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傳》讀后感
《悟空傳》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悟空傳》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悟空傳》讀后感1
看完《悟空傳》,心情確實激動了一下,又趁熱看完了相關的網友評論啊,不得不感到網絡的巨大力量,聚集了那么多有類似感情體會的人。
本來這段時間剛剛感到生活的迷茫和沉悶,正在意亂心煩的時候,突然看到這樣一部小說,照理說應該更加痛不欲生才對,但是卻感到心情一陳輕松,似乎放下了什么東西。不能說在小說中找到了答案,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沒有答案的輪回,有的只是心情和態度不同。也許正是以毒攻毒,雪上加霜,凍上更凍刺激了我,人反而得到了一瞬間的清醒和痛快!
在要關上電腦睡覺的一剎那,突然腦子里就冒出了上面的標題。我們一個個都象《悟空傳》里的人在命運的輪盤下不自覺的活著,不能說我們沒有反抗掙扎。但無論如何,最多只不過是從一個小一點的棋盤跳到大一點的棋盤,總是逃不出命運的手掌心。也許只有參透生死才能參透這一切。但我們不過凡人,總是應了圣人名言:螻蟻尚且偷生。海子看透生死,他自殺了;尼采看透生死,然后瘋了。我們呢,放不下生命,只能繼續在塵世中沉淪,受欲望的縛束。
但是參不透并不妨礙我們看到,妨礙我們去憧憬。在看完書的一瞬間,我就似乎看到了、感到了、甚至參透了人生的無奈。但仿佛象張學友唱的“總在剎那間,有一絲了解……”這句歌詞沒有表達那么深的意思人生哲理,但它唱出的感情
我卻認為是一致的,所以他才感動了那么多人,不經意間從我們的心底掠過。
只在這一瞬間,我們達到了唐僧的境界,我們看透了生命的本質。但是,過了這一刻,我們還是會回到現實,象螻蟻一樣卑微的活著,再次陷入命運給我們步下的棋局。因為,當第二天黎明到來的時候,生活仍將會繼續……
《悟空傳》讀后感2
《悟空傳》和《西游日記》講述的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謀殺,眾神佛無法消滅孫悟空,設計出西游是為讓孫悟空成佛或者死亡。成佛或者死亡,不過是同一個意思的兩種說法,無牽無掛,無欲無求,代表終結。
當他從五行山下出來帶上金箍的瞬間,他忘記過去。同時他被告知五百年前犯下彌天大錯,但只要他能完成三件事,不止可以一筆勾銷,還可以修仙成佛。第一件是保護唐僧去西天;第二件是殺四個魔王,其中一個是齊天大圣美猴王;第三件是等前兩件做完后,才能知曉。
西游之路就成天下妖精拯救孫悟空,阻止西天取經的故事。當孫悟空殺掉心灰意冷的牛魔王,此時局已布完。大鵬王奉如來之命偷走牛魔王珍藏的“齊天大圣”的旗幟,召集天下妖精,意欲除掉孫悟空成為妖精之王。被告知真相瀕臨崩毀的孫悟空,問唐僧如何才能脫下金箍,成佛或者死亡。孫悟空高高躍起,舉起金箍棒砸下自己。
他恢復了記憶和力量,仰天長嘯,當年他為不失去,結果他失去所有。當年為保護他珍愛的一切,他渴望擁有神的力量,可是成為神必須放棄所有。為不用再打仗,大家都不會再死,他向眾神低頭上天去做神仙。恢復記憶的他此時沒有朋友,因為朋友已被他消滅,“猴子,人生最快樂的事是什么?”“和最好的朋友在一起,去一同做想做的事。”
遙望天空,他問,神不貪,為何容不得一點對其不敬,神不惡,為何要將千萬生靈命運握于手中。知道天會憤怒,可是知道人也會憤怒嗎。他提起金箍棒,躍向天空,既然曾經哀求過,放棄過,滿天的神佛還是如此的嘲弄,那么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云散!”
《悟空傳》讀后感3
讀這本書前后一直在想何謂空,須菩提為什么要給他取名“悟空”?
