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集錦15篇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集錦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
讀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后,我的內心如同波濤洶涌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靜。
這本書的內容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她從小患有高度殘疾,她的一生只有19個月的光明與聲音。不過在其他老師和麗莎文老師的幫助下,他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考上了哈佛大學,獲得了學士學位。你可能會很疑惑,這到底是誰?那么我來告訴你,這就是海倫.凱勒。
讀了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海倫.凱勒雖然是一個盲聾啞人,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他認為這是考驗,是上天給她的一個考驗。“第一天我要看人,他們的善良,然后與友情使我的生活值得一過;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變為白晝的動人奇跡;第三天,我要在現實世界里,在從事日常生活的人們中間度過平凡的一天。”這就是作者——海倫.凱勒三天來最想做的事情。對于我們來說,我們是一個健全的人,我們應該學習海倫凱勒的頑強不向命運投降,自強不息的精神。
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不經歷挫折,就不會成功。面對困難。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2
讀完了這本書,我被作者這種堅強的意志所打動,主要寫海倫從小因為疾病失去視力、變成聾啞人以后的生活。
剛開始,海倫對生活是失望的,常常發脾氣,很暴躁。父母為海倫找到了一位家庭老師——安妮。沙莉文,這位老師對海倫的引導,使海倫對生活有了新的希望,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海倫慢慢地學會了閱讀、識字。由于她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饒的精神,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海倫學會了說話、寫作,實現了大學夢(哈佛大學)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還掌握了法、德、拉丁和希臘文字。
做為一個健全人,學習對我來說要比海倫容易的多。想想自己遇到困難就退縮的情景,還挺不好意思的。以后我要向海倫學習,學習她那強大的意志品質和對學習的執著。我想在不久的將來,會有很大的收獲!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3
寒假中,我讀了本名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書,書的作者是海倫 凱勒,一位失去視覺和聽覺的人,如此一位重殘者竟創作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真是了不起。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內心充滿著敬佩之意。
書中講述的是關于海倫 凱勒自己的故事,可以用八個字概括整本書的主題"遭遇挫折,永不言敗".海倫 凱勒因為一場疾病,喪失了視覺和聽覺,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當她處于人生最低谷的時候,聾盲教師"沙利文"給了她精神上極大的支持,使她逐漸擺脫了困境。海倫在沙利文的幫助下,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逐步學會運用語言和拼寫單詞與人交流。海倫被沙利文陪伴著邊學邊玩,使她感受到無比的快樂。這激起了海倫對生活強烈的渴望,同時也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他生活在一個無聲黑暗的世界里,他渴望光明--哪怕是三天的時間。三天對常人來說是那么的平淡、那么的短暫,甚至可以說是瞬間的事,但對于海倫來說是如此珍貴,說明她也對美好人生的渴望。
海倫那頑強不屈的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地感染了我,她那種好精神不正值得我們學習嗎?在學習當中,我們應學會堅強,學會那種永不屈服,永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作為重殘的海倫能做到的事情,難道我們正常人就做不到嗎?
海倫凱勒創造出了一個奇跡,他令我敬佩!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4
在我上二年級時就聽媽媽說過海倫。凱勒這個名字,三年級時一次逛書店,看見了她寫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急切地想了解海倫這個了不起的人,就央求爸爸給我買下了這本書。
