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讀后感400字(通用20篇)
《成語故事》讀后感400字(通用20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成語故事》讀后感400字(通用2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成語故事》讀后感1
我讀了一本《成語故事》。這本書不僅讓我熟悉了成語的由來,而且讓我從中懂得了許多道理。成語故事里有很多成語小故事,我最喜歡的還是《亡羊補牢》這個小故事。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從前有一個人,他的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里狼叼走了一只羊。第二天,有人勸他補好羊圈,可是他一再強調:“我的羊已經被吃了一只,不會再有事了。”第三天,他發現又沒了一只羊。于是,他把窟窿修好了,從此,他沒再丟過羊。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犯一些錯誤,但我們常常會不以為然,忽視了它,不能及時地糾正過來。有時甚至還認為,一些小錯誤不會帶來多大的影響。比如,在一個樹林里丟下一個沒熄滅的煙頭,發生了火災,就會使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在學習上也是一樣。在平時做練習題或單元測驗中,不多不少也會出現一些錯誤,但是我們只知道題做錯了,而不主動去查明原因。使這些錯誤思路留在大腦中,導致更大的錯誤。
這篇文章再次告訴我了這個道理,做錯了事只要及時改正,就不算晚!怕的是明知錯了,也不去改正。
《成語故事》讀后感2
【一葉障木】是個成語,它所說的故事是楚國有個書呆子。家里很窮。一天從書上看到‘‘如果得到螳螂撲捉知了時用來遮身的那片葉子,就可以把自己隱蔽起來,誰也看不見’于是他就在樹林轉,尋找螳螂遮身的葉子。終于他看到了螳螂遮身的葉子了。他撲了上去,但是那片葉子掉地上和其它的葉子混在一起了,找不到那片葉子,他只好把全部葉子帶回家了。
怎樣才能找到那片葉子呢、他只好一片一片放在頭上問老婆看不看的見他,最后,他老婆被問煩了,就說看不見。他樂壞了。就用葉子遮住自己,來到街上。當著店主的面拿店里的東西。店主奇怪極了。就把他送官府了,當官府知道了原因后,就哈哈大笑,把他給放了。
讀了這個故事,你是不是感到很有趣。這么一個故事用四個字就概括了,讓我們一看這四個字,就知道它是什么故事。這個成語用我們現在的解釋是指一個人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個成語都是一個故事。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所以讓我們一起去看成語故事吧。
《成語故事》讀后感3
我的書柜里放出一本書,書名叫《成語故事》。有空的時候,我就拿出來津津有味地看著,而且百看不厭!
這本書里面介紹了成百上千個成語。一翻開書,熟悉的成語就出現在我眼前,有:欣欣向榮、背水一戰、兵不厭詐、乘風破浪、破釜沉舟、同心同德……
這本書讓我了解了許多成語的來龍去脈,還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成語是“鐵杵磨針”和“濫竽充數”。“鐵杵磨針”講的是:李白小時候不愛學習,很貪玩。有一次,他看見一位老婆婆把鐵杵放在石頭上堅持不懈地磨,終于把很粗的鐵杵磨成了繡花針。李白很受啟發,從此刻苦學習,成了唐代大詩人。這個成語告訴我們只要不斷努力,持之以恒,再難的事也能辦到。“濫竽充數”講的是:有個南郭先生來到樂隊學著別人的樣子為齊宣王吹竽。宣王死后,湣王喜歡聽獨奏,南郭先生一看混不下去就偷偷地溜走了。這個成語告訴我們沒有真才實學的人遲早會敗露的。
在我們學習中,不要象南郭先生那樣不懂裝懂,要有老婆婆“鐵杵磨針”那樣的精神,這樣我們才能學到真正的本領。
《成語故事》讀后感4
現在,電視上、報紙上、還有書里,經常會出現四字成語,有的我能看懂,可是有些就一知半解了。有一次和爸爸媽媽玩“你來比劃我來猜”的游戲還鬧過笑話呢。爸爸出的題目是:亡羊補牢,媽媽給我一遍比劃一遍說:“這個詞是四個字啊,有個羊圈破了一個窟窿,羊跑了怎樣怎樣”。我張口就說:“破洞羊丟!”爸爸媽媽樂得都直不起腰來了,為了給我答疑解惑,爸爸送給我一本書《成語故事》。
