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1
今天剛看完《穆斯林的葬禮》,說真的,我很少對哪一本書有書面上的評價。剛接觸這本書時大概是一個月多前,看了這么久終于看完。其實我知道自己看書慢,也沒有想過這個學期能夠看完這本書,但它又無時無刻不在勾著我的心,讓我覺得自己就生活在那個時代,遠離現(xiàn)實的紛擾。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自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對任何事物都持一種悲觀的態(tài)度,于是,那些好的、壞的,漂亮的或是不漂亮的事,都會在心里烙下痕跡而又怎么也抹不去。所以穆斯林的葬禮讓我哭了好一陣子,我把自己置身于整個故事,可現(xiàn)實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將我無情拉回。我總是為他們的歡樂而歡樂,為他們的痛苦而痛苦。我的書本常常被眼淚打濕,有時甚至不得不停下來痛哭一場。我已經舍不得和里面的人物分開,當我看著作者把他們一個個送離人間,我被生死離別折磨得徹夜難眠。或許每個人對這本書的理解和看法不同,我也不想提出誰的觀點掃我的興,我不是圣人,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同意我的想法。本來我打算按照我計劃讀完這本書后繼續(xù)我的閱讀,可是,這本書里的每一個人物都讓我感到那么親切那么溫暖而又……那么陌生?我想我是向往那種生活的,即便每個人的命運都是那么崎嶇不平,可他們都擁有過幸福,擁有過愛,這就夠了。
或許在死神面前,我們永遠只若一只螞蟻般,永遠都只是一擊就垮,但也都是幸運的,因為人畢竟經歷的高潔,純凈,完成了自己對心靈的冶煉過程。于是我不得不迫使自己停下閱讀,獨自享受現(xiàn)在所有的感覺。人的心決不單單是解剖圖上畫的那顆有著什么左心房,右心室的心臟,而人應該那樣的大寫的“人”,擁有感情的“人”。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2
今天,我看完了《穆斯林的葬禮》這部作品,我了解了穆斯林的文化,也增長了很多的知識。
這本書講述了三代人的命運。
師傅梁亦清去世后,徒弟韓子奇獨自擔起責任,完成師傅沒有完成的玉器,并娶了師傅的女兒梁君碧,然后他們有了韓天星。
然而,由于當時戰(zhàn)爭的混亂,韓子奇不得不帶著玉和妹妹梁冰玉去了英國,但回來的時候已經多了一個叫做韓新月的小孩。姐姐看到后強迫妹妹離開,新月也成了她的女兒,而冰玉卻成了新月的“小姨”。
隨著時間的流逝,天星和新月逐漸長大。天星開始去掙錢,并且和新月的同學陳淑彥結了婚。
而新月卻以優(yōu)異的成績進入了燕大,認識并喜歡上了他的老師楚雁潮。這一切,應該是最好的結局。
但命運并不總是令人滿意的。韓子奇突然住院,家人聽到消息都來了,但新月因為受不了,也生病了,而且醫(yī)生說她沒有多少時間,這對全家人來說是晴天霹靂,但最后又有什么辦法呢?她得了風濕性心臟病,心臟二尖瓣閉鎖!為什么命運如此殘酷,要奪走一個18歲女孩的生命?這是多么美好的一個人生階段啊!而在新月死后不久,韓子奇也離開了,“玉王”從此消失了。
幾年后,冰玉回來了。不幸的是,她再也見不到她的“侄女”了……
結局發(fā)人深省,為什么主人公會陷入這種境地?通常我們總是抱怨命運,但事實上,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計劃自己的生活!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3
