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孝心少年》觀后感
《最美孝心少年》觀后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美孝心少年》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美孝心少年》觀后感1
周二我們組織觀看了《最美孝心少年20xx年頒獎晚會》,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活動,更是心靈的碰撞,情感的洗滌,用真實事例喚起我們內心久違的孝。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家幫,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男孩,他是父親領養來的孩子,先前父親是家中的頂天柱,撐起一片藍天,由于父親的病情,這挑重擔,落在了年齡與我們相差無幾的李家幫稚嫩的肩膀上,家
幫,顧名思義,幫助家庭。上山砍柴,燒柴做飯,別看他是男孩,是女孩能干的活,他照樣能干,他不僅要照顧行動不便的父親,還
要擔負起照顧雙目失明的奶奶的義務,由于他也要上學,而且是住宿生,他只有在周末的時候為家里打理好一切,上山砍柴時,由于他所在的地方是國家保護區,禁止砍伐樹木,所以家幫只能撿一些枯枝,砍些枯樹,山上陡峭,一不小心就會摔倒或刮傷,家幫的腿上滿是傷口,回到家后他也毫不嫌棄地為爸爸和奶奶洗腳,這些都不由得讓我感嘆,這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啊!
在志愿者的幫助下,父親的病漸漸好轉,家庭條件也有很大改善,李家幫把這些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用一個小本子仔細地記下他們對自己的幫助,長大以后一定報答他,李家幫不僅有孝心,而且知恩圖報,他是多么值得我們學習啊!
幾年來李家幫一直堅守著照管家人的信念,不管山路多么崎嶇,也阻擋不了李家幫回家的腳步,他告訴我們:每一個最平凡的小人物,只要用信念點燃執著的火把,都能使自己的人生閃爍出耀眼的光芒!
李家幫特別平凡,又平凡的很特別的,他是無數星星中的一顆,為自己綻放的光芒,他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雖然并不芳香耀眼,但我相信他將來必定綻放生命之花,他平凡是平凡的有價值,他平凡卻平凡得有尊嚴!
《最美孝心少年》觀后感2
今天晚上我和媽媽一起觀看了最美孝心少年頒獎禮,媽媽被感動的禁不住的流眼淚。看完后媽媽問我有什么感想,我告訴媽媽說:“媽媽我認為他們都是孝敬爸爸媽媽的好孩子,我也要向他們學習。”
看了這些感人的故事后,我覺得他們太需要社會的幫助了,讓我們共同伸出援助的手,一起幫助他們吧!我很喜歡那一對姐弟倆,他們互相幫助,搶著背米包,走那么遠的山路賣掉后給奶奶買藥,太不容易了。我最喜歡的就是小女孩黃鳳。
黃鳳出生于1997年,家住五河鎮,10年前,爸爸意外摔傷,高位截癱,大小便不能自理,吃飯、穿衣、翻身都要依靠別人。面對臥床不起的丈夫和年邁的婆婆,黃鳳的媽媽選擇了離開。媽媽走了以后。黃鳳收起眼淚,用她稚嫩的肩膀扛起照顧爸爸和奶奶的重擔。
她獨自照顧高位截癱的爸爸,喂飯、翻身、按摩、換尿片,當她聽說上海的醫院可以治好爸爸的病時,她就推著四百斤的板車,帶著爸爸到處求醫。“媽媽走了,我就是媽媽,我來照顧您一生”,來自安徽的16歲女孩黃鳳為了這個承諾,努力了10年。不管有多辛苦,只要看到爸爸笑,她就會覺得付出一切都值得。
那么困難他們依然快樂堅強的生活。我一定要學習他們孝敬父母,遇到困難勇敢,堅強樂觀的去面對的高尚品質。
《最美孝心少年》觀后感3
孝敬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親人、自己的長輩,就是孝敬自己的父母、自己的長輩,就是孝敬自己的老人,就是孝敬老人。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祖先代代相傳的美德。孝順這個詞,雖然寫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
組委會在“尋找最美孝子少年”活動中評選出十名最美孝子少年,二十名異常關注孝子少年。趙文龍是青少年中的孝順老人之一,他還小,卻承受著父母離異的痛苦。但他為了照顧患尿毒癥的母親,在父親那里放棄了安逸的生活,成為了家中的頂梁柱。特別是那個視頻,趙文龍炸了幾個肉丸,他自己只吃了自己一兩個,其他的都給了父母,母子倆在相互給對方肉丸的“爭斗”中,讓人不禁流淚!而跑女孩路玉婷,他母親病重,急需用錢,她只有每天送票賣錢,別人是和時間賽跑,她是和母親的生命賽跑!也有邵帥為了不讓母親死去,捐獻自己的骨髓。特別是“媽媽你看我一眼”的那句話讓人很感動!林章羽、吳林香、徐沁燁等。每一個人都用實際行動向我們展示了“孝”字應該怎么寫,怎么做。
確實,“孝”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出來的,因為在那個時候,它需要很長的時間來維持,然而“孝”卻是祖先為了傳承五千多年而傳承下來的傳統美德,我們有義務去傳承它。「烏鴉反哺,羊下跪」,連動物都懂行為,為什么連我們也不懂,連動物也不懂,為什么我們人類就不能做到?今天的科技發達,一切物質文明都提高了,科技發達了,但是我們繼承了五千年的傳統美德,沒有發揚出來,也沒有人把它當回事。現在的人把孝行當作笑話,別說去做甚至不想說,難道我們這一代就沒有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嗎?
