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最后的姿勢》的讀后感
關于《最后的姿勢》的讀后感
關于《最后的姿勢》的讀后感1
“一支粉筆積淀千秋智慧,三尺講臺寄托萬世文明。”就在20xx年5月12日下午,一位老師用自己的生命為我們所有的學生上了一節珍貴的課,這節課的主題就是“無私”。
在5月12日房屋坍塌的一瞬間,閃現了這樣一個鏡頭:一位老師將困在教室里的四個學生立即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位老師就是譚千秋。
當我讀到:“但在生死攸關的一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時,已是熱淚盈眶,深深感動之余,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記得四年級時,512大地震過后,老師發動大家為災區的人民捐款,當時我一點也不積極,最后還是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后才不舍的捐了三元錢,比起譚老師,我是這么渺小,譚老師可以無悔的將自己的生命獻給別人,而我卻連區區幾元錢也舍不得,學了這篇課文后我才明白當時我是多么自私。
我突然間被譚老師這種無形的愛帶動了,樹立了一個新的理想—當一名塑造靈魂的教師,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一個真正的強者﹑無私的人。用一份份質樸的愛把一個個靈魂塑造。做一個像譚千秋那樣的老師,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
譚老師的這一堂課我會永遠銘記在心,他的最后這一堂課,為我們今后的人生道路又增添了幾分神彩。
關于《最后的姿勢》的讀后感2
今天,我們學習了《最后的姿勢》這篇課文,我深有感觸。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汶川地震中,譚千秋老師為拯救四位同學的生命而英勇犧牲。
5月12日這天下午,譚老師正在教室了給同學們講“人生的價值”。“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祖國著想……
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樓房搖晃起來,譚千秋老師立刻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到:”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同學們立刻往操場跑去。
可是,有四位同學沒沖出去,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桌子底下,自己在桌子上面,雙手撐在上面,用自己的身體保護了四位學生。
當救援人員趕到時,發現了譚老師頭身凹下去,還是做著原來的動作,下面的四位學生都還活著,在場人員全都感動了。譚老師護住學生的姿勢被定格為永恒,他的永恒的精神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學完這篇課文,我體會到了,譚老師用自己的寶貴生命換取了四位學生的生命,他也許在新了想著:學生的未來很廣闊,他們是祖國的花朵,絕不可以死去。我們大家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關于《最后的姿勢》的讀后感3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最無私的愛。今天,我讀了《最后的姿勢》,深深地感動了,也深深地體會到了母親對我們的愛。
母愛偉大,特別是生命被死神驟然緊逼時,更顯出一種驚心動魄的悲壯。
故事寫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幾十萬鮮活的生命,霎那間歸為沉寂。許多母親,都把孩子緊緊護在懷中,僵硬為不朽的雕塑。這些孩子在母親的懷里雖然永遠閉上了眼睛,但他們的身體卻毫發未傷。母親們死了,但她們的這種姿勢,將永遠留在世人心中。
母愛不朽,在人世間永恒,動物們也是如此。
這也是一則關于母愛的故事,動物們之間的親情也同樣震撼人心。
一只母鼠,被鐵夾夾斷了后腿,它拼命掙脫,掙扎著回到自己的窩里,窩里有九只幼鼠,它們還沒斷奶。母鼠趴在窩里,斷腿鮮血淋漓,不能再動彈一步。它仍給幼鼠喂奶,最后的時間里,就啃吃自己那條斷腿,維持一點可憐的奶水……
母愛比山高,母愛比海深。我的母親也給了我無私的愛,讓我銘記于心。
那天下雨,我沒有帶傘,當天上下起傾盆大雨時,我后悔也來不及了。我急得像一只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我在教室里來回踱步,眼淚在眼眶里打轉。這時,媽媽來了。她撐著一把傘,對我只是平淡地說了一句“走吧”。我在媽媽的傘下走回家。走到半路,我隨便問了一句:“媽媽,你撐得到嗎?”媽媽笑了笑,說:“撐得到,一點兒都沒淋濕,快走吧。”我們便繼續往前走。回家后,我身上沒有一塊兒濕的,我以為媽媽也沒有淋濕。可是我一回頭,看見媽媽在換衣服。這時我才明白,媽媽為了不讓我淋濕,寧愿自己被雨淋。為了不讓我擔心,說自己并沒有淋濕。這件事雖小,卻反映出母愛的偉大。
讀了《母愛不朽》這個故事,給我的感受是:母愛是天底下最無私的愛,它總是在無聲中給我們帶來溫暖,母愛不朽!
