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電影800字觀后感10篇
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涌現了很多為了他人的安全而放棄自己的生命的英雄。羅盛教也是其中之一,他是1950年7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1年4月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號召,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任某部偵察連文書。一天,連觀察所附近的山村遭美軍飛機轟炸,他冒著濃煙烈火,搶救出一位朝鮮老大娘和一名兒童。1952年1月2日晨,4名朝鮮少年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附近的櫟沼河上滑冰,其中一位少年不慎掉入2.7米深的冰窟,另3名少年大聲呼救。
羅盛教路經那里,聽到喊聲,立即向出事地點飛奔。他邊跑邊脫掉棉衣棉褲,冒著-20℃的嚴寒,縱身跳入冰窟,潛入水中找尋。他兩次把少年托出水面,都因冰窟周圍冰層破裂,又跌入水中。幾經周折,他凍得全身發紫,渾身打顫,難以支撐,但仍以驚人的毅力再次潛入水中,用盡最后的力氣,把少年頂出水面。
這時一名戰士趕到,遂將那位少年搶救上岸。他卻因力氣耗盡,無力浮出水面,而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志愿軍為朝鮮人民付出了自己唯一的生命,這也證明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之深。名師點評:作者寓意深刻,表面上是寫英雄羅盛教,而實際上是用羅盛教的事跡來歌頌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作者通過幾件典型事例的描寫,將一個英雄人物活靈活現的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為什么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英雄贊歌》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部電影《金剛川》。電影8月籌備,10月上映,在所有人都對影片質量心存懷疑的時節下,電影在首波口碑解禁時獲得了業內人士“目前中國電影工業水平的最好體現”的高度評價。
迷妹有幸在現場看了點映,電影看完最大的觀后感就是——燃。
本以為戰爭片會濃墨重彩的描繪大場面,但《金剛川》卻把重點聚焦在了一座橋。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了最終階段,為了確保金城前線的戰力,志愿軍必須誓死捍衛這條交通要塞——金剛橋。
這道橋有多重要?
用片中的一句話:贏了,敵人的地獄;輸了,我們的地獄。
敵人當然不會放過這條生命線,轟炸機、榴彈、定時炸彈輪番上陣,來來回回炸了七次,人民志愿軍也反反復復修了七次。
這修橋的過程,就是《金剛川》。
影片別出心裁的通過戰友、對手、高炮班、橋這四個視角來展現這一段歷史故事,從修橋的工兵團,到敵方空襲的美國士兵,再到掩護修橋抵御空襲的高炮班,最終這一切又回歸到了橋上。和歷史一樣,任何一個值得銘記的時刻,都是靠眾多人的參與,互相影響,互相作用,最終,成就歷史。
電影也在細節上設置了非常多的小心思,蜻蜓、白馬、哨子、炮殼、酒壺、煙葉子、橋。比如連接張譯與吳京的哨,就是他們傳遞信息,傳遞情感的東西。每一次視角的轉換,都會在這些細節上,看見前人留下的印記。
“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打贏這最后一戰,然后回家。
但在這場異國他鄉的戰斗里,我想,無論是回家,還是犧牲,他們都準備好了。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是值得我們紀念的一年。
這是中華民族的一段屈辱史,是每一個中國人永遠也不會忘記的歷史。它帶給我們太多的痛苦,夾雜著悲傷和憤怒,帶著血腥和殺氣的風掠過了原本寂靜的中國。
擁有5000燦爛歷史的中國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讓日本對于中國這片土地垂涎欲滴。終于在1937年7月7日,盧溝橋響起了日軍侵華戰爭的第一聲炮聲。然后他們肆無忌憚地在這片土地上燒殺搶奪。殘忍地實行“三光”政策。
1937年12月,這是個灰色與血紅色交雜的月份,因為在這個月中,在南京日軍的刀槍下,原本繁華的南京只剩下漫山遍野的血紅,灰蒙蒙的天空還有候鳥在空中絕望的低吟。他們視中國人為玩物,肆意宰殺 取樂。居然還有日本軍官在這里展開“殺人”比賽,誰先殺死100個中國人就算獲勝。南京城頃刻間橫尸遍地。
但是,終究我們還是勝利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終于正式向中國投降。中國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這勝利是由無數戰士的生命換來的。來得曲折坎坷,來得刻骨銘心。
