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兒讀后感
唐朝那些事兒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唐朝那些事兒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晉陽起兵、東征西討,馬踏江淮兩岸,李唐王朝打遍天下無敵手。國泰民安、四方臣服,唐朝的輝煌空前絕后。那么唐帝國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唐帝國為什么會如此輝煌呢?唐帝國又有怎樣的悲哀呢?唐帝國的偉大之處又在哪里?讓我們細細品味那一段塵封的歷史,一起感悟唐朝的偉大和滄桑!
從公元618年大唐開國到公元907年節度使朱溫廢除了大唐最后一位皇帝,唐朝共歷經了290個春秋。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國運亨通、萬國來朝。唐朝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王朝的巔峰。
和人類歷史上所有偉大帝國的開頭一樣,唐朝的建立與統一天下并不容易。
在隋末眾多割據力量中為什么李唐能夠打敗各路勁敵并創造了空前的輝煌,成為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千古絕唱呢?
第一是良好的國策。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什么資源最珍貴,人才最珍貴!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的皇帝大都知人善用、虛心納諫,可謂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唐朝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向兩位名臣:魏征和封德彝征詢治國的'方針。封德彝的回答是“治亂世,用重典”,而魏征的回答則是“以仁德治國”。
唐太宗不愧是一代明君,他非常富有謀略和遠見,最終他采取了魏征提出的治國方針。這不僅穩固了國家政權,還對之后唐朝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可以說“以仁德治國“的國策是大唐繁榮的一塊重要的基石。那為什么唐太宗會采用魏征的政策呢?
老百姓經歷了隋末的動蕩和戰亂,生活已經非常艱苦,大多數人之所以犯罪都是為生活所迫,這時如果不寬以待人,非要強加嚴刑峻法的話只會讓百姓與朝廷結下仇怨,到最后很可能會激起民憤,逼著百姓造反,對雙方來說都是兩敗俱傷,有百害而無一利。治亂世,用重典是不得民心的,這樣做可能只會使得亂世更亂。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
而如果以仁德治國就能使雙方都好過,并使統治者受到民眾的愛戴。畢竟自古以來仁術才是最終級的王霸之術。這驗證了一句話:給別人留條路就是給自己留條路。
第二是皇帝良好的性格和個人素質與優越的大唐精神。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縱觀整個中國歷史乃至整個世界歷史都充分的應證了這句話。在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皇帝都有著不盡相同的性格。以下僅是個人觀點。
秦朝的兩位皇帝都十分嚴苛、殘暴,秦始皇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暴君。漢朝的皇帝大多仁弱。宋朝的皇帝大多老成、迂腐。明朝的皇帝大多堅韌而偏激。而清朝皇帝則是開明而又閉塞。
相比之下,唐朝皇帝的性格可能是最好的。他既不殘暴又不仁弱,既堅韌又不固執,既不迂腐又不沒有原則,開明、豁達、包容,既富有冒險精神,不畏艱險又做事勤懇,腳踏實地。這也是大唐精神優越的地方。
時過境遷,人們依然可以從一座座斷壁殘垣、一本本古典詩詞中體會和感悟唐朝的滄桑和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