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讀后感
孟母三遷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孟母三遷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孟母三遷讀后感1
自從我讀了《孟母三遷》這篇文章以后,我受益匪淺,感受至深,久久不能忘記。
這篇文章講的是:孟母為了兒子在好的環境下生活搬了三次家,分別是:兒子貪玩,不讀書孟母便搬到了一個沒有貪玩的小孩的地方,這是第一次。孟柯模仿鐵師傅打鐵的動作就搬到了荒郊野外,這是第二次。外面是大片的墳地可一到清明節,孟子就學人家玩埋死人的游戲,他們又搬了,這次搬到了學堂的附近,這時第三次搬家。孟母看到兒子去跟著念,就送孟柯去學堂讀書,后來,得知孟子逃學,孟母便把剛織的布剪成碎片,以來教育孟子。
其實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家長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每個家長愛的方式不一樣。比如說:孩子做了一件令你高興的事,你去說一些稱贊的話,如果孩子做了令你不稱心的事,你可以給予他鼓勵和讓他振作起來的話。我非常不同意“打是親,罵是愛。”這句話,難道非要用打罵來表示對孩子的愛嗎?那么沒有幾個孩子能承受得了。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愛,比如說“孟母三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孩子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傷害或影響時,孟母選擇了躲避,孟母這個躲避躲得好呀!
每個家長都很愛自己孩子,愛的方式不同,我們都在父母的愛下成長,我一定認真學習,不辜負父母的希望。
孟母三遷讀后感2
孟子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家里十分貧窮,但是他的母親并沒有因此放棄了對他的教育。為了讓孟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先后搬了三次家,最后一次才搬到了學堂附近。后來孟子就在學堂里認真學習,最終成了一個偉人。
讀了這個故事,我很感動。孟母為了兒子操碎了心,連續搬了三次家,我的母親為了我的學習也含辛茹苦,經常接送我,我應該感謝母親。現在學校和家長給了我們很好的學習環境,我們要學習孟子的學習精神,好好學習,不怕困難,刻苦鉆研,多下功夫,爭取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母親,這也許是我的最大收獲。
孟母三遷讀后感3
今天,我讀了《孟母三遷》這個故事。我想:孟母為什么要三遷呢?我帶著這個問題讀完了故事。
故事講了古代教育家孟子從小失去父親,家境貧寒,他和母親相依為命。他們家最先住在公墓旁,他經常看埋死人,時間長了,就和小孩子玩埋人的游戲,孟母看見了,覺得這樣下去孟子長大了很沒出息,決定搬家。
孟母把家遷到了菜市場附近,這里很熱鬧,有買的有賣的,人來人往,還有小偷。孟母怕孟子學壞,他們又搬到了學校邊。孟子對學校有了興趣,他看見別人唱歌,他也唱歌。看到老師很有禮貌,老師很喜歡他。一次,老師出題考試他,他對答如流,老師讓他上學,孟母很高興。
讀完以后,我想:孟母為了兒子長大成才,三次搬家,她操碎了心,付出了太多,她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可親可敬。我想我的母親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為我的成長也付出了很多。我該怎樣報答媽媽呢?上課認真聽講,寫好作業,爭取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媽媽。
孟母三遷讀后感4
孟子三歲的時候他爸爸去世了,當時他家住在一片墓地附近,孟子經常跟他的小伙伴到墓地去玩葬禮的游戲,孟子的媽媽覺得這樣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影響,于是孟子和他的媽媽搬到了一個集市附近居住,那里都是殺豬賣肉做小買賣的,時間長了孟子又和他的小伙伴玩起了做買賣的游戲,孟子的媽媽覺得這樣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也有影響,于是他們第三次搬家,搬到了一個學堂附件,孟子每天見到的是讀書郎,每天聽到的是讀書聲,就這樣孟子漸漸地喜歡上了讀書,孟子的媽媽覺得這樣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才有好處。
我覺得孟子的母親非常愛孟子,他為了孟子的成長搬了三次家。孟子的母親非常辛苦。
我們以后要愛媽媽、不要讓媽媽生氣,媽媽說的話我們都要聽進去。
孟母三遷讀后感5
孟母,一位家喻戶曉的母親,家境并不好,但她不怕苦獨自一人將孟子拉扯大,將孟子培養成一位偉人。
孟母一生吃盡了苦,但為了將孟子培養成一代英才,再大的苦他也吃得下,孟子早年喪父,僅靠孟母一人在家做些零工補貼家用,孟母曾三次搬家,是由于孟子,因為孟子年紀太小什么事都比較喜歡模仿,第一次搬到了一個鬧市,那里的叫賣聲整天連續不斷,孟子也學起了他們,整天叫賣,孟母立刻認為這個地方并不是我兒可以居住的地方,不能讓他受到這個環境的迫害,第二次孟母搬遷到了一個辦喪事的地方,這次孟子沒有再次叫賣過,孟母認為這個地方可行,沒想到過了幾天,孟子經常和小朋友們一起學起大人們哭喪,孟母知道后認為這還不是我兒居住的地方,于是孟母又搬到一個學堂的旁邊,孟子每天醒來時就能聽見讀書聲,孟子覺得好奇,于是孟子就經常跑去學堂的外面聽他們讀書,并且自己跟著學習,盜了最后孟母想盡方法讓孟子進入學堂,孟母這才安心。