關于《最后的姿勢》的讀后感4
今天,我讀了一篇名叫《最后的姿勢》的文章,文章里的人物令我感動。
文章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5月12日,譚千秋老師早早的來到學校上課,在教室里,突然,桌子搖晃起來,在老師的催促下,許多同學都逃了出來,還有四位同學沒有逃出來。譚老師立刻將他們拉到桌子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四位同學。
當人們發現他的時候,四位同學還活著,但譚老師已經死了,雙手張開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
當時的人們都感動了,為這一位老師的精神而感動。
我也感動了,這是一位充滿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他的精神應該值得我們學習。但有一位老師,地震來了,他不顧學生的安危,自己一個人跑了出去,留下學生在教室里。這種老師,是不配當老師的,他沒有譚千秋老師這種師德靈魂,沒有一點老師的精神,在他心中,自私已經占滿了他的心靈,他應該遭到全世界的唾罵。
在大地震時,也還有許許多多的老師像譚千秋老師那樣,犧牲自己的生命讓更多的學生獲救,他們都不顧自己的安危,努力保護自己的學生,讓我們一起歌頌他們吧!
關于《最后的姿勢》的讀后感5
5·12這個特殊的日子你們還記得嗎?相信大家也都不會忘記的,那是汶川發生8級地震的日子,在那天的14時28分,房屋倒塌了,學校倒塌了,工廠也倒塌了,四川同胞們的生命也在頃刻間被天災奪去了。在溫總理得知這消息后第一時間來到汶川指揮救援工作,后來,經過中外人民的踴躍捐錢,才使得汶川同胞們度過這次災難,這就詮釋了天災無情,人間有愛啊!
雖然這次災難使得許多孩子失去了父母,許多家長失去了親生骨肉……但是,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讓我們看見了人間處處都有情,就拿一所中學的普通教師譚千秋老師來說吧!5月12日下午,譚老師在課室上課,突然課桌搖動起來,譚老師意識到地震,馬上指揮學生撤離,但是最后有四位同學沖不出去了,譚老師立即將學生拉倒課桌底下,自己雙手撐在課桌上保護學生。當救援人員發現譚老師時,他自己犧牲了,身下護住的'四位同學卻得救了。譚老師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面對危險,譚老師根本沒有想到自己,一心只想將生的希望留給學生,無論付出什么樣的代價也不能讓學生受到任何傷害。如果現在譚老師站在我面前,我要對他說:“譚老師,你做得對,我支持你,你是好樣的,你為了救四位學生,不怕犧牲自己的生命,我佩服你,你是位大公無私,忠于職守的老師。”
譚千秋老師,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愛的頌歌,他的英雄形象永遠留在人們心中,他那種大愛永垂不朽。
關于《最后的姿勢》的讀后感6
他,綿竹市東汽中學一位普通的中學老師,在生死攸關之際,將生存的機會留給了學生,它不是別人,他就是在地震中救出四名學生的譚千秋老師。5月12日下午,當教學樓搖晃起來,譚老師立即讓同學們逃跑,可在教學樓即將坍塌之際,有四位同學逃不出去了,譚老師毫不猶豫的用自己的身體撐住了砸下來的天花板,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學生們。
當人們從廢墟中找到譚老師時,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譚老師聲明中最后的姿勢,而這個姿勢也被永遠定格在了人們腦中。
譚千秋,一位平時默默無聞平時耕耘在三尺講臺的老師,在生與死的抉擇面前,毅然用自己并不強健的體魄為學生撐起了生命的天空,用血肉之軀建起了堅實的“長城”,用自己的生命為學生打造出生命之門的鑰匙。我為他的勇敢,為他的舉動,為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無愧于自己的職業而震撼,而流淚。
司馬遷曾經說過:“人固有一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如鴻毛。”譚老師,我想對你說:您死的重于泰山,死的轟轟烈烈,您生命中最后的姿勢成了人世間最偉大的姿勢,我們永遠愛戴您!
