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之路》觀后感
《復興之路》觀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復興之路》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復興之路》觀后感1
我看了《復興之路》之后,我覺得我們應該重新站起來,努力奮斗。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為古代中國有眾多領先于世界的發明和聞名于世的杰出人物而自豪;我們為近代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蹂躪而憤慨;我們為中國人民奮起反抗日本侵略者而歌唱;我們更為現在中國的崛起而感奮……
祖國的輝煌要從四大發明說起: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已經發現天然磁石有吸鐵和指南北的特征。他們利用磁石的特征制成了指南工具——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造紙術:東漢時期的蔡倫總結前人的造紙經驗,帶領工匠們用樹皮、麻頭、破布和破漁網等材料來造紙,并不斷改進紙技術,使紙的質量得到提高并大量生產,廣泛使用。活字印刷:它不但比手工重復抄寫要快捷,而且還不容易出錯。但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缺點,費工費時。到了北宋時,畢昇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經驗,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有使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火藥:早在秦漢時代時期,人們用硫磺、硝石、木炭等原料煉丹,在偶然發生的爆炸得到啟示,再經不斷的探索實踐,逐漸掌握了火藥的配方。
我國的經濟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給農民耕種,實行“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政策,深受農民歡迎。遼寧大連河縣光明山公社一位農民承包了一塊農田,當年就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
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些都是老百姓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改善民生,社會保障全民覆蓋,老百姓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一項項偉大的發明和創造,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民族的勤勞和智慧,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華民族還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和極為古老的文明。在這片遼闊肥沃的土地上,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讓我們繼續努力,讓我們的新中國更加繁榮多彩吧!
《復興之路》觀后感2
今天我看了《復興之路》這部影片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對中國歷史有了深刻的了解。
中國歷經了多少風雨滄桑,也歷經了多少磨難。有過盛唐的自豪,也有過清末的傷感;體會到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也體會到火燒圓明園的恥辱……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飽經風雨滄桑的中華大地,今天終于迎來了春暖花開的日子。
當國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當嬉笑打鬧的那一刻;當在課堂上歡快上課的那一刻;當與家人共進晚餐的那一刻……你,是否想過,這一切是多么來之不易。
曾幾何時,中華大地文學至盛,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唐詩宋詞爭相誦讀;曾幾何時,中華大地被譽為禮儀之邦,崇尚儒家思想的炎黃子孫重禮儀,講誠信;曾幾何時,中華軍力之強,元朝鐵騎進入歐洲,明朝上船下達西洋……
然而,正是中國的強大,正是我們擁有四大發明,才被一時的勝利沖昏了頭腦,當國人還自以為是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時;當國人還自以為中華地大物博時;當國人還堅信天圓地方時……歐洲等各個國家卻在悄然中慢慢發展壯大起來,并且很快的超越了東方文明。
1840年,因為中國的禁煙措施,遭到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中英兩國爆發了鴉片戰爭,由于中國的科技落后,導致中國大門第一次被打開。中國徹底失敗,并且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然而中國人的思想還未被打開。1860年英法艦船200只,侵略軍16000余人闖至天津大沽口外。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委曲乞和,無心抵抗,致使侵略軍長驅直入,進逼京城。咸豐皇帝倉皇逃奔承德,百官皆散,軍卒志懈,民心大恐。
次日下午,當侵略者將圓明園的財寶洗劫一空后,又放火將圓明園燒成粉末。這時的中國徹底宣告失敗。
“國破家何在?”當中華大地面臨生死存亡的抉擇時,一批批有志人士挺身而出,前赴后繼,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如:譚嗣同、梁啟超、秋瑾、孫中山、毛澤東……一批批的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僅過一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和奮斗,終于迎來了今天這美好而幸福的生活。
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倍加珍惜。為了使恥辱的歷史不再重演,我們現在就要好好學習,長大為國家出一份力,讓祖國變得更加強盛
《復興之路》觀后感3
復興,是一個偉大的議題!復興,是一個執著的夢想!復興,是一道崎嶇的征途!————題記
《復興之路》以中國在新一屆領導集體的帶領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為主要內容。初看此片,就感覺它與《大國崛起》有很多相似之處,看過《大國崛起》后,再看《復興之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部部影集敲打著我的心弦,使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沉重感。
《復興之路》與《大國崛起》的區別在于,《大國崛起》介紹國外發達國家發展的故事,而作為向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召開的獻禮篇章;《復興之路》把焦點鎖定在當代中國,即中國艱難曲折的民族振興之路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復興之路》之所以能夠引發觀眾的共鳴,能夠散發出震撼人心的魅力,在于它以力求真的藝術風格,勇敢地走進歷史的深處,走進真理的深處,走進當代中國人的心靈深處,說出了近代以來中國歷史和中華民族的心里話:歷經苦難、犧牲和奮戰,中國人民終于找到了一條實現幸福理想的偉大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復興這一時期,不僅是中國的近代史、血淚史和屈辱史,更是我們付出了太多代價之后換來的沉痛的教育史;它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道路,使我們認清了身上的責任之重大,賦予了我們振興中華的神圣使命。
作為中學生觀看此片,有助于我們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為什么要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對于我們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具有重要意義,也能夠更好地培育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
或許,你還沉浸在風靡全球的唐朝文明之中;或許,你還神游在天朝物產豐盈的夢幻之中;或許,你還為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成績而熱血澎湃;或許……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已深埋在歷史的塵埃中。從1840一直到今天,國人們或辛酸、或憤苦、或彷惶、或堅定地在這條充滿坎坷的復興之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每一步都流著華夏的淚水;每一腳都能踩出炎黃的鮮血。我們的復興之路遠還沒有結束,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還有很多的事要做……
讓我們銘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實現!