六十年,可以讓一棵小樹苗,長成青蔥的參天大樹,70年也可以讓一個朝氣勃發的少年變成一個已年過花甲的老人。六十年前經歷炮火洗禮的土地,今天燦爛的陽光下閃動著光彩。
戰爭是殘酷的,我們向往和平,呼吁美好。讓和平鴿銜著橄欖枝飛翔在天空下成為永遠。愿和平永駐人間。
19__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并肩作戰。19__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開始停戰談判,經過多次談判后,終于在19__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歷時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結束。抗美援朝的勝利是中國在近百年被凌辱的歷史上反抗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第一次偉大的勝利,是百年來對外戰爭從未有過的輝煌勝利,又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共產黨的凝聚力,自鴉片戰爭后百年來喪失的民族自尊和自信力從此得到了恢復。不夸張地說,抗美援朝戰爭當之無愧地成為中華民族走向歷史復興的重要心理支撐點。
朝鮮戰爭即抗美援朝使全世界重新認識了新中國。中國人已不再像過去那樣任人欺凌,已不再是以往西方人眼中的“東亞病夫”。它熱愛和平,但決不能容忍別人強加于自己的威脅和侵略。新中國誕生剛剛一年,經過兩年零九個月的英勇激戰,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將軍事分界線重新推回到“三八線”,使舉世為之震驚。這個勝利,打破了美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提高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對遠東及世界局勢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戰爭中更是涌現出大批的英雄,他們的英勇事件充分表現出一名中國軍人,一名共產黨員應有的高貴品質。無論是為了掩護隊友被烈火焚燒致死而一動不動的邱少云,還是為了完成任務,減少戰友的傷亡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怒吼的機槍。亦或是戰死在前線的共和國長子毛岸英,他們的行動深深的感染著我們。抗美援朝戰爭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著重大意義,抗美援朝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國經濟恢復和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也推動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各項社會改革運動的進行。從此,帝國主義再也不敢輕易作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國的嘗試,保證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得到了一個長時間內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這是中國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以付出重大犧牲換得的。而且打出了中國的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使中國軍隊取得了以劣勢裝備戰勝現代化裝備的敵人的寶貴經驗,加速了人民軍隊的建設。也進而保衛了祖國邊疆以后不受侵犯。對軍隊的發展也有著重大的意義。
再次聽老師講起抗美援朝的種種心中總是充滿著崇敬之情。相信這份崇敬會伴隨我走過一生,這是對中國志愿軍的崇敬,更是對黨和國家的崇敬。
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志愿軍官兵“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聞令而動堅決果敢地奔赴戰場,是對忠誠的詮釋;面對武裝到牙齒的強敵,志愿軍官兵“決不畏懼,決不動搖,上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不畏艱險英勇頑強地浴血奮戰,是對忠誠的詮釋;面對身處困境的朝鮮人民,志愿軍官兵“真正秋毫無犯,與朝鮮人民親密無間”,滿懷深情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是對忠誠的詮釋。在鴨綠江畔,在長津湖邊,在上甘嶺上……志愿軍官兵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熠熠生輝。忠誠,造就了人民軍隊對黨的赤膽忠心,造就了人民軍隊和人民的魚水情誼,造就了人民軍隊為黨和人民沖鋒陷陣的堅定意志。
