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讀后感
《神曲》讀后感
《神曲》讀后感1
《神曲》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詩人但丁的名作,分三部《地獄》、《煉獄》、《天堂》。他把這三部詩歌的內容描寫的好似中國民間相傳的十八層地獄一樣。但丁將自己作為主人公,極具幻想地編寫了《神曲》的故事情節。
讀過《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悲哀,人類的悲哀、社會的悲哀、活著的悲哀。我開始矛盾,如果有地獄就會有天堂,既然要人在死掉之后去陰間為活著所做的錯事受罰,為什么天使神仙們不在他活著的時候給予明示呢?錯,應該是女媧的錯,她在造人的時候就不應該讓人類有思維,不應該讓人類有“痛覺”跟七情六欲。錯的應該是宙斯,他應該在人類知道善、惡、美、丑的時候就將人類滅絕,這樣也省得他在后來的日子里生氣。
我不明白為什么但丁要以《神曲》來為此書命名,名字和內容的差別太大了。但丁將自己描寫成迷路在昏暗森林中,想前往天堂的人。他要經歷《地獄》的每一層,而《地獄》的每一層都像一個刑場,正在“受刑”的人的靈魂在為活在世間時犯的錯受刑。精神上的、肉體上的……人活在世上怎么能沒做錯過事呢!如果神靈們的職責就是對死去的人施刑,那神靈也是有罪的,為什么對人類不能寬恕些呢?
然后是《煉獄》,這里的靈魂們也有錯,只是程度較輕或是已經悔悟,然后在這里懺悔、洗過。當洗過罪刑之后,上升到天堂。在天堂里有上帝,有天使和善良的人的靈魂。
詩中說,天堂有九層,也就是西文神話中的九重天吧!我很想知道上帝在干什么!在看人類在地球上與病魔斗爭嗎?還是在戲日:人類之間的戰爭是場電動游戲?
但丁出身貴族家庭,我想這種悲觀的想法是當時的社會和歷史的發展造成的吧!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將人們區分出等級和階級,而資本的積累過程又將人們劃分等級的過程變得更加赤裸、更加惡毒。
也許但丁當初想借用《神曲》中被用作贖罪的地獄來告誡人們應多行善事吧!可惜的是他沒有改變當時的人的心,也沒有感動上帝。人類的剝削在繼續,社會的墮落在繼續。因果報應依然改變不了人本性中的欲望與貪婪……
《神曲》讀后感2
介紹中說這本書是:"史上最偉大的文圖絕配,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歌巨著,歷代畫家創作的靈感來源。但丁的不朽巨著,世界文學史的光輝篇章。"
這自然是一部名著,可惜,應該是翻譯的問題,讀來并不覺得特別好。它本是一部長篇詩歌,翻譯過來之后卻成了記敘文,一個人講了一段神話故事而已。不過更值得欣賞的,是書中的眾多插圖,畫得真美!地獄中,除了詩人與他的老師,靈魂們都是赤裸裸的。畫家幾筆將他們勾畫出來,那身體、那表情,都給人一種如臨其境的親切感。天堂之上,到處光彩奪目,每個天使都是美的化身。
既然不能把這本書當詩歌來欣賞,而當成小說實在沒有多少情節,因此我只好把它當作哲學來讀。特別是"地獄篇",總讓人想起《地藏王菩薩本愿經》。同樣是講地獄里的人生活得多么悲慘,不過中西方理解的角度略有不同。
相比較而言,"地獄篇"、"煉獄篇"和"天堂篇"中講到的人物,我更喜歡"地獄篇"中的靈魂。因為煉獄中的靈魂所求太明顯,而天堂中的靈魂已失去人性,只有困在地獄中的靈魂,與世上的人有更多相似之處。
在"天堂篇"中,詩人見了每一位天使都要仰視,甚至頻頻下跪,將人性在神性面前壓得非常渺小。說真的,我很不喜歡這種感覺,因為我畢竟還生活在人間。其實地獄中的感受更適合于人類,而作者在地獄中表現出來的優越感也讓人看了不舒服。
