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人生大事》觀后感范文(通用6篇)
看完《人生大事》觀后感范文(通用6篇)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看完《人生大事》觀后感范文(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看完《人生大事》觀后感1
9點走出電影院,和彬彬一路稱贊好電影,情節緊湊,演員在線表演,主線清晰,溫暖深刻,我哭笑不得,將是今年的高分電影,是的,這是看完電影后最準確的感覺!好電影總是讓人們在走出電影院時思考。
下午,我在微博上熱搜了一下電影介紹。人物介紹中的男主角莫三梅很快引起了我的興趣。在此之前,我看過日本電影《殯葬師》和韓國電視劇《遺物整理師》,這些都是很棒的影視作品。因為我對殯葬行業不熟悉,我對這類題材有一種自然的探索欲望,看完電影,我會對這些職業周圍的相關職業和故事產生真誠的敬意。
在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中,至少有兩個話題,一個是性,另一個是死。然而,我們最不想提到的是我們必須永遠面對的。當我們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來面對這些問題時,它們可能會成為刺痛我們的劍。
說到這里,我想起了一位自媒體博主上次說的話:人們想用欲望來掩蓋恐懼,但他們忘記了欲望只是恐懼的本體。
不小心又離開了,回到電影本身。這部電影說了什么?因為一場葬禮,男主角的第三個哥哥遇到了小女主角小文,三天的寄養變成了后來的收養,然后通過一系列的事故實現了相互治愈。
說幾部電影,我哭了好幾次。(以下內容涉及劇透,想留點懸念走進電影院可以回頭看,哈哈。
片段1:三哥告訴小文,奶奶死了,變成了煙,變成了天上的星星,那天晚上三哥起床發現小文不在床上,走到門口發現小文獨自坐在院子里看星星,然后聽著奶奶生前的聲音小文,今天生日早點回來,奶奶給你準備了最喜歡的食物姐姐,今天太陽太陽,不玩很長時間,女孩曬黑不好看等等,這個聲音的內容出現了幾次,每次聽我都忍不住濕了眼睛。想想我們的生活,忽略了最常見的關心。
片段二:三哥確認收養小文后的一天晚上,小文躺在三哥耳邊說:我不怕,因為我有父親。小文吵鬧、哭鬧、不聽勸告,不是奶奶走后的自我保護。
片段三:三哥抱著父親的骨灰盒,在海邊以煙花的形式為父親完成了最后的送行。這里還有一個小細節。他父親的遺書說他想要一個特別的告別儀式。沒想到,他會一直盯著三哥看。煙花點燃后,停頓了幾秒鐘。三哥向前走了兩步,然后煙花破了,從細節上可以看出,編劇和導演都很用心。盛開的煙花點燃了整個星空,在三哥的眼睛里也看到了火光。這里完成了父子之間的最后和解。除了感動,還有一種浪漫的感覺。原來,揚骨灰也可以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精彩的情節。喜劇在近兩個小時的內容中也占據了很大的空間。老人辦活人葬禮,小文誤食彈珠,建仁從白雪浴室裹浴巾,小文和小胖的幼兒園表演等等。這些看似搞笑的內容及時緩解了一些沉重的情緒。
當然,一部好的電影離不開演員的精彩表演。在此之前,朱一龍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知不知道的公子哥身上。后面有一些作品,但似乎都在比較積極的框架內,沒有給我太多驚喜。這一次,莫三姐讓我又變成了粉絲。人物描繪了我的生活,我的眼睛里有很多情緒,比如短褲、花襯衫和寸頭。小演員更令人驚訝,未來可期。配角對建仁(可能是名字加分,哈哈)和吳倩印象深刻。
最后,用老人在病床上說的一句話結束這篇文章零散的觀影經歷。人生除了死,沒什么大不了的。
愿我們都能成為點亮星星的人!
看完《人生大事》觀后感2
“種星星的人”是這部電影賦予殯葬行業的特殊稱號。“天上的每一顆星,都是愛過我們的人”。我也曾坐擁于山野之中,抬頭遙望每一顆星。科學灌輸多了,也就失了感性。總在想象宇宙恒星的存亡,卻沒有想過每一顆星都可能是某個人心里最掛記的人。
在仲夏夜的延江路,小文和三哥會不會常常遙望星河,思念自己的外婆和父親呢?