用了17個小時讀完了初中一直想讀卻一直沒有去讀的書,看完之后,說實話,這本書里的角色我并不喜歡,但是書里人物的情感卻是真實打動我的。結局是玉碎月落,注定了這本書就是以悲劇收場。韓子奇與梁君璧、梁冰玉兩姐妹之間的感情糾葛,若韓子奇能順從自己內心,勇敢果斷地為愛遠走他方,也許后代會是另外一個結局,可是這樣一來卻是違背了做人的道德,還有他應承擔的家庭責任,也許愛的代價太大,注定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也許是韓子奇愛的不如冰玉深沉,而選擇了向現(xiàn)實妥協(xié),卻造就了家庭情感的更加支離破碎。另外就是韓新月與楚雁潮的感情,這也許是這本書里面最美好的愛情,它沖破了教條主義,打破了回漢不能相戀的傳統(tǒng),可是現(xiàn)實卻很殘酷地奪走了新月的性命,她是不幸的,從小沒有享受過母愛,不到二十歲卻患病而離開了這個世界,同時她又是幸運的,在最美的年華里,遇到了懂她愛他的楚雁潮,他們的感情是壯烈而美好的,“雁歸有時,潮來有汛,唯獨明月不再升起.....”真的是太悲情了。最后就是天星與陳淑彥的感情,這兩個人可能就是書中唯一的好結局了,并不是因為愛情而結合,只是因為合適而結婚,但是兩人能相互扶持,平淡地度日,雖然缺少一點浪漫主義的色彩,但可能對于現(xiàn)實來說,這樣的感情更長久,能有更好的結局。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4
有段時間不讀這類的作品,我通常喜歡把文字分類。輕松的、沉重的、激勵的、消沉的……這本書是被我化為沉重的一類,我不大觸摸這一類,心情難以平靜。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友人推薦我看這本書。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拖到今天。當翻開這本書,讀過第一章,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伏案苦讀了三天,今天早上終于淚眼婆娑的結束了這部作品。但是一直到下午我仍回旋在故事當中,感受著一個個主人公的生與死,愛與恨。
回族女作家霍達用玉和月兩條鮮明的主線,以獨特的結構闡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60年代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以及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下的愛情悲劇。當看到書的題目時,我認定這是個悲劇,葬禮,從字面意思看,肯定有主人公死了。看完才明白,書中的葬禮不僅僅是生命的結束,還埋葬了漢人與回回之間不同宗教信仰下的愛情。愛情在那個年代,穿不過倫理、世俗和信仰的鴻溝,悲劇一個接一個的產生。無論你愛的多么執(zhí)著,那么激烈。我不禁為美麗而聰穎的新月和才華橫溢的楚老師惋惜,也為玉兒和韓子奇感到悲哀。
作者的筆法也令人佩服,該書以玉和月為主線,自然也少不了對他們的描述。玉給人以純潔、靈氣的感覺,月給人以恬靜、幽美,但是玉是易碎的,月是悠遠的。故成就了如此讓人回味、清美憂傷的作品。
記得上學的時候寫讀后感通常是把書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拿出來評論一大段。我不知道真正的讀后感是不是該那樣,那時是為了完成任務湊齊字數(shù)。如今不會去在意那些,真正對穆斯林的葬禮有興趣的人會親自去領會其中的意境的。何須咀嚼別人品嘗過的呢?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5
總評: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而且實在是對不起它昂貴的價格…真情實感地心疼我辛苦攢下來的書幣QvQ)。
當然,作為茅盾文學獎的“經典”,豆瓣8。2的高分作品,開頭還是好看的~雙線敘事在出版年代還是新穎的~宗教和玉文化更是大大的加分點~(當然也是本書的特色)沒得說,四星好評~
但是!!這劇情咋越往后越狗血了呢…禁戀出軌治不好…這跟宗教和玉器有啥關系?放到別的角色和背景也成立吧…減分!至于好評如潮的文筆…實在是不敢恭維…作者的文學素養(yǎng)也還能看吧(雖然個人感覺作者有點強行秀還秀得很尷尬:梁祝魯迅拜倫莎士比亞等挨個給楚韓愛情打了一遍醬油,本質上相當雞肋)…但人物刻畫真的是過于單薄了…對白和描寫甚至有些瓊瑤上身,本來應該很感人的生離死別愛恨糾葛看得實在是尷尬,減分!最后還有一些常識性錯誤不可原諒,給我一種碰瓷名校借個布景的感覺(新月秀竹從湖心島回宿舍是怎么無視近在咫尺的德才均備等樓一路到博雅塔還迷路了的…整天在湖邊溜達的表示很迷…而楚老師天天在北大和同仁醫(yī)院之間走來走去可不可行也不好說…但作者請你解釋一下牛津大學是怎么搬到倫敦去的好嘛= =)減分!