我翻開第一頁就被精美的插圖和有意思的故事情節吸引住了。在這本書里我明白了“亡羊補牢”的意思: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還有“愚公移山”這個成語對我很受用,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在學習和生活上也是如此,遇到難題解不開,不能繞過去不管它,這樣的話以后遇到類似的情況還是無法解決,要迎頭趕上去不屈不撓,正所謂“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我們要做困難面前的強者,勇往直前。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從中汲取無限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使自己更加強大,為以后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成語故事》讀后感5
想必大家都看過《成語故事》書,我也不會例外,因為,這是一本經典的好書。
我看完此書后受益匪淺,這本書有為人處事篇,堅強意志篇和求學求知篇。每一篇都給我們了一種教育,每一篇好像都在對我們敦敦教誨。這本書里面有些故事里的人犯的錯誤看起來很蠢,也帶來了嚴重的后果。然而,我們卻沒有注意到自我有時也會犯這種錯誤。這本書警告我們不要犯那上頭故事里的經典錯誤事,也不能像故事里的人那樣心胸狹窄做事不顧后果,更不能像故事里的壞人一樣明知故犯。這本書還能教會我們好多好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塑造一個優秀的我們。
這本書有些經典的故事是我們從小就理解到的,可是,我們仍然有可能照樣“守株待兔”和“揠苗助長”等等。難道這是家長提醒的不夠嗎?是教師教育的不夠嗎?不!那都是我們自我一時的不慎而鑄成的錯誤。我們讀了這本書的故事后,會更清楚的記得一些教訓,本能的吸取一些教訓,這是僅有好處沒有壞處的。
我個人認為《成語故事》是一本很棒的書,也是我們成長中必讀的書,它會使我們更加優秀。
《成語故事》讀后感6
我不喜歡學成語,因為成語都是四個字,也不好理解。媽媽為此總生我氣。
幾天前,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成語故事》書,媽媽與你一齊閱讀此書,而且十分肯定的告訴我,你肯定會十分喜歡此書的,喜歡學成語的。這天媽媽抓我一齊閱讀《成語故事》書,翻開書媽媽給我一邊讀成語一邊講成語的故事,我發現里面有許多我沒學過的成語和沒有看過的故事。
讓我難忘的是《專心致志》這一篇講的是:兩個人拜著名棋手弈秋為師,學棋的時候,認真地聽講,乙卻心不在焉。結果,甲的棋藝越來越高,乙的棋藝還是一樣。
弈秋語重聲長地對兩個學生說:下棋如果不專心致志,也是學不好的!告訴我們做事要專心致至。
還有的故事是《愚公移山》的資料是: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后因感動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的兩個兒子搬走兩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能夠成功。
還有許許多多精彩的故事?
沒想到,我真的喜歡上了成語,原先每個成語都有一個精彩的世界啊!
《成語故事》讀后感7
《成語故事》一直吸引著我,一拿到《成語故事》這本書,我就迫不及待地看起來。“臥薪嘗膽”“程門立雪”“守株待兔”等一個個精彩的故事,蘊含著豐富的知識。是我們小學生必讀的書。
我對其中一個“聞雞起舞”的成語故事感受很深。這個故事講述了我國晉朝的祖逖,為了復興晉國,報效祖國,他每天聞雞起舞,刻苦練功,寒來暑往,從不間斷。終于練就了一身本領,實現了報效祖國的愿望。
祖逖這種精神震撼了我,他的精神同學身上所缺乏的。我們每天躺在溫暖的被窩里,如果不是怕遲到還真不想起床,學習上遇到困難,如果不是老師“硬逼”著,又有幾個同學愿意學習?打開作業本,又有幾個同學是認真的。跟先人祖逖比比,我們真的太慚愧,我們這么怕苦,能學好本領嗎?現在不學好本領,更待何時?