在黨的哺育下鍛造而成的革命忠誠精神,是人民軍隊的政治特質和根本優勢。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勵著我們把“忠誠”二字深深鐫刻在心中,時時刻刻做到對初心使命的堅守,對理想信念的篤定,對崇高責任的擔當。弘揚革命忠誠精神,要求我們無論何時何地,為了祖國的尊嚴和人民的利益,一定要敢于斗爭不辱使命!當前,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對各種風險和挑戰,我們必須進行堅決斗爭,必須取得斗爭勝利。弘揚革命忠誠精神,就要像志愿軍官兵那樣聞令而動令出行隨,堅決做到“黨叫去哪就去哪 黨叫干啥就干啥”,不斷提高履行新時代使命任務的能力,以召之即來 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實際行動譜寫革命忠誠精神的時代新篇。
黨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既從中國的安全和發展利益出發,也從朝鮮人民的民族解放事業需要考慮,更著眼于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野蠻侵略行徑,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嚴正聲明:“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鮮明闡明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是高揚國際主義精神的正義之戰。這場正義之戰既激發了志愿軍將士愈戰愈勇的旺盛斗志,也得到全世界愛好和平國家和人民的同情支持和援助,最終贏得了戰爭勝利,維護了亞洲以及世界的和平。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再次證明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今天,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世界并不太平,戰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懸在人類頭上。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勵著我們以史為鑒,堅定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決心。為了正義與和平,我們主張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共同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積極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共同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能戰方能止戰,為了正義與和平,我們要深刻把握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加快提升我國在國際安全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貢獻力量。
他們,戰無不勝;他們,毫不畏懼。把生命的滴滴鮮血點綴在偉大的祖國母親身上;他們,永遠把祖國放在第一位;他們,戰勝了叫做“紙老虎”的困難。
他們就是抗美援朝的志愿軍戰士們。
戰爭,永遠是殘酷的。我們的億萬同胞們,經歷了多少困難,才能贏得一點點生存的希望,和生命的曙光。
食物,對于他們來說,吃到一碗米飯。就是他們最大的奢望了。聽著曾爺爺在我們講他過去打土匪 打日軍打美軍的故事傳說。曾希賢爺爺作為部隊的大當家,想想當時的戰友們吃的是什么?玉米粥。玉米粥聽起來還不錯,但事實上卻是少許的玉米和熙熙攘攘的野菜。每一個人也吃不到多少。即使這樣艱苦的生活,曾希賢爺爺照樣帶領部隊的幾十名戰友英勇戰斗。來到了土匪的領地,曾希賢爺爺把戰友們分成了三排。“一排上!從東北方攻進寨里。二排上!主攻大門。三排上!來/掩護所有成員。”他們毫不畏懼,沖鋒在前。最后把那些燒殺搶掠的土匪們打的落花流水,為人民立了功。
曾希賢爺爺如今85歲了。他還與我們分享了許多偉大的,感人的故事傳說。生命垂危的戰士,在臨死的時候,都還想著任務,想著祖國。最后曾希賢爺爺還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爭做四有新人。我聯想到我的期中考試,對于抗美援朝的戰士們所面臨的困難。我是微不足道的,我要繼續努力。
曾爺爺還說:我們小學生是祖國的接班人,現在沒有戰爭了,但是我們要努力學習,要把自己學習中的困難當做敵人。你戰勝了困難就等于戰勝了敵人。聽了曾爺爺的話,我滿懷信心,也希望自己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明白如今我們的幸福生活是曾爺爺他和他的戰友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雖然現在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但,我們始終不會忘記你們:那些用生命來捍衛祖國的戰士們!