初時我想,天地開滅為空,人之生死為空,這個過程皆為幻,就如金剛經中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以“空”以“幻”之理教人看破,回歸原始,追求最簡單的快樂與幸福,所以空是本,是根,是源。
后來再想,諸天神佛欲掌控眾生,金蟬欲渡人渡己,孫悟空欲超脫天地,豬八戒欲陪伴阿月,沙僧欲重返天庭,哪一個做到了空?他們寧愿花五百年承受無數痛苦,寧愿最后身死,也要去做,也不愿放下,又哪里是空?所以最后我想,作者所謂的空應該遵從本心,心向自由便去尋找,心存愛慕便去追求,心有理想便去實現,就像小說里面所說“原來一生一世那么短暫,當你發現所愛的,就應該不顧一切的去追求,因為生命隨時都會終止,命運是大海,當你能夠暢游時,你就要盡情游向你的所愛,因為你不知道狂流什么時候會來,卷走一切希望與夢想”。
結局,其實反倒不重要了,孫悟空到死也沒能超脫天地尋找到真正的他的“夕陽”,但他也沒讓神佛掌控他的命運;豬八戒最后也沒能和阿月長相廝守,或者說他其實從入謫仙井的那一刻他就知道已經不可能了,但他最后做到了和她一起化作滿天星河;沙僧花了500年妄想著拼回琉璃盞,卻發現自己的努力在神佛面前不過是個笑話,到最后也為自己的命運開始反抗。記得孫悟空說過“這個天地我來過,我奮斗過,我深愛過,我不在乎結局。”
《悟空傳》讀后感4
金蟬似乎活得最明白,講著我和悟空他們似懂又非懂的理。很多話都給我一種不明覺厲感。我說不出這樣的話,可撿到現成的了,自己又沒太多感悟,可以說是又痛快又壓抑吧。
看書時最多的感受是心疼。卷簾的五百年光景,破碎只需一瞬。不同于五百年前琉璃盞被打碎時,最終碎的不止是漫長的歲月,是再也燃不起的希望。還好最終琉璃盞碎了,你再也不會是卷簾大將,我愿你今后自在逍遙。
作為一個過于感性的人,大鬧天宮雖是熱血雖是燃,可我還是想描寫悟空和阿紫的.文段永遠沒頭,能讓我一直一直讀下去,幻想其中。我知道你會來的,我要帶你去花果山看晚霞。多少眼淚獻給了這場感情。我常把自己幻想成阿紫,我不覺得我的如意郎君踏著七彩祥云有多威武帥氣,我就想在他怔怔地看晚霞時,我能走過去,坐在他身邊,他轉過頭望向我,眼中的孤獨就熄滅了。
和臭猴子的感情虐心程度不相上下的絕對要數天蓬和阿月。看書時也常常想,如果真要我選化作阿紫還是阿月,我一定會很猶豫!這樣的天蓬對阿月付出著這樣的濃情,生為凡人的我真是好生羨慕。悟空傳電影里對天蓬阿月感情背景沒有交代,但我看過原著啊我了解啊!于是天蓬看到被貶下凡的阿月時,那個眼神,我直接崩潰了,稀里嘩啦哭到抽搐。我弟看傻子一樣看我,我還陶醉的不行……
這是一群人尋找答案的故事,反正我是只顧得關注感情戲了不會寫書評,就說說自己的體會。我書讀得少,可今后這本也一定會在我心里滿分很久。
《悟空傳》讀后感5
每次到黃昏時,那個猴子總是一邊扛著他的棍子一邊望著晚霞,三藏師父坐在馬上堅定地向西行,沙師弟在最后面無言地挑著沉重的擔子。
猴子我是知道的,他心里的那個女孩是叫阿紫還是紫霞,我也記不太清楚了,猴子總是和我們講他以前如何大鬧天宮,毀了王母的蟠桃宴又是如何風光,他還惦記著他花果山的那些徒子徒孫,只是很少提那個女孩。
黃昏偶爾碰到絢麗如血的晚霞,他也會問上一句“看到沒有,你最喜歡的晚霞,總覺得不如我們花果山的好看,你說是吧?”眾人無言,他的話又漸漸消散在風里。
我拖著厚重的軀殼,跟在他們身后,三藏師傅說我們取到真經就可以普渡眾生,不用再繼續痛苦下去。
偶爾幾個明月高懸的夜晚,我也會盯著天空上那輪月亮發呆,我知道她就抱著她的玉兔住在那上面,她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嫦娥。第一次遇見她,她在玉帝的宴會上翩翩起舞,驚艷全場,回眸一笑便勝卻萬千星華,從此停留在我心頭,揮之不去。
三藏師傅曾說只要我們遁入空門,四大皆空,斷了凡塵世俗之念便再不會痛苦。
西行之路其實并沒有那么多艱難險阻,更多的只是荒蕪和沉默,但也最是折磨人。其實我也是羨慕猴子的,他說過他曾為了紫霞仙子打到天庭之上,與天帝對抗,使風云為之變色。!