我們不能再讓這種思想萌生了,應該好好地教育下一代,讓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孝”繼續發揚光大。
《最美孝心少年》觀后感4
10月29日,由中央電視臺和教育部聯合主辦的“20xx尋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動頒獎典禮在該臺綜合頻道和少兒頻道播出,來自古丈縣苗族少女向小康因其感人事跡,成功入選“全國十佳最美孝心少年”。
此次入選的10位“全國十佳最美孝心少年”,是從全國各地推薦的300多位少年之中推選出來的,獲此殊榮,十分不易。現年11歲的向小康,就讀于古丈縣第二完全小學,是古丈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合唱團領唱隊員。
這個眼睛會說話、歌聲很動聽的小女孩,在的北京衛視“音樂大師課”當中表現優異,被網友稱為“又一個未來的宋祖英”。向小康成績優異,一直是班級里的學習委員;生活當中的向小康乖巧懂事,善良孝順。
向小康的媽媽身體不大好,父親靠打零工維持家里生計。家中一切大小事務全部落在了小康稚嫩的肩上,同時她還需幫助爸爸照顧病情日益加重的媽媽。媽媽發病時,她一遍遍深情地呼喚媽媽。媽媽病情穩定時,是她最幸福的時光。她最大的希望就是和媽媽一起聊天、一起唱歌、一起看電視、一起做作業,牽著手一直走。她是一個學習刻苦認真,成績優秀而又富有孝心的少年。
據悉,向小康是古丈縣繼成功推出向娜后的第二位獲評“全國最美孝心少年”的古丈青少年。頒獎典禮后,中央電視臺還將組織愛心企業及愛心人士為“全國最美孝心少年”捐獻資金及物資,解決他們學習生活的困難。
《最美孝心少年》觀后感5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應具有的美德。今天,我們觀看了“最美孝心少年頒獎大會”,他們在艱難中怒放的一顆顆孝心,令我們敬佩,其中有一個人,令我印象最深刻。
她十六歲。十六歲,本是人生中的花樣年華,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爛漫,可十六歲的她,用堅強一詞來概括可能更為準確。她叫XX,家住甘肅環縣。在她五歲的時候,媽媽不堪清貧,離家出走。弟弟又因為青霉素中毒成了聾啞兒童。三年之后,災難又降臨到年僅八歲的小XX的頭上,她的爸爸在一次意外中成了高位截癱。這給小XX的打擊很大。我們八歲時還在父母懷里撒嬌,而小XX的八歲卻是災難的開始。厄運并沒有打倒她,她開始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生活。她每天給爸爸按摩,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癱瘓八年的爸爸沒有肌肉萎縮,更沒有生過一次褥瘡。XX還要喂爸爸吃飯,爸爸常常是一吃就吐,再吃再吐,一頓飯要喂上幾個小時,等爸爸吃完了再自己吃。XX并沒有抱怨生活,她只是常常做這一些夢:她夢到自己的爸爸站起來了;夢到弟弟和其他的孩子一樣,能聽見,會說話了;她更常常夢到自己的家越來越好了。是啊!誰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無憂無慮,可是,每一個人都要經歷坎坎坷坷,但我們相信,生活里,陽光一定會照進來,照亮每一個在逆境中行走的人,照亮每一顆勇敢的心!
孝不分大小,不分遠近。孝向我們表達的是真、善、美,只要我們心中裝滿孝,這個世界將變得更美好!