回到家,我就開始讀起來。讀著讀著,淚水就模糊了我的眼睛,海倫真是太不幸了。僅僅十九個月大的海倫,因為一場可怕的疾病關閉了她與同齡孩子一起享受陽光、鮮花的權利,她掉進了無聲、無光的世界,成了一個既聾又啞的孩子,上天對她實在太殘酷了。我的心好像被什么給堵住了,眼睛脹脹的,酸酸的。
就在這時,一位家庭教師走進了海倫的生活,她就是沙莉文老師。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師,她手把手地叫海倫認字,不厭其煩地教她算術、說話,帶她走出了黑暗、無助的世界,海倫在老師的幫助下,以驚人的毅力學習,最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讀完這個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想到了自己。爸爸媽媽給了我一個健康的身體,為我創設了這么好的學習環境,我有自己漂亮的房間,一個大大的寫字臺,平時只要我學習上需要什么,媽媽再忙,都會幫我買來書籍、電子詞典,教我學習上的困難。每天只要我在學習,爸爸媽媽電視機的音量總是開得小小的,我都知道,在這么好的環境下,我沒有理由不好好學習,我暗暗下定決心。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5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十九世紀有兩奇人,一個是拿破倫,一個就是海倫·凱勒。”最近我讀了一本關于海倫的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完這本書之后我的心被海倫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 書里寫的是主人公海倫·凱勒在失去聽力和視力后如何走出黑暗與孤寂,憑著自己驚人的毅力,在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以優等的成績完成了哈佛大學四年的學習,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的盲聾人的故事。
書中的主人公海倫·凱勒只擁有過19個月的光明和聲音。當我看到當一場惡夢般的高燒把她的視力和聽力給剝奪時,我不禁為她感到深深的悲傷。我真怕她從此永遠不能從沒有了聽力和視力的驚恐和悲涼中走出來。可當我看到她能根據自己的思考來做一些簡單的動作時,我又對她的未來充滿了希望。當看到她在沙莉文老師的幫助下學會了說話,并且考上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學校—哈佛大學,完成了學業時,我又不禁為她感到了自豪和驕傲。
看完了這本書,我覺得海倫·凱勒面對如此巨大的困難時,也能毫不退縮。想想自己比起海倫·凱勒來說真是太幸運了。我有著健全的身體、良好的學習環境、優秀的老師,可是我還不知道要珍惜,遇上一些小小的困難就要退縮。
我們要以海倫·凱勒為榜樣,努力學習,遇到困難決不退縮。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6
馬克吐溫說過:“19世紀有兩位奇人,一個是拿破侖,一個是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的確是一位獨特有了不起的性。她是不幸的,在生命的八十八個春秋中,有八十七年是戰,創在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中度過的;然而,就是這么幽閉在黑暗與沉世界里的盲聾啞人,竟然學會了開口說話,并畢業于世界著名學府哈弗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她接受生命的挑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讓全世界的人為之驚嘆。
海倫凱勒雖然生活在黑暗中,卻給許多人帶來了光明。她一生都在為殘疾人奔走,創造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謀得了福利。她不僅用行動證明了人類戰勝命運的勇氣,而且還將自己一生所經歷的痛苦和幸福記錄下來,告訴那些處在困境中的人們:永不放棄!
幾十年來,海倫凱勒的精神激勵,引導了世界上無數人。在這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海倫凱勒展現了她那無與倫比的'毅力,努力,堅強,愛心………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偉大的靈魂對話。我推薦這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因為這是一本好書!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7
人活著有什么意義呢?翻開這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你的靈魂會得到一次洗禮。這是一本巔峰之作,它記錄了海倫凱勒這個身殘志堅的聾啞人。憑借自己驚人的努力去綻放生命之花。
這本書的開頭就對作者自己的命運感到不幸,有筆鋒一轉,回想曾經的光明和聲音。這是一個多么堅強的人呀!她雖然是幾乎生不如死,可是她還是回憶曾經的美好,沒有一絲的膽怯,勇于挑戰生命的極限。
海倫的老師———安妮莎莉文,她是一位十分堅強的老師,能夠教一個又聾又啞的學生,該是何等的不容易呀!
海倫是一個堅忍不拔的人,只能用雙手去感知這個這個充滿幻想的世界,手就是她唯一的通往這個世界的小洞,而海倫卻從這個黑暗的小洞走向世界、走向光明,向世人宣誓:聾啞人不是廢人!