我理解的天堂和地獄,其實都是人類的內心世界。內心快樂,就是身在天堂,內心痛苦,無異困居地獄。看了這本書,我認為作者也是以這種心態來寫的,他所說的天堂與地獄與我理解的相差不遠。
首先第一章"幽暗森林",第一句作者這樣寫道:"我在人生旅途走過差不多一半時,有一天,無意間步入一座幽暗的森林中,而且迷失了方向。"迷惘之中,舉步維艱之時,遇到象征淫欲、強權和貪婪的豹、獅、狼。此時來解救他的,是他心目中最崇拜的一位詩人,而這位詩人受他已經失去的戀人所托,前來引導他游歷地獄與天堂。
這個象征意義已經很明顯了,人生旅途中,即將被欲望吞噬的靈魂,需要愛與詩來救助。這與我現在的心情何其相似?對愛情美好的記憶,對詩歌無盡的追求,是指引作者走上正確人生之路的兩盞明燈。我覺得作者并不是在虔誠地信奉上帝,他在書中寫自己被上帝選擇與感召,只不過是想表現詩人的自負。而未來的方向,想信他不會完全付托給上帝來主宰。
地獄分成九圈,每圈中還分許多環,分別放置不同罪行的靈魂。每種罪行根據程度不同,所受的懲罰也不一樣,越往下層懲罰越重。第一圈是無罪的靈魂,他們的錯誤只在于生在基督出世之前而沒能受洗。這看起來很不公平,不過宗教難免有排外心理,雖然后面天堂篇中講到,圣潔的異教徒也能進入天堂,那大概只是想讓大家心理平衡一下而已。
第二圈是色欲圈,一對對陷入情=欲中的男女在狂風中無助地翻滾飄蕩著,根本沒法停下來。"他們被狂風卷裹著上下翻飛,忽左忽右,有些靈魂不可避免地撞到山壁上,絕望的慘叫聲與凄厲的哭聲響徹山谷,讓人不忍聞聽。"作者在這里思索愛的問題,他說:"我真不知道愛情到底有什么魔力能使這么多的人甘愿為之下地獄。"這個問題,生活在世上的人類不是也經常如此自問嗎?相戀的人心中的波瀾,與地獄中的狂風一樣,讓兩顆相愛的靈魂在痛苦中煎熬,卻無怨無悔。
自殺者在地獄的第七圈第二環,他們的靈魂被囚在樹中,碰一下葉子與枝條都會感覺到疼痛。他們當初既然決定丟棄了自己的身體,就永遠沒有權利再收回來。這種寫法,是想勸世人不要輕生,放棄了,再想收回難上加難,不如活著,等待死亡自己來臨。
最后一圈中,有的靈魂肉體還活著,因為犯了重罪,他的肉體被魔鬼控制,靈魂卻早已來到地獄中受罪。正像世間那些做過壞事的人,內心受到痛苦的折磨,早在死去之前就飽受了地獄之苦。
煉獄中的靈魂與地獄中不同,他們所犯的是可以原諒的罪過。為了能上天堂,他們心甘情愿地接受懲罰,承受重負,經歷饑餓,沐浴烈火,然后喝下忘川之水,忘記所有罪惡的記憶,飛升天堂。正象世人為修煉而自愿受戒,過一種苦行僧的生活,目的只是為了升入理想的境界。
天堂也分為九層,依次為: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陽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水晶天。每一層的靈魂也有所不同,相同的是,他們都很快樂。不同的,是一層比一層更虔誠,更愿意侍奉上帝。作者最終見到了上帝,可是上帝究竟長得什么樣,他卻無法說得清楚,只感受到一種博大精深的愛。因為上帝無處不在,不應該有一個具體的形象,而他又是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了人,說明上帝應該跟人長得一樣。可是如果出現一位與人一模一樣的上帝,那可就顯得太不神秘了。
地獄、煉獄與天堂,都是人生,而地獄更接近人類的現實生活。被欲望糾纏里著的人類,內心時常生活在地獄中。地獄里的靈魂敢愛敢恨,比起煉獄中的苦行生活,并不見得更苦。唯一的區別是,地獄里缺少希望,而煉獄中的人隨時可以升入天堂。這樣一來,反倒顯得地獄中的`靈魂沒有那么多功利心,更加可愛了。天堂上的靈魂已經不是人,他們是天使,只是美好的象征而已。人世中不一定沒有這種心態,但無欲無求,或盲目追求,沒有任何個人欲望的人生還有什么意義?所以,我寧愿選擇生活在地獄中,把天堂當成夢想,把煉獄留給將來。
