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孔乙己讀后感題目 孔乙己閱讀感想200字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孔乙己讀后感題目 孔乙己閱讀感想200字篇一
孔乙己的一生不被世人所理解,他活得痛苦又寂寞。他到咸亨酒店喝酒,不僅僅是借酒精麻醉自己,他需要的是人們的關注。哪怕是一句嘲笑“孔乙己你又偷書了”,哪怕是教小伙計寫“茴”字,哪怕是把自己的茴香豆分給小孩子們,至少他可以漲紅了臉分辨,至少他可以洋氣地回答“回”有四種寫法,至少他可以在一群孩子面前,用長衫的大袖口遮住盛豆子的盤子,說“不行不行,沒有了沒有了。”也許在咸亨酒店的一切,是孔乙己生活中最鮮活的一部分,他需要這份鮮活,來溫暖他單調的命運。可是盡管這樣,有他的日子酒店的氣氛活潑熱鬧,沒有了他,酒店的日子卻也一樣,沒有人關心他是否還有錢買酒吃,被人打得嚴不嚴重。
于是在寂寞而痛苦的日子里,他開始變得頹廢,從“排出九文大錢”到最后“用手撐地走到酒店”小說結尾淡淡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個老頭的命運戛然而止。
老師最后總結說,這是舊社會封建制度下坑害的一大批人吶!我對這種看法卻是不怎么贊同的。孔乙己從一個讀書人沒有考取功名,以至于后來的“偷”,最后被人打殘致喪命,難道全是社會的責任嗎?
一開始,孔乙己是個書生,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進學,于是因此放棄了另謀他路。暫且不說什么原因使他沒有考中秀才,但當初讀書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考取功名嗎?也許是他并沒有做好考中秀才的準備,抑或許他再堅持考一年兩年說不定就能考上了,所以說,從讀書人的角度講,孔乙己沒有堅持不懈的精神,他是個失敗者——如果說社會封建制度腐敗,他完全可以不讀書呀?他讀了書不也年年有的是秀才舉人當官發財嗎?社會選拔的就是有才學和能力的人,依照后文所說孔乙己“好吃懶做”,這樣的人當然考中不了,幸然孔乙己還比較聰明,考取不了功名卻寫得一手好字,開始做起了替人抄書的活,能勉強維持生計。可是抄書也不是輕快活呀,無論寒冬還是酷暑,總得一字一字地不停抄,抄完了還得低三下四地向主家討價錢,孔乙己大抵是受不了這束縛,干脆偷掉了幾本書到當鋪當掉,這錢來得又快又實在——這又和社會制度有什么關系呢?上天賦予他兩張大手寫得一手好字,他卻不肯吃苦非要做偷竊之事;如果說當今社會制度變了,也沒有聽說過有哪個小偷偷了價值連城的古董人們贊嘆他偷盜技藝精湛而贊嘆他三分的啊?而孔乙己“偷書”的壞毛病傳出去,就再也沒人找他抄書了,一下子斷了孔乙己的財路。這可怎么辦呢?別忘了,文中提到孔乙己可是個“身材高大”的人啊,他完全可以憑自己的體力混口飯吃,或許是幫別人拉車,或是到酒店打雜之類的。可他偏偏不,他寧愿偷了書,被人家打出傷來,再瀟灑地到咸亨酒店“排出九文大錢”,溫一碗酒再要盤茴香豆。血汗錢就這樣被他自己揮霍掉,而他卻絲毫沒有想過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他不是讀書人嗎?他不是要面子、要自尊嗎?只要他愿意,他隨時隨地都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可以改掉好吃懶做的毛病,給別人說句好話繼續抄書,他甚至可以去幫工人抬水泥包,到飯店打雜……他還可以借抄書的機會學習,然后再去考試——但是這一切中的一項他都沒有嘗試過,或是嘗試過卻失敗了,他就因此挫敗,淪落成真正的乞人模樣。
可這一切真的是怪社會風氣不好嗎?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關心他人的死活是善舉,不聞不問也不是錯誤。冷酷的封建社會,不也有像咸亨酒店的老板和伙計一樣活得自食其力、像咸亨酒店里間的富人活得逍遙自在的人嗎?而現代開放的社會,不也不乏像孔乙己這樣自暴自棄的底層人士嗎?
所以啊,上天給人的機會是均等的,抓住它,改變的是自己的命運。而不是因為有了孔乙己這樣不善待機遇的人,給了我們機會來抱怨世界;何嘗不問問你自己:當初為什么不珍惜?