《最美孝心少年》觀后感6
今天下午第二堂課的時候,老師讓我們觀看了《20xx尋找最美孝心少年》紀錄片。看完之后,我深受感悟:那些比我們還窮的孩子,失去了身邊的親人的孩子,自己的父母殘疾的孩子,你們靠自己打工掙錢養活了自己的親人,你們的這些精神品質,我都做不到。
20xx年一共選出了十二位最美孝心少年。他們分別是:徐佳琦姐弟,彝族兄妹邱小華和邱萍萍,7歲女孩楊峻熙,16歲茶園少女王夢佳,“棒棒男孩”冉俊超,王森洋,11歲男孩石培昊,“棉花女孩”任立春,姚沁雯,黃詩桓。
她們的事跡都很使我感動,但最使我感動的是XX的故事,XX出生的那天,媽媽不幸去世,為了這個家還能生存,爸爸就出去打工。爺爺被查出患有心臟病,這個家庭的重擔就落到了她一人身上……
我和她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她的生活真的是地獄般的殘酷,而我的生活卻像天堂般的開心快樂;她有時連飯也吃不飽,穿不暖,而我,每天一日三餐,樣樣不少,我夏天穿上漂亮的裙子,冬天穿上棉襖,熱不著,也冷不著;她的母親去世,爺爺患有心臟病,她從小就失去了母親的愛護。而我,從小到大,母親一直關心我,愛護我。她不僅要上學,還要打工賺錢養活一家;而我,每天生活的自由自在,也不用擔心自己沒錢花;我和我的同學們都是生活在非常開心快樂的日子里,而她卻生活在痛苦悲傷的日子里。我真想對她說:“不要對你的生活灰心,不要失去希望,我相信,經過你的努力之后,你的生活一定會和我一樣幸福美好的!”
主持人白巖松和鞠萍以及所有參加的來賓都說過:百善孝為先,我希望大家讀了這篇作文,以后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
《最美孝心少年》觀后感7
今天學校老師給我們播放了最美孝心少年頒獎典禮,這些跟我們年齡差不多的小朋友們有的父母離異,有的父母雙盲,還有的家中只有他和奶奶。
他們和我的年齡差不多,但卻學會了孝順。他們在10歲時就主動承擔起了家里的重任。但他們其中最小的卻僅僅只有9歲。
其中最讓我感到悲傷的就是一名叫王帥康的哥哥,他的爸爸患上了一種疾病,母親離異,家中只有奶奶和爺爺,但在不久前他的奶奶也得了病,但在拍節目的時候帥康的奶奶也走了。帥康在他爸爸走后不久也的了與父親相同的病,左眼視力和右眼視力只有0·2和0·0,但他為了給奶媽治病并沒有治自己的病。
其中那位最小的弟弟,只有9歲,但他的媽媽出家打工,爸爸患上了疾病,他為了讓自己的爸爸好起來,在城市中找到了媽媽,并把媽媽勸回了家。
還像別人請教怎樣很快把爸爸治好,在爸爸不舒服時他會難過,但他又怕被爸爸媽發現,所以就盡量不哭。他還會細心的照顧爸爸,所以他在這次的經歷中學會了照顧別人。
不僅照顧爸爸,他還會經常去養老院看望老人,或去參加幫住別人的大型活動。
這其中還有許多有孝心的少年,孿生姐弟,劉倩,西藏的拉姆等人,既然他們在我這個年齡段可以把感恩,孝順這兩樣人生很重要的品質做的這么好,那我相信我也一定可以像他們一樣,開始學習孝順父母。
《最美孝心少年》觀后感8
愛的牽引,帶我們眾里尋你;孝的承諾,溫暖了你我的心。
人們都說孝心會感動天和地,無知的我認為止增笑耳,千里尋你讓我看見了人性中的那一束光芒,那深深的緣自內心的震撼。20xx年,來自甘肅的李依桐、李易軒姐弟、來自山東的王薺悅、來自河南的王帥康、來自湖北的劉倩、來自湖南的楊沛錦、來自西藏的次旦拉姆、來自浙江的徐煜岑、來自四川的蒲曉燕、來自陜西的馮莫林、來自廣西的藍曉萍、藍蕓萍姐妹等12位年度“最美孝心少年”。
現場,一位位“最美孝心少年”的事跡,就像一曲曲動人心田的歌聲、一條條清澈甘醇的溪流,滋潤了我的心靈。其中,讓我最感動的是徐煜岑的故事。徐煜岑在媽媽患病喪失語言能力后,從吐字發音開始,一天天、一步步慢慢幫助媽媽重新開口說話,這個過程是艱辛的也是甜蜜的。徐煜岑那句發自肺腑的話語“從小媽媽就是一句句教我說話的,我不管用多長時間,教媽媽多少次,一定要讓媽媽開口說話!”頓時讓我熱淚盈眶。看看她的故事,再看看我自己,感到十分的慚愧,我無憂無慮的享受幸福的生活,有時甚至對媽媽大呼小叫,媽媽每日不辭勞累的照顧我的生活起居,我卻是如此的回報她無微不至的關愛。“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一世也報不完父母的恩情。
“最美孝心少年”是我學習的榜樣,我為你點贊!!!