在我心里,小文就是一個小哪吒,跳脫、調皮,卻又把該放在心里的人放在心上。從小和外婆一起成長,卻在一天早上醒來外婆匆匆地離去。小文,不要傷心,你睡著了,外婆會變成星星掉落進你的夢里的;小文,不要難過,難過就坐在“上天堂”外面的石凳上,看看天上的星星,聽一聽外婆的聲音,外婆就在你身邊。
失去了外婆,小文也收獲了一個暖心的爸爸,不是嘛?
短短的兩個小時涵蓋了三哥蛻變的一年。從原來的自私、對生活無方向的三哥變成了一個愛女兒的好爸爸;從原來對殯葬行業有異議到現在子承父業,變成了一名合格的“種星者”。三哥也許不懂父親為何就把他往死人堆里推。其實就像歌詞里寫的一樣——“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最幸福的人;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種星星的人”。相信這個行業,相信自己,相信天上每一顆星星,死亡并沒有那么可怕。
我最感動的是老莫變成煙花消逝于長江之上吧。沒有滿堂的哭聲、沒有滿堂的白布,只是把自己的骨灰裝在一個最平常不過的罐子里。留下一封家書,讓兒子選擇一種最特別、最體面的離開方式。三哥理解您了,不知道您在天上有沒有看到呢?在二兒子死去的上空,把您的骨灰摻進煙花,成為延江路那一夜最亮眼的存在。或許您已經變成了一顆星星,看到兒子的作為,估計得和其他星星炫耀了吧!
《人生大事》傳遞出來的觀念是“人生除死無大事”。就像老莫最后說的“人生就像一本書,總是要翻到最后一頁的。只不過標點符號不同,有的人是句號,有的人是省略號”。世界上沒有什么比宇宙恒星更大的事,人生里沒有什么·比死亡更大的事。只要你愿意相信,只要你愿意投入生活,人生這本書的標點符號也可以是最美的星星。
我家在延江路雨花區槐安路七十三號上天堂,我是種星星的人,你也可以是。
看完《人生大事》觀后感3
昨天晚上坐在樓下抽煙的時候,突然想起來了朋友跟我推薦了最近的'一部電影,叫《人生大事》。想了想自己自從去年10.16開始就再也沒有走進過電影院,于是欣然買票,決定今晚去看。
影篇名叫《人生大事》,在整個敘事過程中也多有提及。導演或許是想通過人物之口表達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即除了死亡便都是云煙。這與《蘭亭集序》的“死生亦大矣”有異曲同工的感覺,只是一個只強調結束,一個還強調了開始。
除此之外,我覺得比較出彩的地方是兩個與血緣、感情有關系的片段。所以我戲稱這部電影不該叫《人生大事》,應該叫《愛、血緣、送葬人》。愛就不必解釋,這部電影包含了父母對孩子的愛,孩子對父母的愛,血緣在下面的文字里我會予以解釋,送葬人是男主的職業。
為什么和血緣有關呢?我覺得血緣這個問題在電影里進行了模模糊糊地講述。影片最后,小文的親生母親來尋找小文,三妹就將小文送了回去。在這里我就想到了一個問題,生和養,這兩種恩情到底哪個更重要。為什么親生母親來尋找時就要將孩子送出去,難道孩子的意見不值得詢問亦或是一天養育責任都沒盡過的人,可以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嗎?
