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筆記的讀后感(精選6篇)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精選6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山居筆記的讀后感(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1
山居筆記是繼《文化苦旅》之后我所讀余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因為真實喜歡所以看,因為炒作的厲害所以急著看,因為它的人文氣息不可不看。
余秋雨先生的這部書從《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這本書是在20xx年1月出版的,他在這本新版的自序中說他寫這本書歷時兩年有余,而且犧牲是相當大的,他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十分純粹地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僅僅十一篇文章卻耗費了兩年多的時間。這,并不是他的寫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堅韌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種認真態度和永無止境的追求讓人心悅誠服。多年來他通過邊走邊想,有機地將寫作與考察結合在了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訪求證。曾經就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跡的一副對聯上面的兩個字,在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后,只得親自再次去海南,很多時候,他就是這樣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對文學的無比熱愛方面,他是毫不吝嗇的,不管時間還是金錢。對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會在乎他的經濟和得失的。
按照余先生的話說:“全書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他還說:“寫作這本書的最大困難,不在言論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證之煩,而在于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粹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群,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溫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費難言的艱辛,而艱辛的結果卻是不能讓人感受到艱辛?!蔽冶凰倪@種治學精神和嚴謹的求實作風以及認真的求學態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動了。這種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穿梭,在東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過。余先生的文章帶給我們的都是精彩紛呈的人文、地理、歷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類人文歷史的絢麗詩篇,給我們掀開了精神的家園、文化的糧倉。其中,我最喜歡《天涯故事》和《十萬進士》這兩篇。
從《天涯故事》里,我終于知道了尋求已久的“鹿回頭”,一解我長期的牽掛。我一遍又一遍地讀著這段美麗動人的傳說,那“清澈而美麗,無奈而凄涼”的鹿的目光和那對閃耀著渴求生命光彩的眼睛,它們從遙遠的地方投過來,穿透了時空,一直走進了我們的心里,這種震撼力是無疑置否的。每當身臨絕境,總會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美麗與快感,以及頓悟生命的意義,如果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絕壁死谷,不是生命被逼到了最后的邊界,那么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不會有這么深刻的場景。
縱觀海南,從戰國到當今,那些歷史的片段強烈地吸引著我,特別是先生談到的海南歷史中的女性文明。洗夫人、黃道婆帶來的整個中原大地的興旺繁榮,還有從這里走出去的宋氏三姐妹,都帶著海南強勁的浪潮,是我們女性的驕傲。
女性文明派生并推動了家園文明。蘇東坡、李光他們是淚涔涔地來,卻在家園文明里破涕為笑;海瑞、邱浚他們雖然是氣昂昂地走,卻也放不下這里的家園文明,終究樂極生悲。
通過余先生的筆,經過大腦細胞的溶解、過濾的排列組合,于是一個以非歷史學家的思緒和眼光,讓我們最廣大的讀者讀懂了海南,讓我們尋找到了海南的靈魂所在。海南已經成為我的一種向往和追求,閉上眼睛,一陣啪嗒因熟透而掉下來的椰子聲敲打著我的心,更加勾起了我對椰汁的占有欲望。我飄身過去摸摸這個,搖搖那個,完全沉浸在了這片驚喜之中。
看完這個故事,我陷入了久久的品味中,將自己的頭深深地埋在書頁中,仿佛嗅到了椰子的香味和濃濃南國的水果大拼盤,貪婪吮吸著。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2
人的生命由時間和空間組成。時間再怎么長,也就百十來歲吧,延長的余地不大,但空間就不一樣了。伸縮的范圍可以非常懸殊。因此,生命質量的落差,很大程度上與空間有關。在交通困難,舉步維艱的古代,很多人走不了太遠。但他們心中的天地卻很遼闊。是一些無畏的旅行家給予的,用他們的腳步,用他們的記述。這樣的旅行家不僅提升了自身生命的質量,而且也提升了整個文明的力量。
一直喜歡余秋雨的文章。從《霜冷長河》開始。自認為他的文章博古通今,講每個例子都旁征博引,是不用讀很多書就可以得到很多知識的捷徑。是的,曾經我愿把他的書當作工具,最快捷最有效的擴充我知識量的一條捷徑。本以為自己的知識已夠豐富了,可讀過《山居筆記》之后,我才發現自己是多么淺薄。
余秋雨顛覆了眾多當代人們心目中對作家的定義。作家不再是只會在書房中悶頭寫書查資料的主兒了。作家更應該做的是訪歷名山大川,訪遍文明的蹤跡,去提升整個文明的力量。
不經過實踐,是難有成就的。這條亙古不變的真理適用于任何事情,同樣包括寫作。《山居筆記》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便是《千年庭院》。白鹿洞書院,岳簏書院,這些都是最早的中華文明的催生劑。文革期間和文革之后,見到的景色固然不同,但不管怎么不同,都掩蓋不了古老的文明氤氳出的文化氣息。
余秋雨先生說他有一個分工,把已經找到了結論的問題交給課堂,把能夠找到結論的問題交給學術,把無法找到結論的問題交給散文??戳怂S多散文后,我不禁要問,什么才是找不到結論的'問題?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3
讀完一部不算很厚的《山居筆記》,只覺得心中有些沉甸甸的,歷史的沉淀,文化的積累,余秋雨先生娓娓道來,千年風云如高山流水般在面前穿行而過,感覺有如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描述的那樣:“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庇谑俏以诟锌R豐富之余,與他同呼吸:流放者的凄楚,進士們的掙扎,小人們的掙扎…千年畫卷仿佛只有一個“灰”字了得——陰沉沉的讓人難以透氣,這就是中華歷史五千年的繁榮,表面之下掩蓋著怎樣一副頹敗傾軋的景象?人類文明進步了嗎?怎么有時猛然發現周圍的事有儼然歷史重現?