合上書,看到封底印著藝術體"知己"二字,下面有一句話:"一派書香做知己".人類能在書中學到的東西太多了!人與人之間也有知己,但時常難以把握。而書籍永遠忠誠地為我們奉獻著一切,它們才是我們一生中最可靠的知己。
《神曲》讀后感3
恩格斯曾這樣說:“封建的中世紀終結和古代新紀元的開始,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記的。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詩人但丁。”
《神曲》是但丁最巨大的作品,但丁畢生的教訓包含戀情、政治、人生觀、宗教觀、宇宙觀均反應其中。《神曲》的外殼固然是宗教的,但詩中所寫的見聞,大都以事實為題材。詩人與亡靈念叨的是國度的興衰,聽他們傾訴本人的悲苦哀怨,揭穿他們的丑行劣俗。
《神曲》共分三篇:地獄、凈界、天堂,每一部分由33章組成,加上最前面的序章,全書共100章。基礎情節架構看似簡略:一天,但丁在森林中迷路,危急之際,羅馬詩人維其略受貝亞德之拜托,率領但丁穿過地獄、凈界。這段旅程中,但丁看到了有些功臣在地獄因生前不同之罪過而遭遇不同的處分,另一些罪人則在凈界里盡力洗除自己的罪孽,后來貝亞德呈現,接替維其略的向導位置,在迫使但丁對自己的差錯作一番告白后,親身領導但丁游歷天國,但丁最后終于見到上帝。
在但丁的筆下,《神曲》中的地獄是意大利現實情形的映射,天堂是人類幻想到達的凈界,煉獄則是人類從現實走向凈界時所必需閱歷的苦難。但丁盼望人能意識本身的罪行,改過自新,去達到感性天堂的凈界。和很多中古文學作品一樣,《神曲》除了字面的意思外,還有寓言的意。“從字面說,《神曲》的主題是逝世后靈魂的狀態;從寓言上說,主題就是人憑自在意志去行善行惡,理當受到公平的賞罰。”然而但丁自己也提到“全詩和其中各局部不是為思辨而設的,而是為可能的行動而設的;假如某些章節的探討方式是思維的方法,目標不在思辨,而在實際行為”這里斷定了他寫《神曲》是為了影響人的實際舉動,就由于如斯因此存在強烈的政治偏向。在〈地獄〉、〈凈界〉、〈天堂〉三篇中,詩人在作品中普遍地、深入地揭露了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現實。他一方面感慨意大利的決裂和局面凌亂,悲嘆“意大利是奴隸”、“是苦難的旅舍”、“不再是各省的女主,而是一個倡寮”、“意大利各城市充斥了暴君”;他也嚴格譴責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盧道夫一世和阿爾伯特一世只愿在德國裁減權勢,竟不來意大利行使天子的權力,“放任帝國的花園荒涼”;尤其對教會的揭露跟批評尤其尖利。他震怒地叱責教皇販賣圣職的罪惡,“你們的貪心使世界陷入悲慘的地步,把好人踩在腳下,把壞人選拔起來。”其代表人物就是龐尼菲斯八世,因而但丁多處揭露他的罪行,并借犯販賣圣幟罪的教皇尼古拉三世的靈魂之口,當龐尼菲斯八世還在世時,就發布他必定要入地獄。
《神曲》對現實的揭露方式,個別是透過人物形象進行的。揭露者和被揭露者的對象大都是透過歷史上或當代的有名人物。如用號稱第一代教皇的圣彼得揭露教廷的腐朽;用法國卡佩王朝的始祖休卡佩檢舉腓力四世和其它后裔的罪行;用教皇尼古拉三世揭露他自己和他的后繼者龐尼菲斯八世和克力門特五世的罪行。因為但丁信任,只有通過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才干感動人心,促使改造早日實現。也因此《神曲》所塑造的各類型人物,大都性情赫然,栩栩如生,構成一座豐盛多姿的人物畫廊,這在中古文學中是無與倫此的。
