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讀后感
散文讀后感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分為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散文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散文讀后感1
朱自清的散文是非常不錯的,寫得非常有詩意,寫法也非常新穎,今天我看了朱自清的《春》,感覺還很好呢!
這篇文章先是寫草,我覺得寫草寫得最好的一句是: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這一句寫出了春的忽然到來,小草在無聲無息中長了出來,說明了春來到了,到處都是,有一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感覺。
下面,就是開始寫樹了,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叫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攜帶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花叢里,像雙眼,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這一段把花叢中的美景描寫得淋漓盡致,尤其是第一句,我感覺寫得最好,由于這一句話把桃、杏、梨這三種樹描繪得簡直跟人一樣,在這一段里作者還用了不少的修辭手法。
最后就是最經典的一段:雨是最一般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這安靜而和平的夜。鄉下去,小路上,石橋邊,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還有地里工作的農夫,披著蓑,戴著笠的。他們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這一段我覺得是整篇文章中寫得最好的一段,也是大伙常常模仿的一段。這一段描述用的修辭辦法也不少,讓看的仿佛也身臨其中,屋外下著蒙蒙的細雨,密密斜斜的交錯著,遠處的房子上籠罩著一層薄霧,到處都是綠色。晚上,點上了燈,光芒在黑夜里變得很孤單,到處都是靜悄悄的,大伙都在干我們的事情。朱自清的這篇文章,仿佛把大家領進了春的世界里,仿佛把一副春景圖展示在大家的眼前,所有讓一副春日的情景在大家眼前跳動
朱自清的散文很好,我還要多找一些來看看!
散文讀后感2
我的暑假,好像一個神秘的百寶箱,酸甜苦,樣樣不缺。要聽聽嗎?跟我來!雖說是放暑假了,家里應該安靜安靜,可媽媽卻帶來一個表弟。一天,爸爸媽媽上班去了,留下我和表弟在家,正好,我在看電視,那表弟竟然跟我“正大光明”的搶遙控器,本來我是讓著他的,后來竟然說我膽小,我肺都要氣炸了,一個“餓狼吞食”,把遙控器搶到了手。“你們在干啥”暈!媽媽難道會輕功,我還沒來得及想時,媽媽一看滿臉委屈的弟弟,就不分青紅皂白的說了我一頓,我鼻子一酸,竟然哭了。
這一天就光跟弟弟吵架了,作業當然沒做了,回家自然被爸爸訓了一頓,訓歸訓,作業還是要補的。都怪表弟,這回好了,補作業到深夜,好困啊!算了,誰讓我只顧看電視了,唉,自作自受!甜終于盼到那一天啦!哪一天啊?你一定會問。這還用說嗎?我生日耶!別人過生日都是在飯店里過,或者是家長送一大堆禮物,我的爸爸媽媽卻從來不這樣,而是——一天不做作業!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苦盡甘來吧!看來,我還得好好謝謝表弟呀!這樣,是不是超酷呢?沒錯,這就是我超酷,超炫,還帶點調皮的暑假生活!快樂暑假經歷了殘酷的末考以后,便迎來了快樂的暑假.那種雨后見彩虹的感覺,真好!平時緊迫的學習生活壓得我喘不過氣來.使我不得不放下那刀光劍影的小說,不能再做Jay最瘋狂的Fans.以前的死黨們大多都各奔東西,尋找各自的夢.已經很久沒在一起了……雖然說書中自有黃金屋,為了夢想不得不好好地投入學習,但卻也失去了不少快樂,心里難免有些遺憾.放假了,天都由我作主!一定要痛快的享受!激情如酷暑般狂熱,火辣!我又可以捧起我曾經至愛的小說,如饑如渴,被故事里的情節感動,激奮,逗樂……好佩服作者的智慧:寫盡人生百態,人性的善惡,生活的哲理,人生的意義.情感是那樣的豐富,故事是那樣的逼真,觀之如身臨其境,妙哉!早聽說Jay的處男作電影《頭文字D》將在暑假公演,大好良機怎容錯過,當然是