當然,影片中對這個問題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而是在最后以小文親生母親加入了三妹這個團隊來圓上生和養之間的矛盾。但是這并不能阻止我去探討這個問題,也就是血緣上的父母和感情上的父母到底哪個更重要。
我個人是傾向于養大于生的。
其實影片對血緣關系還有很多描述。比如男主和父親吵成那個樣子,最后由于小文的牽頭以及兩個人之間確實有著生養關系,所以兩人才能重歸于好,父親也終于開始認同了男主。當然我覺得這段處理得還不錯,包括男主的父親承諾,只要小文喊他“爺爺”他就愿意幫這個忙。這都能體現出老人對血緣以及傳承的重視。
說回片名,《人生大事》。在影片開頭就通過了小文姥姥的去世和小文表哥要去北京考試作為了一個矛盾點。老人去世,是大事,去北京考試爭取機會,同樣也是大事。對矛盾的集中點,也就是小文的舅舅身上。是留在家里陪母親的遺體,還是去北京陪孩子考試。當然最后選擇的是陪孩子考試。這仿佛表現了在我們心里,對下一代的感情總要比對上一代更厚。
啰里啰嗦寫了很多,仿佛想用分析的刀將這部電影解剖開來一樣。但是我想,電影是應該用心去看的,去感受情感的共鳴。這種分析只是一種看后的思考罷了。在影院時,我也投入到了人物的世界中,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悲歡離合。
電影的整體敘事過程中還有兩單男主接到的生意,其實都可以討論一下。一個是家中的小孩由于心衰去世,而父母總是忙于事業,在孩子住進病房之前沒有進行太多的陪伴,到最后追悔莫及。另一個是老人由于獲得了拆遷款,家里一直在鬧,于是乎決定自己將拆遷款花光,為自己辦活人的葬禮。兩者都表現出了當下的一些矛盾。還有在收養小文后,幼兒園老師覺得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上心,說再忙也應該過來抽時間陪孩子。
前兩個小故事就不展開了,表現得還是非常直白的,但是最后一個陪孩子的,我覺得還是應該展開一下。主要是自己曾經去過農民工子女比較多的幼兒園當志愿者。
我們當然承認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起到非常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父母們并不一定有那個能力、經歷、時間來陪伴孩子。這個真的是,很復雜的一個矛盾。誰都希望能陪孩子長大,但是有的時候生活真的很殘忍。就像留守兒童一般,出去打工,孩子得不到陪伴,不出去打工,孩子的生活條件得不到保證。這些問題不是說說就能解決的。
大概就是這樣吧。電影是好電影,值得一看。所有的思考,都是由這部電影啟發來的,在看電影的過程中,還應當去尋求共鳴,這才是對它的尊重。
看完《人生大事》觀后感4
時光荏苒,轉眼3月悄然而至,對于熱衷國產電影的觀眾來說,2023年上半年值得期待,根據電影上映排期表,多部國產佳作將在4月清明檔登陸院線,上演票房大戰,包括《你是我的春天》、《最后的真相》、《被害人》,以及由實力派男演員朱一龍領銜主演的《人生大事》。
縱觀百花齊放的“清明檔”,《人生大事》是唯一一部“殯葬”題材影視作品,故事圍繞殯葬師莫三妹(朱一龍飾)和失去外婆的孤兒武小文(楊恩又飾)展開。在一個安靜的清晨,武小文大聲喊著“外婆”,她發現與自己相依為命的外婆久久沒有睜開眼睛,年幼的武小文并不理解“死亡”的含義,在她看來,外婆只是沉沉地睡著了。
武小文外婆去世后,身為“上天堂”殯葬店工作人員的莫三妹到場,為前者料理后事,連他都未曾想到,在武小文的眼里,自己成為了“偷走”外婆的壞人。與此同時,失去外婆的武小文淪為親人眼中的累贅,命運將她與莫三妹捆綁到了一起,兩人共同經歷了一系列有喜有悲的瑣事,隨著接觸的不斷深入,武小文與莫三妹從互生敵意到相依相伴,帶給觀眾無限感動和感觸。
據制片方介紹,早已制作完成的《人生大事》定檔4月2日,陪伴觀眾度過清明假期。按照慣例,新片上映前,制片方往往會放出全新物料預熱,包括宣傳海報、宣傳片等等,讓朱一龍傾注心血的《人生大事》也不例外。就在3月1日,一段長達1分42秒的《人生大事》宣傳片上架,隨后空降熱搜,成為觀眾熱議的焦點。