在現實的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爸爸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鄉村醫生,從小受到了爺爺的熏陶,他為人正直,真誠。所以有許多人景仰我爸,因此我爸爸希望我可以超過他,比他更好,從小就不讓我和一些品質惡劣的孩子在一起玩,但時間流去,我也漸漸的不聽爸爸的話了,我爸爸多次叫我不要和那些孩子走得太近,可我就是不聽,現在我知道了。孟母含辛茹苦的將孟子養大,也讓他接受了好的教育,是為了不讓孟子自毀前程,我也知道我不該這樣做,但是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這時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要像陶淵明那樣“出淤泥而不染”不能讓不好的人或事物蒙蔽了你的雙眼,要自覺抵制,千萬不要自毀前程。
孟母三遷讀后感6
今天我讀了孟母三遷,從前孟子在他出生之前他的父親就死了,這件事對他的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災難,從此他的母親為了讓他更有學問,更聰明,他一次一次的搬家。
第一次孟母發現孩子經常學喪葬,不利于學習,于是就搬到一個菜市場,結果孟子學會了討價還價,也不利于學習,最后孟母把家搬到鄒城一個學館附近,在那里有很多讀書人來往,他們高雅的氣質,幽雅的舉止,對他的成長有很大的好處,孟母見到孩子在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很高興,從此就定居在那里。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需要環境,更需要毅力。我們現在有很好的條件學習,一定要認真學習,才能不辜負父母的一片苦心!
孟母三遷讀后感7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孟子少年喪父,母親一人將他拉扯大。
在他小時候,他家住在墳墓旁,孟子總是模仿這些前來掃墓的人,孟子的母親覺得住在這里對他的成長不好,就搬到了集市上,住在集市附近,他在這里又學習起商人做買賣,孟子的母親覺得這里也對孟子的成長不好,他們又搬到學校附近,這里的學生飽讀經書,孟子想他自己也應該這樣做。“功夫不負有心人”,孟子終于成為了戰國時期的思想家。
讀完《孟母三遷》,我深深感受到——父母是我們的嚴師,他們的嚴管對我們的未來大有好處。我們一定要刻苦學習,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一片苦心。
孟母三遷讀后感8
孟母三遷是孟子母親為孟子的學習環境而三次遷家的故事,它發生在戰國時期的鄒國。
孟子名孟軻,他的母親對他要求很高,希望他能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有才學的人,但孟子生活在一個小村子旁邊,附近有一塊墳地,就經常和小朋友玩抬棺材,挖坑、器號的游戲。孟母見這個地方對孩子成長不好,就搬離了那里。這次孟母把家選在了一個鬧市附近,以為可以讓孟子接觸的事物多些,但這次孟子又學起了殺豬,孟母只好再搬。最后孟母把家安在學校邊上。最后經過母親的教誨,終于成了一代大思想家。
讀了這個故事,我知道了學習環境對學習的影響很重要。如果我們不能改變學習環境,就要努力克制自己,不受環境的影響,讓自己健康成長。
孟母三遷讀后感9
今天我在家里寫完媽媽規定的作業后,我在取得媽媽的同意,打開電視想看看有什么動畫片,正好金鷹卡通頻道正在播出木偶劇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三遷講的是孟子小時候由貪玩到愛學習的故事。戰國時期,有一個大學問家叫孟子。孟子小時候家住在墓地附近。他和鄰居家的小孩子,把學辦喪事當做游戲玩。因為孟子不好好學習,孟母接連搬了兩次家,最后搬到學堂附近。
由于在好的環境下受到好的影響,孟子開始注重學習,發奮讀書,最后成為一個大學問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在小的時候就要養成好的習慣,只有好的習慣才能成就大事。
孟母三遷讀后感10
孟子小的時候,家住在墳場附近。孟子常和小伙伴玩送葬的游戲,孟母認為住在這里不利于孩子成長,就把家搬到街市上。街市上有很多的商販,住在這里的孟子又學會了叫賣、吆喝。孟母只好再次搬家。這次孟母把家搬到學堂附近。這下好了,孟子天天跑到學堂去聽學生讀書,漸漸對讀書產生興趣。孟母見了,就在這里定居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激發學習興趣,另外,家庭教育也是孩子能否成功的關鍵。現在我們的教育環境很好,我們要好好珍惜。我也是一個珍惜時間好好學習的`孩子。
孟母三遷讀后感11
孟母三遷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今天又重新聽過很是發人深省。孟母為了讓孩子有個好的熏陶,從辦白事的鄰居搬走,又從殺豬的鄰居遷出,最后搬到了學堂旁,讓朗朗的讀書聲伴隨著孩子成長。這個故事雖然不是要求我們,做家長的要把家都搬到學堂旁,但是確實給我們一個啟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我家門前有個收廢品集中點,他們的孩子就在一堆一堆的廢品中成長著,我在想這個孩子學到的是什么呢?我家門前有個買舊自行車的點,他們的孩子看到的、聽到的又是什么?賣菜的、買黃盤的等等這些農民工的孩子,他們應該有什么樣教育和生活環境? 誰來管理這樣的生活環境?