她的世界只能通過觸摸來感知,可是她還是頑強的相信上帝一定會給她三天光明,而且,她樂觀的想好了三天她要干些什么:第一天,要去看所有幫助過她的人的面孔,讓他們的形象永遠的留在她的記憶里;第二天,在黎明起身,去觀看黑夜變為白晝的動人奇跡;第三天,再一次迎接黎明,去觀看全世界的美景,讓它們成為自己永恒的記憶。
讀了她的故事,我深刻的感受到,我們真是太幸運了,擁有一切美好———健全的身體,美好的世界,讓我們好好珍惜這美好的世界吧!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8
你想過假如你閉著眼幾分鐘,可能你都堅持不了,可是有一個小女孩因為一場病,他失去了視力和聽力。如果要是一個大人來講,他可能會絕望。但是,對于這個小女孩來講,她沒有放棄,或絕望。在這樣的情況下她度過了生命的88個春秋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
她特別希望上帝能給她三天光明,她經常幻想這三天里要干的事,例如第一天她要透過“靈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勵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溫厚與心懷感動的人們。等等
我很難忘她所說的一句話是“我們最可怕的敵人不是懷才不遇,而且我們的躊躇,猶豫。將自己定位為某一種人,于是,自己便成了那種人。”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好,在警告著我們做事要拿定主意,不要害怕選錯。
有一次,我們為了體驗這個小女孩,用耳塞堵上了耳朵,然后用一塊布捂上了眼睛,來玩瞎子摸人,當我玩的時候莫名其妙的緊張和恐懼迎面而來。這讓我體會到了他們的孤獨,我很同情。也為他們感到不公平,沒法看到美麗的世界,聽到美妙的聲音。
他們很希望能夠得到視力或聽力。可是醫療方面很難做到了,所以我們要保護眼睛和耳朵不讓它們受傷,也要珍惜。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9
我是在這個暑假讀完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心被海倫那種堅強不屈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
海倫在19個月大時失明了,她變成了一個又盲、又聾、又啞的孩子,她是不幸的,她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但同時她又是幸運的,她遇見了一個好的老師,老師讓她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諦,從此海倫憑著一顆堅強的心,學會了很多種國家的語言,最終畢于于哈佛大學,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的盲人,并四處奔走建立起一家又一家慈善機構。
她的乞求不高,她只是祈望有三天的光明去感受整個世界,她想看到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但這對她都只是一個夢,與她相比我們非常幸運,我們有健康的身體,優越的條件,良好的學習環境,我們還等什么?不要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再做出許多個的假如,那只能留給我們許多的遺憾。
讓我們從讀完這本書開始,像海倫一樣的堅強,樂觀,勇敢,好好的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如家、學習、身體好。用微笑面對厄運,自強不息,奮發學習,努力做到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夢想,到達自己理想的彼岸。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0
這本書中的莎莉文老師是我佩服和喜歡的老師。她靠自己實踐摸索對海倫進行獨特的教育,常常帶海倫去野外親近大自然,邊玩邊學。一次莎莉文老師在教海倫“water”這個單詞時,她把海倫的手放在出水口下,讓清涼的水流過海倫的指間,然后在海倫手上慢慢寫單詞,一遍遍地教,不厭其煩,讓海倫在那一刻的求知欲油然而生;還有一次當教海倫“doll”這個單詞時,她拿一個洋娃娃讓海倫去觸摸、去感覺。她用這種活生生的觸摸教育開啟和激發了海倫的心智,讓海倫擺脫心靈的桎梏,打開了心中的眼睛,點燃了心中的燭光,讓海倫最終走向成功。莎莉文老師對海倫傾注了畢生精力,而且無怨無悔,她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好老師,沒有莎莉文老師,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海倫,莎莉文老師的偉大精神是值得我們一輩子記住和學習的。
讀了這本書讓我明白,在學習中學習方法是關鍵,有了好的方法就能事半功倍;還讓我明白,在挫折面前,不應該抱怨和哀嘆,而應該充滿信心去迎接挑戰,用微笑去面對一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1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聾啞人——海倫·凱勒,她不向生命屈服,在幾十年的黑暗中,用這種常人不可想像的環境中寫出了這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海倫在一歲之前都是很健康的,既不聾,也不盲,更不啞。可是就在一歲的時候,她生了一場大病,導致海倫變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在變殘疾人之后的幾年里,海倫一直情緒非常暴躁,還時不時的發脾氣。一直到了安妮·沙莉文老師到了海倫家,當了海倫的老師之后,海倫才不再這樣。
莎莉文老師讓海倫學會聾啞人一切本來學不會的東西。在莎莉文老師精心教學下,海倫回了用手感受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景觀,還幫助海倫考上了世界最著名的大學——哈佛大學。