《最美孝心少年》觀后感9
星期五下午,我與全班同學共同觀看了中央1頻道的《尋找最美孝心少年》主題節目,這個節目我們從2點看到了4點,全班同學非常感動。從這節目里,我也更加懂得了如何去孝敬父母,幫助父母做事,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第一個上場的是女孩黃鳳,他的爸爸因工作落下殘疾,媽媽消失,奶奶身體不好,年幼的黃鳳成了家里的頂梁柱,但由于經濟條件不足,無法給父親治病,黃鳳就做出了個大膽的選擇,推著父親千里尋醫。推了三天三夜,終于到了,可是醫生說她父親的病無法治愈,黃鳳只好掉頭回家。
湖北女孩黃露露自幼喪父,她一人照料癱瘓的媽媽十幾年,是家里唯一的依靠。升高中后,她靠親友資助在學校邊租了一間房,開始帶著媽媽上學。為了讓媽媽開心,她在蘋果上畫個笑臉,自己上學時,就讓笑臉陪著孤獨的母親。希望這位最美孝心少年能如愿考上大學。
在重慶巫溪大山深處,11歲的陳禮燕從小就和爸爸相依為命,1歲時媽媽離家出走,三年前爸爸因患肺結核喪失了勞動能力,8歲的她就開始操持家,種地做飯事無巨細,小小的她扛起了整個家。她希望做一只守護爸爸的小燕子,照顧好爸爸每一天。
等等,還有許許多多像他們這樣的最美孝心少年我就不一一舉例了。
這一些些響亮的名字回蕩在我們的腦海中,時刻讓我們別忘了孝心這兩個字,俗話常說,百善孝為先。我們要在以后的生活中,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為父母做事。我也為我們中華民族有這樣的孝子感到驕傲!
《最美孝心少年》觀后感10
孝,自古以來都是中華的傳統美德。孝順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事。我們作為青少年,孝是我們的必遵守的事。《最美孝心少年》便在CCTV中為我們孝心的孩子鼓勵,傳承孝文化。《中小學生守則》第5條也明確規定了孝親尊師善待人。
我觀看《最美孝心少年》,一位位孝心少年出現在我的視野。李小燕,她是一位四川女孩,父母都在外地,家里只有婆婆和她。婆婆每天勞作腰突然不好了,走路也不怎么好走。李小燕每當婆婆走累的時候,她就會背著婆婆走路回家。當拍攝照相的一個姐姐問她:“為什么每天都是笑著面對生話?”她說:“即使上天給予了我很多磨難。但我要用笑容來迎接它。每天笑一笑,這樣子婆婆也會開心。”
高梓淵也是一個,他的'母親得了白血病,每天都要治療,他總是把媽媽的房間打掃得一塵不染,還要照顧弟弟。他說:“曾經的我也像同齡人一樣,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卻從沒想過父母的艱難。現在我要去學會與父母相處,孝順父母。”
觀看了一個個孝心的少年,我似乎引申到了我自己。我有時候有些脾氣,時不時就會對家人發脾氣。奶奶總是包容我,為我做著一頓又一頓的飯,擔心我的身體。還記得,小時候奶奶帶我,我總是有很多怨氣。奶奶一打我,我就拼命地叫爺爺。當時不管怎么樣,奶奶還是把我當心頭肉一樣寵著。漸漸地,我長大了。當奶奶患上癌癥時,我才知道以前的我是多么的愚蠢。通過時間的化療,還是沒有結果。最終,奶奶徹底的離開我而去,這是我第一次親人離去,當奶奶被送到殯儀館的時候,我的眼淚傾底的流下來。當我后悔當時的所作所為,對于奶奶我充滿了懺悔。
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就是親情,所以不要當后悔時才知道珍惜。
《最美孝心少年》觀后感11
昨天,我觀看了中央電視臺20xx年“眾里尋你——尋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動頒獎典禮。在頒獎典禮上,活動將首次發布經過幾個月征集并提煉濃縮的“新時期新孝行”內容。
我印象最深刻是青島市市北區包頭路小學的王薺悅。
20xx年,薺悅出生在一個比較特殊的家庭,爸爸先天失明,媽媽也僅有模糊的一點點視力。在薺悅不到4歲的時候,她的媽媽又患上了急性青光眼,連僅有的一點視力也無法保住,從此以后,這個三口之家就只有薺悅有一雙明亮的眼睛了。
堅強的父母沒有依賴別人,一直堅持自己帶小薺悅。在特殊家庭成長起來的小薺悅有著比同齡人更多的孝心。早上,當同齡的孩子還在睡夢中時,王薺悅已經悄悄地起床了。她輕輕地起床,拿米、淘米、加水、打開電飯煲的開關,幫著父母做好早飯。別人家的孩子是爸爸媽媽送到學校,可在王薺悅家,吃過早飯后,是小薺悅牽著爸爸媽媽的手,把他們送到工作的盲人按摩店,再一個人走進學校,開始她一天的生活。在學校,她會爭分奪秒地寫作業,以便回家更好地照顧失明的父母。