散文讀后感3
近來讀了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
在閱讀過程中,給了我最深影響的,是魯迅筆下的長媽媽。
縱觀全篇,阿長是舊社會中社會最底層最沒有地位的人,而魯迅筆下的阿長卻擁有著在那吃人社會中不可多求的至真至善的美。最初讓我感到疑惑的是一篇文題《阿長與<山海經>》,阿長和《山海經》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以我最次最粗鄙的思維想來,以為阿長對《山海經》有著怎樣的愚昧見解從而會有對阿長這類人的批判。
事實卻不然,阿長為魯迅買來《山海經》。當時在“我”看來阿長根本不知道《山海經》是什么,“我”認為與她說了無益,但她卻自己主動來問,并在她告假回來時,一見面就高興地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就此可見,阿長對孩子的心思觀察得細致入微,對孩子又是極其地認真,為實現孩子的愿望又是如此的鄭重。以至于“我”既驚喜又激動,于是乎,“我”對阿長有了新的看法:“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這是天真孩童最真實最懇切的贊美。
作為一個連真正的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層勞動者,她善良、真誠、熱愛和關心孩子。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極、落后的東西,是封建思想毒害的結果,與其說是她的過錯,不如說是她的不幸。
在文中,魯迅并沒有把阿長典型化,而是將她從記憶里抽出來,這才得以使文中的阿長栩栩如生。與其他魯迅筆下的人物不同,魯迅沒有把阿長當作寄托著希望的理想人物。但也并不因此對她失去敬重和懷念,究其根本,是他從阿長身上看到了那種難能可貴的純樸和真率。
散文讀后感4
有一本書叫《最美的散文》——小學卷,主要有如下幾個大標題:奇妙的世界、金色的童年、奇景自在童心中、有微風吹過的田野、孩童的奇妙、夢想的領地不荒蕪、聽那慈祥的聲音、開在心中的花、傾聽的自然、傾聽心的聲音、花開無聲、石頭下面有顆心。不讀內容,單看這標題就極富有教育意義。這本來是一本老師或家長讀的書,現在讓孩子閱讀了,孩子不免拿書中的思想和老師、家長對比,實在讓不少老師汗顏。孩子不自覺的會對照起自己的老師,孩子會怎么想?他會不會認為老師的教育方法太OUT了,不免會嘲笑自己的老師。
書中講這個世界充滿著許多奇妙的寶藏,比如各種顏色、各種形狀、各種體積,這些都需要我們去尋找。上天給我們展示了無數的寶藏,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地球給我們展示了隱藏的財富,植物的生長、開花、結果,動物界鳥的鳴唱、蝴蝶飛舞、各種顏色的羽毛,不同形狀的卵石,總之,世界上奇妙的事物是無窮的,需要我們去發現。把思緒回到我們的校園、回到我們的班級,不也是蘊藏著許多“寶藏”和“財富”嗎?我們怎么沒有發現呢?
一花一世界,一生一菩提(生:學生);一鳥一天堂,一人一風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們沒有發現美。我們身邊到處充滿著正能量,只有我們懷著一顆欣賞的心,快樂的去發現,生活處處賦予我們詩的新意。我們帶著微笑重新打量我們的孩子,就會發現許多奇跡,到處都充滿著新鮮和可愛。
書中有一篇文章叫《石頭下面有一顆心》。要讓石頭下面那粒種子找到出土的方向,石頭下面的那顆種子一旦鉆出地面,生命力極強。他不正如我們班內角落里的那個潛能生嗎?他一旦出人頭地,各方面能力特別強,因為他經過風吹雨打。可是又有哪位老師為他想辦法找到出土的方向呢?