海倫在這本書出的末尾說想讓自己在三天內是一個正常人,自己會這樣做:
第一天,海倫要仔細端詳親人、朋友和莎莉文老師,讓她們的面孔,永久的刻在海倫的心中。
第二天,海倫要在早晨去看日出。這一天,海倫要在博物館、戲院中度過,了解人們在自己失明后的變化。
第三天,海倫回到了一般、普通的生活,在平凡的人群中度過這天。
有視力的人會很快適應周圍的環境,從而不珍惜寶貴的生命,然而無視力的人,則會更加珍惜生命。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2
本周,我到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第二章。
第二章主要講了美國盲聾女海倫凱勒進入中學,因為看不見、聽不見的原因,她學習起來困難重重。可是她并沒有畏懼,而是付出了比平常人更多的努力,不斷克服學習上的重重困難,終于考取了夢寐以求的大學——哈佛大學。眾所周知,哈佛大學是世界著名大學,普通人想考入都非常困難,更何況海倫是一個盲聾人,但她做到了。
海倫凱勒的學習方式和普通人不一樣,她必須把書本上的知識翻譯成盲文,然后再進行學習。當海倫凱勒得知自己還要再讀三年學時,她十分不樂意,因為她不想做異類,她想和同學們一起步入大學。最終,她克服了所有困難,她成功地考進了哈佛大學。
我們仔細想想:海倫凱勒是一個盲聾人,但她卻可以考入世界著名大學。為什么我們這些正常人就不能像海倫凱勒那樣,創造這么多的成就?我們不能成功地原因是:我們缺少了毅力。如果我們有著像海倫凱勒那樣的毅力,我相信我們也可以創造屬于自己的奇跡。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3
海倫小時候生了一場大病,從那時起,她的生活陷入了無邊的黑暗和沉寂,但她的內心卻無時無刻不充滿對光明的渴望。剛開始她的脾氣很暴躁,直到安妮·莎莉文老師的到來,才燃起了海倫對生活的希望。時光流轉,海倫在家人和老師的陪同下,闖過了一個個難關,終于從哈佛大學畢業,成為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慈善家,被《時代周刊》評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之一。她的一路艱辛和努力,足以讓我們學習和敬佩。
海倫的童年是美好的,然而無法預料的是不幸會來得那么快,人生中的不幸往往都是突然的,它不會給你時間,讓你有所準備。所以,我們在面對突如其來的不幸時,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要被它打倒。在這些難題面前我們更不應該低頭,也不要去認命,因為只要堅持,就會有一線希望。不管遇到怎樣的挫折都要積極地去面對。
今天,是別人渴望的明天;明天,是我們期待的今天。三天,我不知道能讓一個人看透多少世間的人和事,但假如我只能有三天光明,我定要看透世間千山萬水,人間冷暖。海倫,一個看不見的女孩,用對世界的想象,給了我們這樣一本書,我們也要學會像她那樣好好對待自己,對待生活。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4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我們中間許多人會渾渾噩噩度過一生,雖然他們天資聰慧,五官、四肢健全,其中有些還十分貪欲和富有,可他們都沒有好好珍惜時間和生命。海倫·凱勒—一位又聾又啞的殘疾人,既看不見奇妙美麗的世界,也聽不到甜美悅耳的歌聲,可她卻會珍惜生命,感悟人生,給我們留下了如此寶貴的知識財富。就像海倫·凱勒說的:“有時候我想,用仿佛明天就會死去一樣來度過每一天是一個極好的習慣。”
可我們為什么總是等到最后一刻才會懂得珍惜?如果海倫·凱勒能從黑暗中解脫三天,她最想做:第一天,她會一直凝視她的老師梅西夫人的臉,看看小狗的眼睛,家里其他人和物,外面樹林,農場和小路;第二天,她想看看黑夜變白晝的景色,再看一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劇院,因為她非常想看哈姆雷特的迷人形象,看穿著絢麗服飾的福斯塔夫;第三天,她將再一次迎接黎明,去看船只、摩天大樓、最后去劇院,結束眼前的光明。我感慨萬千,特別是海倫·凱勒的一句話:“我,一個盲人,能給有視力——天賜之物的人一個建議——像明天就要失明那樣去利用你的眼睛。”
所以,我們應該愛惜現在擁有的一切,更應該學習海倫·凱勒頑強拼搏,努力生活的精神。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5
最近,我讀了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讓我深有感觸。這本書主要講述海倫·凱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歷程。她一生只有十九個月光明與聲音,在安妮·莎利的幫助關愛下,在親朋好友的成全中,海倫·凱勒克服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完成了哈佛大學學業,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她曾周游世界各地,為殘疾人加油鼓勁。最終成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講家、教育家。
在這個世界上,為什么只有聾人才珍惜失而復得的聽覺?為什么只有盲人才珍惜重見天日的幸福?讓我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實生命、去享受生活!知識的力量多么巨大,它能使一個殘疾人,變成一個有益于人類、有益于社會的人。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海倫。凱勒一樣,在有生之年把對知識的渴求,看作對人生的追求,每天都抱著這種追求,懷著友善、朝氣、渴望去生活,我們的人生將會增添多少歡樂、多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