因此我們要從現在開始認真的'對待學習,有朝一日報效祖國。
《成語故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華。《成語故事》使人受益淺深,我們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以后,我不但要取得養料,還要讓我的同學去閱讀。長知識,學精神。
《成語故事》讀后感8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成語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使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諺語相近,但是有一定的區別,而成語故事可以從一個故事中想出一個成語,這個成語代表的意思就與故事相同,而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也有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成語故事是我們想象和創造的源泉,它能讓我們愛不釋手,在我們成長的回憶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我記得最清楚的成語故事是畫龍點睛。張僧繇,是我國古代非常著名的畫家,他擅長畫龍。
傳說他曾經在南京畫過龍,但是他畫的龍卻總不畫眼睛,這讓人們看到后都覺得美中不足。有一天,他去趕廟會,有人就問他為什么不給龍畫眼睛,張僧繇說,不能畫,是因為給龍畫了眼睛后就會飛走。人們不信,就讓他畫了兩條龍的眼睛,一畫完頓時狂風大作,那兩條畫了眼睛的龍飛到了天空,過了一會兒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讀完這個故事后,我查看了字典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藝術創作在關鍵處或說話在關鍵處加上精辟詞語,可以使內容更加生動形象。
《成語故事》讀后感9
一個夏日的午后,我翻看一本成語故事書,一個成語故事《拔苗助長》,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一位農民將秧苗種入田地中,因為性子急,希望快點成熟,便將秧苗都拔高一些,還叫他兒子也來看他的杰作,等他和兒子一同趕到田地時,那些可憐的小苗早已枯死了,這下招來了大家的譏笑。于是,便有了《拔苗助長》這個典故,它時時提醒那些沒有耐心的人,不要因為一時性急而誤了大事。而在現實生活中,拔苗助長的悲劇時時在發生。高考落榜者自殺有嗎?有。
因辜負父母期望而自殺有嗎?也有。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有成功者,必定也有失敗者。天下哪個父母不是望子成龍?所以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成功者。于是,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進行早期教育,四五歲便讓他們參加培訓班,即使呆在家中也是便讓他們多做家庭作業。低年級做高年級的作業已經屢見不鮮,孩子們的家庭作業是不是太多了。
玩是孩子們的天性,他們愛玩,他們愛自由,他們并不都是神童,過多的作業也不可能使他們都成為神童。拔苗助長的行為會扼殺孩子們的童年,更會使他們失去很多學習的興趣,這不是更加得不償失嗎?我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家長能夠讀讀《拔苗助長》的故事。
《成語故事》讀后感10
今天,我在語文課上學習了《成語故事》一課,它的內容豐富多彩,我看的十分入迷。書里面的故事有“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畫龍點睛”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講的是一位名叫張僧繇的畫家的故事。有一天,他在金陵一所寺廟的墻上畫了四條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龍,卻都沒有畫眼睛,大家好奇地問他為什么不給龍畫上眼睛呢?他一臉認真地回答,龍的眼睛不能隨便畫,這是最緊要的一筆,一旦畫出來,龍就會飛走了。
游客不信,都以為張僧繇在哄人。大家一再要求,張僧繇只好提起筆來,輕輕一點。霎時間,只見烏云密布,電閃雷鳴,被點上眼睛的龍騰空飛去。
游客驚嘆不已,無不佩服張僧繇神奇的點睛之筆。現在畫龍點睛被人們比喻說話或文藝創作在關鍵之處以一、兩句話點明要旨,使內容更加精辟而生動。也比喻在整體中突出重點。
讀完《畫龍點睛》的故事,讓我深受啟發。學到了許多深刻的道理,《成語故事》真是一篇好課文啊!