70年前的那場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中國人民志愿軍18萬將士血染疆場,把生命留在了異國他鄉三千里江山,其中包括開國領袖的長子毛岸英烈士。
是血與火鑄就了我們這個的不屈民族。歷史不會遺忘。據新華社報道,今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將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名義頒發“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我很高興的是,85歲的老父親也是受獎人員之一。父親幾年前患有老年癡呆,一時清醒一時糊涂。剛剛把碗放下來,還說母親沒有給飯他吃。但只要提到朝鮮,提到在三八線、開城、上甘嶺,父親混濁的眼睛好像突然明亮了許多。
朝鮮,這個陌生的國度,是他一生最刻苦銘心的記憶。我見過父親得過的一枚志愿軍獎章,記得上面有一個和平鴿的圖像。小時我常常拿在手中玩。父親曾告誡我:不要玩丟了,這是要隨他入土的。不想后來真的被我弄丟了。直到現在我一直后悔不已。
我父親是1956年入朝的。這時朝鮮停戰協議簽訂已有3年。因此,他上過戰場,扛過槍,但沒有什么了不起的戰功。但朝鮮半島上留下了他的足跡,灑下了他的汗水。他與他的戰友們一樣,時刻準備著沖鋒。他把他的青春和最寶貴的年代,留在了三八線附近。
當美軍的鐵蹄踏過三八線時,中國發出嚴厲警告,“美國軍隊果真這樣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中稱,“中國絕不可能默許美軍揮師朝鮮邊境,因為朝鮮是歷史上入侵中國的必經之地,特別是日本就是以朝鮮為基地占領滿洲,侵略中國北方的。況且美國出兵朝鮮在戰略上還意味著中國在臺灣海峽和朝鮮半島兩線受敵。”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刊發評論,列出美國的6大教訓,其中之一是不與你的對手對話是愚蠢的。文章稱,1950年10月,朝鮮戰爭似乎戲劇性地提前結束了。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占領了平壤,并逼近與中國接壤的鴨綠江邊界。中國決定,它不會容忍美國軍隊在其邊境,并警告美國必須后退,但沒有成功。直接談判可能會產生一個暫時的解決辦法,也許是一條從平壤到元山的新邊界,為中國保留一個緩沖國家。可惜,這是不可能的;成千上萬的中國志愿軍的加入,加劇和延長了戰爭。
抗美援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國之戰!自1840年至1945年這一百多年的歷史,不是被八國聯軍侵略,就是被日本鬼子侵略。多少億兩白銀被擄走,多少珍寶被豪奪,多少生靈被涂炭?是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才使中國有了今天的地位,抗美援朝一戰保證中國的70年和平。新中國成立后,沒有一個列強把新中國看在眼里,就連戰敗的小日本也沒有把中國放在眼里,但抗美援朝一仗,讓日本對新中國刮目相看。
朝鮮戰爭還起到了威懾作用,在中蘇交惡最嚴重的時期,蘇軍邊境陳兵百萬中蘇境,都不敢輕舉妄動。中國以不公開的兩次地下核試驗,結束了蘇聯最后的幻想。直到前蘇聯解體,都沒有任何一個蘇聯領導人,敢跟中國軍隊在正面戰爭一較高下。
1840年以后我們屢戰屢敗,1949年以后我們戰無不勝。抗美援朝不僅僅是一場戰爭,更是一種精神,那種精神是不信邪、不信神不怕鬼的自信精神,是不畏強暴、敢于亮劍的英雄精神。它說明,貌似兇猛的美帝國主義并不可怕,的確是一只紙老虎。中國人從那時開始,就不再害怕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支軍隊。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當前國際形勢下,尤其不能忘記開國領袖的話: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狹路相逢勇者勝,保家衛國是每一個中國公民的神圣義務與光榮使命!
就如今的中美關系而言,這個紀念章頒發的時機恰逢其時!這是向以美國為首的、蠢蠢欲動的一切反華勢力發出的一個強烈信號:美國非要把我們當敵人,我們一定要做個合格的敵人。
一九四九年末春,一個國民黨老兵隨一艘軍艦由上海轉退到臺灣,此后近三十年聽不到家鄉父老妻小的音信。為了生計,流浪到美國。那時中美正在朝鮮酣戰,當地一些仇華反華分子見到這個中國流浪兒威脅道:不知天高地厚,敢同美國較量,中國佬,滾回去!
