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學名著英文讀后感
美國文學名著英文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美國文學名著英文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蠅王》是一本以孩子為主角的書,但卻不是一本通常意義上的兒童文學,這是一本寫給大人看的書,荒島上的兒童世界只是現實生活中成人世界的一個縮影。故事的背景設定在遙遠的未來世界,在一場戰爭中,當疏散兒童的一架飛機途經一座荒蕪人煙的小島時,找到了襲擊。飛機墜毀了,大人們都在這次空難中不幸遇難,唯有一飛機的孩子僥幸生存。
在沒有大人的情況下,孩子們開始了在島上的冒險生活,這看似平靜的開局沒有延續。故事的一路發展出乎了所有讀者的預料,讀者被故事的情節所震驚也被故事所揭示的人性面貌而震驚。
島上的孩子中最突出的要算是十二歲的英國海軍司令的兒子——拉夫爾,有著一頭耀眼金發的他舉止優雅、自信樂觀。初至荒島,半長大的他為脫離了大人的管制獲得自由而欣喜若狂,與此同時面對大批比自己小的孩子,他吹響了海螺,成為了這群孩子的領袖。延續著文明社會的秩序,孩子們以自己對于民主的理解,建立起一系列的規則秩序,開始了短暫的和平相處。
然而隨著唱詩班在杰克的帶領下一次次和野獸進行血腥地廝殺并獲得勝利之后,原本不屬于這個年紀孩子的劣性本能開始膨脹。人類千年積累下來的社會文明不禁推敲,在數次打獵之后就開始喪失,小島上的和平也在漸漸被打亂。人類千年的文明可以在瞬間崩潰,因為在它里面,是千年不變的人性。
“海螺”和“蠅王”是文章當中兩個相對的'意象。海螺能將所有的人匯集到一起。海螺被作為一種文明的象征,出于對吹響海螺人的崇拜,拉爾夫被選為頭頭,并制定了一個規則,只有持海螺的人才能發言。也許規則在短時間內能夠得以執行的原因,不過是因為剛從文明世界出來的孩子,懲罰的恐懼還在迫使他們遵守。然而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下“蠅王”的神秘出現打破了平靜。“蠅王”即蒼蠅之王,源于希伯萊語Baalzebub,在《圣經》中“Baal”被當作“萬惡之首”,在英語中,“蠅王”是污穢物之王,也是丑惡靈魂的同義詞。蠅王似乎只是一個模糊的象征,那么蠅王究竟是何物?
懷著這個好奇繼續閱讀,我們發現有一個人也像我們一般在探究這個問題。他是“西蒙”。當感到恐懼的孩子們為“野獸”的事情爭論不休的時候,西蒙這個“瘦小卻挺有精神”的小孩發現了所謂“野獸大概就是我們自己”的真理,卻遭到了眾人的唾罵。為了弄清“野獸”的真相,他決定到山頂看個究竟,在中途休息時偶見被當做貢品的爬滿蒼蠅的野豬頭。神情恍惚中,西蒙仿佛看見一個碩大的蒼蠅之王對他說明了“野獸”作為人性的一部分,并預言了他會被眾人殺死的下場。到了山頂,西蒙發現大家所畏懼的“野獸”其實是一個飛行員的尸體,于是不顧虛弱的身體下山去告訴大家,卻被眾人誤認為是“野獸”而殺害。
孩子們殺死了唯一一個了解真相的人,西蒙之死也是真理之死。對西蒙的謀殺,是孩子們內心“惡”膨脹的必然結果,標志著他們道德良知的毀滅。在他們看來,蛇、水中怪獸、空中來的怪獸,甚至他們追逐的野豬,都是“野獸”,他們甚至把已經變得邪惡了的目光投射到西蒙身上,把他也看作是野獸,所以他們毫不顧忌地將西蒙殺死而不感到任何良心的不安。人性的墮落和獨立人格的喪失使這群孩子經受了最為深重的打擊,野獸“的預言得到了證明。接下去的發展就更像是一部恐怖電影。暴力猶如細菌傳染一般在孩子們間蔓延。
隨著打獵的進行,杰克帶領獵人們跳舞并重復單調的歌詞、無法停止的狂歡、西蒙被殺后孩子們集體的舞蹈,都像是宗教早期的萌生。人在無法改變的環境中,產生本能的恐懼,從而祈求通過對動物以及未知事物的崇拜來祈求自身的平安。
哲學家告訴我們,人性在本來不可分的意義上統合以下三重屬性。即:人性第一層:生物性,偏于惡;人性第二層:社會性,善惡兼而有之;人性第三層:精神性,偏于善。這篇小說也被很多讀者認為是在崇尚”性本惡“的理論,開始在我看來不過是告訴人們適者生存的規則罷了。打獵、吃肉不過是人們生存下去的一種本能追求。
在一個更黑暗的時期到來之前,拉爾夫終于還是盼來了救援的船只。”文明“終于的再次到來無疑是對小島上”野蠻“文化的一次沖擊,”希望“再次降臨。文明的進化亦或是退化,也許只是根據環境相對而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