《復興之路》觀后感4
星期六,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在學校觀看了《復興之路》,這部影片給我的感觸很大。
《復興之路》講述了古往今來,歷史的發展和一個個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它向人們講述了中國是怎樣由衰敗走向了強盛,怎樣由貧窮走向了繁榮的。他從火燒圓明園講到了南昌起義,從百萬雄師過大江講到了開國大典,又從兩彈一星講到了大閱兵……一個個驚天動地的歷史故事,一幅幅催人淚下的生動畫面,讓在場的每一位同學,都知道了祖國母親是怎樣經歷了千辛萬苦才得以走到今天。火燒圓明園是中國走向腐*的開始,讓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南昌起義,表現出了中國人民的團結和寧死不屈;百萬雄師過大江,是勝利的前兆,是希望。開始;開國大典,是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是英雄們,用血和汗換來的!
最使我感動的,還是這樣一個畫面——一支隊伍正趴在戰壕里打伏擊,忽然,對講機里傳來了一個細小的聲音:“新中國成立了”聲音雖然細小,卻很堅定,很有力,一位小戰士顧不得危險,朝對講機里喊道:“什么?你再說一遍,我聽不清!”另一邊又傳來了那細小而又堅定的聲音:“新中國成立了!”“新中國叫什么?”小戰士顯然有些激動,說話時,聲音總是顫抖著。“新中國叫……"周圍的聲音太大了,小戰士根本聽不清,只見他猛的站起來,不顧一切的朝對講機里喊道:“新中國叫什么?”“叫……”就在這時,只聽“嗖”的一聲,一顆子彈如同一陣風似的朝小戰士身后射了過去,小戰士應聲倒下,鮮血染紅了衣服,在那綠色的軍裝上格外顯眼,如同一朵正在怒放的小紅花……小戰士臨死前,緊緊地抓住團長的手,有氣無力地問:“團長,新中國叫什么?”“新中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團長眼里飽含著淚水,輕聲對小戰士說道。小戰士聽了團長的話,面帶微笑,安詳地閉上了雙眼,一個年輕而輝煌的生命結束了,看到這里,我已淚流滿面。是啊,為了祖國不被外人侵占,不知有多少英雄為它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了今天的輝煌。
復興之路是危險而又艱辛的,是中華人民團結一致,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我們一定要珍惜祖祖輩輩用生命換來的幸福生活。
《復興之路》觀后感5
一直期待中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于昨晚播出。觀后,四個字:無比震撼!
