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讀后感
《河岸》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河岸》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河岸》讀后感1
哈佛大學的王德威教授說:“蘇童的世界令人感到不能承受之輕,工整精妙,卻是從骨子里就掏空了的。在這樣的版圖上,蘇童架構或虛構了一種民族志學。蘇童再度證明他是當代小說家中最有魅力的說故事者之一?!?/p>
這部小說的標題是“河岸”,河與岸,組合在一起,是矛盾的?!昂影丁边@個詞語,理解時是朝“岸”的意義來理解,當然,這其中寄予了意蘊豐富的希望。然而,從小說的內容來看,“河”絕對不是一種陪襯,“岸”也不是理所當然的主要表意部分。河與岸,在小說中成為有疆界的兩個世界。
蘇童成功地劃出了這兩個世界的疆界,但這兩個世界都被庫文軒虛妄的精神幻境籠罩,它帶給庫文軒的是不能承受之輕。生活在河與岸兩個世界,庫文軒始終站在一個親人榮耀的光環之上,這個親人是她的母親———鄧少香烈士———這個他記憶中不可能共同生活過一天的人,他對她怎么可能產生超越其他任何一個人的深摯情感?其實,他的榮耀(甚至當上了書記)在岸上來得莫名其妙,他被流放到河流的災難便也來得莫名其妙。他從來沒有為自己的“作風問題”反省過,但為了維護烈士母親的榮耀竟肯自斷塵根。
庫文軒表現出的是偏執的“近乎病態的狂想”(普利策文學獎得主約翰·厄普代克描述對蘇童作品的印象),庫文軒失去了個體意識。于是,庫文軒成為了守候在河與岸兩個世界的最為不幸的人。
不可承受之輕使得庫文軒不得不背上沉甸甸的紀念碑,方可自沉于河底。作為個體的他至死捍衛自己以及其時集體虛擬的,對立的兩重天。庫文軒曾在河里獲得過生機———母親遇難后裝著他的籮筐隨潮水漂走,他因此與神話掛鉤———鯉魚在河中托著他,庫文軒便是在這種帶迷信色彩的精神環境中長大的。這樣看來,或許庫文軒一代和“庫文軒意識”的悲壯謝幕,正是中國社會祛魅的兆征。
我認為,該小說用第一部分《兒子》的第一句(也是僅有的一句)“一切都與我的`父親有關”,給《河岸》定調的同時便已經給世界劃出了疆界,此外,還暗示了自己小說的表達方向———以個體意識為標準來劃分兩重天。庫文軒是烈士鄧少香的兒子;庫東亮是庫文軒的兒子,兩代“兒子”是兩代人。庫文軒喪失了個體意識,而庫東亮并沒有喪失個體意識,他們生活在一起,共同親歷了磨難。故事的敘述者庫東亮一句“一切都與我的父親有關”將“我”劃進故事的同時,也將“我”劃到了旁觀者的席位。
作品以人倫關系作為故事發生的起點,以人的個體意識作為新標準,以通透的“沒有什么可抱怨”(見蘇童小說第二段)作為敘事的情感基墊。《河岸》傳達的重點將不再是反思,不再是批判,是具備大胸懷之后用個體意識、個體的擔當來看待歷史,用健康的心態構建我們民族志學中遺缺的一頁。
《河岸》告訴我,中華民族是我們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為本民族和自己所在的時代負責。再次默念小說的第一句“一切都與我的父親有關”,發現小說的敘述者“我”(庫東亮)和歷史保持了親切的距離,五味雜陳,但毫無怨尤。是的,“沒有什么可抱怨”,因為,那“一切都與我的父親有關”。
《河岸》讀后感2
又胖又丑,打扮得花里胡哨,對人對事遲鈍又愚蠢,天生帶著吸引渣男的潛質,這樣的母親,對于任何人來說,或多或少都會覺得有點丟臉吧。
漂亮又可愛,有禮貌又懂事,這樣的孩子,一定是招人喜歡的吧。
《魚河岸小店》這本書中,就描寫了這樣一對看起來截然不同,完全不像母女的母女。
該書以女兒喜久子的視角展開,大部分是對母親肉子的吐槽,對她的肥碩的身體,對她天生吸引渣男的潛質,對她反應遲鈍輕信他人,對她看的無聊的電視節目,對她用的“親不孝”杯子,對她壓低了還是很大的聲音,肉子的種種似乎在喜久子眼中都很差勁。可就是這樣的一個肉子,卻是獨身一人把喜久子養大,經歷了各種渣男的欺騙,依然堅強樂觀,對生活充滿了向往。
看著小喜久的吐槽,你一邊會覺得肉子真的好丟臉,如果這是自己的母親,真的不知道該怎樣面對他人呢。可另一邊,你又會討厭不起來肉子,如果你也有肉子這樣的遭遇,要有多么勇敢才能過成肉子這樣樂觀堅強。
肉子是這樣讓人又愛又恨的角色,而小喜久,則是個讓人心疼的小姑娘。在知道小喜久真實身世之前,我們就看到這是個從小沒有父親,跟一個看起來極其失敗的母親顛沛流離,漂泊到漁港的孩子。由于成長環境的特殊性,小喜久很少暴露自己的真實情緒,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禮貌待之,看著班里女生之間分幫結伙,她內心很不情愿,表面卻跟所有愿意接近自己的人交好;喜歡鎖店的麻希小姐,因為麻希小姐愛喝黑咖啡而不敢說自己想加奶;甚至因為老佐讓肉子母女住在自己店里的條件是不能壞肚子,哪怕自己肚子疼得要死也不敢說出去。很難想象這是個年僅十歲的小姑娘所做的。想想大部分人的十歲是什么樣子的:開心了就笑,難過了就哭泣,想要的東西毫不猶豫張口去要,喜歡的人就靠近,討厭的就遠離。可以想象,喜久子在這樣的年紀里,承受了多少非同常人的境遇,隱忍了多少非同常人的隱忍。
其實我們都比小喜久幸運得多。當然這并不代表小喜久就是不幸的。就算養母肉子“替別人養孩子,老是被渣男哄騙、到最后還要為丟下孩子落跑的人說好話,自己卻一貧如洗,只能買些便宜又老土的衣服,又胖又丑,說的笑話一點都不好笑,腦袋也不靈光”,就算小喜久發自內心地“絕對絕對不要成為你那樣的人”,但小喜久也真誠地道白:“我最喜歡肉子了?!?/p>
就是這樣一對母女,讓整個故事溫暖又可愛。當然,書中其他的人物也都自然而真實,例如魚河岸小店的老板老佐,開鎖店的麻希小姐,富人家女孩真里亞,隔壁班級的二宮同學……每個人物都鮮活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讓這個漁港小鎮仿佛就是我們生活所在的環境,讓整本書讀起來毫無壓力。
本書還有一個處理我覺得很有趣。就是小喜久會看著各種小動物然后幻想它們說的話。小蜥蜴的“要遲到了要遲到了”,企鵝的“要把你們全部殺光!”。還有海邊的三胞胎老人。書中結尾的時候二宮去探望生病住院的喜久子,說她會對著小動物說奇奇怪怪的話。這樣的行為放在平時我們一定會覺得這是個怪孩子,可在書中來看,對于小喜久這樣的孩子來說,卻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了。