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自傳》讀后感
《榮格自傳》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榮格自傳》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榮格自傳》讀后感1
我的個人閱讀分為向外和向內,對于向內這一大類,榮格是當之無愧的王者。我很享受閱讀榮格的過程,他有非常清晰的部分,也有讓人疑惑遐想的部分,對弗洛伊德的體系感興趣,但同時也知道,他的理論雖然迷人,甚至改變了很多藝術創作的理念,但在目前的心理學教材中已經被逐漸淡化,更不用提榮格,他甚至更像一個cult般的存在,加上他后期的一些理論趨于玄學,提出了很多驚世駭俗的觀點,跟弗洛伊德分道揚鑣,但仍然有許多讓人疑惑的作品和見解。
榮格有非常solid的理論框架,沒有他后期那些語焉不詳甚至半薩滿式的魅力,甚至因此陷入到很多種族歧視的爭論中。作為一個想要了解榮格的人來說,當然是讀得越多越好,越完整越好,這本書也是如此讀下來的。
榮格雖能讓其中讀者直面自己的問題(很多時候是必須考慮的問題),然而并不太能驅使人有所行動有所改變,意思是所謂獲得實用性的那種受惠。
心理學相關作品是一個考驗讀者高低的試金石,而把一個人重新放進另一個框架里去自我審視、重新行動的確很困難,但至少你能夠看到一種可能解決的方法:他不是雞湯似的,他有效,他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論。
當然,作為一個榮格愛好者,我深知他的學說在國外受到多大的zz不正確的批評,但也深知其中有許多的亮光和天才般的洞見,哪怕是他最被詬病的人格地質學。
由于我對榮格一生的著作都要搜集閱讀并不是希翼什么所謂成長,故也沒有將榮格推薦給他人的欲望,暫時也不太想討論。一切都歸咎于我對自己的認識:
無論外界什么評價,我深知自己除了偶爾能靠著心血來潮時的那點動力加一把勁,多數時間都是一個逃避型的loser。假裝在既定的鐵軌上面運行,其實一圈一圈不停反轉著地心引力的過山車。
不過或許也有那種覺得自己很lost的人,這本書值得一看。
《榮格自傳》讀后感2
一個在事業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往往有著與眾不同的稟賦與氣質,榮格自傳讀后感。
人生是一種令人懷疑的實驗。它只有在數字上才是一種極大的現象,從個人來說,生命是如此地稍縱即逝,如此地不充裕,因此,它竟然能夠存在和發展,這實在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
對于生活的各種問題及復雜性,要是從內心里得不到答案,那么它們最終只具有很小的意義。外在性的事根本無法代替內心體驗。因此,我的.一生在外在性事件方面是無獨有偶地貧乏的。
我總是沉溺在自己的秘密中,總覺得應該探尋它的意義,但我卻不知道我想要表達的是什么。我總是希望我能夠找到一些什么--也許在大自然中--給我提供一些線索,使我弄清那秘密是什么,在哪里。
最早的回憶就像地下的單株根莖所生發出的芽,就像在一條潛意識發展的道路上的車站。
從一開始,我便有一種命中注定感,仿佛我的生命是命運賦予我的并必須加以接受。這使我內心有一種安全感,而且盡管我從來無法對自己證實它,它卻向我證實了它自己。我沒有擁有這種肯定性,它卻擁有了我。
一種新思想,或甚至只是舊思想的一種異乎尋常的一個方面,只有依靠事實才能與別人溝通。
她仿佛完全生活在一個充滿各種不可捉摸的幻想和拒絕消亡的各種往事的回憶的世界里--生活在一種正在消亡和一去不復返的往事的最后一息中。
人的精神對于潛意識地犯下的罪行所作出的反應的方式不斷地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讀后感《榮格自傳讀后感》。
佛是出自理性的頓悟,而基督則是命里早已注定的犧牲者。
如果遵循個性化的道路,如果要過自己的生活,就必須承擔錯誤;沒有錯誤,生活就不完整。連一分鐘都不能保證我們不犯錯誤,或者不跌入致命的危險。我們可以設想筆直的道路,但是,那只可能是通向死亡的道路。死后就什么事也不會發生了,至少正確的事不再會發生。任何想要走捷徑的人,都與死人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