綜上,這本書整體來說是一本還不錯的書,消閑看看也還行,但是作者從文筆到架構都有些撐不起長篇,書寫得虎頭蛇尾,實在是擔不起經典之名。給它兩星不覺得委屈它。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6
很厚的一本書,拿在手上,感覺沉甸甸的。
很深的一段情,讀完之后 ,心里沉甸甸的。
《穆斯林的葬禮》展現(xiàn)了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兩代人的故事,章節(jié)交錯的方式,讓故事有穿越的感覺;民國的故事,不經回想起老北京那些各行各業(yè)的老字號和文化;北大燕園的美麗景象,不僅人人憧憬大學的美好時光;避難倫敦,讓人想起世界的戰(zhàn)爭,然而,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是主人公新月的命運和她與楚老師之間的愛情。
新月是父親眼里的掌上明珠,是哥哥心目中的月亮,她是那么的善良,面對母親的冷如冰霜,她除了懷疑自己的身世外就剩下包容理解和毫無保留的愛著這個母親;她是那么的自信,追求自己的夢想,報考學校時第一志愿填報北京大學,而且不填第二志愿;她是那么的堅強執(zhí)著,從骨子里愛著英語,即使病魔纏身,依然堅持著自己的翻譯事業(yè),當愛情來臨時,她的生命已經一點一點的走向終點,她堅守著那純凈美好沒有一絲一毫雜質的愛情。
雁歸有時,潮來有汛,唯獨明月不在升起,她走了,誰也留不下,穆斯林的葬禮莊重而簡單,新月與楚雁潮的心是連在一切,即使生死也無法將他們分開,好多年后,新月的墓前,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樹影旁,響起輕柔徐緩的小提琴聲,如泣如訴,如夢如煙,琴弓吻著琴弦,述說著一個流傳在世界東方,家喻戶曉的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
新月走了,但她卻永遠活在每個人心中。他讓我們明白一個真實的道理,愛情以及人性中美好的東西可以超越宗教和種族的,雖然在現(xiàn)實中經常會被槍殺,但正因為現(xiàn)實的殘酷,才越發(fā)覺得這東西的美好。
美的從來都是悲的,那種無法讓人忘懷的美。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7
夜深了,坐在寢室的床上,漫步在昏暗的操場上,站在下沉式音樂廣場中央,趴在沫若園門外的石凳上,抬頭,看不見星星,心中平添了一分惆悵。
回想起沫若園外那一棵金黃的銀杏和遍地的落葉總讓我想起什么。難道落葉真的容易讓人惆悵。
喜歡《穆斯林的葬禮》,沒有任何理由,就是單純的喜歡。
因為《穆斯林的葬禮》,我戀上了未名湖,戀上了燕園,那一襲澄澈的湖水,碧波蕩漾,塔影槳聲,我一次次地幻想備齋,幻想湖邊的一草一木。也因此,喜歡上了未央這個名字,既是漢武雄風時那運籌帷幄的未央宮,也是在那未名湖的中央觸草戲水,小舟蕩漾。
也許真的只有親身去感受才能寫出好的作品,霍達寫《穆斯林的葬禮》的艱辛,我想象不出,每一個字都滴著一滴血,每一個章節(jié)都鋪設在逝去的朋友之上。也許,這也是為什么它能讓看書從不流淚的我滴下淚水,男女平等,宗教平等,在現(xiàn)在這個社會真的實現(xiàn)了嗎?
《穆斯林的葬禮》,給我展現(xiàn)的是另一種生存狀態(tài),它提醒我珍惜現(xiàn)在擁有的一切,哪怕是打鬧,它告訴我的生活有多幸福,那不再簡單的是兩個字,而是一種我賴以生存的生活狀態(tài)。那份親情,那份生命不是可以彌補的。
未名湖畔,備齋房內,一切的一切,我珍惜。
至純玉雕,哈姆雷特,一切的一切,我感動。
水上新月,歸雁退潮,一切的一切,我珍惜。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8
“天上,新月朦朧;地上,琴聲縹緲;天地之間,久久地回蕩著這琴聲,如清泉淙淙,如絮語呢喃,如春蠶吐絲,如孤雁盤旋……”
合上封面,指尖劃過封面上“穆斯林的葬禮”五個字,眼睛仍是濕潤的,心中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久久不能平靜,這是怎樣的一本奇書啊,回族女作家霍達用獨特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洋洋灑灑五十萬字,把近代中國穆斯林的艱辛歷程以及華夏文化與穆斯林文化的激烈碰撞和相互包容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獨特的敘事結構和精彩的情節(jié)竟驅使我在在一天之內看完了這本鴻篇巨制,掩卷之余,頓覺蕩氣回腸,唏噓嗟嘆。
玉和月是貫穿整部作品的兩條線,代表過去的梁冰玉與代表現(xiàn)在的韓新月分別作為兩個獨立又交織的'故事的主人公,尾章中兩線合一,曲終文罷。這樣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雙線敘事結構和兩個悲劇故事,兩個相似卻又不同的女人的命運天衣無縫的契合在一起,可見作者講故事的能力絕不亞于故事本身的精彩。