有人說:滴水可以穿石。可作者偏偏說:滴水可以藏海。滴水穿石是刻苦的,而滴水藏海賦予了詩的內涵。
散文讀后感5
在看王小波生平簡介的視頻中,說實話,我的腦海里從未閃現過這樣一個人的名字,我不了解他的事跡,更不知他的性格特征,亦不知他對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什么樣的'。
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于崇高》,他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用犀利的語言揭露了那個時代社會現象中種種丑陋的一面。真的和魯迅有一拼,別人不敢說的話,他都毫無保留地用筆來代替他想說的話。記得《關于崇高》篇中,一位知青為了能把沖到泛濫的河水中的國家電線桿給撈上來,而丟了自己的性命,此后,便賦予他英雄烈士的稱號,他在書中說道:“難道一個人的命還沒有一根木電線桿值錢嗎?”這一句話赤裸裸地擺在讀者的面前,讓我不得不為之震撼,處于那個知識青年上下鄉的時期,人們稍稍說錯一句話,都可能會被視為反動,而他甘愿冒著那樣的危險,也要把自己心里最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才會覺得痛快,即便自己改變不了什么。
他說崇高是要看什么事情而定的,一個人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卻是為了一根撈不上來的電線桿,值得嗎?我覺得在他的眼里,所謂的崇高不是為了那些無價值的事物而犧牲自己的生命,而是要看自己有沒有你那種能力,如果沒有,何必為了那種虛無縹緲的東西白白浪費自己的生命呢?我敬佩他那種不滿于現實卻又敢于和現實辯解的精神,他不同于凡人,就是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而是以自己的原則處理事情,他說了平常人不敢說的話,做了平常人不敢做的事,不是他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而是世界每個角落的人們想要用恭維來充實自己的生活,而他的話語正是在喚醒人們生活在那種虛無縹緲狀態下的心靈。
散文讀后感6
這本《汪曾祺散文》,處處流露出一個有趣的老人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這個世界的唯美動人。汪曾祺老人是以講故事的親切口吻來敘述的,語言生動通俗。這一個個有趣的小事,真正打動了我內心。
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他的文章字里行間都體現了自己對家鄉深切的思念和熱愛。這本散文集有一大部分都是關于汪老的家鄉。高郵是水鄉,在南方。那里有許多有歷史的建筑、有趣的習俗和獨特的吃食。隨意但又嚴謹的語氣,平易但又高雅的語言,還有那深沉,充滿了愛意的眼神將一個游子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傳遞了出來。
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在一篇美食雜談里說的兩句話:“我很想喝一碗咸菜慈姑湯,我想念家鄉的雪。”短短一句話,道出了多少回憶與思念,讓我產生了共鳴。咸菜湯本不好喝,可如果增加一味故鄉情,它就變了副模樣。這不禁讓想起我的故鄉……
小時候,我和姥姥住在陜西農村老家。后來,來北京上幼兒園了,我就不能經常回去了。近年疫情嚴重,我已有兩年多沒回去了。“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舉家團圓的春節里,我越發的思念那個村子,包括那些曾經被我嫌棄的種種……印象中,我那時候經常坐在小凳子上看著姥姥用大柴火鍋做飯,飯香誘人,但添柴口的熱氣常會把我趕跑。嗆得我連連咳嗽,也就不敢靠近了。那時,我特別不喜歡這種灶,現在想起卻是那樣溫暖。此刻,我竟有點想念那個燒火的老灶。那是家鄉的感覺啊……
除了家鄉,這本書中還描述了許多有趣的人和地方。它們都是那樣充滿愛與陽光,洋溢著甜和笑。最打動我的還是汪老對生活的無限熱愛與敬重。
如果每天都能像汪老一樣,用散發著愛與希望的,發現美的一雙眼睛去看世界,享受生活。我相信,我們的人生將會變得更有意義,會洋溢著幸福,也向別人,傳遞一份快樂
散文讀后感7
最近這段時間在讀席慕容的詩集《透明的哀傷》。她的詩寫得極美,清新、易懂、好讀。昨晚讀到《琴音》一文,便有與各位苗爸苗媽分享的欲望,因為我感到,詩人的語言寫出了我自己的一些感受,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找到了一種與作者的共鳴。不知道,你在閱讀后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琴音》這一篇文章很簡單,主要講了作者女兒練琴的事。鋼琴老師講到一聽琴聲就可判斷出孩子這段時間很用功。作者很疑惑,鋼琴老師解釋到 “ 鋼琴這種樂器,一定要經過長時間認真的彈奏之后,它本身真正美好的音色才會慢慢出來。我想,前兩年你女兒碰它的時間太少,要到今天才算是對得起這架鋼琴了,你聽,現在它的聲音多好聽,多不一樣! ” 真的!豈只是鋼琴這一種樂器而已,這個世界上,任何一種工作,不都是你放進多少力氣,它就會忠實地反映出多少成績來嗎?