而我卻連最后見她一遍的勇氣都沒有,只敢偷偷地躲在宮墻外看她的背影。
又到黃昏時,我突然想知道,猴子,你還要繼續等下去嗎?猴子的回答是當然,直至地老天荒。三藏師傅的嘆息聲卻逐漸飄遠。
《悟空傳》讀后感6
《悟空傳》里挑戰著那些所謂的“正道”,要證明世人我命由己不由天,但終究還是個悲劇,世上的事終不是一腔熱血就能扭轉的。重要的是,自知身處黑暗中,卻該選擇怎樣活下去,斗下去。
界限就是這個世界你所不能到達的地方,你不應到達的地方,你一輩子也不會到達的地方,世界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大,界限也許就在你身邊,可你卻以為你可以去任何地方。金蟬子當年為了真義,為了證明世上所公認的至高無上法理的虛假,為了證明天地間沒有神,沒有力量能控制萬物的命運,用一身修行與如來賭勝,賭這世上人,可跳出如來的掌心,跳出界限。但少數人的真義并不就是力量,世事歷來如是,或者說也許金蟬子執著的可能未必是真義,金蟬子終還是敗了,散了千年的道行,重墜輪回,在凡生繼續尋著他那重要的東西。
悟空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真假美猴王那一部分,火星落在悟空的肩上和戰敗者的身上,悟空在懷疑到底死的是自己還是妖猴的時候,摸了摸頭上的金箍還在,然后長舒一口氣。何時起,這根金箍卻成了證明他是孫悟空的唯一標志,當年那個高喊“若天壓我,劈開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來自由身,誰敢高高在上?”卻也已不在,也許,死的那個,才是真悟空吧。
佛曰欲海無邊,佛曰人生八苦,佛曰凈心守志,佛曰苦海無涯……
我說我仍愿是蒼生紅塵里的石子,可全可碎,但,我命由我不由天。
佛曰蒼生難渡。
《悟空傳》讀后感7
這本書的立意不錯,但語言就太尷尬、矯情了,中間幾欲想棄。尤其從第二卷開始,大段的說教、抒情很沒來由,看得都有點煩躁了。而且未免有些太過理想主義。比方說到了第二卷,孫悟空明明都已經把“自己”殺死了,但在與大鵬鳥的打斗中,怎么就突然站起來了,寫的好像是已經社會化的人物的覺醒,但又好像是還身在瓶中的唐僧的咒語,我是沒懂。
本來就是把一些浪漫主義元素、英雄主義人物相互拼湊、疊加并加以改造,但在這個華麗的外殼之下,我覺得只有金蟬子、孫悟空這兩個形象比較讓人耳目一新。這就要說到本書的可圈可點之處了。我比較喜歡孫悟空殺死“自己”和金蟬子與如來打賭那部分。
這個賭局,竟然就是孫悟空會殺掉哪一部分的自己,是釋放天性、桀驁抗爭,還是頭戴金箍、忘記從前,金蟬子輸了,死的是前者。難怪有人說那次死的其實是孫悟空,活下來的是六耳獼猴陪唐僧取經去了。
世間之人,就算強如孫悟空,也是有脆弱的,生活艱難,大部分人最終都會頭戴“金箍”,直至這成為自己身份認同的一部分。《大話西游》里紫霞的那一句:“你看那個人,好像一條狗啊!”――表達的即是此意。
在這部分,我看到了兩個人激烈的心理抗爭,這抗爭讓人印象深刻。每個人都有執念,比起金蟬子的執“道”,孫悟空的執“己”,其他人如紫霞、豬八戒、阿月、小白龍的執“情”,沙僧的執“物”,妖精們的執“命”,這些都比較常見,影視劇里常有涉獵,所以覺得并無新鮮之感。
但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這個執念,可能就是每個人活著的意義。你為此步履不停,旅途之處,想要隱藏,卻欲蓋彌彰。
《悟空傳》讀后感8
虛假陰暗的現實,錯亂復雜的前生今世,反正讀完后我也回想不到一些精彩的片段,估計水平有限。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住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恩,這三行話很是霸氣,我也想像孫悟空一樣捅破天地,求一個自由自在快意瀟灑,估計少年都有這樣的夢:腳踏祥云,飛來飛去,救這個打那個的,自以為是世界的主角,然后下一秒被班主任一板子拍醒(總之我高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慘例)。