《神曲》的造詣評論部門。有人認為《神曲》的兩大因素便是愛情與政治,但丁的最大寫作念頭亦在歌唱貝亞德而作的。但是咱們透過《神曲》的細節所表現的高度技能來看,它的重要成績還在于高度概括和綜合性。但丁看到祖國絢麗的河山,接觸社會各國階層,加深了愛國思維,豐碩了生活經驗,視線從佛羅倫斯擴展到意大利全國乃至全部基督教世界。他看到意大利和整個歐洲處于紛爭、混亂的狀況,摸索了禍亂的本源和撥亂反正的道路,意識到自己擔當著揭露現實,喚醒人心,給意大利指出政治上,道德上振興之路的歷史使命。以為自己作為一個詩人,就要通過創作一部有宏大沾染力的作品,能力實現此一使命。因此這部作品把詩人內在的生涯經驗、宗教熱忱、愛國思惟和政治文明方面的重大問題;把歷史的和現實的、古典的和基督教的因素融會為一個協調的整體,在這一點上,《神曲》確切是十分勝利的。難怪艾略特在他的〈但丁論〉中聲稱“但丁與莎士比亞平分了現代的世界,再不第三者存在。”“莎士比亞表示出人類感情的最大寬度,而但丁表現出最大的高度和深度。”
《神曲》讀后感4
《神曲》是西方中世紀文學的開山之作,因其年代久遠而顯得頗有生澀之感。但是專心讀下去,依然能夠清晰地感覺到《神曲》中交織的人神共鳴之曲。
下如此結論之前,我暗暗的把我剛釋卷的《神曲》回想一遍,從《地獄》到《凈界》再到《天堂》,默然發現者這種分法本身就隱含著一種神學的思想。我們知道,中世紀的歐洲的基督教的天下,然而不僅是基督教,就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大的長久的宗教,都總會影射著人的前世今生以及現實報應這種神學思想,這已幾乎是全人類思想的共同點。但丁在《神曲》中,依據《圣經》和《福音書》以及自我的想象,把這種宗教思想細化成這三個部分,并且在每個部分都細心地安排了一些或是古代名人或是“當代”名人在里面,不無有為基督教宣揚這種神學思想的目的。再者,這種按現世作為分類,按人頭分類的做法在中世紀宗教盛行的歐洲,其可信度可就大大增加。因此,不管是宗教的教會亦或是中世紀的普通人民,都不可能有理由去發對甚至批判這部書。
再者,作者的這種安排實則上隱含了一種“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意味。我們都知道,《地獄》是一個人過大于功的象征,而《凈界》則是一個無功無過的象征,到了《天堂》,就是功大于過的意思了。作者本人從《地獄》升到《凈界》再升到《天堂》,完成了一個從過到功,從罪到德的過程。而相同的,普通市民,甚者是整個國家,如若能有所頓悟,這種上升也是在神的神恩之內的。所以《神曲》看似批判佛羅倫薩,實則在內部也隱含了作者對佛羅倫薩的無限熱忱和希望。
然則,《神曲》的創造并不僅僅是為了影射某些宗教人生的問題,它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為挽救沉淪中的佛羅倫薩。作者在書中的不同部分對此都有隱喻。比如在《地獄》這折里,作者精心挑選的靈魂代言人很大成分上都是來自佛羅倫薩,從教職人員到普通的驕、貪、色等人員都給予了不同的懲罰。作者通過眾多靈魂的嘴道出了當世的佛羅倫薩的黑暗,也通過地獄中的魔鬼給出了評判。而在《凈界》和《天堂》里,作者則通過對佛羅倫薩的評判上升到一個整體的層面,通過神人之口委婉道出。這其中包含著作者對自我成長、生活的土地的深厚情感。讀之,大有“怒其不爭”的意味。
以上是從大的方面對《神曲》大意的一點自我見解。而從小的方面看,《神曲》誠然是一曲中世紀拙樸的史詩。在《神曲》里,隨處可見古希臘神話和《荷馬史詩》的影響。英雄主義、正義,神學的光芒照耀著整部《神曲》,猶如但丁在天堂中看到的天使的光芒,《神曲》本身也散發著耀眼的金光。然而,《神曲》的金光卻并不全為歌頌金光而寫,而是為了歌頌世俗偉大的道德和信仰而作,這正是《神曲》對古希臘神話的借鑒和突破之處。