我周圍的同事和朋友,他們孩子的教育和環境,也十分另人擔憂。現在的父母還有“三遷”的能力嗎?這可能會被大家認為是杞人憂天。難道真的是杞人憂天嗎?茫然。
孟母三遷讀后感12
今天,我讀了一個故事叫《孟母三遷》。
文中講了孟母為了不讓孟子的學習受到影響,于是他們先后搬了三次家。剛開始,他們住在墳地的旁邊;孟子就學起了人們辦喪事哭泣
的樣子,孟母覺的 這里的環境不能讓孟子專心致志的學習 。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上;孟子沒事就跑到集市上學起那些小販喊著買東西,孟母覺的這里也不能讓孟子用心學習,于是就再一次把家搬到了學堂旁邊;孟子玩的沒意思,就跑到學堂看那些孩子和先生一起讀書,回家后自己也拿起書裝模作樣的讀。沒多久,孟母發覺孟子的學習越來越好……
我讀完了《孟母三遷》這個故事,明白了學習要有好的學習環境。孟母為了孟子學習好,選擇良好的學習環境,三次搬家,孟子努力學習終于成為了著名的思想家。父母現在給我們的學習環境要比孟子那時好的多。同學們,我們是不是應該認認真真地學習,長大后做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孟母三遷讀后感13
今天,我讀了《孟母三遷》這個故事,孟子能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孟母的引導和教育是分不開的。
小時候,孟子一家住在一個墓地旁邊,天天看到掃墓的人哭哭啼啼地從家門口經過;孟子看多了,經常跟小朋友玩喪事的游戲。孟母覺得這樣的環境不利于孟子成長,把家搬到了市鎮上,鄰居是個屠夫,整天殺豬宰羊,孟子耳濡目染,和小朋友玩耍時,也總是玩剁豬肉、做買賣的游戲。孟母覺得這里也不適合孟子居住。孟母又把家搬到了一個學堂旁邊,這里書聲朗朗,學習氣氛濃厚,孟子接觸到的都是讀書人,也開始讀書。在母親的教導下,成了一位儒學家。
這則故事使我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生活中我也有很多讓媽媽操心的事情,特別是寫作業,每晚都是全家人等我寫完作業才睡覺。最晚的一次寫到夜里十一點多。我以后要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好習慣,少讓媽媽操心。
孟母三遷讀后感14
孟母為了給孟子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搬了三次家,我深深體會到孟母為了孟子成才的苦心,孟母為孟子的成長找到了合適的地方,才能讓孟子好好成長,最后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
什么樣的環境造就什么樣的人,假如我經常到書店里看書,在書的海洋會讓我不自覺的愛上讀書,讀書可以讓我們增長知識,很多不懂的事情讓我們的找到答案,時間久了,我就是一個知識豐富的學生。
假如我經常到運動場上玩,我會很自然地和小朋友們一起踢球,打球,跑步,時間久了,身體體質會增強,生病也少了。
我們要與愛學習,品德高尚、善良的人交朋友。比如我的同桌任天翔,他很愛學習,愛勞動,我跟他一起,他的優秀品質會影響我,促進我學習,不懂的問題可以問他,和他一起愛勞動,多為班級做貢獻。
孟母三遷讀后感15
環境造就了人才,環境也能淹沒人才。好環境,好人生!這是我讀了《孟母三遷》后所生發的感觸。
《孟母三遷》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孟子小的時候,父親很早就去世了。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集市,靠近殺豬殺羊的地方去住,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鄰居家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后都記在心里。孟子的媽媽很滿意:“這才是我的兒子應該住的地方!”
故事中的孟母為了給她的孩子孟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一共搬了三次家,可見她望子成龍的愿望,也體現出了學習環境的好與壞是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品性乃至前程的。
在生活中,環境能造就人才,也能淹沒人才。社會環境與一個人的成長有直接關系。孟母為了孟子學習好,三次搬家,孟子終于成為了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孟子成為大學問家,與社會環境對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的關系。相對而言,一個差的環境可以把一個人從成功的高峰推下懸崖,而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可以為人編織出一段精彩的彩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