關于《最后的姿勢》的讀后感7
今天,我們學習了《最后的姿勢》這一課,我思緒萬千。
事情的主人公,是一位普通的小學教師——譚老師。他在地震發生時,只為學生著想,卻沒有為自己和女兒想過。在他眼中,“人生的價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這些他都做到了,但卻因此失去了生命。這也許正如司馬遷所說:“人總是要死的,有的輕于鴻毛,有的重于泰山。”
地震時,他選擇了救護學生,卻忘記了自己和女兒,這是他的大公無私。
地震時,他選擇了死死護住學生,即使后腦勺被砸得深凹下去……這是他的舍己為人。
地震時,他告訴學生,什么都不要拿,這是他的臨危不懼。
地震時,他選擇飛身撲到學生身上,即使他知道這樣做會死,這是他的勇于獻身。
譚老師,您是在太偉大了!您的才華,您的做法,您的舍生忘死……您的一切一切都值得我們敬佩。我們贊頌您: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關于《最后的姿勢》的讀后感8
今天,我們讀了《最后的姿勢》一課。它講述了譚千秋老師在5·12大地震來臨時,做出的可歌可泣的壯舉。使我深受感動。
這篇課文主要說了:在5·12大地震來臨時,正在上課的譚老師當機立斷,安排大家逃離。但教室里還有四位同學逃不出去了,譚老師見了,想都沒相,便把他們拉到課桌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護住了學生,自己卻被砸下來的磚瓦壓的血肉模糊。
學完了這篇課文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譚老師用身軀擋住水泥板時,難道不顧自己的生命嗎?同樣是血肉之軀,譚老師為了拯救四個天真活潑的孩子,忘記了一切。心里只有一個目標:保護他們的生命!其實,論論條件說,譚老師離門口最近,他完全可以像“范跑跑”一樣,丟下學生,揚長而去。但他沒有,他毅然留下,拼死保護了四個學生。譚千秋,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他用自己51歲的生命,再一次告訴人們什么是愛與責任!譚老師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像“范跑跑”一樣的老師身上的污點。他用自己的生命為他的學生以及全國人民上了一課!這一課,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課。雙手撐著桌子,死死護住學生,成為他最后的姿勢!這一幕感人的場面,會永遠印在我的心里!
xx年5月12日,是譚老師最壯烈的一天,正如人們所贊頌他的一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關于《最后的姿勢》的讀后感9
這是我第一次讀有關地震知識與歌頌老師相關的課文,所以我讀得比平時更加認真、仔細,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每一次都全身心投入的讀。譚老師為學生而英勇獻身的高貴品質,永遠記在我的心中。
《最后的姿勢》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在5·12大地震的瞬間,譚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學生,學生們活了下來,自己卻英勇獻身的感人事跡。體現了譚千秋老師在危難之際,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
但我讀到“他雙臂張開,趴在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護住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這段話時,被譚老師那以學生安危為重,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高貴品質深深地感動了!師生對比,一方是血肉模糊,一方是安然無恙,從中可以看出譚老師在生死抉擇的那一刻,心里只有他的學生,完全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安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要為集體著想,為別人著想,擁有一顆大公無私的心。
在我讀完第二自然段的:“下午兩點多,譚老師在教室上課。這堂課上,他給同學們講‘人生的價值’。‘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國家著想……’”我知道了:這段話寫的是譚老師在給同學們講“人生的價值”但這也是譚老師做人的標準:“大公無私、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可見譚老師正用他的學識、人格影響著同學們。在學習中,我們也要以身作則,態度端正、嚴謹,做一個好學生,像潭老師那樣擁有一顆大公無私的心!
讀完文章,我掩卷沉思:“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這一句話記錄了譚千秋老師救護學生那一瞬間的姿勢,同時透過這一姿勢,讓我看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以為舍己救人的老師形象,贊美了他偉大而崇高的精神,“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生活中,我們處處能夠看到像譚老師那樣的人,他們都很平凡,但正是這平凡鑄就了不平凡!正是這些人,讓世界充滿真情,充滿愛,正是這些人,讓我們擁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關于《最后的姿勢》的讀后感10
《最后的姿勢》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主要講述了在“5·12”大地震中,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保護了四位學生,壯烈犧牲的故事。讀了這篇文章,我被譚老師的崇高精神深深打動了。
在災難來臨的時候,大多數人的本能反應就是:逃!但在譚老師心中,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而是學生。他的心系在學生身上,這種崇高的師德靈魂令我肅然起敬!
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在自然面前,人類顯得微乎其微。然而,大地在怎么震顫,也震不垮人的精神!譚老師舍己為人的精神讓我為之感動,為之震撼。他在生與死的抉擇中選擇了死亡,卻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們。震魔終究敵不過人的信念,四個學生活了下來……
地震中,像譚千秋老師這樣的英雄,不止一位。他們每個人,都值得我們敬佩,值得我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