西天五人組被所謂神仙支配著,讓我想起了大冰的多元世界平行生活。在我這兒就是另一種意思了,生活里各色的人,哪怕你再與眾不同也只限于生活與死亡這個結界,有的人在結界里努力生活奮斗,有的人在結界的底層茍延殘喘。
小時候想過天的上面是什么,長大之后就想生活之外是什么,是不是和《三體》所講的一樣存在著未知之事。有時候莫名覺得這是個很玄妙的話題,只是我們永遠不會有能力去捅破我們的天,看會不會像《悟空傳》里一樣滿天大火,還是像《大魚海棠》里一樣海水倒灌。
個人很喜歡今何在所描述的悟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現實的陰暗無奈,齊天大圣在瘋狂在吶喊在嘶吼在抵抗,盡管無濟于事,但我們仍是讀的淋漓盡致,最少他讓三界和讀者記住了這樣的孫悟空,無法無天。心中有江山的人豈能快意瀟灑。我一個小市燴心里沒江山,只要讓我過的自在我也就快意瀟灑了。
編輯了三次,廢了不少時間。明天還要大忙,我也很無奈啊。書評四星是因為現在的水平讀不出很大的東西,只能想到一些表面的現象,不過今何在很多句子真的很喜歡。
《悟空傳》讀后感9
今天逛當當網的時候,看到推出了完美記念版的《悟空傳》,這本曾讓我淚流滿面的書,似乎也是唯一一本讓我每次看都會流淚的書。直到現在還是不能忘卻初遇這本書時所帶給我的震撼,黃色的封面是一個孤獨的背影在眺望著遠方,上面寫著: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云散!
故事源自《西游記》,卻講述了一個和西游記全然不同的故事,一個悲劇英雄的故事,書中有很多精彩的句子,很美,很傷人。比如:我像一個優伶,時哭時笑著,久而久之,也不知這悲喜是自己的,還是一種表演,很多人在看著我,他們在叫好,但我很孤獨,我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我幻想著我在一個簡單而又復雜的世界,那里只有神與妖,沒有人,沒有人間的一切瑣碎,卻有一切你所想象不到的東西。但真正生活在那里,我又孤獨,因為我是一個人。比如:一切都會消逝,能留下的只有記憶。而記憶是實在還是虛幻?它摸不著看不到,但它卻又是那樣沉重的銘刻在心。
讓我感動的句子實在太多,這是一本讓我無法簡單的寫出讀后感的書,奇巧的文字,精巧的構思,夢幻般的詩意,貌似荒誕的文字背后,郁結著淡淡的憂傷和一種無以言說的蒼涼。關于理想,關于希望,關于堅持,關于狂妄。
煙消云散."
《悟空傳》讀后感10
今何在,今,何在?
這曾是我最喜愛的一本書,一直被我珍為心中經典,如果說第一次讀這本書會感受到滿滿的中二氣息,那么時過境遷再回首,不免心生感嘆。
我們當初的勇氣哪去了,我們為何還在現實的牢籠中不可自拔,究竟是什么阻擋了我們,讓我們深陷其中,沉淪不能自已?
是現實的苦痛折磨還是我們自己自甘墮落。
重讀此書,當年的熱血成了奢望,我們多像書中的沙僧,失去一次就倒地不起,多像書中的豬八戒,分離一次就只能奢望,可我們真的很想成為孫悟空,生我何用,不能狂傲,滅我何用,不減狂驕,盡管在神的騙局中走破滅,卻敗的令人敬佩,狂的讓萬神震顫。
作為這場游戲中玩家里唯一一個上帝視角,唐僧,前世的金蟬子,佛祖的大弟子,永遠逃不出輪回命運,如同金蟬子與佛祖的最后一次論道,敗的悲壯,可又無關輸贏,如果再來一次,輸的永遠是他,然而卻永遠不會有贏家。
這是一個關于反抗的故事,是一群人追求自由的故事,雖然小說中濃墨重彩的寫了悟空和紫霞的故事,但是那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感動,一種悲傷,雖然小說的最后是悲劇,是一種永遠重頭再來的絕望,不過卻帶來了破而后立的延續,那是一種無法形容的通透,就像一首交響曲的最后,鐘聲回蕩,是一種血染蒼穹的壯美。
而在最后,沒有誰是誰非,信念不同,立場不同,無論神還是妖,亦或是凡人,每個生命都散發著自己的瑩瑩之火,在深邃的夜空,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