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訣》讀后感
《連城訣》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連城訣》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連城訣》讀后感1
老實善良,不會說慌,他注定被油嘴滑舌之人欺凌。他進過監獄,被穿了琵琶骨;他被誤認為是邪惡的青海教的血刀僧,被人縱馬踹短了腿;他被扼住喉嚨,與死亡只距數尺,在危急之中,他的體內突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勁力不斷增加,竟殺了扼他之人。
他,便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中《連城訣》的主人公,一個金庸筆下充滿正能量的鄉下小伙子。
早已聽說金庸的武俠小說精彩動人,不去看一看未免感受不深。所以當來到新華書店時,看到一格寫著“武俠小說”的書架時,便走上前抽出一本拿到柜臺……
當我在閱讀這本書時,深深地被書中的懸念迷住了。故事發展環環相扣。
整本書描繪的便是狄云這個鄉下小伙子去城里給師叔拜壽,之后便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漸漸地,一個個謎團一層一層的被揭開了。狄云也慢慢懂得了許多道理,不在那么魯莽。但是學會這么多的前提是他經歷了很多磨難,在江湖上看到了許多黑暗與光明的地方??赐暾槐緯?,事情的來龍去脈便基本明白了。許多人在金銀財寶面前現出了本性,貪婪,女兒不要了,師父不要了,師兄弟不要了。淡薄錢財的人,如狄云,對此是無奈地嘆息和不解。最后那些去搶珠寶的人得到了懲罰:曾經珠寶的主人害怕寶藏被盜,便在寶藏上喂了極厲害的毒藥,那些人不免一死。
把種種事情放到現實生活中,狄云就像一個剛接觸社會的對社會一無所知的“孩子”,所以當他踏入復雜的社會時,處處碰壁,摔了很多次跤后才明白了一切。那些作惡多端的人最終會受到懲罰。所以,我們要相信做好人就對了,好人會得好報?!哆B城訣》傳遞了許多正能量,在現代社會,同樣也需要像狄云一樣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正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個人層面提倡的誠信和友善。社會上出現的種種問題,如“扶不扶”,若人人誠信友善,還會有這樣的問題出現嗎?書中幾次出現“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話,這不是現在社會還存在的問題嗎?即使是這樣,誠懇的人仍會受到好運的青瞇。
作者的文筆讓人敬佩,其知識面也如海面一樣廣闊。書中時不時會出現穴位,在必要時還會一一點出。這說明金庸對這一方面有一番了解。一些唐詩也為他所用。寶藏的秘密便藏在唐詩中,并且一些數字要被打濕了才能顯現出來。作者能想到這樣設計寶藏的秘密,一定與他關注生活有關,并且將生活的東西運用到作品中來。
后記中把小說由那件事發展而來點出來,也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小說是從一個人的.經歷發展而來的。每一章內容前都有一幅插畫,畫的背面是與畫相關的一些語句。有些書也有插畫,但不同的是這本書每一章都有一幅插畫,并把畫提前到每章前。這不僅給人懸念,也讓人隱隱知道之后發生了什么。
整本書的開頭和結尾都讓人耐人尋味。一開始是主人公和師妹在比劍,他們的師父在一旁時而編草鞋時而望一望他們。作者把這個場景描寫的非常細膩,讓人對這三個人都有一個初步印象。結尾是以一位女子水笙的話結尾的。話的意思是要等狄云,無論多久都要等。她便是被主人公感動的女子。所以結局顯而易見了
一本優秀的書總是耐人尋味的,每當我再次翻開它時,仍會被它迷住,也會有新的感想。一個堅強的人,即使被困難打倒無數次,還會站起來。這個社會需要我們一起建設,我們要誠信和友善。
《連城訣》讀后感2
眾所周知,寫武俠小說的作家當中,金庸的地位很少有人能夠超越,但從數量上,就讓人望塵莫及。有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里的每一個字就是金庸每一部書名的第一個字,14部長篇武俠小說全部囊括其中。
另外,在金庸筆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想象奇特,構思大膽,他塑造了眾多的武功高強、個性鮮明的武俠形象,如郭靖、楊過、韋小寶等,這些形象在讀者心中都是非常熟悉的,有時候甚至會忘記他是小說中的人物,在內心真把他們當英雄一樣崇拜。
金庸筆下的人物之所以豐滿,除了具有神奇的經歷,出神入化的武功,還在于他賦予人物細膩豐富的情感,刀光劍影之中往往有很浪漫的事情發生。所以,很多作品中,他筆下的男主人公往往是大智若愚、武功蓋世、劍膽琴心之人。
近幾天一直在研讀金庸的《連城訣》,之所以讀它除了以前沒讀過這個原因之外,還有一點疑惑,就是金庸的大多作品都被拍攝為電視機或電影,有的甚至被翻拍幾次,但《連城訣》卻沒有被拍一次,是這部作品不好,還是不好拍呢?有人說是這部作品寫得太凄慘,不符合我們大眾口味的皆大歡喜的結局。
帶著這點探索的念頭,我專門買了一本,到今天讀了一半,情節發展到現在,目前的主人公狄云還是一個老實巴交、受人冤枉、機緣巧合被傳授兩種絕世武功秘訣——連城訣和神照功,但卻不會使用的傻小子。但我對其中前半部分的另一個主角——丁典的印象卻很深刻。
丁典本是武林中人,最初武功平平,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他得以神照功創始人的秘訣傳授。與此同時,他因花和知府之女凌霜花相識結緣,并雙雙墜入愛河,但遭到凌父的強烈反對,更不幸的是凌霜花的父親凌知府不僅干預女兒婚姻,還利用職位之便,把丁典打入大牢,用鐵鏈穿透琵琶骨,每到月圓之夜就嚴刑拷打,意圖得到神照功的秘籍口訣。而此時的凌霜花與父親達成協議,只要凌退思不傷丁典性命,她此生不在與丁典相見,甚至自毀容顏,以示決心。
按說,一個容顏盡毀,軟禁屋內;一個殘缺之身,囿于牢籠。這樣的愛情還有什么指望呢?可金庸的構思極盡巧妙之能事,他們是因花結緣的,于是在丁典牢獄的對面窗臺上就出現了一盆鮮花,不等這盆花有一瓣凋零,就被主人殷勤地更換掉了?;ǖ闹魅耸冀K沒有露面,但丁典卻在地獄般的牢獄中出神地望著這盆花微笑,這時候,這個人物的俠骨柔腸被刻畫的淋漓盡致。就是靠著這盆花無聲的傳遞,支撐著丁典熬過一次又一次的非人折磨,而且還偷偷練成了“神照經”。這時候的丁典和凌霜花的愛情沒有一個花前月下的鏡頭,沒有一句甜言蜜語的傳遞,當然也沒有海誓山盟的渲染,甚至兩個人沒有見面的機會,沒有一句情感的表達,但他們這時候的愛情一樣打動人心。不用說,那盆花的背后一定站著凌霜華,這盆花是丁典與所有苦難抗爭的希望和動力。
這,就是金庸式的浪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