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來課外書讀后感
孩子你慢慢來課外書讀后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孩子你慢慢來課外書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你慢慢來課外書讀后感1
寒假把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看完了,躺在沙發上看著書,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揚。這樣完美的感情,這樣溫柔的成長,讓我心亦變得如斯溫柔。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這獨特的封面所吸引了,一個僅有5歲左右的一個可愛的小男孩獨自一人徒步在金色樹葉鋪成的小路上,一切都顯得那么美麗,那么安靜。封面上還有這么一段話: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這段話慢慢的,似乎還有很多的話,很多的言語,可是全部已經不重要了,作者龍應臺已經愿意用一輩子的時間來等待,來欣賞……
龍應臺一貫以尖利敏捷的文風著稱,但這對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每一個字都是那么的柔軟,是一個母親從心里流出來的潺潺溪流,兩岸風景無有突兀,但美如畫卷。故事講的是龍應臺經歷兩個兒子幼年的成長中以及過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媽媽”是那樣可愛的一個中國臺灣女子,她在自我的異鄉、兒子的故鄉,用愛與理智撫育上天送給自我“作為女人的禮物”,用心地感受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他們在成長中的喜悅與淚水。文中沒有跌宕的故事情節,沒有峰回路轉的曲折,但有無數的忍俊不禁,無數的低回溫柔。成長,是如此可愛的過程;母親,是這樣一個溫暖的字眼;孩子,是這樣的讓人心生溫柔……
看到封面我沒有認為封面及插圖跟書的資料有什么關系。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才慢慢發現了其實每張插圖都是真實的照片。看得出來,每張照片的顏色都不是那么鮮艷甚至有些泛黃,家具及汽車也都和現代掛不上鉤,即便如此,我卻從中發覺每張照片都是那么的溫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么的可愛,照片中的'環境是那么的優美--有綠草紅花,也有金黃的落葉。書中沒有華麗的詞藻,是日記,又像散文。她記錄了孩子的成長過程。隨著閱讀的深入,我對書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從而也生出很多感慨。
此刻有些家長,很是盼望自我的孩子能一下子就成功,一下子就望子成龍,于是就給孩子報了許多的興趣班,一個周末就僅有半天的時間做回家作業,時間緊張極了。我認為,這樣不但讓孩子學不好學校里的課,更使孩子外面上的課給沒有學進、學透,這樣,又花錢,又花時間,還在弄個體力透支,這樣又有什么用?
這些家長應當好好問問自我,好好反省自我。愛自我的孩子,是一個母親的本能,給我們自我的尊嚴,卻不是每一個家長所能辦到的。在我們的傳統中并沒有將孩子和成人當成平等的人。這些家長應當學學向龍應臺這樣的母親,嘗試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耐心傾聽才能更好的理解他們。
有些孩子一下子周末就要上一天半的課,這樣忙碌的孩子,又讓他們怎樣慢慢來呢?為了不甘人后的家長們陪著孩子們學這學那,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們的未來”,那樣的想當然,可是,可曾想過孩子是否真的喜歡呢?還是給孩子多一點“慢慢來”的機會吧。
孩子你慢慢來課外書讀后感2
一個孩子走在鄉間小路上,不時從路邊的草叢里發現什么新鮮玩意兒,停下來睜著清澈的大眼睛駐足觀望,腳下的那條小路一向延伸到天邊。孩子,不要管周圍的環境發展得如何迅速,長長路,慢慢走。
《孩子,你慢慢來》是龍應臺的一部名作,相對于龍應臺其它的作品,這部作品中更顯款款深情,原因是她在這本書是一個母親的主角,是一個開明、細心、為孩子付出、著急、焦慮的母親,她因為孩子天生的模仿本事將那些包含血腥場面的書移到了書架最上層,反思著那些名家名作;為了幾個孩子的哀求救出了一只卡在垃圾分解桶里的奄奄一息的小老鼠,卻令自我惡心不已;為了帶孩子體驗一下不一樣的學習環境,四處尋找幼稚園……她既是這本書中的主角,又是一個旁觀者,她用細膩的文字記錄下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為孩子書寫了生命的華章。
這本書中不乏許多發人深省的故事。《尋找幼稚園》講述的是媽媽帶孩子到臺灣度假,順便體驗一下中國式教育的故事,在幼稚園里,媽媽深刻體會到中德兩國教育體制的區別:在德國幼稚園中,孩子們要做的事就是玩玩玩,釋放天性的玩;可在中國的幼稚園中,孩子們不光不能盡情的玩,居然還有許多課程需要學習,每一節課有四十五分鐘,上廁所都要由教師帶領一齊去,孩子們稍有搗蛋就會被教師批評,一群坐得東倒西歪、唧唧喳喳的孩子,怎樣學得進那些超前出現的課程?怎樣適應這種“文化的傳承”?這跟正規的小學又有什么區別?這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外國教育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充分開發出孩子的潛力與創造力,讓孩子自我無拘無束的成長,這是中國教育所做不到的,中國教育所能做到的就是培養一群死讀書、帶著高度數近視眼鏡、背著書包被新社會所拋棄的孩子。中國什么時候才能真正完成素質教育?
作品中的媽媽多么像我們的媽媽呀,我們都從母親那兒源源不斷的得到關愛,在我們生病時,有她關切的話語陪著我們;在我們受到委屈時,有她溫暖的懷抱來安慰我們;在我們得到表揚時,有她鼓勵的一吻來激勵我們;在我們還在與周公相會時,她已經早早地起來,為我們燒制可口的早飯……一切的一切都流露出她們對我們濃濃的愛。作品中的媽媽是一個善于引導孩子的母親,她愿意每夜為孩子讀童話故事,樹立孩子正確的道德觀,也曾因為讀什么糾結不已,她愿意等孩子慢慢地扎好一個蝴蝶結,培養他的自理本事。
也許不光孩子需要慢慢來,家長們也需要慢慢來。在孩子犯錯誤時,不要一上來就劈頭蓋臉地指責孩子,要先問清楚事情的原由,和孩子犯錯誤的原因。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很多人都追求速度,家長們也望子成龍,一味地提高孩子們的成績,讓孩子如疲憊的小蟲從這個補習班爬向那個補習班,搞得孩子身心俱疲,也許是孩子本身的天分不夠,一輩子都追不上別人。那該怎樣辦呢?別急,我們還是要讓孩子等等自我的靈魂。我們不能為了讓孩子去追趕別人,就不顧孩子腳的疼痛,心的勞累。這種拔苗助長的行為肯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不但無益反而害了孩子。
我期望未來的中國能有一個良好的環境,能夠讓孩子在復雜的社會中能有一片凈土,能遠離喧囂,能在飛速發展的社會之中慢慢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孩子,你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