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是我家讀后感
祖國是我家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祖國是我家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祖國是我家讀后感1
老師說,祖國是奔騰的黃河,生生不息;母親說,祖國是滿懷豪情的東方巨龍,氣勢磅礴;我說,祖國是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日漸富強。可是如果沒有前輩的付出,又怎么會有今日的昌盛。
《祖國是我家》講述了35個影響中國的人物實際。既有魂系中華赤子心的錢學森,又有無私無畏震蒼穹的焦裕祿。正是他們的存在,才為中華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
讀完書后,我的內心十分震撼。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位位愛國主義者,還看到了我的家——中國,在經歷了種種磨難后,依然能露出燦爛的笑容和磨礪后的光芒與自信。
回憶起書中的一幕幕,錢學森堅持回國的愛國精神尤其感動了我。他在美國留學時,有著優越的生活條件和令人羨慕的工作。可當他知道新中國成立后,絲毫沒有留戀這里的一切,回國的意志十分堅定。在美國定居,且能聘為終身教授,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愿望啊!可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錢學森放棄了這一切,這是一種多強烈的愛國之情!
35個故事、35個人物,這些人歷盡艱辛,用心血助力一個國家崛起,跨過重重阻力,在歷史的舞臺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使祖國讓世界刮目相看,讓更多的目光聚集于世界的東方。
作為新一代的小學生,我們要時刻準備著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有中國心。我愛我的祖國!
祖國是我家讀后感2
我們來到這世上,究竟被賦予了哪些使命?
如果將人分為肉體和靈魂兩部分,那么,情感占據了靈魂的絕大部分。
每天,我們的皮囊把我們的靈魂隱藏。我們吃吃睡睡,行行走走,都是皮囊代替靈魂完成的。漸漸地,皮囊在我們的生命中越來越重要,它變得沉重,變得讓人割舍不開。最終,皮囊壓死了我們。
善良的靈魂很想幫忙,可是它沒有情感。它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脆弱的皮囊越來越厚重,而自己越來越虛弱。
直到有一天,它碰到了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靈魂。他堅實強壯,陽光開朗,總是很幸福。因為,他有它所沒有的東西:信仰。
他是如此的熱愛他的祖國,他愿為祖國獻身。那是它從來未曾有過的炙熱的情感。這情感滾燙的要把它灼傷,熱烈地要把它整個燃燒。可它還是渴望擁有它。它已經厭倦了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它恐懼麻木的未來。所以,它需要信仰。
貪嗔癡念皆惘然。清貧苦樂,才是人生滋味。若無信仰,萬事皆空,麻木無常。
我們缺少一種情感,能讓我們奮不顧身;我們缺少一種信仰,能讓我們充實快樂。人們從剛出生開始,就逐漸學會了生存,學會了基本的生活。可是,信仰,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因為信仰,人們開始追逐理想,學會了苦中作樂;因為信仰,人們開始發明創造,開始有了新的追求;因為信仰,即使是在最艱難的時候,人們也學會了堅持。于是,這個世界,開始變得不一樣。
并不是說,人們從一開始就肩負了改變世界的使命,而是信仰,讓人們堅信明天會更好;堅信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堅信“少年強,則國強”,堅信自己,有非要守護不可的東西。
血管里流淌的,是沸騰的血液。他被信仰召喚,為理想奔騰。因為熱愛,所以執著。總有一天,他會沖破腐朽的皮囊,流進蛻變的靈魂。
皮囊因為貪念承受不住感情,不堪負重;而靈魂有了信仰,便有了光明,有了方向,一切罪孽都在這里消散。
為了信仰,狂奔。
祖國是我家讀后感3
《祖國是我家》這本書,給了我許多感觸。其中,有一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明朝晚期,奸臣當道,朝廷動蕩不安,浙江沿海一帶日寇不斷搶殺糧食和邊民。在這危急時刻,出現了一位杰出的愛國民族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出生將門,從小受到父親的熏陶,在十七歲上任時,便取得了勝利,并且將農民組織起來的隊伍訓練成了赫赫有名的“戚家軍”。這支隊伍軍紀嚴明、號令統一,戚繼光也以身作則。有一次,時逢大雨,百姓邀請他入內避雨,他卻堅持和士兵一起淋雨,這種將帥以身作則的精神令每一位將士都欽佩不已,也更增添了無窮的斗志。1588年,這位抗倭名將、杰出的'軍事家病重去世,結束其戎馬一生,為后人所敬仰。
回想現在,我們的幸福生活又何嘗不是這些愛國將士浴身奮斗而來的?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每一位將士都奔赴國難,用生命吹響了戰斗的號角。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和錚錚鐵骨換來了中華民族的解放,才有了中華民族今日之輝煌。
今天,有許多解放軍戰士正駐守邊疆,有的在天寒地凍的雪山上、有的在茂密的叢林里、有的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他們遠離親人,只因為一個字:國。
作為小學生,我們只有努力學習,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才能早日報效祖國,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舉國歡慶之際,我們每個人更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
祖國是我家讀后感4
一天,老師給我們發了一本書——《祖國是我家》,我一看這書名,一股愛國之情油然而生,它久久在我心中回蕩。我忍不住翻開這本書,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看著看著,我的心開始隨著一位位故事中的主人公的遭遇而波動。在屈原受到迫害的時候,我的心在為他叫冤;當張騫被活捉的時候,我的心不禁為他擔心;在文天祥得知宋朝滅亡的時候,我的心不禁為他感到悲憤;在“致遠”號重創日艦多艘時,我的心不禁為鄧世昌而歡喜......看著看著,看著一位位英勇無畏,堅強不屈的英雄在敵人武器下倒下,我心中的中國魂不禁冒出了重重的烈火,我猛得把書合上,握緊雙拳,心想:犯我中華者,必誅!
在這本書中,還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焦裕?:無私無畏震蒼穹》這個故事。
1962年 2月,焦裕?被調到蘭考縣,展現在他面前的蘭考大地,是一幅嚴重的災荒景象。糧食經過風沙,洪水,鹽堿的考驗,幾乎顆粒無收。焦裕?面對這么一個燙手的山芋,毫不氣餒,他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帶領全縣人民封沙,治水,改地,時時刻刻沖在前面。他努力救濟災民,還和人民們一起勞動。
可在蘭考的最后一夜,焦裕?住進了開封醫院,他人進了病房,心卻留在了蘭考。過了一段時間,焦裕?知道時間留給自己的不多了,他把手表交給女兒焦守鳳說:“小梅,爸爸沒讓你繼續讀書,也沒有給你安排一個好工作,爸爸對不起你。這塊舊手表是爸爸用過的,送給你作個紀念。你要好好工作......按時上下班。”最終焦裕?被埋藏在了他日思夜想的黃河故道。讀到這里,我忍不住哭了,這是多么偉大的人民干部和父親呀!
上下五千年,有多少的光榮前輩的事跡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小學生學習他們的精神,就一定能更好的,更努力的為我們的祖國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