不管是帝王是學者或是一個草民,無論地位高貴,地位低賤,他都首先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存在,是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都是個人選擇,有人為國家,有人為自己在歷史的畫頁上尋找自己的位置,成敗功過自有人評說!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4
偶然翻看書架,《山居筆記》映入眼簾,伴著書香,不覺已夕陽西下,不禁感覺有些奇怪,因為我竟然從那些揮灑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許的味道。確切地說應該是透過字里行間,我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上的碰撞,或許這就是通常說的所謂心靈上的共鳴吧!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余秋雨領著我們在一處處山水間瀏覽著歲月的痕跡,在一座座古剎前回味著歷史的興衰,他帶著我們更深刻的去品讀中國那滄桑的歷史。他悲痛地遙望著一個王朝的背影,告訴我們清代的榮辱興衰,從一個避暑山莊讀出了清朝幾代君王的雄才偉略或昏庸無道,興盛或衰亡,英勇或懦弱。他心痛的遙望著一個脆弱的都城,訴說著文明與野蠻,昔日與未來。他又滿懷崇敬的講述著一代文豪蘇東坡的偉岸與冤屈,瀟灑與凄楚。一切的一切,余秋雨用他那樸實而又不失華麗的語言,生動且精妙的比喻,緊湊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們講述那中國的沉重、歷史的悠久
余秋雨用親身游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場,然后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不得不嘆服余秋雨先生的見識之廣,領略之深。整本書充斥著他的橫溢的才華與淵博的知識,每一章的內容都填充進了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類文學知識等諸多內容。整本書涉及的知識面之廣,讓我嘆為觀止。
此外,在閱讀余秋雨先生在書后寫的答學生問,更是讓我對他徒添一層敬意。有這樣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問:這些年,報刊上有不少對您的評論,有些評論明顯帶有惡意,您為什么不反駁?——答:有的文章用詞比較尖刻,但其中也指出了我文章中的某個錯誤或疑點。作個比喻,這是包裝粗礪的無價饋贈。你至多只能說‘惡詞’而不是‘惡意’?!边@樣寬宏的心態,這樣容人的大氣,又一次的讓我認識了大師的風范!讓我對這樣一位新時代的文學家肅然起敬。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5
邁步踏盡天涯路,尋千古文明的興衰起伏;昂首望遍大河山,嘆歷史傳統的宏厚積淀。余秋雨先生,一筆一劃帶我們走入他所走過的路,感受千萬載留存的辛酸感慨?!渡骄庸P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余秋雨先生用親身游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場,然后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
首先,余秋雨先生不愧是中國數一數二的散文家,他的語言清新自然,文筆通順流暢,時不時一句富有深刻哲理的語句,就能讓人不禁浮想聯翩且深深地沉淪在文章里“不能自拔”、回味無窮。無論是人還是文章,都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典范。
再者,不得不提的是本書的開篇文章《一個王朝的背影》。我想這篇文章核心想強調的一個關鍵詞是“文化認同”。清兵剛剛入主中原時,中原的漢人抱著極大的抵觸情緒,把入關的滿族人看作“外國的侵略軍”,而對滅亡了的明朝抱以同情,對朱姓子弟建立的腐朽不堪的“南明”小朝廷充滿了幻想,希望他們能夠勵精圖治,把清兵趕出關外,恢復漢人的政權??偨Y起來就是孫中山先生200多年以后提出了的反帝提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顯然,這種情況的發生都是由于滿漢兩個民族缺乏文化認同。滿族歷史上一直生活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過著游牧民族的生活,崇尚武功而文明程度不高,與在中原大地上沿襲農耕文明,崇尚四書五經的漢族人相比,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方方面面存在著不小的差異。漢族人擔心清朝統治者會沿用自己民族的價值觀進行統治,給漢民族的文化帶來滅絕性的打擊。于是,對清廷恐懼和憤怒在中原大地上蔓延,各種打著反清復明旗號的起義此起彼伏。清朝的統治陷入了危機。