《成語故事》讀后感11
小時侯爸爸送給我一套中華成語故事書,那時候我還看不懂,所以我就一直沒看。自從我上了一年級之后,逐漸認識了更多漢字,我就愿意看這本書了。我喜歡看這本書的原因是我知到了不少歷史人物和令人難忘的故事,還有就是我覺的成語很神奇:四個字就可以代表那么長的故事,講述令人很容易理解的道理。最后一個原因是書上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這樣我就可以認識更多生字了,而且讓我更加熟悉了怎樣查字典。
看了半年后我覺得收獲很大,知道了不少成語故事,比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比喻一個人得勢,他的關系人也由此得到好處;一暴十寒:意為曬一天,凍十天,植物難以生長,后指做事沒恒心;一毛不拔:一根毫毛都不肯拔掉,形容非常吝嗇。
今后只要有時間,我就堅持讀這本書,認識更多的成語故事及生字。爸爸還教導讓我把成語故事聯系到現實生活中去,加深對成語的理解,從中受益,讓我把成語故事的道理更多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更好的指導我如何學習。
《成語故事》讀后感12
書是知識的海洋,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這個寒假我讀了《感恩父母》、《成語故事》這兩本書,我非常喜歡《成語故事》,因為這本書看起來特別有意思,我們的學習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成語,有些成語的字我認識了,也學會用了,卻不知道它們從何而來,比如"朝三暮四"這個成語,這個寒假,我向媽媽提出了這個問題。媽媽讓我到成語故事里去尋找答案。
帶著疑問,我打開了書,哈哈,這下它們的來歷我全知道了!我就說一下"朝三暮四"這個成語的來歷吧,古時候有一個老人養了一群猴子,因為他養的猴子很貪食,所以他想了一個辦法來教訓猴子。
一天,他對猴子說:"明天給你們吃栗子,早上三個,晚上四個。"猴子聽了發起怒來,他又說:"好吧,那就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聽了,高興得翻跟頭,其實都是一樣的,只是老人變換了手法。
"朝三暮四"的來歷是不是很有趣?夠幽默搞笑吧!而且,看完這本書后,我學會了許多以前不會的成語,更了解了它們的來歷。在今后的說話寫作運用上都會有許多的幫助,我今后做事一定要一心一意,不能朝三暮四。
《成語故事》讀后感13
爸爸媽媽給我買的成語故事書真好看,我很喜歡,有的故事以前我就聽過,比如那個圖窮必見很早就聽爸爸說過,因為里面那個荊軻的荊和我們姓的荊是一樣的。書里面的每一個故事都很精彩,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雖然有的我還不是很懂,但是爸爸說等我長大了,學到的知識多了,就會明白了。我還要多讀幾遍,然后講給爸爸媽媽聽。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我精神上的財富。所以我特別愛看書。我看的書有很多,如《格林童話》、《伊索寓言》……最吸引我的是《中華成語故事》。
這本書的成語故事太多了,我最喜歡《《囊螢映雪》》這個故事。從前有個小孩,他家里很窮,買不起油,沒法看書,他就用一個小袋子裝螢火蟲來看書;還有一個小孩家里也是這樣的情況,冬天他就到雪地上用雪光看書。他們學習多么辛苦啊!我和他們比起來很差,我看書的條件太好了,有椅子,有桌子,還有臺燈。學習累了,媽媽還能給我拿好吃的,可我看書一點也不刻苦,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以后要向他們學習,養成刻苦讀書的好習慣。
《成語故事》讀后感14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叫——《成語故事》。是說的一些因故事而造成的成語。有金石為開、狼狽不堪、身先士卒,都是有名將軍、軍師。我就講金石為開這個故事。
李廣有一次帶百十名騎兵碰到匈奴,李廣故意原地休息,讓匈奴以為前面有埋伏,一直不敢攻擊。這里可表現出他精神韜略,善于用兵,而且作戰英勇。
李廣又有一次,他被免了職務,晚上行走被巡邏的軍官抓祝李廣說自己過去是將軍。軍官不買賬,諷刺說:“你就是現任將軍也不行,犯夜就拘押,更別說什么前任將軍。”李光就被關了一夜。等他復職了。就想方設法的把那個巡邏軍官殺了。這表明了李廣度量狹窄,就等于你是班里的班長,你用班長的名義來害別人。
還有一次,李廣去打獵,跑了一整天都沒找到一個獵物,他突然看見了一只老虎,他精神大振,取出弓箭,搭上羽箭,平足力氣將弓拉得如同一輪滿月,一箭射向老虎。他發現老虎沒有掙扎,走去一看,原來是石頭,穿碎了石頭。這表明做什么要一絲不茍、全神貫注,考試就考滿分!