然而,由于《神曲》大量地運用古希臘神話的典故,因而初讀給人一種晦澀難懂的感覺,對讀者的西方文學功底有較大的要求。
一部偉大的詩篇,語言是其重要的表現手法。《神曲》的語言一承西方文學的理性辯論的風格,而與我們熟悉的中國詩歌的語言截然不同。
在《神曲》中,最大的神人討論莫過于對于信仰和德行的討論,在這兩個討論中,作者用了較大的篇幅來表現這兩個問題,而言語本身已經透露了西式語言本身的辯論意味。
“信仰是所有事物之本質/也是未見的事物之證據……”
這種語言與中國注重情感是詩歌語言是多么的不同。也許這就是西方詩學與東方詩學的區別吧。
《神曲》讀后感5
《神曲》是西方中世紀文學的開山之作,因其年代久遠而顯得頗有生澀之感。但是專心讀下去,依然能夠清晰地感覺到《神曲》中交織的人神共鳴之曲。下如此結論之前,我暗暗的把我剛釋卷的《神曲》回想一遍,從《地獄》到《凈界》再到《天堂》,默然發現者這種分法本身就隱含著一種神學的思想。我們知道,中世紀的歐洲的基督教的天下,然而不僅是基督教,就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大的長久的宗教,都總會影射著人的前世今生以及現實報應這種神學思想,這已幾乎是全人類思想的共同點。
首先,但丁在《神曲》中,依據《圣經》和《福音書》以及自我的想象,把這種宗教思想細化成這三個部分,并且在每個部分都細心地安排了一些或是古代名人或是“當代”名人在里面,不無有為基督教宣揚這種神學思想的目的。再者,這種按現世作為分類,按人頭分類的做法在中世紀宗教盛行的歐洲,其可信度可就大大增加。因此,不管是宗教的教會亦或是中世紀的普通人民,都不可能有理由去發對甚至批判這部書。
其次,作者的這種安排實則上隱含了一種“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意味。我們都知道,《地獄》是一個人過大于功的象征,而《凈界》則是一個無功無過的象征,到了《天堂》,就是功大于過的意思了。作者本人從《地獄》升到《凈界》再升到《天堂》,完成了一個從過到功,從罪到德的過程。而相同的,普通市民,甚者是整個國家,如若能有所頓悟,這種上升也是在神的神恩之內的。所以《神曲》看似批判佛羅倫薩,實則在內部也隱含了作者對佛羅倫薩的無限熱忱和希望。
再次,《神曲》的創造并不僅僅是為了影射某些宗教人生的問題,它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為挽救沉淪中的佛羅倫薩。作者在書中的不同部分對此都有隱喻。比如在《地獄》這折里,作者精心挑選的靈魂代言人很大成分上都是來自佛羅倫薩,從教職人員到普通的驕、貪、色等人員都給予了不同的懲罰。作者通過眾多靈魂的嘴道出了當世的佛羅倫薩的黑暗,也通過地獄中的魔鬼給出了評判。而在《凈界》和《天堂》里,作者則通過對佛羅倫薩的評判上升到一個整體的層面,通過神人之口委婉道出。這其中包含著作者對自我成長、生活的土地的深厚情感。讀之,大有“怒其不爭”的意味。
以上是從大的方面對《神曲》大意的一點自我見解。而從小的方面看,《神曲》誠然是一曲中世紀拙樸的史詩。在《神曲》里,隨處可見古希臘神話和《荷馬史詩》的影響。英雄主義、正義,神學的光芒照耀著整部《神曲》,猶如但丁在天堂中看到的天使的光芒,《神曲》本身也散發著耀眼的金光。然而,《神曲》的金光卻并不全為歌頌金光而寫,而是為了歌頌世俗偉大的道德和信仰而作,這正是《神曲》對古希臘神話的借鑒和突破之處。
《神曲》讀后感6
但丁的《神曲》原名《喜劇》,分三部《地獄》、《煉獄》、《天堂》。但丁將自己做為主人公,積聚幻想地編譯了《神曲》的故事情節。讀過《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悲哀,人類的悲哀、社會的悲哀、活著的悲哀。