想想我們的教育,在每個孩子的成長路途上需要我們家長給予多少扶助,在背后付出多少努力呀!身心健康、懂得感恩、聽寫全對、誦讀美妙、書寫工整、口算準確、表達清楚······孩子的全面進步一定是在我們——作為孩子成長引路人的堅持陪同下才有可能實現的呀! 也許,很多時候,我們都應該好好反思自己,在孩子學習、生活中,我們真正認真地投入了多少力氣。
轉瞬之間就是半期了,一晃孩子們很快就要跨入二年級了。在接下來的半學期,我們又該怎樣陪伴孩子一同走過他們的一年級時光呢?記住:你放進去多少力氣,它就會忠實地反映出多少成績。鋼琴如此,何況孩子。
散文讀后感8
拿起這本書,一本書名為《我的人生筆記》的散文集,我便即將開始了解作家畢淑敏的內心世界了。
本以為一個作家,就是整天坐在家里,奮筆疾書,一天到晚與文字打交道的人,但畢淑敏與我想象中的作家完全相反。她有著豐富多彩的人生經驗,她年輕時曾在藏北高原當了十一年的兵,把青春留在冰川雪嶺之間,她曾背負武器,紅十字箱,干糧跋涉在藏北無人區,她曾在寒冰之上,鋪張雨布席地而眠,她有著不平凡的人生。
但她同樣有家庭、兒子、友愛,小時候也害怕見教師。脫下作家的美麗光環,她與萬千女性一樣是一個母親,一個孝順的女兒,賢良的妻子。在《午時去開家長會》中,畢淑敏將母親去開家長會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她在去開家長會的路上,心中感到緊張,雖然教師有夸過兒子,但更多是說她的不足之處,畢淑敏寫道:那種時刻,真令人尷尬和難堪。我的自尊心強烈地蜷縮起來,我的頭在教師和其它家長的注視中沉重地垂下……
雖然教師不再述說她兒子蘆淼的失誤,但她卻會不停追問,生怕漏掉一點。這是天下母親菜有的復雜心境,明明害怕聽到,卻又想聽到,也期望孩子像一只光滑的蘋果。她有一顆平凡的心。
畢淑敏的文字之間流露著一種真情,不管是她寫當軍醫,還是關于婚姻和家庭的獨白,每一章節,每一篇,讀完之后都能感應到她所想表達的,文中從沒有直接表達情感的陳述,好像擰一個魔方,跟著思路走,最終拼出一個完整的面。畢淑敏的文章沒有張曉風那么優美,飽含細膩的情,更多的是簡潔和清晰。
一篇好的文章,是優秀作家心靈性格的一面鏡子,字里行間映襯出真實的自我,是他們用心最純潔的瓊漿譜寫的。畢淑敏有著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心,也許是因為這兩點,鑄造出她獨特的寫作風格以及崇高的人生觀。
散文讀后感9
也許喧鬧的車水馬龍讓你找不到美的蹤跡;也許日漸暗淡的人心讓你曾經迷失、消沉,然后苦笑著說道美的難尋。但,無論你如何消沉、迷茫,無論你是否憧憬,請相信,美一定存在。
當我第一次觸碰到這本書,當我第一次被冰冷的封面驚點指尖時,我轉頭了,這一轉,仿佛要將我帶進另一個世界,站在另一個角度分析美,以及——領略美。
現在的人們,將精神世界的財富拋之腦后,一味的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在享他們所享之時,竟還堂而皇之地抱怨美的缺失,試問:“整日沉醉在紙醉金迷之中,就好比一潭池水,不斷有人往其中拋擲污濁,可池水還是一貫接納,誤以為寶。日久天長,這潭池水早已發臭,與美好的事物格格不入,還抱怨美的不存在,你怎知?你就不是破壞美的事物?”可見,美,的確存在,只是你未曾眷戀……
從前,不曾了解朱自清,但自從接觸到這本書后,我的心中便有了他的定義,不是自以為是,亦不是妄加猜測,只是從一字一句中探索,從他的領悟中慢慢了解……朱自清先生的品格如荷花,正如同封面中荷花的插圖,白荷映墨綠,然而這綠,太深,就像這黑夜的星空,看起來是黑,但卻是藍。這,愈加體現出荷花的“出于淤泥,一塵不染”的品質,從而反射朱自清先生注重倫理道德,生在錢的世界,卻淡泊名利,恨而遠之。朱自清先生的性格如楊花,飄揚悠長,不拘一格,渴望自由,正如同他所描寫的“梅雨潭”的瀑布,別人覺似白梅,他卻看似楊花,可見,他是愛楊花的,也是像楊花的。書中,不缺乏作者的景色描寫,這描寫,極其貼近大自然,沒有魯迅的深奧難懂,也沒有冰心的悵悵思愁,去的是繁重的文字枷鎖,留的是如桂花般平凡、樸素的人美。
散文讀后感10
朱自清,咱們已經對他不陌生了。他是一位偉大的散文家,他以他獨特的美文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在初一時,咱們就學過他的《春》,初二又學了他的《背影》,能夠說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走近朱自清了。
《春》向咱們描繪了一幅風景如畫,生機勃勃的畫面,使人不得不贊嘆他的優美的文字和細膩的內心。他那刻畫得栩栩如生的畫面,讓我感到十分愜意,于是我忽然發現觀察事物其實就這么簡單。從《春》中,我看到了新的開始,看到了無限完美的未來。
