焦裕祿同志優越,但今天電影中的他讓我明白了生活的航向,讓我明白了人生的意義和自己所追求的目標。為此,我將以焦裕祿同志為學習的榜樣,勤奮學習,勤奮工作,不畏困難,艱苦奮斗、求真務實、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以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發揚焦裕祿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向困難低頭,不斷開拓進取,在任何環境下,都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以實際行動為羅田教育事業發展而盡心盡力,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