最后,只能說這真的是本好書。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在這個物欲橫流,各人匆匆奔波的社會,真的很難找到那么一片在水一方的靜謐,用平淡的心境讀那么一段讓內心凈化的文字。在三水這個我們即將離開的地方,趁我們還有閑情逸致,拿起這本小書,在最后的時光,享受或許即將遠去的寧靜與真正的沉淀,是此生最愜意的呼吸。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6
以前愛讀余秋雨的書,尤其是《文化苦旅》,讀的時候覺得美得無可言說,至今這本書仍然是我最愛讀的書目之一。余秋雨的文字,美妙,又讓人感覺深邃,他常常把歷史與文學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番厚重的文化之感。因此,讀他的文章,除了是文學的享受之外,更是對史學的補充與思考。
暑假期間,閑來無事到書店逛,看到余秋雨的《山居筆記》,很是喜歡這個名字,覺得頗符合我所向往的山居之風,隨手翻了幾頁,便買回家中。這一讀不要緊,我又深深陷在余秋雨的文字里,徜徉在文學與歷史所交替兼容的世界里,隨著他的文字,游走在各地,游走在各朝各代,游走在各個名人名士身邊。
跟隨余秋雨,我走進了清朝的歷史,那破敗王朝的背影,看到歷代流放者那凄涼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無常,誰又能抵擋的了那些事故變遷呢?蘇東坡的突圍,讓我感慨那個朝代對于大師的埋沒,想到歷代大師都經歷的摧殘,想到我們國人嫉妒品質的劣跡其實由來已久,其實根深蒂固,早已化為血液里一絲我們不愿承認的遺傳。
《愧抱山西》則描述了一代晉商的發家成名史,讓我對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認識,敬佩山西晉商的精名能干,敬佩他們的審時度勢,敬佩他們的種種。正是這些優秀品質,使得一代晉商在異鄉的土地上扎根發芽,開花結果,遍地的分號,無不訴說著這個人群的智慧。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一切都發生變化之后,山西晉商似乎一夜蒸發。他們的頹然落幕,是戰爭紛亂的影響,也是時代前進的必然。但是,他們留下的在山西的總票號,卻還在向世人昭示著這里昔日的繁華,即便是見慣世面的人們,也會為這里的富貴大氣所震撼。想必,若是山西晉商的風范尚存,山西晉商的經商之道尚存,我國商業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當然,當今的蘇、浙、廣的商人已經遍布全國,支撐著經濟的繁榮,但他們比起山西晉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長遠的眼光。
余秋雨帶我們到他的家鄉余姚走了一番,那個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里永遠的記憶,也是永遠的痛?!吧傩‰x家”,卻“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沒有迎接的親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頂著名人的稱號,官員的接洽顯得熱鬧些罷了。落葉歸根的觀念,怕是難以實現。越是難以實現,越成為心底里那柔軟的痛,越是思戀。
讓我感觸深的,還有《十萬進士》。余秋雨這個人的眼光,實在比一般人深邃,當代人們除了怒斥科舉制度的殘害人,卻并不想它曾經為我們挑選人才時帶來的好處,也不去探究在哪個環節致使這一妙策變質,成為眾多書生的枷鎖。而余秋雨的分析,則是犀利深刻,卻又委婉絮叨,這觀點,怕是用在當今高考也適用吧。
我最愛的一篇是《遙遠的絕響》。原因有二,其一,這主人公阮籍和嵇康,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美男子,大文豪,其中嵇康更是通宵音律,為人瀟灑,不拘禮節,是如我般凡夫俗子所向往而又不能企及的。這些哀嘆,也只能心里想想,合上書,天亮還要回到這規范的框架里生活。我注定不能做到那般瀟灑,權且在這羨慕他們吧。
想不到的是,余秋雨在書的結尾,提到的卻是小人。小人的確構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歷史的一部分,小人做不得,小人不得不防。這是大師給予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