再品《背影》,我讀到了除了感動還是感動。是啊,在這個世界上,那個為咱們遮風擋雨的人,那個拉著咱們害怕的小手過馬路的人,那個在咱們累了主動背咱們的人,永遠都是咱們最親愛的人。他是家庭的頂梁柱,是護航的軍官。但是他們是人,不是神。七尺男兒也有脆弱的時候,咱們這些作兒女的可曾想過為他做點事?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從《背影》中,我看到了我父親為我操勞的樣貌,看到了一個父親的偉大。
朱自清的《正義》,是我感觸很深的一篇文章。讀完后,我也不禁想問:人間的正義到底再哪兒?朱自清說,正義在人們心中。但是現實生活往往不是這樣。有些人口口聲聲地把“正義”二字掛在嘴邊,呼吁人們要做正義的事,要做正義的人。但是暗地里卻在做著罪惡的勾當,就像有些官員受賄,他們這天收這個的錢,明天收那個的禮,在自我的職位上瘋狂地斂財。這種人面獸心的做法是遭人唾棄的。也許,少部分人心中仍存有正義,但是那也許將會被現實吞噬。從《正義》中,我看到了現實社會人心的真假難辨,看到了虛偽。
……
朱自清筆下的無論是梅雨潭的綠色,還是清華園的月光,或是秦淮河的夜景,都被他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欲達夫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但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那一種詩意。”可我卻覺得,朱自清是詩與散文的完美結合。
在品位經典時,我讀到了一個偉大而又細膩的朱自清。
散文讀后感11
前幾日,從書店買了一本《梁實秋散文集》。讀后,真有“繞梁之音,三日不絕”之感。他的文字常從古文中引經論據如信手拈來,讀罷卻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燈下談話,看似稀疏平常,去蘊涵著人生的哲學,余味無窮,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
梁先生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閑適小品”聞名于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從中還了解很多名詞其實都由來以久了,例如“代溝”,梁先生就寫的非常詳細,博古論今。代溝雖是翻譯過來的新名詞,但是我們古而有之了,《尚書遠逸》中就記載了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再例如“女人”,他刻畫的簡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愛說謊,“若是能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的小小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么,女人確是比較的富于說謊的天分。”很多人都陪女人買過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詞,或是式樣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評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無非是價格太貴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常歸于不喜歡。哈哈,真可謂精辟。還如他描寫的女人的嘴,說“女孩子從小就口齒伶俐……等到長大以后,三五成群,說長道短,聲音脆,嗓門高,如蟬噪,如蛙鳴,真當得好幾部鼓吹!”他還歸納了兩種類型,“長舌”型和“噴壺嘴”型。他在文章中雖都是論些小事,但卻把一些陋習批評的體無完膚,看后甚感快意。
散文讀后感12
提起作家畢淑敏老師,心中便會油然升起一股濃濃的敬意。
畢淑敏老師,是國家一級作家,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北師大心理學博士。也曾是一名出色的內科主治醫師。
喜歡畢淑敏的文章,還是緣于多年前,在我拜讀了她的精品散文集后,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一篇篇膾炙人口、發人深思的美文,似一股股清澈的泉水,迅速在周身蕩漾開來。每次捧讀,都是對心靈的又一次洗滌和滋養,久久不愿放下。
幸福不喜歡喧囂浮華,常常在暗淡中降臨。貧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塊糕餅,患難中心心相印的一個眼神,父親一次粗糙的撫摸,朋友一個溫暖的擁抱......這都是千金難買的幸福啊!說得多好啊!這是作者在告訴我們,要時刻《提醒幸福》啊!