孔乙己讀后感題目 孔乙己閱讀感想200字篇二
《孔乙己》是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我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是在中學的語文課本中,當時就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個周末和佳洲同學一起讀了這篇小說,我有有了新的感受。
文中,魯迅先生把社會濃縮到小小的咸亨酒店之中,通過孔乙己這一封建科舉制度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犧牲品的悲劇形象,揭示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和人們麻木不仁的精神狀態,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病態和腐朽。
這次讀這篇小說,我的感受是《孔乙己》不僅對于當時的社會環境,對現在的社會也是有普遍性意義的。當今社會,資訊高度發達,許多負面信息讓青少年過早地體會事態,影響他們“三觀”的形成。多年以后,他們難免會分化為“長衫主顧”、“短衫主顧”和“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人”,難免就會有人象孔乙己那樣不為社會所接納。就這個意義上來講,孔乙己這一悲劇形象代表了理想和現實的沖突,這在任何一個社會背景下都會存在的。
所以,離開封建文化教育的框框來讀《孔乙己》更能感受這篇小說的教育意義,也說明了當今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魯迅先生用這有語病的句子做為文章的結尾,我想他的用意也是再于此吧。
孔乙己讀后感題目 孔乙己閱讀感想200字篇三
讀完了魯迅先生幾十年前寫的小說《孔乙己》,我不禁生出了許多感想。它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使我認真思索了“生活” 這件事。對于這個簡單而又復雜、平凡而又特殊的問題,每個人有著不同的解說:有人說,生活是不斷需求的過程,而非享樂的過程;有人說,生活像果盤中盛著的收獲與失落;有人說,生活就像洋蔥會讓你落淚;還有人說,生活是由無數煩惱組成的念珠……不同的人對生活有不同看法,不同的人生觀,對生活的感悟也不同。
孔乙己是個人很可憐,用“可憐”這個詞,也許會讓人感到很老套,但是我想不出別的詞語。他生活在一個麻木、冷酷的社會環境之中。《孔乙己》是繼《狂入日記》后第二篇評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 。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因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之乎者也,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梁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幸免于難,這是多么諷刺! 這個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著離開了人世。也許死對他來說是一種解脫。
就是這樣的一個孔乙己啊,襯托出來了那個時代的悲涼。從孔乙己這一面我發現,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從民眾這一面看,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于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襯托出來了那個時代的悲涼。那個時代人的冷漠讓我感到震驚,無法想象那個時代的人可以對死亡這么的輕描淡寫。
而魯迅著意揭出這一“病苦”,正說明要“療救”的不只是一個孔乙己,而是整個社會。揭示不幸人們的“病苦”,目的在喚醒他們的覺悟
再來說說現在。照理,時代發展到今天,“科考”應是十分公平了。但是,重蹈覆轍的現象仍是層出不窮。中考,高考,這場場考試,都是獨木橋。成千上萬的學生要從這里經過,沒有真正的本領,抑或是沒有充分的準備,只得被迫跌進河底,甚至今生永遠都爬不起來。即使如此,也比孔乙己那時好的太多太多。我慶幸我生在21世紀,這是一個人性的時代,是一個充滿愛的時代。
孔乙己讀后感題目 孔乙己閱讀感想200字篇四
從文章一開始介紹魯鎮酒點的格局,以及短衣幫、長衫客,可見當地的貧富懸殊,等級觀念強,這一下把整個大的社會環境寫了出來。這更加導致了孔乙己的悲慘命運。
孔乙己本人是一個連秀才都沒考上的讀書人,因而在社會上的地位無足輕重,“孔乙己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
孔乙己本人的性格十分耐人尋味,他深受科舉制度的毒害,所以迂腐,他自身好喝懶做,不會營生,當然,他也有善良的一面。
從他教“我”“回”字的四種寫法,經常說一些之乎者也,可見他受科舉毒害之深,然而,他也有一股讀書人的傲氣,從他看不起短衣幫,只偷書卻不欠帳可以看出。
他好喝懶做,迫于生計,所以去偷書。這是他的一個巨大的問題,這直接導致了他的悲慘命運。
在他送小孩子茴香豆的過程中,他用手“罩”住碟子,雖然十分迂腐,但也可見其善良。
孔乙己在故事中有兩大階段,分別是被打前和被打后。被打前他至少還與別人狡辯,而被打斷腿后也不辯解,可見他的心理狀態已經失去了唯一的一點讀書人的尊嚴,他的身體就更不用說了。正是這個變化,更看出世態炎涼,例如,看客們看到了落魄的孔乙己仍然和以前一樣,孔乙己死后,掌柜只是惦記著他欠下的錢。
魯迅寫這篇文章,也就是為了揭露這些丑惡的社會,抨擊科舉制度。
孔乙己讀后感題目 孔乙己閱讀感想200字篇五
這篇文章是看了好幾遍了,這印象卻是不可磨滅的。
一位衣臟不洗,滿口“之乎者也”的酒鬼—孔乙己,就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其形象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身無分文,卻長衫終日,這是要面子,還是自欺欺人,是地位低下,還是自命清高。
他在人們的諷笑中度過了那昏暗的時光。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多么矛盾呵,可見孔乙己對自己唯一值得“炫耀”的事是——他讀過書。盡管是老童生,這也是他唯一有尊嚴的地方。
“‘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孔乙己竟天真地以為旁人不曉得他這些錢是偷來的,相當自信地掏錢,可真是自命清高呵!可是他的尊嚴被旁人毫不留情地摧毀掉了。“你一定又偷人家的東西了!”“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老不到呢?”
這種惡狀他還能厚著臉皮待下去?這不是逼他往絕路走么?他的自尊沒了,也沒人憐憫他,他除了喝酒,再也沒有物質上的享受,吃不飽,穿不暖,睡不香。餓得不行只好偷書,一旦被抓就嘗到苦果——腿被打折了。這下好了,他真走到絕境了,用手爬到咸亨酒店喝最后一次酒,然后在眾人的譏笑下離去……
就這么的結局,孔乙己的不幸人生到底是誰造成的呢?
在人們的眼中,他是一個可悲、可笑、可憐、可氣、可有、可無的人。
作為當代中學生,一名青少年,應該從這里去吸取教訓,不能碌碌無為而終生,更不可見他人之不幸,而成自己的樂活。孔乙己被科舉制而迫害,成為當時社會的犧牲品。在現在這個社會中,中學生正是最容易接受那些新事物的時候,而社會卻又如此的復雜。中學生—稚氣未脫而又渴望長大。在這個社會中,更得有一雙慧眼,去尋找正義與前進,也就是要在接受信息時,控制好心靈小窗的敞開大小,理性選擇信息,取其精華而又要棄其糟粕。
放眼2世紀這個社會,不正之風無時無處地不在如傳染病似地肆意傳播。而這一類的“病人”也有著很多。
因此,全社會更應該聯合起來,掃除一切不正之風,排除一切隱患,凈化空氣,凈化人類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