但丁描寫的地獄、煉獄和天堂,受到古典文學尤其是中世紀夢幻文學的啟示和影響,如維爾斯在《埃涅阿斯記》中關于主人公由神巫引導游歷陰間的描寫,中世紀作家達·維隆納的《耶路撒冷天國頌》、《巴比侖地獄詩》和德拉·利瓦的《三卷書》對罪孽的靈魂在地獄接受懲戒,天堂光明、幸福的敘述,都給但丁提供了借鑒。但《神曲》不像中世紀文學作品那樣粗糙庸俗、虛無縹緲,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神學、哲學修養和新穎的構思,為三個境界設計了嚴密的結構、清晰的層次。他把地獄、煉獄、天堂各分為9層,蘊含著深邃的道德涵義。在描繪不同境界時,他采用不同的色彩。地獄是懲戒罪孽的境界,色調凄幽、陰森;煉獄是悔過和希望的境界,色彩轉為恬淡、寧靜;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籠罩在一片燦爛、輝煌之中。多層次、多色調的形象描繪,表達了詩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學、神學觀點,又賦予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實性,奇而不詭,精微致深,使人如身臨其境。
《神曲》堪稱一座多姿多彩、形象鮮活的人物畫廊。作為這部史詩的主人翁,但丁本人苦苦求索的品格和豐富復雜的精神世界,刻畫得最為細微、飽滿。維吉爾和貝婭特麗絲這兩位向導,雖然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但仍然各具鮮明的個性。維吉爾是導師,在對但丁的關懷和教誨中,顯示出父親般和藹、慈祥的性格。貝婭特麗絲是戀人,在對詩人的救助和鼓勵中,顯示出母親般溫柔、莊重的性格。但丁擅長在戲劇性的場面和行動中,以極其準確、簡潔的語言,勾勒出人物外形和性格的特征。在哀怨欲絕的悲劇性氛圍中,詩人描寫保羅與弗朗齊絲卡這對戀人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品格,在陰暗、憤懣的情境中,詩人勾畫教皇朋尼法斯八世貪婪、欺詐的性格,無不入木三分。《神曲》中種種驚心動魄和神奇的景象,地獄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如吞噬幽靈的三個頭的惡犬猞拜羅,飛翔于自殺者樹林之上的人面妖鳥,長著三副不同顏色的面孔、三對龐大無比的翅膀的地獄王,滿身污血、頭上盤著青蛇的復仇女神,在但丁的筆下,寥寥幾笑,便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地勾畫了出來。他們不只是高度寫實的藝術形象,而且出色地烘托了地獄各個特定環境的氛圍。
但丁在寫人繪景時,常常喜歡采用來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的極其通俗的比喻,產生極不尋常的藝術效果。例如,地獄里的幽靈遇見陌生來客維吉爾和但丁,驚奇地盯視著他們,好像老眼昏花的裁縫凝視針眼一樣。形容枯瘦的幽靈兩眼深陷無神,好像一對寶石脫落的戒指。在魔鬼卡隆的鞭打下,幽靈從岸邊跳進地獄界河的小船,好像秋天的樹葉一片一片落下。
在但丁的《地獄》里有這樣兩句詩:“走你的路,讓人們去說吧!”當我們做某一件事,你認為正確,而遇到種種流言蜚語,種種輿論偏見的時候,你可以想想但丁的格言。但丁的《神曲》不僅在思想性、藝術性上達到了時代的先進水平,是一座劃時代的里程碑,而且是一部反映社會生活狀況、傳授知識的百科全書式的鴻篇巨制,值得千古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