在《握緊你的右手》里,她這樣告誡女孩:在你纖細的右手里,有一粒金蘋果的種籽。所有的人都看不見它,唯有你清楚地知道它將你的手心炙得發痛。那是你的夢想,你的期望!女孩,握緊你的右手,千萬別讓它飛走!相信自己的手,相信它會在你的手里,長成一棵會唱歌的金蘋果樹。每次讀到此,我都由衷地感嘆,我感嘆,世上還有比這更勵志、更美妙的文字嗎?
我愿用我的書握住你的手,用力、緊緊。這是一個用生命寫作的靈魂寫者,她把寫作比做是童年的延伸。你瞧,幼時的落花生,埋在我們的大腦壟溝中,一镢頭下去,幾顆果實被刨出來了。它們團結友愛,一粒得見天日的同時,帶出很多伙伴的觸須。寫作的人就像拾荒的人,很貪心地接著挖下去,哈,原來還有那么多被遺忘的種子,藏在泥沙中,于是,歲月在墨水中復活......
多美啊!作者筆下的每一個字,都是鮮活鮮活的,有著頑強生命力的。我陶醉在這美妙鮮活的文字里,無法自拔......
這,就是畢淑敏,一個用樸實、嚴謹的文字,深深震撼我們心靈的人;一個用靈魂創作美、歌頌美的寫者;一個讓讀者尊敬和愛戴的作家。
散文讀后感13
朱自清的散文集給我一種感覺,他在一個接一個地教我們人生哲學。當然,也有風景文章。他的散文集充滿了真摯而發人深省的感情。他的散文思想細膩,易于找到文章的中心,便于理解。
這篇文章寫了很多故事,包括人物、季節、風景和游記。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匆忙。雖然篇幅很短,只有七八百字左右,但它用了很多例子來表達中心,讓人們一下子抓住了“話題眼”。這篇文章給我一種親切感,好像一位和藹可親的祖父在和我說話。這篇文章充滿了智慧和人生哲學;過去的日子如煙,被微風吹散,像薄霧,被初升的太陽蒸發雖然文章沒有提到珍惜時間,但從文章中的例子和反問句中,我們不難看出朱自清爺爺正在向我們解釋珍惜時間的道理。他告訴我們,日子一去不復返,新的日子一瞬間就會過去。如果我們抓不住它們,它們就會像水一樣流走,像金子一樣珍貴。可以看出時間對我們是多么重要。一寸時間等于一寸金子。一寸金子買不到一寸時間。這句諺語也充分反映了黃金買不到時間。無論你多么富有,沒有時間你都會變老。那筆錢能做什么?時間是無價的。可以說,時間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它不同于其他東西:只要你珍惜它,你就不會花太長時間。如果你浪費它,它會在一瞬間消失。人生只有幾個春秋。既然如此,我們為什么不珍惜它呢?我們應該讓時間白白流逝嗎?時間也是最公正的裁判。兩個不同的人,一個平庸,什么都不做。
之后,他們只留下無盡的遺憾。作為努力工作的交換,他們的生活閃耀著耀眼的光輝。
朋友們,從現在開始,珍惜時間!讓我們成為時間的主人,控制好時間!