老兵覺得天地之大,竟無其容身之處,家不能回,父老妻小不能相見,又恨又惱。回想當初在上海,見到的洋人個個趾高氣揚,心中倍感傷痛酸楚,他不明白為什么在自己的國家還受那般惡氣,不過那時畢竟還能和家人相通,如今……竟不如當初,連父老妻小的生死都不知道了。他恨國民黨無能,讓國家戰亂不斷;他恨共產黨無事生非,讓他遠離家鄉。他實在不明白國家為什么這樣懦弱,共產黨又為什么要和美國人打這必敗必羞的一戰。老兵的煩惱擔憂太重了。
美國,是他的傷心之地,不是他的留根之地,南下吧。但他不知道終點何在。途徑中美洲,小國夷民同樣鄙視他這個中國人。老兵只是想找一塊安身謀生之地,并無他求,可前無去路,后無歸路,他開始恨自己是中國人!
一天,孤獨的老兵實在太累太累,第二天起床很晚,顧不上吃飯直奔南下的班車,恰共產黨勝于國民黨,好趕上剛剛啟動的汽車。一個黑人雙眼直直地盯著他,還不停的搖頭。老兵毛骨悚然,想不出自己又犯了什么大忌,看來麻煩又來了。黑人慢慢的移到老兵身旁,滿臉不解的樣子,輕輕地問道:“中國人嗎?”“是的。”話音剛落,黑人猛一轉身,揮動著有力的拳頭抬高嗓門對著滿車箱的人大聲說:“朋友們!朋友們!這位先生是偉大的中國人,中國替我們在韓國恨恨地教訓了美國這個惡鄰。三天前美國佬和他們簽定了三八線停戰協定,美國佬軟啦!”他帶頭鼓掌,眾人稍靜,突然整個車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車嘎然而止。老兵就在一瞬間產生了不曾有過的自尊、自信,他自豪地站了起來,忘卻了對家人的擔憂,忘卻了共產黨把他趕出國門的憤恨。應黑人、司機等滿車人相邀,他興奮地講起了自己親歷的以往緘口難開的國共決戰史,倒像一個共產黨人,頓時,滿車箱的小國夷民都成了他的友好。后來,老兵第一次回國探親前夕,這當中還有五人向他祝福。
懷著自尊、自信、自豪和眾人的勸導,老兵依然重返美國謀生。他常常默默自語:“打得好!打得及時!”
一九七八年仲夏,中美尚未建交,老兵沖破重重障礙,輾轉月余,第一次回國探親。他始終認為那場朝鮮戰爭,為中國人找回了失落一百多年的自尊、自信、自豪。
一直以來都有一場戰爭一直牽動著大家的心,讓大家一直得以深思。
70年前,鴨綠江彼岸的三千里江山,夜與晝被炮火一次次撕裂,20多個國家直接或間接卷入戰爭,雙方300多萬軍隊經過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搏殺,霸權主義者黯然離場,正義的旗幟重新在北緯38度線上高高升起,和平的陽光才真正普照古老的東方大地。
如果說,西方軍事史學家稱公元前5世紀的馬拉松之戰是“歐洲出生時的啼聲”,那么發生在20世紀中葉的抗美援朝戰爭,則是新中國誕生后的第一聲吶喊。
影片的開始就是以鴨綠江為開頭,不斷引出故事的發展。前期略輕松的節奏還有一些笑點仿佛這只是一部披著戰爭外衣的喜劇片,然而這片美麗的土地一開始郁郁蔥蔥的樣子,最終卻將燃燒彈投放半小時后江面兩邊無數焦尸與炭木的場面凸顯得更為凄涼壯烈,幾分鐘前還在和你開玩笑的人下一秒已然犧牲,最后煙霧彌漫的漆黑橋面仿佛一條通往天堂的路……
平靜美麗的鴨綠江和不斷犧牲的中國戰士產生巨大的反差感,然而這里并不是某一處主戰場,這里只是支援部隊必須通過的一道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