走進《人生大事》宣傳片,武小文與莫三妹相遇初期,兩人針鋒相對,抱著滿滿的敵意,之后武小文與莫三妹互相溫暖,后者擔任起了“爸爸”的角色。此外朱一龍與楊恩又還頻頻上演感人至深的哭戲,當武小文詢問自己是否再也不能聽到外婆的聲音,莫三妹不禁紅了眼眶,他深知“天人永隔”有多么殘酷;在繪畫課上,莫三妹看到武小文為自己創作的卡通畫,潸然淚下。互飆演技!兩位優質演員之間的對手戲不容錯過。
看完《人生大事》觀后感5
《人生大事》,拍得真不錯,我二十歲時特別喜歡看大英雄國仇家恨比較宏觀的故事,到了三十歲,有了一些人生經歷和體驗后,我更加喜歡看小人物小故事,那些細節和平凡角落看似平凡的故事。
三哥是種星星的人,這是一部溫馨的電影,劇情很緊湊,人物個性也很鮮明。臺詞也都很精簡和戳人心,每一句臺詞的存在都是為了豐滿這部戲的情感。
最讓我動容的是,奶奶微信里的叮嚀聲,因為再也聽不到了,意味著永遠的離去。還有小文喊到“三哥,三哥,爸爸,爸爸”真的是淚崩了,孩子的情緒已經爆發了,她不再是一個沒爸沒媽的孩子了,世上有個人很關心她。
人,生來孤獨,來是一個人,走是一個人,出生結婚是喜劇,去世人生落幕是悲劇,所以把上天堂的旁邊放一家婚慶公司,包括里面結婚的場景,都是為了戲劇沖突,表現人生的悲歡。其實,喜就是悲,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散,有感情得到就有失去時的失落,但是活著本身就是生命的意義,生死之外無大事。
這個故事圍繞著“父女”情為主要敘述線,一邊是無父無母的孤兒,唯一的依靠外婆也去世了,電影開頭的兩個鏡頭就刻畫了外婆的多病和小文哪吒般的性格,分別是一桌的藥物和墻上哪吒的年畫。
另一邊是為了愛情去坐牢,釋放后還被綠的廢柴中年,父子之間、男女之間、甚至和鄰居都有矛盾,似乎人生不能再差了,最后卻是一個“表里不一”的善良人,這樣的戲劇怎么能讓人不動容,為了收養一個不相關的孩子搞砸自己所謂的事業,為了曾經的舊愛出手整理情敵的遺容。表面的剛硬和內心的柔軟,觸動了每個觀眾最深處的內心。
人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善良和同情心,這部電影很治愈,讓我想起來類似的幾部電影,《七號房的禮物》、《海蒂和爺爺》、《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人間自有真情在,人間值得!
看完《人生大事》觀后感6
每次,遇到一部好的電影,都覺得很榮幸。電影,其實,是一本形于色,付于聲的書,用戲劇在詮釋生活并補足生活,《人生大事》是一本,并不會厭的書。
我以為它悲情,其實并不,小文的人生濃縮了市井里最悲情的角色,莫三妹渾渾噩噩的人生,因為小文,多了光亮,一個是童年正在悲慘,一個是有過殘缺不全的童年,他們,是互相取暖吧。
還有,是不是,大人們,畢生追尋的都是在彌補自己殘缺的童年呢?三妹對小文的愛,其實就是彌補童年的缺愛吧。上一輩非打即罵,永遠不被贊揚的愛,即使成年后,在生活里被理解了,也終究無法釋懷,因為童年,無法再來。
中國人向來是看重死后哀榮,三妹從對白事的不理解,到漸漸體會他所做的事能帶給逝者親屬的安慰,并逐漸成為真正的種星星的人。
沒有人可以預知自己的身后事,但無一例外的,都是想讓留在這個世界的親人可以不用太傷心,不會太難過,三妹,帶著他種星星的隊伍,在市井里穿行,把一顆顆星星送上天,也送走了難以說愛的老父親。
鏡頭一直鎖定在,窄巷,雜亂,沖突的環境里,仿佛,就是我們童年生活的場景。
可是,它不悲傷,也沒有故作悲情,大概是上了年紀的原因,已經漸漸少了很多情緒,對悲,其實不會大悲,對喜,其實也沒有很多喜,所以,它的溫情,讓我覺得會會心一笑,然后,對生活以歌。
粉色的,畫滿星星的骨灰盒,飛上天和煙花做伴的葬禮,想念親人的時候,就抬頭看看星空,天上的每一顆星,都是愛過我們的人,愿思念化作星星伴我們溫暖前行。
看完出了影院,在路過的水果店買了一個大大的桃子,然后,像他們一樣,狠狠的咬了一大口,脆脆的,香甜的,聲音,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