散文讀后感14
也許喧鬧的車水馬龍讓你找不到美的蹤跡;也許日漸暗淡的人心讓你以往迷失、消沉,然后苦笑著說道美的難尋。但,無論你如何消沉、迷茫,無論你是否憧憬,請相信,美必須存在。
當我第一次觸碰到這本書,當我第一次被冰冷的封面驚點指尖時,我轉頭了,這一轉,仿佛要將我帶進另一個世界,站在另一個角度分析美,以及——領略美。
此刻的人們,將精神世界的財富拋之腦后,一味的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在享他們所享之時,竟還堂而皇之地抱怨美的缺失,試問:“整日沉醉在紙醉金迷之中,就好比一潭池水,不斷有人往其中拋擲污濁,可池水還是一貫接納,誤以為寶。日久天長,這潭池水早已發臭,與完美的事物格格不入,還抱怨美的不存在,你怎知?你就不是破壞美的事物?”可見,美,的確存在,只是你未曾眷戀……
從前,不曾了解朱自清,但自從接觸到這本書后,我的心中便有了他的定義,不是自以為是,亦不是妄加猜測,只是從一字一句中探索,從他的領悟中慢慢了解……朱自清先生的品格如荷花,正如同封面中荷花的插圖,白荷映墨綠,然而這綠,太深,就像這黑夜的星空,看起來是黑,但卻是藍。這,愈加體現出荷花的“出于淤泥,一塵不染”的品質,從而反射朱自清先生注重倫理道德,生在錢的世界,卻淡泊名利,恨而遠之。朱自清先生的性格如楊花,飄揚悠長,不拘一格,渴望自由,正如同他所描述的“梅雨潭”的瀑布,別人覺似白梅,他卻看似楊花,可見,他是愛楊花的,也是像楊花的。書中,不缺乏作者的景色描述,這描述,極其貼近大自然,沒有魯迅的深奧難懂,也沒有冰心的悵悵思愁,去的是繁重的文字枷鎖,留的是如桂花般平凡、樸素的人美。
散文讀后感15
這個周末,我在家中閱讀《張曉風散文集》,其中,我讀到了一篇使我心靈感到震撼的文章——《包子》。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張曉風的一個親戚死了,想起以前她和她丈夫到老婦人家做客,到了中午,老婦人留人吃飯,但無奈家徒四壁,就熱情的提出吃包子,但老婦人的兒子的一聲惡吼“哼!包子!臺灣來的人會吃你的包子?!”使老婦人很不安的讓我們走了……現在老婦人已走了,怎么樣挽回都是無用功了,有些事沒有第二次的……
看到這兒,我的心被深深地打動了,為什么會是這樣?老婦人畢竟也是好意啊!臺灣來的人又怎么了?是神嗎?是神也可以吃包子啊!那包子又怎么了?!包子做出來也不是給人吃的嗎?好,包子做工是粗糙,可包子里也包括了老婦人深深地情誼啊!老婦人的兒子做生意,時賺時賠,但也不夠他一個人用,把生他養他的母親扔在那兒,任其自生自滅……,留老婦人一人在暴風雷電中面對孤燈,一人在寧靜的夏夜受蚊蟲的騷擾,一個人在黑如地窖的破屋中茍且生存,一人在寒冷的冬夜與一只小炭籃相依為命,看著鄰居家晚輩大包小包的回家過年,而自己只能在黑暗中與淚水為伴,思念著遠方的親人,思念著遠方不靠譜、無情無義的兒子吧……
人的生命賤如螻蟻,經不起天災人禍的考驗,還自以為強大,就像文中的兒子無情無義,那一聲惡吼“哼!包子!臺灣來的人會吃你的包子?!”也許是無意的吧,但他的惡吼打碎了老婦人的熱情,打碎了老婦人那可憐的自尊,打碎了老婦人隊對他兒子的最后一絲希望。
而現在的社會中,那些空穴老人也不是如此嗎?因年老了、生病了、兒女們就對他不管不顧,自生自滅,看著別人家大團圓,自己家的孤燈與破屋,有什么呢?只不過是臉上的兩行濁淚罷了。談及兒女,別人眉飛色舞,他們只能輕笑“呵呵,女兒/兒子大了,翅膀硬了呢”,可烏鴉還會反哺,我們這些高等生物怎么就變成啃老了呢?我們不是有頭腦的高等生物嗎?
指針滴答,我依然還在靜靜的沉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