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后感
鄉土中國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鄉土中國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這里講的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有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通覽全書,可以感受到一股濃厚的鄉土氣息,費孝通先生分析的中國鄉土社會的最大特點主要是中國的基層是鄉土性的,“差序格局”下禮治秩序。其描述的“鄉土中國”主要有以下特點:
在《鄉土中國》的第一章“鄉土本色”中,費孝通先生為中國社會下了一個定性———“土”。他認為,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種鄉土性有三個特點:第一與泥土分不開,第二不流動性,第三熟人社會。“鄉土性”強調的是對土地的重視,靠土地為生的人是離不開土地的,以土地形成了人們居住的環境形成了家庭,形成了中國鄉土社會的基本單元———鄉村。“生于斯,長于斯”的中國人深深扎根于土地中,在人與空間上是不流動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不是指個人和個之間的關系,而是村和村之間的關系。由于人們固著在土地上,所以產生了不流動性,這種不流動性被千百年來的人們固化為一種“安土重遷”的價值觀。所以,鄉土社會是個熟人之間的社會,是個生活成員之間互相了解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熟悉產生信任,因此鄉土社會沒有法律,也不需要法律,客觀上決定了在鄉土社會中生存的成員對法律沒有信仰和依賴,缺乏相關的法律意識。
我們都知道差序格局、是費老在研究中國鄉村結構時提出的概念,費老用社會結構分析方法對社會傳統的農村進行分析,他在涂爾干提出的概念的基礎上為更準確地區分中國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提出了“差序格局”。中國鄉土社會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以親屬關系為主軸的網絡關系,是一種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個人都以自己為中心結成網絡。就如費老說的“好像是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圈子的大小和血緣、地緣、經濟水平、政治地位和知識文化水平幾個因素的大小強弱是成正比的。血緣組織越大,圈子就越大,其屬性規則以倫理輩分為基礎,地緣越是接近就越易形成差序圈子,而經濟水平和政治地位的高低是圈子形成最重要的因素,它象征著權力支配的大小,而文化知識則是農村居民普遍缺乏又普遍渴求的,圈子的形成可能是種因素的結果,也可能是幾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每個人都有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圈子,同時又從屬于以優于自己的人為中心的圈子。費老進一步指出,這種差序格局”是個一根一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這也就是維系著“私人的道德”。
很多國外人士就說我們中國人只有私德沒有公德,的確,中國人的私心特別重與其西方的團體意識相比之下我國的強調孝悌尊卑的一套道德的主張是有不足之處的'。我國的道德和法律是在一定意義上是有伸縮性的,這都在于被施者的身份和地位以及所謂的關系對,費老在中西文化的對比中也指出西方人講權利,而我們則更側重于講交情、攀關系。其實聯系到我們今天的社會,也正是如此。
鄉土社會是一個禮治社會。費孝通先生認為:鄉土社會里在村落內部,熟悉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共享的資源。鄉土社會的秩序維持依靠的不是現代社會所熟悉的力量,法律在鄉土社會不能產生也不被依賴和信任,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禮是社會公認合適的行為規范。禮不需要權力機構來維持,維持這種規范的是傳統,而傳統是積累的經驗。在鄉土社會,傳統的重要性比現代社會更甚,因為在鄉土社會里傳統的效力更大。在鄉土社會中個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經驗,而且同樣可以信任前人的經驗,前人所用來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案,盡可抄襲來做自己生活的指南。代代相傳的累積使得多數傳統后來者不需知之,只需照辦。禮就是按照“儀式”去做,禮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禮治表面上看去似乎是人們不受規律約束而自動形成的秩序,其實是人們主動地墨守成規,是社會教化所形成的。禮治的可能必須以傳統可以有效地應對生活問題為前提,鄉土社會滿足了這個前提。
這樣的社會特點、社會結構和生活環境,就決定了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法律文化的不同的價值選擇。傳統中國鄉土社會的歷史結構和經濟形式造就了鄉土中國的社會意識形態,進而形成了典型的鄉土社會的法律文化和價值的選擇和取向。如今,我國正不斷地推進法治進程,如果從鄉土中國的角度來看,推進法治的進程,恰恰是要改變中國幾千年的人治的傳統。歸根到底,要解決中國的法治問題,還是要從農村著手,解決了中國的農村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基本的經濟形式和體制,進而建立近代以“權利”、“平等”為基本價值選擇的法律文化體系,走到那時,法治也將成為中國國家運行和治理的必然選擇。
學術著作做的高深并不難,難的是就高深又能讓讀者豁然開朗,有所釋懷。“不以貌取人”的道理也能套用到閱讀的選擇上。《鄉土中國》這本貌不驚人的“小冊子”,再次印證了“濃縮的都是精華”這一經典論斷,在書中費老提出了很多創新的概念,講出了中國社會的鄉土本性等等。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捧起這本書,看看半個世紀前思想大師費孝通先生告訴你的“中國那些事兒”,體會到古老的中國在當今日新月異的變化背后,仍保有的那些不變的根性執著,這可能是比“中國經濟奇跡”“世界制造工廠”等新晉頭銜更加耐人尋味、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