魯迅先生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中曾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譏諷又不過是喜劇的變簡的一支流。但悲壯滑稽,卻都是十景病的仇敵,因為都有破壞性,雖然所破壞的方面各不同。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9
《穆斯林的葬禮》是回族女作家霍達的長篇小說,曾獲得的三屆茅盾文學獎。這一次看時,文章的內容真是深深吸引著我,說他是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學作品確不為過。
穆斯林,這三個字,在沒有碰及此書時,你或許會認為它是一個人的名字吧,那你錯了,穆斯林是一個民族,這本書便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明與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的心路歷程。作者在文中也將玉與月作為線索貫穿整部書,則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輕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fā)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愛情悲劇。
韓子奇因戰(zhàn)亂而帶著他那些珍寶似的"玉"逃到英國,并和冰玉莫名在了一起,而因思鄉(xiāng),平息后帶著兩歲的新月回到″博雅居"韓子奇向妻子坦白了一切,梁君 壁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穆斯麗女性聽后,崩潰不已。梁冰玉是一個擁有新文化教育代表的女性,她一直追尋著自己的愛情,娜敢于真脫一切只為愛自己想愛的人,可謂是大膽,奔放。韓子奇別無選擇,只得拋棄自己與冰玉與的感情,所以冰玉選擇了毅然離去。終究,韓子奇帶著愧疚過終身,并將自己與女兒送進了穆斯林葬禮,新月長期受君壁的穆斯林教育的影響,且最終被君壁影響得已至她與楚燕潮才會生出那么凄慘的愛情故事。穆斯林家族,隨著新月的死亡便衰敗了。
我為處處透漏現(xiàn)代女孩特點的韓新月和有才華的楚燕潮的悲慘愛情而深深的感到惋惜。也為韓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這三人的身世經歷感到惋惜, 最可憐的還是梁冰玉,只能一個人孤獨終老。
看完整本書后,我覺得更重要的還是要學會理智對待一切,并勇敢頑強的面對困難與挫折!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10
拿到這本厚厚的書時手上沉甸甸的,合上這本書時淡淡悲傷和壓抑久久蕩在心頭。霍達這位偉大的女作家用她淡淡的清新的筆觸向人們講述了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開始,一直到改革開放的七十年代末大約六十年間的興衰一家三代人的愛恨情仇、榮辱興衰,玉與月向世人展現(xiàn)一幕幕哀傷的愛情悲劇。
質樸無華的葬禮讓我認識了穆斯林,從未了解過的宗教與信仰也在這本書中緩緩展開在我的眼前,宗教的傳統(tǒng),政治的交鋒,愛恨的交織。
故事的開端從一個虔誠的穆斯林老人帶著年幼的韓子奇引出,墓地里楚雁潮緩緩的琴聲與天上的新月相交輝映著讓這命運的舞臺緩緩落幕,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在場終結了,而當我靜靜回首書中的一幕幕,‘玉王’韓子奇艱辛的創(chuàng)業(yè),對玉的執(zhí)著,對感情的無奈,直至死前含淚而終。
有著不同觀念的姐妹,迂腐梁君璧為信仰毀掉了兒女的婚姻和愛情,帶著新觀念大膽追求自由和愛情的梁冰玉是新一代青年的象征,卻漂泊他鄉(xiāng);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老姑媽終究守候著一家人直至病死;韓天星和陳淑彥這對被命運硬拼成的夫妻帶著悲傷活著;而那個十九歲的花季聰穎美麗的少女韓新月卻因先天性心臟病早早凋謝了生命之花,那一輪新月之下,楚雁潮緩緩的拉著提親……
在文章的最后:‘梁冰玉輕輕地走過去,心里只想著自己的女兒。和那個人一樣。暮色悄悄的降臨,婆娑樹影漸漸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滿目雄渾的黛色,滿目溫馨的清香。西南天際,一彎新月出現(xiàn)了,淡淡的,朦朧的,若有如無。’留于我心底的是對未來的一個憧憬,一個新的希望,期待著幸福與美好的明天,正如文中那個熱愛生活的早逝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