“學校里的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樂觀、活潑的薺悅,大家也都特別喜歡她。”包頭路小學的大隊輔導員韓老師告訴記者,中央電視臺“尋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動在得知了薺悅的事跡后,特意到青島錄制了宣傳片,也為薺悅提供了到北京參加頒獎典禮的機會。
薺悅現在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但對于自己的未來,她有一個從未改變過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名幼兒園老師。“我媽媽特別喜歡小孩,但是因為眼睛看不見,不能到幼兒園工作,我想長大以后替媽媽完成這個愿望。”說起自己的理想,薺悅的眼睛里透著認真與堅定,也透著對媽媽的愛。
《最美孝心少年》觀后感12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這個字,老在上,字在下,古人造的何止是字,而是給人類定下了一個規矩,這就是孝的內涵。
昨天我看了中央一套的節目《最美孝心少年頒獎晚會》最崇拜的就是16歲的邵帥哥哥,邵帥哥哥為患有白血病的媽媽捐獻骨髓的事令我感動。
邵帥的母親得了一種白血病住進了醫院。邵帥在家里和他的奶奶生活看。而邵帥并沒有把軟弱的一面呈現出來。他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整個家。每天早上六點多,他就起床為母親做飯,給母親送去。途中他要轉兩次公交車,一共要1個多小時。上午11點多,他來到醫院,雖然只能通過視頻看到母親,但是這卻是他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刻。他幾乎成了這把椅子的常客。每天晚8點,邵帥坐車回家。他這樣已經有1個月了。他每天不只是送飯,不但要承擔買菜,還到銀行存款??。
母子情深,但卻制止不了病魔對母親身體的侵蝕,看到母親越來越憔悴的臉,邵帥決定捐骨髓救母。醫院在感動之余破例給他們做了骨髓移植手術。手術后的幾天,邵帥發生了嘔吐、頭痛等現象,但是他仍很堅強。每次他感到害怕難過時,就會不停地念這首詩,這樣“我就覺得心中充滿了力量”:“為了我的媽媽,我什么都不怕原來我天黑一個人在房間我都害怕現在為了我的媽媽走夜路過香山我也不怕不怕啦原來我一打針抽血就害怕現在抽我的骨髓救媽媽我也不怕不怕啦媽媽給了我生命我要用我的骨髓救媽媽的命我什么都不怕不怕啦”
看完后,我非常感動,1個10多歲學生競有如此大的能奈,捐骨髓救母,是我們所做不了的!我欽佩他,欽佩他拳拳救母之心,欽佩他那堅強的毅力。
《最美孝心少年》觀后感13
今天上午,老師帶領我們全班同學到多媒體教室看了《眾里尋你-20xx尋找最美孝心少年頒獎典禮》,我被這些孝心少年的事跡深深地感動,更為他們面對困境自強不息,微笑面對的精神所征服。
第一個出場的“板車女孩”小黃鳳,她爸爸高位截癱,媽媽離家出走。她推著鐵板床把爸爸帶到上海治病,給爸爸喂飯、翻身、按摩,再苦再累也不放棄……
孝心少年趙文龍,他媽媽患上了尿毒癥,每周都要送媽媽醫院去做透析3次,送完媽媽后再去上學,放學后再去醫院接。還要給媽媽洗衣做飯,家里沒錢時,為了讓媽媽吃上肉,他還去撿垃圾賣。看到這里,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心酸的眼淚。
還有何秀巡姐弟,他們的媽媽因病去世,姥姥又年邁多病。他們既要上學,又要照顧姥姥,沒錢買藥吃,就一起摘茶葉、撿破爛,看完這個節目,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那些孝心少年的身影好像一直在我眼前浮現……
我想了很多:生活在這樣的幸福家庭中的我總是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從來不會考慮媽媽的感受。有時候還會因為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飯菜這樣的小事和媽媽爭吵,有時會因為作業多而亂扔本子和筆,還有時會和姐姐爭東西吃而吵架……想到這,我改變了,我甚至覺得自己很慚愧,以后我要向這些孝心少年學習,把這些壞習慣慢慢改掉,努力學習,孝老愛親,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最美孝心少年》觀后感14