《成語故事》讀后感15
這個學期我和老師、同學們共讀了一本書——《成語故事》,這本書有七十九個成語,每一個成語之后都有一個發人深省的歷史故事,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我特別喜歡讀。
讀完這本書,我的收獲很大。“程門立雪”講的是尊師重道的故事,表現了楊時和游酢學習的刻苦及對師長的尊重。也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一定要謙卑、刻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真本領。“對牛彈琴”則告訴我們,跟不同的人說話應該采用不同的方式,要因材施教,對癥下藥。“負荊請罪”講了廉頗故意在人前羞辱藺相如,但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所以避開廉頗。廉頗后來明白藺相如的良苦用心,負荊向其請罪,最終兩人結為生死之交的故事。它啟示我在集體中生活應該顧全大局,做了錯事要及時改正。
“高山流水”讓我明白知音難覓的道理。如果在學習生活中能遇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學習,一起進步,豈不是一件快事?“覆水難收”更讓我明白做決定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口出狂言,做讓自己后悔的事;也讓我明白人無完人,不能將不如自己的人全盤否定……
成語是多么美妙又是多么深奧,我希望我以后能學到更多的成語。
《成語故事》讀后感16
我讀完了《成語故事》這本書,這本書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讓我學到很多有用的知識。
這本書中講述了很多有趣的成語,半途而廢、不恥下問、唇亡齒寒、風聲鶴唳、三人成虎、刮目相看等,這些成語都包含著一些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半途而廢”。
半途而廢這則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人決定外出尋師,提高自己的學識。一年后他放棄了學習,回到家中,妻子很是生氣,拿起剪刀到紡織機前說:“這些絲織品都是蠶絲織成的,一根一根蠶絲累積起來才有一寸;一寸一寸累積起來,才有一丈、一匹。如果我現在把織機上的絲織品剪斷了,以前的功夫就全都白費。你在外學習,每天都要問自己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方面不夠?這樣日積月累才能成就自已的美德。你中途就回來了,跟我剪斷織機上的絲織品沒什么不同。”聽了妻子的話,他深受教育,立刻動身回到老師那里,繼續努力學習。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到頭來一無所有,結果就像三心二意的小貓釣魚一樣。
《成語故事》告訴我們很多歷史知識、文學知識,還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
《成語故事》讀后感17
我利用今年的寒假讀完了《成語故事》,他是我有增長了一些知識。
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懸梁刺股》這個故事。它訴說了戰國時的蘇秦。蘇秦年輕時,目不識丁,無所作為,連家人都看不起他,常受到別人的嘲笑、譏諷。他為了有所成就,便開始發奮學習。俗話說“少年時學習,像剛出升的太陽;中年時學習,像中午的太陽;老年時學習,像燃燒的蠟燭。”蘇秦無時不刻不在學習,就連家人熟睡時,他還在挑燈夜讀。蘇秦還找來了一把錐子。每當困了的時候,就用錐子猛刺大腿,讓疼痛驅除疲倦,繼續看書。
哈哈哈。剛才我也用了一個成語——目不識丁呢!那就來說說“目不識丁”的故事吧。
目不識丁講的是唐憲時,張弘靖手下有兩個胡作非為、仗勢欺人的官吏,分別是韋雍和張宗厚。一天,韋雍喝醉了。他來到軍營,見士兵們正在操練,便大發狂言:“現在國家太平,又沒有戰爭,你們就是能拉開二石重的弓,又有啥用?還不如去認個“丁”字!