圍繞千年巨變、崢嶸歲月、中國新生、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繼往開來等六大主題的中華民族169年的復興之路,濃縮到藝術舞臺兩個半小時。
與銀屏、文字相比,舞臺藝術的表現和感染力,是對編導者最大的挑戰。而《復興之路》的巨大成功首先在于,把諾大的舞臺與觀眾感官緊緊地融為一體。在歷史的回顧中,一同經歷曾經的驚心動魄、血與火的洗禮、艱苦卓絕的斗爭、世世代代不能忘記的一幕幕……尤其伴隨毛主席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一名頭部還洇著鮮血的戰士,手牽五星紅旗,于空中回轉舞繾綣的畫面,令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真是太好看了!舞、歌、合唱、音樂、變幻莫測的視屏大背景、明暗交替的燈光、立體動感大氣磅礴的舞美……
——全民抗日那一幕,女主角臉頰上閃動的淚花,讓我難抑心中的悲痛,一次又一次抽出紙巾……
——韓紅領唱的《我們的田野》,甜美至極,傾情表達了億萬人民發自心底的熱愛祖國的心聲。
——紡織女工織布舞,在歡快的節奏中,生動地表現了紡織女工勞作的場景,她們舞動著靈巧的雙手,在一排排織布機間穿梭忙碌。
——汶川地震,毛阿敏溫婉至愛的詠嘆,襯托著小女孩被救的大愛的無聲傳遞。此刻的腦海,呈現了更多更多感人至深的畫面……
——代表56個民族的少數民族舞蹈依次登場,呈獻給我們的是民族大團結和睦幸福的景象。尤其欣賞蒙藏兩段民族舞,青年男女們陽光、健康、活潑,舞姿優美得令人心醉。
……
“ 這些年,做的這些事……”雖說是唱出來的,但一股清新、自然、親切、貼心的氣息直入心脾,如喻祖國母親在繁星滿天的夜晚,與她的一大群孩子聊起如煙的往事,目光透出堅定,語速緩慢,如數家珍般地娓娓道來……彌漫著溫暖的感覺。
《復興之路》觀后感6
復興,是一個偉大的議題!復興,是一個執著的夢想!復興,是一道崎嶇的征途!——題記
《復興之路》以中國在新一屆領導集體的帶領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為主要內容。初看此片,就感覺它與《大國崛起》有很多相似之處,看過《大國崛起》后,再看《復興之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部部影集敲打著我的心弦,使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沉重感。
《復興之路》與《大國崛起》的區別在于,《大國崛起》介紹國外發達國家發展的故事,作為向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召開的獻禮篇章;《復興之路》把焦點鎖定在當代中國,即中國艱難曲折的民族振興之路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復興之路》之所以能夠引發觀眾的共鳴,能夠散發出震撼人心的魅力,在于它以力求真的藝術風格,勇敢地走進歷史的深處,走進真理的深處,走進當代中國人的心靈深處,說出了近代以來中國歷史和中華民族的心里話:歷經苦難、犧牲和奮戰,中國人民終于找到了一條實現幸福理想的偉大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復興這一時期,不僅是中國的近代史、血淚史和屈辱史,更是我們付出慘痛代價之后換來的深刻的教育史;它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道路,使我們認清了身上的責任之重大,賦予了我們振興中華的神圣使命。
作為中學生觀看此片,有助于我們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為什么要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對于我們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具有重要意義,也能夠更好地培育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
或許,你還沉浸在風靡全球的唐朝文明之中;或許,你還神游在天朝物產豐盈的夢幻之中;或許,你還在為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成績而熱血澎湃;或許……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已深埋在歷史的塵埃中。從1840年一直到今天,國人們或辛酸、或憤苦、或彷惶、或堅定地在這條充滿坎坷的復興之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每一步都流著華夏的淚水,每一腳都能踩出炎黃的鮮血,即便如此,我們的復興之路遠還沒有結束,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還有很多的事要做……
讓我們銘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實現!
《復興之路》觀后感7
“我從來沒有幸運過,將來也不會有幸運。我的最高原則是:絕不屈服于任何困難!”這是波蘭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說的話。我非常欽佩居里夫人,不僅因為她是一位偉大的女科學家,還因為她堅持不懈地追求學習和事業。
1867年11月7日晚,有著明亮大眼睛的天才女孩瑪利亞誕生了。
瑪麗四歲時,她的家人去鄉下過夏天。那時,她的姐姐布羅尼亞正在上學。然而,當她的父母教她識字時,她根本不想學,所以她把瑪麗稱為學生和老師。但是四歲的瑪麗本可以學一次。后來,學生變得比老師更熱情。從童年起,瑪麗就比其他人更渴望學習。當她看書時,不管周圍有多吵,她都不會分心。瑪麗總是如此專心致志,難以記起詩歌。只要她讀一遍甚至聽兩遍,她就能逐字背誦,所以每個人都非常欽佩她。
每次讀這篇文章,我都會想起我的生活和學習:我寫作業很慢,有時我可以根據老師的要求復習,有時我不知道做完作業后該做什么。雖然我能快速背誦,但我能快速背誦和快速忘記。不開心沒關系。我在閱讀時仍然更加專注。有一次,一位電腦老師告訴我們在教室里看電影,但是我們可以做其他事情,所以我拿起一份“作文選集”看了看。我太著迷了,甚至不知道什么時候下課。直到同學們拖著我去玩,我才不情愿地放下書。
每當我看到瑪麗因為21歲的妹妹能夠上學而在8歲時輟學,我的眼里就充滿了淚水。我們現在是獨生子,我們的父母總是把我們放在嘴里,給我們最好的享受,并好好照顧我們,但是也許我們都浸在蜂蜜里,什么事情總是在想我們自己,什么時候我們在想我們的父母和其他人?
瑪麗一直在學習。當她的生命即將結束時,她仍在不知疲倦地學習。她是主修科學的學生之一。
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孩子們,讓我們像瑪麗一樣努力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