11歲本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年齡,但就讀于東勝區蒙古族學校的尼博特爾卻早早地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面對因患腦瘤雙目失明的媽媽,他自覺承擔起了照顧的責任,以樂觀的人生態度去迎接學習、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一切不幸并沒有讓這位小蒙古漢子屈服。8月26日上午,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欄目對他的事跡進行了報道,并號召全國未成年人向他學習。
面對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小小年紀的尼博特爾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被困難擊垮,而是堅強地去面對,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擔。為了讓爸爸安心工作,從7歲開始,他便幾乎承擔起了所有的家務,洗衣、買菜、做飯,照顧媽媽起居,有空還會去撿瓶子賣錢貼補家用。除了承擔生活的重擔,他更像是媽媽的眼睛,給媽媽講故事、唱歌,為媽媽帶來歡樂和驚喜。用他自己的話說,“媽媽笑了,世界就亮了。”這是對媽媽發自肺腑的愛,也是一個孩子面對困難時的樂觀與堅強。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道歷來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基本的元素,尼博特爾的孝心感動著所有人。品學兼優的他不僅給廣大未成年人樹立了榜樣,也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筆者認為,在當前提倡學習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背景下,這名蒙古族少年無疑給我們上了最生動的一課,他的舉動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這種正能量需要我們廣泛傳遞下去。
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最美孝心少年尼博特爾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感動,他身上所散發的孝老敬親的道德光芒和自立自強的拼搏精神,更是我們奮進的力量。這個盡孝盡善的少年,需要我們更多的關心、幫助和支持,他的故事需要社會輿論更多的關注和傳遞。
《最美孝心少年》觀后感15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前不久,央視播出了“20xx年度最美孝心少年”這檔節目,十位少年的孝心一次次地打動了我。他們猶如十朵花蕾,在我的心里慢慢地綻放。
最讓我感動的是邵帥,他為了照顧患有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母親,在當地教育局辦了休學,和姥姥一起來到了北京,并決定為母親捐獻骨髓。其間,他克服了怕黑、暈血、暈針等困難。當主持人問他為什么有勇氣這樣做的時候,他回答得很簡單:我非常愛我的媽媽,我不想失去媽媽。看到這兒,我流淚了……
20xx年3月的一個深夜,我的奶奶在衛生間里干嘔,而且伴隨著針扎般的頭痛。爸爸驚醒后,感到情況非常嚴重,連襪子都沒來得及穿,迅速背起奶奶,在爺爺的幫助下迅速地下樓,直奔鼓樓醫院。后來奶奶被診斷為蛛網膜下腔出血,非常危險。醫生說,對于這樣的病人來說,時間就是生命,晚來半個小時就沒救了。奶奶住院期間,爸爸媽媽辛苦奔走,精心照料。半個月后,奶奶康復出院。從這件事,我看到爸爸媽媽對奶奶的孝順。我想,我將來也會做到的。
同在一片藍天下,比起這十一位孝心少年的生活經歷,我太幸福了。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我健康地成長,快樂地讀書,盡情地游戲。我的生活中沒有太多的坎坷曲折,但我也會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認真讀書,力爭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少年,少讓父母操心。我想,這就是我的孝心最好的體現,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