自從我讀了《成語故事》后,我不僅增長了知識,還學到了許多道理:蘇秦懸梁刺股、墨翟墨守成規。有勤奮、有聰明,看來,我更應該去看一些好書,讓自己變得更棒!
《成語故事》讀后感18
我讀了《成語故事》,它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成語共有82個,它是按第一個字的音序歸類的。有的成語比較好理解,比如胸有成竹,有的成語則需要探明出處才能理解其中的奧妙,比如近水樓臺,有的甚至失去原來的意義,比如朝三暮四。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成語是“八仙過海”。這個故事講的是八個神仙過東海去參加蟠桃盛會。八個神仙有的把葫蘆變成一葉扁舟,有的把花籃當船,其他幾位神仙也把自己的寶物投入大海,最有趣的要算張果老,他從一只小箱子里拿出一只紙驢,吹了口仙氣,它就變成了一只活蹦亂跳的小毛驢了,他倒著騎在驢背上渡海。在渡海的過程中,他們各顯神通,最終都順利地渡過了東海。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各自顯示自己的能力和本領。
成語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是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文化符號。讀完這本成語故事,我說話的時候就會用到我讀過的這些成語,媽媽經常會說我:“你還挺會用詞的。”寫文章的時候,我也會用到這些成語,我的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老師也夸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文章詞句很生動。這就是我讀《成語故事》這本書的收獲。希望大家也抽空多學成語,這樣就能大大提高我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成語故事》讀后感19
今天我讀了一個故事,故事中說到一個大財主大擺酒宴。席間劃拳行令喧鬧如潮,一個老頭因牛肉沒嚼爛而卡住喉嚨,頓時大汗淋漓,翻白眼,眾人紛紛為他想辦法處理,把老漢左右折騰,老頭兒氣得大喊而吐出牛肉,財主見狀要各位回家說:“有了前車之鑒,要想不再發生這樣的災禍,酒肉不可吃,三餐不可有”。
讀了這個故事之后,我想起了爺爺跟我講小時候學走路的事。當時我剛學會了走路,沒走幾步就會摔倒,但是當時自己都站不起來,然后爺爺把我抱起來放在地上讓我接著走,現在想想自己不想站起來,可能是再也不想學走路了,但是我并沒有因為摔倒而放棄了學走路。
因噎廢食,故事中的財主,因為老頭兒被噎著,而放棄了三餐時,我意識到不能因為受到挫折而放棄做這件事情,雖然老頭兒因為吃牛肉噎著了。但是是老頭兒急于說話所造成的,所以財主因此放棄三餐是不對的,而是要找到事情的原因。
讀了這個故事使我知道兩個道理,酒肉不可吃,三餐不可有是不對的可以在請別人吃飯的時候盡量不要說話,還有要是想說話就等到嘴里沒有東西在說話才對。
《成語故事》讀后感20
《成語故事》這本書里包含著各個成語不同見解和哲理。比如拋磚引玉這個成語故事,比喻用粗淺的東西引出完美.珍貴的東西;再比如聲東擊西這個成語故事,指制造出要攻打東邊,實際上卻攻打西邊。而有一個故事,叫懸梁刺股,故事里的人物讓我深感敬佩。
在戰國時期有個叫蘇秦的書生,他的身境非常之坎坷,曾到一位隱居深山的鬼谷子那里學習學成后,他想去各國游說,找一個一官半職。蘇秦曾來到秦國,在一個小旅店里住了兩年,一連給秦惠文王上了十次奏章,宣揚自己治國主張。可是,秦惠王沒有采納,蘇秦在心灰意冷的時候回家了。回家之后,親戚.鄰居們都看不起他,這讓他感到非常之慚愧,決定要發奮讀書。從此以后,他整天都在家里讀書。到了晚上如果打瞌睡,蘇秦就會拿旁邊的錐子刺自己的大腿,經過一段時間的苦讀,終于掌握了更多治國道理.對各國的軍事更加的了如指掌。這就后來成為戰國時代一位具有響當當的大縱橫家。
從這個成語故事中我學會他那種勤學苦練.發奮讀書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